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71697U -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71697U
CN205371697U CN201620200020.8U CN201620200020U CN205371697U CN 205371697 U CN205371697 U CN 205371697U CN 201620200020 U CN201620200020 U CN 201620200020U CN 205371697 U CN205371697 U CN 205371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way change
over valve
adapter
f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000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000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71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71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716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该四通换向阀包括主阀和导阀,所述主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连接的S接管,所述导阀的s毛细管与所述S接管连通;所述s毛细管与所述阀座之间的通路上设置有节流件。该四通换向阀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满足制冷系统中高压冷媒回流至S接管时的换向需求,确保制冷系统中不同循环回路切换时的换向可靠性。

Description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制冷剂循环系统的阀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泵系统利用四通换向阀实现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相互转换。
常见的四通换向阀主阀具有四个端口:与压缩机吸气端口连通的S口、与压缩机出气端口连通的D口、与室内热交换器连通的E口和与室外热交换器连通的C口;上述四个端口分别连接有S接管、D接管、E接管和C接管;主阀的内部阀腔被两个活塞分成左、中、右三个腔,其中,左腔与四通换向阀导阀的e口连通,右腔与导阀的c口连通。
在导阀的控制下,主阀的左右腔之间形成压力差,推动主阀内部的滑块和活塞向左或向右移动,从而改变冷媒的流向,以实现制冷与制热模式的切换。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制冷系统中常会连接再热器,这样,系统存在在再热循环与正常制冷/制热循环之间切换的需求,若使用现有常见的四通换向阀进行切换,那么,在从再热循环向正常循环切换时,由于再热器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会不断地回流到四通换向阀主阀的S接管,导致导阀的s毛细管内压力上升,使得主阀左右腔室内的压力差降低,即换向压差降低,造成四通换向阀无法正常换向到位,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除了上述再热循环与正常循环之间的切换外,如果系统中存在补液的需求或其他高压冷媒会回流至S接管的情况,均存在上述问题。
有鉴于此,如何针对现有四通换向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四通换向阀的适应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该四通换向阀通过结构改进,提高了四通换向阀的适应性,能够满足制冷系统中存在高压冷媒回流至S接管时的换向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包括主阀和导阀,所述主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连接的S接管,所述导阀的s毛细管与所述S接管连通;所述s毛细管与所述阀座之间的通路上设置有节流件。
如上,该四通换向阀,在s毛细管与阀座的流通通路上设置节流件,当制冷系统中有特殊需求,如需在再热循环与正常制冷或制热循环之间切换时,再热器中的冷媒会不断地回流到S接管内,由于节流件的节流作用,节流件的出口端仍能保持低压,即能确保s毛细管与低压区域连通,规避现有技术中因s毛细管内压力上升导致的四通换向阀无法正常换向的问题;另外,将节流件设置在s毛细管靠近主阀阀座的一侧,节流件的节流作用不会影响四通换向阀导阀的排气,所以,四通换向阀主阀的两端仍会正常建立压差,即四通换向阀仍可正常换向;该四通换向阀的适应性较高,能够满足制冷系统中存在高压冷媒回流至S接管时的换向需求,确保系统能正常工作。
所述节流件为设置于所述S接管内部的芯子,所述芯子具有节流孔。
所述S接管的外端连接有过渡管,所述过渡管内设置有具有节流孔的芯子,所述s毛细管插接于所述过渡管,且位于所述芯子的外侧,所述过渡管和所述芯子形成所述节流件。
所述芯子的内端固设有过滤网。
所述阀座与所述S接管连通的接口为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形成所述节流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管路和设于所述制冷剂管路的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四通换向阀。
由于上述四通换向阀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具有该四通换向阀的制冷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还包括设于制冷剂管路的再热器,所述再热器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的切换选择地参与系统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换向阀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换向阀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换向阀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再热循环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四通换向阀10,S接管11,s毛细管12,阀座13,节流孔13a,芯子14,过渡管15,过滤网16;
压缩机20,蒸发器30,冷凝器40,再热器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一并说明,有益效果部分不再重复论述。
不失一般性,本文以制冷系统中连接有再热器,且制冷系统能够在再热循环与制冷循环之间切换为例说明。
先参考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制冷模式下和再热循环模式下制冷剂的流向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四通换向阀10、压缩机20、蒸发器30、冷凝器40和再热器50;其中,四通换向阀10的D口连接压缩机20的排气端,四通换向阀10的E口连接再热器50,四通换向阀10的S口分出两条管路分别连接压缩机20的吸气端和蒸发器30,四通换向阀10的C口分出两条管路分别连接冷凝器40和再热器50。
如图4所示,制冷循环时,四通换向阀10的D口与C口相通,E口与S口相通,再热器50不参与系统循环,但是其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会回流至E口,并进入四通换向阀10的S接管内,从S接管流出至压缩机20的吸气端;如图5所示,再热循环时,四通换向阀10的D口与E口相通,C口与S口相通,冷媒的流通路径为:压缩机20的排气端→D口→E口→再热器50→冷凝器40→蒸发器30→压缩机20的吸气端。
当系统由再热循环向制冷循环切换时,再热器50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会不断回流到四通换向阀10的S口,使得四通换向阀10导阀的s毛细管内压力上升,主阀左右腔室的压力差降低,影响主阀的换向,为解决该问题,本文着重对四通换向阀10的结构做了改进,以使四通换向阀10能够满足制冷系统的多种需求,如上述接有再热器50的制冷系统,或具有补液功能的制冷系统等。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换向阀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四通换向阀10包括主阀和导阀,主阀包括阀座13和与阀座13连接的S接管11,导阀的s毛细管12与S接管11连通;其中,S接管11内部设有具有节流孔的芯子14,s毛细管12与S接管11的连接处位于该芯子14的外侧。
