CN205403264U -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03264U
CN205403264U CN201620148297.0U CN201620148297U CN205403264U CN 205403264 U CN205403264 U CN 205403264U CN 201620148297 U CN201620148297 U CN 201620148297U CN 205403264 U CN205403264 U CN 205403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micro
channel flat
header
multi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482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龙贵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482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03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03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03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主换热器与辅助换热器,主换热器与辅助换热器均包括平行设置的左集流管与右集流管、微通道扁管以及翅片;主换热器的微通道扁管与辅助换热器的微通道扁管贴靠,主换热器内供制冷剂流过,辅助换热器供冷却水或热水。本实用新型中,在制冷运行时,冷凝水收集后汇入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中,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中冷凝水可有效与主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提升整个平行流热交热器的换热效率,对冷凝水进行有效利用;而在低温制热运行过程中,利用辅助换热器与主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融化换热器表面的冰霜,提升空调器低温工况下换热量及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的窗式空调器或移动空调均有打水功能,即将空调器自身产生的冷凝水喷到冷凝器上进一步冷却冷凝器,可有效提升空调器换热量及换热效率。但如果所用的冷凝器是全铝平行流换热器,则直接将冷凝水喷到冷凝器表面,腐蚀风险将大大增加。而目前应用比较多的分体式空调器蒸发器上产生的冷凝水更是直接排到排水管,没有直接利用。
而热泵型家用空调器均采用四通阀来控制化霜,由于化霜较为频繁,化霜过程四通阀会发出响声,且化霜过程空调无法向室内输送热量,反而向室内吸收热量。平行流换热器作为热泵型室外换热器,由于其结霜速度较快,化霜速度较慢的特性,化霜会更为频繁,换热量会更低,造成空调有声响,且舒适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中冷凝水无法有效利用且采用四通阀化霜,有声响,化霜速度慢,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换热器与辅助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左集流管与第一右集流管、水平连通所述第一左集流管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以及设于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上的第一翅片;所述辅助换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二左集流管与第二右集流管、水平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管与所述第二右集流管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以及设于各种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上的第二翅片,多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多种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贴靠,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右腔室的第一右隔板,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入管,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出管;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右腔室的第二右隔板,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可供冷却水或热水进入的输入管,位于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冷却水或热水输出的输出管。
可选地,所述主换热器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的结构与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的结构不同。
可选地,所述主换热器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的水力直径。
可选地,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内设多个微通道孔,各路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内设有多个微通道孔,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内的微通道孔数量多于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的微通道孔数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左隔板和/或所述第一右隔板上设有喷射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独立,且分别固定于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各路所述第二微通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一体成型成翅带,所述翅带上设有扁管槽,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贴靠后置于所述扁管槽内。
可选地,所述主换热器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与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通过钎焊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的第一右隔板至少为两个,由所述第一右隔板上下分隔形成的第一右腔室至少为三个,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入管,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出管,所述第一左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可将其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左腔室的第一左隔板,所述第一左腔室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一右腔室的数量;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的第二右隔板至少为两个,由所述第二右隔板上下分隔形成的第二右腔室至少为三个,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可供冷却水或热水进入的输入管,位于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冷却水或热水输出的输出管,所述第二左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左腔室的第二左隔板,所述第二左腔室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右腔室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内设有上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中,将换热器设置为主换热器和辅助换热器,同时将主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与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贴靠,在制冷运行时,冷凝水收集后汇入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中,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中冷凝水温度低于主换热器内冷媒温度及冷凝侧空气温度,可有效与主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这样利用冷凝水及辅助换热器提升整个平行流热交热器的换热效率,对冷凝水进行有效利用;而在低温制热运行过程中,换热器表面结霜,此时通过引入热水或其他高温介质到辅助换热器中,并利用辅助换热器与主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融化换热器表面的冰霜,这样避免利用四通阀切向化霜带来的异音及四通阀切向化霜过程无法制热的缺点,提升空调器低温工况下换热量及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平行流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平行流热交换器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平行流热交换器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右隔板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平行流热交换器的前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翅带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左隔板的俯视图;
