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69268U -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69268U
CN205369268U CN201620014725.0U CN201620014725U CN205369268U CN 205369268 U CN205369268 U CN 205369268U CN 201620014725 U CN201620014725 U CN 201620014725U CN 205369268 U CN205369268 U CN 205369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supporter
foundation ditch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vertical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147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国荣
杨石飞
苏辉
刘枫
张静
路家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147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69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69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6926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所述支撑体呈倾斜设置,所述支撑体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所述支撑体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了基坑坑壁稳定性;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加固坑底土,抵抗坑底隆起。

Description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软土基坑的支护结构形式一般采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钻孔灌注桩+坑内支撑或直立式钢管前撑支护结构,但是三者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
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优点是:一般坑内无支撑,便于快速挖土,兼有挡土和止水的双重功能,但缺点在于:位移控制能力较弱,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经济性一般。
钻孔灌注桩+坑内支撑的优点是:适用土质、土层范围较广,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但缺点在于:对于浅层基坑的每米造价较高,且内支撑对挖土带来不便,后期支撑须拆除,影响工期。
直立式钢管前撑支护结构的优点是: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了基坑坑壁稳定性,但缺点在于:钢管前撑设置在基坑内部,使基坑内的施工必须要为钢管前撑让位,对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通过倾斜设置的支撑体,在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基坑坑壁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直立设置在基坑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所述支撑体呈倾斜设置,所述支撑体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所述支撑体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
所述支护桩为单排桩,所述压顶的外侧端部设置在所述单排桩桩体外侧,所述支撑体连接固定在位于所述单排桩桩体外侧的所述压顶上。
所述支护桩为双排桩,所述压顶位于所述双排桩的两根桩体之间,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双排桩的两根桩体连接固定,所述支撑体连接固定在所述压顶上。
所述双排桩设置有两个支撑体,两个支撑体以一定间隔交叉布置。
所述支护桩可以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也可以是水泥土搅拌桩,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有加强体。
所述支撑体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一端设置有锚固结构,所述锚固结构可以是在所述支撑体的端部表面设置螺纹,也可以是通过注浆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了基坑坑壁稳定性;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加固坑底土,抵抗坑底隆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在单排桩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在双排桩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在双排桩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单排桩支护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为灌注桩时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为灌注桩时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为搅拌桩时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为搅拌桩时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降水井的支护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9所示,图中标记1-8分别表示为:压顶1、支护桩2、加强体3、支撑体4、锚固结构5、基坑6、底部土体7、降水井8。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2和支撑体4,其中支护桩2采用单排结构,其设置在基坑6的外围且呈直立式,支撑体4用于内撑支护桩2从而提高支护桩2的支护效果及其稳定性。在支护桩2的桩顶设置有压顶1。支撑体4的一端与位于支护桩2桩体外侧的压顶1相连接固定,支撑体4呈倾斜设置,其穿过支护桩2并插入到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且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插入位置低于底部土体7的表面;这样一来也保证了基坑内无障碍,同时由于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内部,可加固底部土体7,抵抗坑底隆起。如图4所示,支撑体4穿过支护桩2指的是,相邻的支护桩2之间留有间隙,支撑体4从该间隙内穿过支护桩2并插入到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位置上的穿过。
在支护桩2的桩身内部设置有加强体3,加强体3用于加强支护桩2的刚度和稳定性。
在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该端端部设置有锚固结构5,锚固结构5用于提高支撑体4与底部土体7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即提高支撑体4的支撑效果及其稳定性。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护桩2采用双排结构。压顶1设置在两根桩体之间,压顶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桩体连接固定。支撑体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临近于外侧桩体的压顶1上,支撑体4呈倾斜设置,其穿过临近于基坑6的支护桩2并插入到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且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插入位置低于底部土体7的表面;这样一来也保证了基坑内无障碍,同时由于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内部,可加固底部土体7,抵抗坑底隆起。
为了增加呈双排结构的支护桩2的桩间土强度,提高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如图9所示,在两根支护桩2之间设置有降水井8,降水井8可以降低坑内水位,从而增加桩间土强度,提高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当支护桩2采用不同的桩型时,支撑体4具有不同的布置方式。如图5所示,当支护桩2为灌注桩时,相邻的灌注桩之间留有间隙,支撑体4从该间隙内穿过并插入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位置上的穿过;而如图7所示,当支护桩2为搅拌桩时,其桩身连成一体,支撑体4便从搅拌桩的桩体上贯穿而过,同时插入底部土体7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支撑体4贯穿搅拌桩的桩身。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及其稳定性,如图3所示,在呈双排结构的支护桩2处设置两根交错的支撑体4,两根支撑体4呈间隔一定间距交叉布置,即其中一根支撑体4如实施例二中的支撑体4一样,一端固定连接在临近于外侧桩体的压顶1上,支撑体4呈倾斜设置,其穿过临近于基坑6的支护桩2并插入到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且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插入位置低于底部土体7的表面,而另一根支撑体4则相较其呈反向间隔设置;这样一来,在保证坑内无障碍的同时,两根支撑体4分别对两根支护桩2施加内撑和外拉的作用,而两根支护桩2之间又通过压顶1连成一体,使得整体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和稳定性得到了质的飞跃,可以适用于挖深更深的基坑,适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
当支护桩2采用不同的桩型时,支撑体4具有不同的布置方式。如图6所示,当支护桩2为灌注桩时,相邻的灌注桩之间留有间隙,两根支撑体4呈一定距离交叉布置,且从相邻灌注桩的间隙中分别穿过并插入基坑6的底部土体7以及基坑外部土体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位置上的穿过;而如图8所示,当支护桩2为搅拌桩时,其桩身连成一体,两根支撑体4便分别从搅拌桩的桩体上贯穿而过,且分别插入底部土体7之中和基坑外部土体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支撑体4贯穿搅拌桩的桩身。
上述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加强体3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插入,即支护桩2本身强度满足设计需要时,无需在支护桩2内插入加强体3,反之,当支护桩2的强度无法满足设计需要时,则可以通过向支护桩2内插入加强体3来提高其强度,增加支护效果和稳定性。
支撑体4和压顶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选择浇筑一体或设置螺栓连接。无论选择浇筑一体还是设置螺栓连接,都可以对支撑体4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环保。
锚固结构5可以是通过注浆来使支撑体4与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间连接成一体,从而使两者之间连接牢固,保证支撑体4对支护桩2的内撑效果。同样地,也可以通过在支撑体4的插入端端部表面设置螺纹,来提高其与底部土体7之间的摩擦力,以保证支撑体4与底部土体7之间的连接强度。无论是通过注浆还是通过设置螺纹,都可以对支撑体4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环保。

