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90040U -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90040U CN205390040U CN201620133624.5U CN201620133624U CN205390040U CN 205390040 U CN205390040 U CN 205390040U CN 201620133624 U CN201620133624 U CN 201620133624U CN 205390040 U CN205390040 U CN 2053900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sing container
- breeding apparatus
- packing ring
- planthopper
- flexible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所述饲养装置包括:培养舱,用于培养供稻飞虱产卵的水稻苗;饲养容器,用于所述水稻苗的生长并用于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繁殖;收集管,用于收集所述稻飞虱卵寄生天敌。优选地,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通过连接垫圈连通,所述连接垫圈从连接环向中心伸出多个柔性管,所述多个柔性管与所述连接环的侧面的外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之间形成分隔空间,用于将水稻苗分散固定。所述饲养装置通过精简的构造满足了便捷高效地繁殖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需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饲养装置,尤其是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sativaL.)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均有种植,是世界一半人口以上的主要粮食来源。然而,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几百种昆虫危害。其中,稻飞虱是近几十年来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巨大威胁。稻飞虱隶属半翅目飞虱科(Hemiptera:Delphacidae),主要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én)],其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均可造成危害。近年来,稻飞虱的发生范围和发生数量进一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汁液,消耗养分,造成水稻生长发育减缓、分蘖延迟、秕谷率增加等,还能传播病毒病如水稻草状矮化病(ricegrassystuntTenuivirus,RGSV)、水稻齿叶矮化病(riceraggedstuntOryzavirus,RRSV)、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stripevirus,RSV)、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等。
目前防治稻飞虱主要采用的是化学防治,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污染环境、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产生和天敌昆虫伤害等一系列问题。稻飞虱生物防治近年来逐渐被重视,保护和利用稻飞虱自然天敌是控制稻飞虱的持续有效且环保方式。
稻飞虱天敌众多,在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均能被捕食或者寄生,天敌在一定时期内可有效控制其的发生,其中卵期寄生天敌的控制作用尤为显著。稻飞虱卵期寄生蜂众多,如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PangetWang)]、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arvatae(PangetWang)]、长管稻虱缨小蜂[A.longitubulosus(PangetWang)]、短管稻虱缨小蜂[A.shortitubulosus(PangetWang)]、蔗虱缨小蜂[A.optabilis(Perkins)]和叶蝉寡索赤眼蜂[Oligositanephotettica(Mani)]等。稻飞虱卵寄生蜂是稻飞虱生物防治的优秀材料,完善的室内稻飞虱卵寄生蜂饲养技术可为其生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田间实际应用提供有力保障。传统的寄生蜂饲养技术采用水稻营养液培养水稻,并在玻璃指形管中培养水稻及孵育飞虱卵,再通过毛笔(或相应替代品)接入寄生蜂,并用纱网及橡皮圈封住指形管管口,在适当的环境下饲养。其缺点为,不易操作,在饲养过程中寄生蜂容易逃逸,操作过程中极易误伤寄生蜂,指形管由于透气性不好,管壁极易附着水珠而淹死寄生蜂,从而使寄生蜂饲养人工成本消耗巨大,养虫效率低。而且现有技术中也没有合适的昆虫饲养装置以供借鉴,主要是因为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饲养涉及水稻、稻飞虱及其天敌这三者的生长环境问题,涉及因素较多,现有技术的饲养装置或方法无法为性能优良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及方法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方案。
中国专利申请CN103843726A公开了一种人工繁殖蝇蛹佣小蜂的方法,使用笼养方式饲养家蝇成蝇,用含水量65%麦麸作为产卵基料引诱家蝇产卵,将产卵基料的家蝇卵收集饲养得到老龄幼虫,老龄幼虫收集化蛹得到家蝇蛹;在繁殖笼内引入蝇蛹佣小蜂母蜂,并按1:10的数量比将家蝇蛹放于网筛中,再放入繁殖笼内,收集被蝇蛹佣小蜂母蜂寄生的家蝇蛹;将得到的已被寄生的家蝇蛹置于养蜂笼内,待其羽化成蝇蛹佣小蜂时,将蝇蛹佣小蜂从家蝇蛹表面驱逐入收集笼,即可获得蝇蛹佣小蜂。
中国专利申请CN104756960A公开了一种大斑黄小蜂饲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水稻田采集健康的各龄期稻纵卷叶螟幼虫及成虫;成虫交配后将雌虫转移到水稻苗上产卵,幼虫自由在叶片上孵化;从采集的大斑黄小蜂寄生幼虫及大斑黄小蜂的蛹装入指形管中,等大斑黄小蜂成虫羽化出来后用蜂蜜水喂养;将大斑黄小蜂雌雄虫配对,然后将大斑黄小蜂转移到养虫笼中,让其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然后将稻纵卷叶螟幼虫收回到指形管中,保湿培养,直至大斑黄小蜂老熟幼虫爬离稻纵卷叶螟幼虫。收集大斑黄小蜂幼虫,保湿培养,待其化蛹。