这里,“外侧”是相对主阀内腔而言,靠近主阀内腔的一侧为内侧,相应地,远离主阀内腔的一侧为外侧,下述涉及到内、外的方位词均与此一致,不再赘述。可以理解,此处方位词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不对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如上设计后,由于具有节流孔的芯子14位于S接管11与s毛细管12之间,所以该芯子14的设置不会影响四通换向阀导阀的排气,四通换向阀主阀的两端仍会正常建立压差,四通换向阀仍可正常换向;结合图4和图5理解,当制冷系统由再热循环向制冷循环切换时,再热器50中的高压冷媒会回流到四通换向阀10的S口,从S接管11中流出,在芯子14节流孔的节流作用下,芯子14的出口端为低压,即s毛细管12与低压区域相通,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s毛细管12内压力升高的现象,从而能够确保四通换向阀主阀的两端仍能正常建立压差,实现换向。
进一步地,在芯子14的内端固设有过滤网16,以过滤杂质,避免堵塞芯子14的节流孔;另外,也可同时在芯子14的外端固设过滤网。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换向阀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四通换向阀10包括主阀和导阀,主阀包括阀座13和与阀座13连接的S接管11,导阀的s毛细管12与S接管11连通,其中,S接管11的外端连接有过渡管15,该过渡管15内设置有具有节流孔的芯子14,s毛细管12通过与过渡管15与S接管11连接,具体地,s毛细管12插接于过渡管15,且连接处位于芯子14的外侧。
该实施例的四通换向阀10也能够达到与前述实施例一样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S接管11与过渡管15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既简便又可靠。
应当理解,上述过渡管15与其内置的具有节流孔的芯子14也可用其他结构的节流件替代。
与前述实施例类似,为了过滤杂质,避免堵塞芯子14的节流孔,该实施例中,也在芯子14的内端固设有过滤网16。
上述两种实施例,均是在s毛细管12连接S接管11的端部与S接管11之间设置节流件,以确保在高压冷媒回流至S接管11时,s毛细管12仍与低压区域相通,确保主阀的换向。
请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换向阀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四通换向阀10包括主阀和导阀,主阀包括阀座13和与阀座13连接的S接管11,导阀的s毛细管12与S接管11连通,其中,将阀座13上与S接管11连通的接口设为节流孔13a。
显然,该实施例的四通换向阀10也能够达到前述技术效果,与前两种实施例相比,该方案直接将与S接管11连通的主阀阀座13上的接口设为节流孔13a,如此,不需要增加额外零部件,就可实现对四通换向阀10的改进,使其满足制冷系统的不同需求。
以上各实施例中,节流孔的具体形状和大小可根据系统及产品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四通换向阀,包括主阀和导阀,所述主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连接的S接管,所述导阀的s毛细管与所述S接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s毛细管与所述阀座之间的通路上设置有节流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件为设置于所述S接管内部的芯子,所述芯子具有节流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S接管的外端连接有过渡管,所述过渡管内设置有具有节流孔的芯子,所述s毛细管插接于所述过渡管,且位于所述芯子的外侧,所述过渡管和所述芯子形成所述节流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子的内端固设有过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与所述S接管连通的接口为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形成所述节流件。
6.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管路和设于所述制冷剂管路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换向阀为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四通换向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制冷剂管路的再热器,所述再热器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的切换选择地参与系统循环。
CN201620200020.8U 2016-03-15 2016-03-15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ctive CN205371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00020.8U CN205371697U (zh) 2016-03-15 2016-03-15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00020.8U CN205371697U (zh) 2016-03-15 2016-03-15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71697U true CN205371697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66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00020.8U Active CN205371697U (zh) 2016-03-15 2016-03-15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716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4064B (zh) 制冷装置
US11313597B2 (en) Heat pump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675940B2 (en)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5180304B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US20190152294A1 (en)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6524591A (zh) 机头相变蓄热除霜型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06246955A (zh) 滑动式换向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04848579A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06488508U (zh) 机头相变蓄热除霜型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04063308U (zh) 空调系统
CN203443182U (zh) 空调器
CN205371697U (zh) 四通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04329177U (zh) 自带过冷装置的室内机
CN207702778U (zh) 一种空调及提升evi空调系统过冷度的系统
CN206890904U (zh) 空调系统
CN209445519U (zh) 一种新风除湿系统
CN202002392U (zh) 一种多模式热回收热泵装置
CN205641657U (zh) 空调系统
CN204678735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05245597U (zh) 一种双压缩机式制冷系统
CN106032846A (zh) 自力式三通阀及其空调系统
CN207688467U (zh)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1331218Y (zh) 具有制热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07350567U (zh) 空调系统
CN205641678U (zh) 热泵机组及其储液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2500 Xinchang, Zheji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three flower intelligent control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19 No. 312500 Zhejiang city of Shaoxing province Xinchang County Meizhu town WOSI Avenu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anhua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