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69374U -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69374U
CN205369374U CN201521070701.9U CN201521070701U CN205369374U CN 205369374 U CN205369374 U CN 205369374U CN 201521070701 U CN201521070701 U CN 201521070701U CN 205369374 U CN205369374 U CN 205369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stern
well
wall
tank
cyclic util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707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彤
肖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707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69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69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69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循环利用的系统,多个种植区和沿着种植区边缘布置的多个水槽,其中界定种植区周边边缘的垂直墙体中设置有贯穿垂直墙体厚度的透水孔,将种植区连通到水槽。位于种植区和水槽下方的蓄水池,其中种植区和水槽通过它们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一个入水井,其中该入水井的井口设置为临近种植区并且入水井向下延伸直至其底部到水平墙体所在的水平面之下,进水管道延伸到入水井内。一个出水井,其中该出水井的井口设置为临近种植区并且出水井和水槽连通,出水井通过它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排水管道延伸到出水井内。

Description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自然雨水处理的设施系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可以实现雨水循环利用的系统,收集外界的雨水并予以储存,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储存的雨水能够向类似于花木景观这样的种植物提供持续的水源而无需耗费人工自来水。
背景技术
在人类聚住地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往往比较缺乏水源,而在当前的城市雨水利用管理体系中,雨水利用效率比较低,例如雨水天气会导致城市水泛滥而且一旦雨水消退,则整个城市的水饥渴程度却又会突显出来,换言之,当前的城市雨水利用管理体系在雨水调度方面能够做出的贡献是非有限。随着一些理念如较佳管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生态的持续发展和深入人心,采用生态排水措施对城市的马路和机动道路等进行排水管理和控制已逐渐成为一种紧迫的需求和趋势。自然界的雨水对水资源匮乏的城市而言是作为一种及其宝贵的资源,所以对其循环利用务必注意非常重要的一点:应尽可能防止雨水在道路上的径流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从而充分实现可持续的利用。
在现有城市排水模式中,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利用埋设的排水管道和沟渠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和排放,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排放方式,不但增加了范围面积日趋变小的河道和湖泊等受纳水体的负担,还一并将地表垃圾和管道沉积物如淤泥等冲入收集的水体之中,造成水质严重污染,这显示是无法做到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因此,具备收集利用和拦截并过滤及渗透和调蓄甚至滞留功能的生态排水系统,显得尤其重要,具备这种功能的设施和措施才真正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实用新型将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这种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具备收集利用和拦截及过滤和调蓄乃至滞留功能,同时兼顾城市美化景观功能的生态排水措施,该实用新型利用绿化用地,克服了传统雨水管道排水措施的缺点,能够在雨水排放系统的前端实现对雨水进行收集、调蓄和处理,同时充分结合所处位置进行城市景观的绿化布置,既可满足城市绿化用地雨水收集利用的功能需求和道路排水生态处理需求,还可以直接解决初期雨水道路径流带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同时为部分区域例如城市道路和马路两侧的街区提供景观绿化及观赏平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多个种植区和沿着种植区边缘布置的多个水槽,其中界定种植区周边边缘的垂直墙体中设置有贯穿垂直墙体厚度的透水孔,将种植区连通到水槽;位于种植区和水槽下方的蓄水池,其中种植区和水槽通过它们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一个入水井,其中该入水井的井口设置为临近种植区并且入水井向下延伸直至其底部到水平墙体所在的水平面之下,进水管道延伸到入水井内;一个出水井,其中该出水井的井口设置为临近种植区并且出水井和水槽连通,其中出水井通过它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排水管道延伸到出水井内。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水槽和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上设置有贯穿水平墙体的一个或多个溢流孔,从而将水槽和蓄水池连通。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靠近一部分种植区的区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检修井,其中检修井向下延伸直至其底部到水平墙体所在的水平面之下,和/或检修井由它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蓄水池的底部的局部预设位置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水池。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蓄水池内设置有相互交替间隔配置的第一套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其中包含第一套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的多个导流隔墙等距离并排设置;以及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的末端设置在蓄水池的互为相对的一组侧墙中的第一个侧墙上,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的末端设置在蓄水池的互为相对的该一组侧墙中的第二个侧墙上,并且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的前端和第二个侧墙之间预留有间隙作为过水洞,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的前端和第一个侧墙之间预留有间隙作为过水洞。