中国专利申请CN104996366A公开了一种螟赤眼蜂高效繁殖方法,收集米蛾卵将其粘于纸板上制成卵卡;将稻螟赤眼蜂种蜂与米蛾卵卡按1:10~14的比例置于暗室,并将种蜂羽化寄生环境温度调至23‐25℃,湿度70%‐80%;待卵卡90%以上被蜂种寄生后,按照蜂种与卵卡1:6~10的比例再次添加新鲜米蛾卵卡,适当升高暗室温度至25‐28℃,湿度不变;待卵卡90%以上被蜂种寄生后,按照蜂种与卵卡1:3~7的比例第三次添加新鲜米蛾卵卡,此次卵卡上喷施蔗糖营养液,继续繁殖。
以上现有技术无法为高效便捷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及方法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以满足便捷高效地繁殖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包括:
培养舱,该培养舱的顶部具有敞口,该培养舱用于培养供稻飞虱产卵的水稻苗;
饲养容器,该饲养容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培养舱的敞口相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所述水稻苗的生长并用于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繁殖,所述饲养容器设置有收集口;
收集管,该收集管具有开口端,该开口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连通,该收集管用于从所述收集口收集所述稻飞虱卵寄生天敌;
其中,所述饲养容器和所述收集管都具有可透光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通过连接垫圈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具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用于卡入所述饲养容器的下端口,所述下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培养舱顶部的所述敞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从连接环向中心伸出多个柔性管,所述多个柔性管与所述连接环的侧面的外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设置为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之间形成分隔的空间,用于将所述水稻苗分散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多个柔性管包括长管和短管,所述长管和短管用于均匀分隔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形成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多个柔性管具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朝向所述培养舱。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具有断口,所述连接垫圈设置为能够从所述断口拉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位于顶部,所述收集口具有凸缘,所述凸缘设置为能够吻合套入所述收集管的开口端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饲养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昆虫释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饲养容器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透气口,所述透气口上设置有透气纱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满足便捷高效地繁殖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需要。特别是通过所述连接垫圈的使用,集成化地实现了以下主要功能:连接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向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内通气;分散固定所述水稻苗。所述连接垫圈通过拉伸缺口的设置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上述功能。这样植入了所述水稻苗的饲养装置能够为稻飞虱卵寄生天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通气性好,空间分隔合理,有利于稻飞虱卵寄生天敌快速地生长繁殖。此外所述饲养装置其它结构的结构设置更加便于饲养和收集稻飞虱卵寄生天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饲养装置的一种连接垫圈;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饲养装置的另一种连接垫圈;
图4为图2所示的连接垫圈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连接垫圈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为培养舱;2为饲养容器;3为连接垫圈;4为收集管;5为遮光罩;201为昆虫释入口;202为透气纱网;301为连接环;302为柔性管;303为断口;3011为上凹槽;3012为下凹槽;3022为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包括培养舱、饲养容器和收集管。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培养舱用于培养供稻飞虱产卵的水稻苗。所述培养舱的顶部具有敞口,该敞口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相连通,以供所述水稻苗生长。所述培养舱的材质和形状不做限制,能够容纳营养液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饲养容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培养舱的敞口相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所述水稻苗的生长并用于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繁殖,所述饲养容器设置有收集口。