10-主换热器;11-第一左集流管;
12-第一右集流管;13-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
14-第一翅片;15-第一右隔板;
16-第一右腔室;17-冷凝器输入管;
18-冷凝器输出管;19-第一左隔板;
191-喷射孔;110-第一左腔室;
20-辅助换热器;21-第二左集流管;
22-第二右集流管;23-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
24-第二右隔板;25-第二右腔室;
26-输入管;27-输出管;
28-第二左隔板;29-第二左腔室;
30-翅带;31-扁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主换热器与辅助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左集流管与第一右集流管、水平连通所述第一左集流管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以及设于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上的第一翅片;所述辅助换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二左集流管与第二右集流管、水平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管与所述第二右集流管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以及设于各种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上的第二翅片,多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多种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贴靠,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右腔室的第一右隔板,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入管,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出管;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右腔室的第二右隔板,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可供冷却水或热水进入的输入管,位于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冷却水或热水输出的输出管。
本实用新型中,将换热器设置为主换热器和辅助换热器,同时将主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与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贴靠,在制冷运行时,冷凝水收集后汇入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中,辅助换热器的多路微通道扁管中冷凝水温度低于主换热器内冷媒温度及冷凝侧空气温度,可有效与主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这样利用冷凝水及辅助换热器提升整个平行流热交热器的换热效率,对冷凝水进行有效利用;而在低温制热运行过程中,换热器表面结霜,此时通过引入热水或其他高温介质到辅助换热器中,并利用辅助换热器与主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融化换热器表面的冰霜,这样避免利用四通阀切向化霜带来的异音及四通阀切向化霜过程无法制热的缺点,提升空调器低温工况下换热量及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中,主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流向是由上至下,由冷凝器输入管进入第一右集流管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经过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进入第一左集流管,再由第一左集流管经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流入第一右集流管内下方的第一右腔室,并由冷凝器输出管流出;而辅助换热器内的冷却水或热水流向与主换热器内相反,由下至上,由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的输入管进入,经过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进入第二左腔室,再由第二左腔室经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进入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并由输出管流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右集流管内的第一右腔室数量至少为两个,也可以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当第一右腔室数量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时,位于左侧的第一左集流管内也需要通过隔板将其隔成至少两个,三个或更多个的第一左腔室。
以下结合附图及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主换热器10与辅助换热器20。主换热器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左集流管11与第一右集流管12、水平连通第一左集流管11与第一右集流管12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以及设于各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上的第一翅片14。图中,只示出部分第一翅片14。其中,第一右集流管12内设有两个第一右隔板15,两个第一右隔板15将第一右集流管12上下分隔为三个第一右腔室16,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16连通有冷凝器输入管17,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右腔室16连通有冷凝器输出管18。而第一左集流管11内设有一第一左隔板19,第一左隔板19将第一左集流管11分隔为两个第一左腔室110。本实施例中,第一左腔室110的数量少于第一右腔室16的数量。
参照图1、图3,辅助换热器2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二左集流管21与第二右集流管22、水平连通第二左集流管21与第二右集流管22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以及设于各种第二微通道扁管23上的第二翅片。其中,第二右集流管22内设有三个第二右隔板24,三个第二右隔板24将第二右集流管22上下分隔为四个第二右腔室25,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25连通有可供冷却水或热水进入的输入管26,位于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25连通有冷却水或热水输出的输出管27。相应地,第二左集流管21内设有两个第二左隔板28,两个第二左隔板28将第二左集流管21分隔形成三个第二左腔室29。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左腔室29的数量少于第二右腔室25的数量。
主换热器10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与辅助换热器20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贴靠,从而保证主换热器10与辅助换热器20之间良好的接触换热。