上述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每个溢流孔上方盖有带有镂空穿孔的上敷玻璃盖板。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入水井、出水井和检修井的井口处盖有硬质盖板。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检修井和出水井各自的和水槽相连通的位置处设置有可调式的挡水堰板,挡水堰板在垂直方向上在受力的情况下可自由上下移动。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中在种植区的周边边缘处的垂直墙体的底部区域设置该透水孔,并且在水槽的底部铺设有尺寸小于透水孔内径的鹅卵石,并且鹅卵石的整体铺设高度高于透水孔的高度位置。
上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一个带有四周侧墙和底板的并呈现为敞口式的池体,其中种植区和水槽设置在该池体的顶部而蓄水池设置在该池体的底部。
附图说明
图1是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
图2是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蓄水池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竖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阐述,但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用作叙述说明所用的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该等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各种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加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主要包括一个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的水池槽或称为池体100,该池体100带有四周的侧墙114和一个底板115并呈现为敞口式。也就是说池体100的四个侧面由侧墙114围成及底板设为一个底板115来防止池体100漏水,但是池体100顶部基本是敞口而没有设置和底板115相对的顶板。从图1的俯视图来观察,会发现在池体100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种植区105和设置有沿着种植区105的边缘布置的多个水槽106,这些多个水槽106可以是相互连通的也可以是彼此独立的,多个种植区105可以是相互连通的也可以是彼此独立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蓄水池110和种植区105、水槽106之间的位置关系,参加图3所示,种植区105和水槽106基本位于同一平面,该两者位于池体100顶部,但是位于种植区105和水槽106下方的蓄水池110却位于池体100的底部,其中该些种植区105和水槽106通过它们两者与蓄水池110之间的水平墙体125而与蓄水池110上下隔开,该水平墙体125位于它所在的水平面上,而且水平墙体125的周缘延伸到池体100顶部侧墙114的内壁处,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水平墙体125和池体100的侧墙114呈现出一体化结构。
参加图1和3所示,种植区105由垂直墙体105a界定其范围,也就是说每一个种植区105都被限定它范围面积的垂直墙体105a围拢而成,由于种植区105内需要填设土层之类的用于培养植物,所以种植区105和下方的蓄水池110必须藉由水平墙体125完全上下间隔开,但是种植区105内的土层上种植的植物例如是土层内种植的景观花草等需要水资源,而流水一般经由水槽106流淌,所以种植区105周边的沿着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垂直墙体105a内必须设置可以进水到种植区105之中的孔洞,如图3所示,其中用来界定种植区105周边边缘的垂直墙体105a中设置有贯穿垂直墙体105a厚度的多个透水孔105b,透水孔105b从而可以将种植区105连通到水槽106。
参加图1所示,池体100包括一个入水井101,入水管道112连通到入水井101之中,一旦城市存在雨水则集水就可以通过入水管道112流向入水井101内,其中该入水井101的井口设置为临近某一个种植区105,并且入水井101需要设置成向下延伸直至它的底部延伸到水平墙体125所在的水平面之下,这样入水井101就可以和下方的蓄水池110进行连通,进水管道112延伸到入水井101内就相当于雨水可以经由入水井101流淌到下方的蓄水池110内,从而雨水可以被蓄水池110储存。
参加图1所示,池体100还包括一个出水井102,出水管道113连通到出水井102之中,出水管道113延伸到出水井102内就相当于雨水可以经由出水井102中流淌到池体100的外部,一旦蓄水池110或水槽106中聚集的雨水过多,则集水就可以通过出水管道113流向出水井102外部而泄放掉。其中该出水井102的井口设置为临近某一个种植区105,并且出水井102需要设置成位于水平墙体125所在的水平面之上,出水井102通过它与蓄水池110之间的水平墙体125而与蓄水池110上下隔开,这样出水井102就可以避免过早的将蓄水池110或水槽106中的存水排泄掉。
参加图1所示,在水槽106和蓄水池110之间的水平墙体125上设置有贯穿水平墙体125的一个或多个溢流孔107a,从而溢流孔107a将水槽106和蓄水池110连通,也就是说,蓄水池110中的水在容量存储满的时候可以通过溢流孔107a溢出,并且进一步由蓄水池110流向水槽106。为了进一步防止任何大尺寸的固体物等从溢流孔107a滑落到蓄水池110内,也基于安全考虑,还需要在每个溢流孔上方107a盖有带有镂空穿孔的上敷玻璃盖板,或者用等同的盖板替换。带有镂空穿孔的上敷玻璃盖板不会阻挡水流进出但是可以阻挡块状物体从溢流孔107a进入到蓄水池110内。