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可以为各种形状,要便于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连通并利于水稻苗、稻飞虱和寄生天敌生长或繁殖。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优选为柱状,例如为圆柱状。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收集管用于从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收集所述稻飞虱卵寄生天敌。所述收集管具有开口端,该开口端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饲养容器和所述收集管都透光。所述饲养容器透光主要是为了满足水稻苗、稻飞虱和寄生天敌生长或繁殖的过程中对光照的需要。所述收集管透光主要是为了利用趋光性收集所述寄生天敌。在能够满足以上需要的情况下,所述饲养容器和所述收集管可以为部分透光,也可以整体透光。所述饲养容器和所述收集管的主体材质可以为透明塑料或透明玻璃。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通过连接垫圈连通。更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具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用于卡入所述饲养容器的下端口,所述下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培养舱顶部的所述敞口。所述上凹槽可以整体连通,也可以为在连接环上分散设置的多个凹槽。同样,所述下凹槽可以整体连通,也可以为在连接环上分散设置的多个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饲养装置,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从连接环向中心伸出多个柔性管,所述多个柔性管与所述连接环的侧面的外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之间的空间能够将所述水稻苗分散固定。所述连接垫圈的这种结构在实现其基本的连接功能的基础上,还很好地实现了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对通气性的需要,同时起到了对所述水稻苗的分散固定作用。所述柔性管的数量可以根据所述连接环的大小和实际需要确定,例如可以为4~20个,优选为6~12个。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多个柔性管包括长管和短管,所述长管和短管便于均匀分隔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的空间。所述长管和短管只是表示两者的相对长度有差异,即,所述长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短管的长度。更优选地,所述长管和所述短管相间分布,这样可以更均匀地分隔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的空间。水稻苗可以置入所述多个柔性管分隔的所述空间内,这样,水稻苗得到了均匀分散,利于透气透光,而且所述多个柔性管和分散的水稻苗在所述培养舱之上构成一个屏障,使得所述饲养容器内的昆虫不易落入所述培养舱内的营养液中而被淹死。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多个柔性管具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朝向所述培养舱。所述通气孔的设置进一步地增加了所述饲养装置的通气性,所述通气孔朝向所述培养舱可以避免孔径较大时所述饲养容器内的昆虫落入其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具有断口,所述连接垫圈能够从所述断口拉开。可以利用柔性材质制造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以实现所述断口的拉开功能。这样,可以从所述断口将所述连接垫圈拉伸开,便于将水稻苗置入所述柔性管分隔的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的空间内,置入所述水稻苗后可以将所述断口拉合起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垫圈的柔性管的材质可以为各种常用的柔性材质,例如为橡胶、聚酯或者多种材质的复合材料,所述多种材质的复合材料例如由塑料与织物复合而成,或者由塑料与弹性金属材料复合而成,所述弹性金属材料例如为钢丝。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的材质可以与所述柔性管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地,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的材质与所述柔性管的材质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位于顶部,所述收集口具有凸缘,所述凸缘能够吻合套入所述收集管的开口端内。所述凸缘起到对所述收集管限位的作用,防止所述收集管滑离所述收集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饲养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昆虫释入口。所述昆虫释入口优选为圆形或椭圆形,优选设置在所述饲养容器侧壁的中部或者中部偏下的位置,这样利于释入的昆虫尽快找到合适的生存或繁殖空间。所述昆虫释入口可以设置可开合的盖子,也可以不设置盖子而用海绵代替盖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饲养容器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透气口,所述透气口上设置有透气纱网。所述透气口优选为多个。所述透气口优选为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遮光罩能够罩住所述饲养容器除所述收集口以外的透光部分,这样便于仅使所述收集管透光,从而可以利用趋光性收集稻飞虱卵寄生天敌。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包括培养舱1、饲养容器2和收集管4。