进一步地,为保证换热器整体的一致性,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与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通过钎焊焊接固定。由于钎焊几乎无热阻产生,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内部的制冷剂除了可以与第一翅片14进行热交换冷凝外,还可与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进行热交换,由于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内的冷却水温度远远低于空气侧温度,换热效果比单纯的空气侧换热高,可大幅度提升冷凝器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由于主换热器10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内流经的是制冷剂,内部压力较高,而辅助换热器20的多种第二微通道扁管内流经的是冷凝水或热水,压力较低,将主换热器10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的结构与辅助换热器20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的结构设置不同,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换热器效率及降低换热器材料成本。
比如,主换热器10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的水力直径与辅助换热器20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的水力直径不同。具体地,主换热器10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的水力直径小于辅助换热器20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的水力直径。
各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内设有多个微通道孔,各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内也设有多个微通道孔,主换热器10的各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内设有的微通道孔数量多于辅助换热器20的各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的微通道孔数量。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左隔板19与第一右隔板15结构相同,其截面大致呈圆形,分别置于第一左集流管11与第一右集流管12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4与第二翅片为一体的,第二翅片可看成是第一翅片14的一部分,第一翅片14同时位于各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及各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外侧,同时起到散热作用。当然,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也可以为独立设置的,分别固定于各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及各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外侧。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左隔板19的水平高度位于两第一右隔板15之间。当空调器在制冷运行过程中,制冷剂从空调器节流部件出来后进入到主换热器10的冷凝器输入管2617,而后流入第一右集流管12的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16,而后经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汇入到第一左集流管11上方的第一左腔室110,然后在第一左隔板19的作用下制冷剂沿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重新冷凝到第一右集流管12位于中间的第一右腔室16,同样在第一右隔板15作用下,制冷剂沿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重新冷凝到第一左集流管11的下方的第一左腔室110,而后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再冷凝到第一右集流管12的下方的第一右腔室16,最后通过冷凝器输出管2718流出,流至到空调器的下一部件。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左隔板28也分别位于两第二右隔板24之间。当空调器在制冷运行过程中,空调器室内侧形成的冷凝水从排水管出来后进入到辅助换热器20下方的输入管26,而后流入第二右集流管22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25,冷却水流向与制冷剂流向相反,在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内侧自下而上经六个回路最后流到第二右集流管22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25,再通过输出管27排出。
制冷剂在主换热器10内流动时,制冷剂不仅与第一翅片14进行热交换冷凝,还与冷却水流经的辅助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由于冷却水温度远远低于空气侧温度,换热效果比单纯的空气侧换热要高,可大幅度提升冷凝器换热效率;同样的,在低温制热运行过程中,换热器表面结霜,此时通过引入热水或其他高温介质到辅助换热器20中,并利用辅助换热器20与主换热器10进行热交换融化换热器表面的冰霜,这样避免利用四通阀切向化霜带来的异音及四通阀切向化霜过程无法制热的缺点,提升空调器低温工况下换热量及舒适性。
实施例二
参照图5至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第一左集流管11内的第一左隔板19为两个,且第一左隔板19上设置有喷射孔191。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左隔板19与第一右集流管12内最上方的第一右隔板15平齐,当然,也可以高于最上方的第一右隔板15。于第一左隔板19设置喷射孔191,保证空调器在制冷过程,制冷剂可以从喷射孔191流过,同时空调器在制热过程,制冷剂又可以在喷射孔191作用下加速喷射到第一左集流管11的第一左腔室110顶端,使制冷剂分配更为均用,提升换热器换热效率。当然,也可以在各第一右隔板15上设置喷射孔。
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4与第二翅片一体成型形成整体的翅带30,翅带30上设有扁管槽31。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13与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23贴靠后置于扁管槽31内,再分别安装第一左集流管11、第一右集流管12、第二左集流管21及第二右集流管22,最后通过钎焊焊接固定即可。
本实施例中平行流热交换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相同的技术效果,当制冷剂在主换热器10内流动时,制冷剂不仅与第一翅片14进行热交换冷凝,还与冷却水流经的辅助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由于冷却水温度远远低于空气侧温度,换热效果比单纯的空气侧换热要高,可大幅度提升冷凝器换热效率;同样的,在低温制热运行过程中,换热器表面结霜,此时通过引入热水或其他高温介质到辅助换热器20中,并利用辅助换热器20与主换热器10进行热交换融化换热器表面的冰霜,这样避免利用四通阀切向化霜带来的异音及四通阀切向化霜过程无法制热的缺点,提升空调器低温工况下换热量及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其内设有上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设置上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且有效利用冷凝水,而且,也提高空调静音效果及低温时换热量及舒适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换热器与辅助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左集流管与第一右集流管、水平连通所述第一左集流管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以及设于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上的第一翅片;所述辅助换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二左集流管与第二右集流管、水平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管与所述第二右集流管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以及设于各种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上的第二翅片,多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多种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贴靠,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右腔室的第