参加图1所示,池体100还在靠近一部分种植区105的区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检修井103、104等,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其中检修井103、104向下延伸直至它们的底部延伸到水平墙体125所在的水平面之下;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检修井103、104位于水平墙体125所在的水平面之上,此时由检修井103、104它们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125而与蓄水池110上下隔开。从检修井103、104可以探知蓄水池110内部是否存在渗漏水或者集聚了过多的泥沙、垃圾或污泥等异常情况,并进行检修。虽然图中没有显示出来,但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蓄水池110的底部的底板115的局部预设位置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水池,集水池比蓄水池110的底部还深,当需要抽取蓄水池110内部的水时,水泵的吸水管道可以直接从集水池内抽水,因为集水池和蓄水池110是连通的,所以蓄水池110内的水完全可以在集水池处抽干。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安全的考虑,还需要在入水井、出水井和检修井的井口处盖有硬质盖板,如水泥板等。
参加图2的可选实施例,蓄水池110内设置有相互交替间隔配置的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其中包含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的多个导流隔墙等距离并排设置。但是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的布局有独特的方式,它们的高度设置成刚好夹持在水平墙体125和蓄水池110的底板115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具有从水平墙体125向下延伸到底板115的高度。但是所有的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均设置在一个第一个侧墙110a上,而所有的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均设置在一个第二个侧墙110b上,这里的第一个侧墙110a和第二个侧墙110b其实是蓄水池110的两个互为相对侧壁的一组侧墙,注意蓄水池110的互为相对侧壁的另一组侧墙在图中并没有标识出来。会发现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之间布置有一个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或者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之间布置有一个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所以这两者相互交替间隔配置。而且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具有相对的前端和末端,其末端和第一个侧墙110a连接,而前端则和第二个侧墙110b之间设置有一段间隙;以及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具有相对的前端和末端,其末端和第二个侧墙110b连接,而前端则和第一个侧墙110a之间设置有一段间隙。以这种方式,使得水流的流向路径在蓄水池110内被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限定成S形,也即从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的前端沿着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流向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112的末端,或者从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的前端沿着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流向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111的末端。
参加图1所示,在检修井103、104和出水井102各自的和水槽106相连通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可调式的挡水堰板108,可调式的挡水堰板108是指它的位置可以被人为的移动,因为检修井103、104和出水井102选择是否需要和水槽106连通就是依赖挡水堰板108实现的,例如我们可以限定挡水堰板108在垂直方向上在受力的情况下可自由上下移动,当挡水堰板108移动到最低位置而使其抵压在水槽106的底面上时,相当于挡水堰板108阻塞在检修井103、104和出水井102与水槽106之间,从而避免检修井103及104和出水井102它们与水槽106之间有水流流动。或者是当挡水堰板108移动到最高位置而与水槽106的底面间隔开时,这实质上相当于挡水堰板108没有阻塞在检修井103、104和出水井102与水槽106之间,从而检修井103及104和出水井102它们与水槽106之间的水流可以自由流动。
参加图1和3所示,其中在种植区105的周边边缘处的垂直墙体105a的底部区域设置该透水孔105b,注意透水孔105b不要设置在垂直墙体105a的顶部,否则水槽内的水过浅时水流无法顺利到达种植区105内。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水槽106的底部铺设有鹅卵石109,较佳的选择鹅卵石109的尺寸不要小于透水孔105b的内径,从而使得鹅卵石109不至于嵌入透水孔105b中而发生堵塞的情形。另外还可以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限定鹅卵石109的整体铺设高度高于透水孔105b的高度位置,此时种植区105内的泥土层或沙层可以被鹅卵石109这一层结构阻挡住不至于都滑落到水槽106内。
以上,通过说明和附图,给出了具体实施方式的特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上述实用新型提出了现有的较佳实施例,但这些内容并不作为局限。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实用新型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种植区和沿着种植区边缘布置的多个水槽,其中界定种植区周边边缘的垂直墙体中设置有贯穿垂直墙体厚度的透水孔,将种植区连通到水槽;
位于种植区和水槽下方的蓄水池,其中种植区和水槽通过它们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
一个入水井,其中该入水井的井口设置为临近种植区并且入水井向下延伸直至其底部到水平墙体所在的水平面之下,进水管道延伸到入水井内;