所述培养舱1的顶部具有敞口,所述饲养容器2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培养舱的敞口相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所述水稻苗的生长并用于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繁殖,所述饲养容器设置有收集口。
所述培养舱1和所述饲养容器2通过连接垫圈3连通,所述连接垫圈的材质为橡胶。如图2、4和5所示,所述连接垫圈3的连接环301上具有上凹槽3011和下凹槽3012,所述上凹槽3011用于卡入所述饲养容器2的下端口,所述下凹槽3012用于卡入所述培养舱1顶部的所述敞口。所述上凹槽3011整体连通。所述下凹槽3012也整体连通。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垫圈3从连接环301向中心伸出多个柔性管302,所述多个柔性管302与所述连接环301的侧面的外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302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2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302之间分隔的空间能够将水稻苗分散固定。所述连接垫圈3的这种结构在实现其基本的连接功能的基础上,还很好地实现了所述培养舱1和所述饲养容器2对通气性的需要,同时起到了对所述水稻苗的分散固定作用。
如图2所示,所述多个柔性管302包括长管和短管,各四个,成“米”字状相间排布,所述长管和短管便于均匀分隔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的空间。水稻苗可以置入所述多个柔性管302形成的分隔空间内,这样,水稻苗得到了均匀分散,利于透气透光,而且所述多个柔性管302和分散的水稻苗在所述培养舱1之上构成一个屏障,使得所述饲养容器302内的昆虫不易落入所述培养舱1内的营养液中而被淹死。
如图4所示,所述多个柔性管具有通气孔3022。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通气孔3022朝向所述培养舱1。所述通气孔3022的设置进一步地增加了所述饲养装置的通气性,所述通气孔3022朝下可以避免孔径较大时所述饲养容器2内的昆虫落入其中。
如图1,所述饲养容器2的收集口位于顶部,所述收集口具有凸缘,所述凸缘能够吻合套入所述收集管4的开口端内。所述凸缘起到对所述收集管限位的作用,防止所述收集管滑离所述收集口。所述饲养容器2的侧壁上设置有昆虫释入口201。所述昆虫释入口201为圆形,设置在所述饲养容器2侧壁的中部偏下的位置,这样利于释入的昆虫尽快找到合适的生存或繁殖空间。所述昆虫释入口201未设置盖子,释入昆虫后,可以用海绵进行堵塞。所述饲养容器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透气口,所述透气口上设置有透气纱网202。所述透气口为多个,两两相对设置。
实施例2
该实施例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连接垫圈3的连接环301具有断口303(见图3)。所述连接垫圈3能够从所述断口303拉开。这样,可以从所述断口303将所述连接垫圈3拉伸开,便于将水稻苗置入所述柔性管302分隔的所述连接垫圈3的连接环301包围的空间内,置入所述水稻苗后可以将所述断口303拉合起来。
其它构造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该实施例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还包括遮光罩5(见图6)。所述遮光罩5能够罩住所述饲养容器2除所述收集口以外的透光部分,这样便于仅使所述收集管透光,从而可以利用趋光性收集稻飞虱卵寄生天敌。其它构造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该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的使用方法。
该饲养装置的结构如实施例3所述,主要部件的尺寸如下:
培养舱的直径×高为8cm×6cm;昆虫释入口直径1.5cm;广口瓶,饲养容器的直径×高为8cm×30cm;透气纱网,100目,长×宽为5cm×8cm;收集管的直径×高为3.2cm×12cm。
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连接垫圈的断口拉伸开,将20株株高15~25cmTN1(褐飞虱敏感品种)水稻苗分散置入所述柔性管分隔的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的空间内,将所述断口拉合起来。将所述水稻苗的根置入所述培养舱的营养液(Yoshida水稻营养液)内,同时将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的下凹槽套在所述培养舱顶部的所述敞口上,然后将所述饲养容器卡入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的上凹槽内,用吸虫器从昆虫释入口向所述饲养容器内释入100头怀卵的褐飞虱,用海绵塞住所述昆虫释入口。所述饲养容器所处的环境条件为:温度为27℃,相对湿度为70%,光照时间为16小时/天。
(2)待褐飞虱产卵2天后,将产卵褐飞虱移除。用自制吸虫器(前端为1mL移液枪枪头,用剪刀小心将枪头斜着剪0.5mm,这样可避免误伤寄生蜂,也便于吸蜂)引入稻虱缨小蜂成虫100头(雌雄比约2:1)。每隔2天加入适量Yoshida水稻营养液于培养舱中。
(3)稻虱缨小蜂从卵期到成虫羽化约为10天。在第9天用不透光的遮光罩将饲养容器罩住,仅留下饲养容器的收集口及其上面的收集管透光。待第10天下一代稻虱缨小蜂羽化,其会趋光进入所述收集管中,从而实现稻虱缨小蜂的自动收集。定时更换收集管,重复以上工作便可连续繁殖和收集稻虱缨小蜂。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装置包括:
培养舱,该培养舱的顶部具有敞口,该培养舱用于培养供稻飞虱产卵的水稻苗;
饲养容器,该饲养容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培养舱的敞口相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所述水稻苗的生长并用于稻飞虱卵寄生天敌的繁殖,所述饲养容器设置有收集口;
收集管,该收集管具有开口端,该开口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连通,该收集管用于从所述收集口收集所述稻飞虱卵寄生天敌;