一右隔板,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入管,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出管;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右腔室的第二右隔板,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可供冷却水或热水进入的输入管,位于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冷却水或热水输出的输出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的结构与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的结构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的水力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内设多个微通道孔,各路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内设有多个微通道孔,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内的微通道孔数量多于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的微通道孔数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隔板和/或所述第一右隔板上设有喷射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独立设置,且分别固定于各路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各路所述第二微通道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一体成型成翅带,所述翅带上设有扁管槽,所述第一微通道扁管与所述第二微通道扁管贴靠后置于所述扁管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的多路第一微通道扁管与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多路第二微通道扁管通过钎焊焊接固定。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的第一右隔板至少为两个,由所述第一右隔板上下分隔形成的第一右腔室至少为三个,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入管,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右腔室连通有冷凝器输出管,所述第一左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可将其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左腔室的第一左隔板,所述第一左腔室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一右腔室的数量;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的第二右隔板至少为两个,由所述第二右隔板上下分隔形成的第二右腔室至少为三个,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可供冷却水或热水进入的输入管,位于最上方的第二右腔室连通有冷却水或热水输出的输出管,所述第二左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将其上下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左腔室的第二左隔板,所述第二左腔室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右腔室的数量。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其内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01620148297.0U 2016-02-25 2016-02-25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Active CN205403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48297.0U CN205403264U (zh) 2016-02-25 2016-02-25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48297.0U CN205403264U (zh) 2016-02-25 2016-02-25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03264U true CN205403264U (zh) 2016-07-27

Family

ID=56424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48297.0U Active CN205403264U (zh) 2016-02-25 2016-02-25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0326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1214A (zh) * 2016-02-25 2016-05-1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09579253A (zh) * 2018-12-12 2019-04-05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冷凝水再利用的节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26332A (zh) * 2020-08-26 2022-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1214A (zh) * 2016-02-25 2016-05-1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09579253A (zh) * 2018-12-12 2019-04-05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冷凝水再利用的节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26332A (zh) * 2020-08-26 2022-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14126332B (zh) * 2020-08-26 2023-06-0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1214A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02121760B (zh) 一种平行流冷暖空调器及其处理方法
CN203231589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620069A (zh) 并流式热交换器和安装有该并流式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CN205403264U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09163471B (zh) 节能舒适型分体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06811A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053095U (zh) 新流程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
CN104515318A (zh) 空调系统
CN103277942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6885395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制冷系统
CN103423815A (zh) 一种溶液辅助储能型家用空调器
CN203550270U (zh) 空调系统
CN105222337A (zh) 并联式互助除霜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203908147U (zh) 除霜装置以及热泵机
CN203454474U (zh)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03053094U (zh) 一种汽车空调平行流蒸发器
CN203310165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2679632A (zh) 板式换热器
CN205747598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器、热泵
CN205536697U (zh) 带分相装置的微通道蒸发器制冷系统
CN208186910U (zh) 一种具有侧进式冷却风系统的蒸发冷却式换热器
CN208751083U (zh) 一种均流换热器
CN208075217U (zh) 一种冷热交换器系统
CN203671771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