一个出水井,其中该出水井的井口设置为临近种植区并且出水井和水槽连通,其中出水井通过它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排水管道延伸到出水井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水槽和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上设置有贯穿水平墙体的一个或多个溢流孔,从而将水槽和蓄水池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靠近一部分种植区的区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检修井,其中检修井向下延伸直至其底部到水平墙体所在的水平面之下,或检修井由它与蓄水池之间的水平墙体而与蓄水池上下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蓄水池的底部的局部预设位置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水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蓄水池内设置有相互交替间隔配置的第一套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其中包含第一套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的多个导流隔墙等距离并排设置;以及
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的末端设置在蓄水池的互为相对的一组侧墙中的第一个侧墙上,而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的末端设置在蓄水池的互为相对的该一组侧墙中的第二个侧墙上,并且第一套垂直导流隔墙的前端和第二个侧墙之间预留有间隙作为过水洞,第二套垂直导流隔墙的前端和第一个侧墙之间预留有间隙作为过水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溢流孔上方盖有带有镂空穿孔的上敷玻璃盖板。
7.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入水井、出水井和检修井的井口处盖有硬质盖板。
8.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检修井和出水井各自的和水槽相连通的位置处设置有可调式的挡水堰板,挡水堰板在垂直方向上在受力的情况下可自由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在种植区的周边边缘处的垂直墙体的底部区域设置该透水孔,并且在水槽的底部铺设有鹅卵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带有四周侧墙和底板的并呈现为敞口式的池体,其中种植区和水槽设置在该池体的顶部而蓄水池设置在该池体的底部。
CN201521070701.9U 2015-12-20 2015-12-20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Active CN205369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70701.9U CN205369374U (zh) 2015-12-20 2015-12-20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70701.9U CN205369374U (zh) 2015-12-20 2015-12-20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69374U true CN205369374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58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70701.9U Active CN205369374U (zh) 2015-12-20 2015-12-20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693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4649A (zh) * 2015-12-20 2016-05-04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10169249A (zh) * 2019-04-29 2019-08-27 杭州中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节能型生态集水灌溉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4649A (zh) * 2015-12-20 2016-05-04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10169249A (zh) * 2019-04-29 2019-08-27 杭州中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节能型生态集水灌溉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17223U (zh) 雨水收集渗透回灌装置
CN205688461U (zh) 综合管廊断面结构
CN105089302A (zh) 一种用于社区雨水分流、削峰及生态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
CN103739167A (zh) 雨、污两用景观型生态净化系统
CN209323301U (zh) 一种新型海绵城市路面结构
CN103193362A (zh) 一种排水自然回归系统及其处理方法与应用
CN205822415U (zh) 一种雨水井
CN204225255U (zh) U型生态排集水沟
CN205688460U (zh) 带有海绵城市功能的综合管廊系统
CN205369374U (zh)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06087648B (zh) 一种城市道路专用快速排水与灌溉系统
CN110226379A (zh) 含梯田结构的自动滴灌盐碱地域水资源调蓄利用系统
CN207079439U (zh) 一种环保透水地坪
CN206616662U (zh)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CN206024712U (zh) 园林灌溉装置
CN210202763U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化带
CN205295848U (zh) 一种稳固型生态透水铺装系统
CN208733766U (zh) 一种居住区的雨水花园
CN215253214U (zh) 一种排水管道移位防渗漏接头
CN105544649A (zh)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06692440U (zh) 一种园林污水处理装置
CN206396790U (zh) 一种便于雨水排放的综合管廊结构
CN206070571U (zh) 应用于海绵城市河道建设的微型预制管廊
CN203626036U (zh) 雨水口
CN215802732U (zh) 一种隐蔽式生态屋顶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