其中,所述饲养容器和所述收集管都具有可透光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舱和所述饲养容器通过连接垫圈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具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用于卡入所述饲养容器的下端口,所述下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培养舱顶部的所述敞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垫圈从连接环向中心伸出多个柔性管,所述多个柔性管与所述连接环的侧面的外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设置为能够与所述饲养容器连通,所述多个柔性管之间形成分隔的空间,用于将所述水稻苗分散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柔性管包括长管和短管,所述长管和短管用于均匀分隔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包围形成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柔性管具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朝向所述培养舱。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垫圈的连接环具有断口,所述连接垫圈设置为能够从所述断口拉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容器的收集口位于顶部,所述收集口具有凸缘,所述凸缘设置为能够吻合套入所述收集管的开口端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昆虫释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容器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透气口,所述透气口上设置有透气纱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33624.5U CN205390040U (zh) | 2016-02-22 | 2016-02-22 |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33624.5U CN205390040U (zh) | 2016-02-22 | 2016-02-22 |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90040U true CN205390040U (zh) | 2016-07-27 |
Family
ID=56446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3362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90040U (zh) | 2016-02-22 | 2016-02-22 |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9004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03618A (zh) * | 2020-08-11 | 2020-11-10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 |
-
2016
- 2016-02-22 CN CN201620133624.5U patent/CN20539004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03618A (zh) * | 2020-08-11 | 2020-11-10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60542A (zh) |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及饲养方法 | |
KR101053217B1 (ko) | 지중해가루명나방의 알을 이용한 무궁화관총채벌레의 대량사육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궁화관총채벌레 대량사육방법 | |
CN105284747A (zh) | 一种朱红毛斑蛾的室内饲养方法及装置 | |
CN102125002B (zh) | 一种盲椿象寄生蜂的人工饲养方法 | |
KR101220410B1 (ko) | 나방류 천적의 대량 증식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3478117B (zh) | 一种异色瓢虫防治烟蚜的扩散繁殖释放方法 | |
CN108012995B (zh) | 一种绿翅绢野螟的室内饲养方法及装置 | |
CN103782968B (zh) | 一种亚克力水稻昆虫饲养笼及水稻昆虫饲养方法 | |
CN211932154U (zh) | 草地贪夜蛾的室内饲养装置 | |
CN106508794A (zh) | 一种蟾蜍早繁育高产立体化工厂养殖方法及应用 | |
CN107581161A (zh) | 一种褐带卷蛾茧蜂的室内繁殖方法 | |
CN106172244B (zh) | 黑水虻成虫作为有机农业不使用农药的指示生物的用途及其种养殖方法 | |
CN111264479A (zh) | 草地贪夜蛾的室内饲养装置及其饲养方法 | |
CN107484720A (zh) | 仿野生生态蜈蚣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 |
CN104719263A (zh) | 胡蜂大棚高产养殖法 | |
CN107047485A (zh) | 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方法及仿生饲养盒 | |
CN109769755A (zh) | 一种斑翅果蝇蛹寄生蜂毛角锤角细蜂的简易快速繁殖方法 | |
CN104957107B (zh) | 一种室内饲养龟纹瓢虫的方法 | |
CN106359311A (zh) | 蚂蚱高产养殖法 | |
CN105746442B (zh) | 爬沙虫成虫的规模化养殖和卵的孵化方法 | |
CN205922224U (zh) | 一种黑水虻成虫和有机蔬菜的共生种养殖的蔬菜大棚 | |
CN107581159A (zh) | 一种花布灯蛾天敌悬茧蜂的人工繁殖方法 | |
CN106804531A (zh) | 黄缘闭壳龟从亲龟孵化到成龟的综合养殖方法 | |
CN205390040U (zh) |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 | |
CN107493972A (zh) |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