Claims (6)

1.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直立设置在基坑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所述支撑体呈倾斜设置,所述支撑体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所述支撑体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为单排桩,所述压顶的外侧端部设置在所述单排桩桩体外侧,所述支撑体连接固定在位于所述单排桩桩体外侧的所述压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为双排桩,所述压顶位于所述双排桩的两根桩体之间,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双排桩的两根桩体连接固定,所述支撑体连接固定在所述压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桩设置有两个支撑体,两个支撑体以一定间隔交叉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可以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也可以是水泥土搅拌桩,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有加强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一端设置有锚固结构,所述锚固结构可以是在所述支撑体的端部表面设置螺纹,也可以是通过注浆实现。
CN201620014725.0U 2016-01-08 2016-01-08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69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14725.0U CN205369268U (zh) 2016-01-08 2016-01-08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14725.0U CN205369268U (zh) 2016-01-08 2016-01-08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69268U true CN205369268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76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14725.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69268U (zh) 2016-01-08 2016-01-08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6926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3075A (zh) * 2018-09-29 2019-01-01 浙江理工大学 软土基坑顶部放坡的无内撑支护方法
CN113863319A (zh) * 2021-10-20 2021-12-3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被动区加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3075A (zh) * 2018-09-29 2019-01-01 浙江理工大学 软土基坑顶部放坡的无内撑支护方法
CN113863319A (zh) * 2021-10-20 2021-12-3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被动区加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69265U (zh) 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
WO2021243997A1 (zh) 自沉式深基坑挡墙结构和地下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3684230U (zh) 一种预制双排桩结构
CN206887962U (zh) 土钉与锚杆复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205369268U (zh)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CN103410158A (zh) 一种可回收直立式门架自稳围护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CN104131566B (zh) 一种地下室无水平支撑基坑的施工方法
CN203238642U (zh) 基坑支护挡墙
CN206784421U (zh) 基坑用塔吊基础的支撑装置
CN204849777U (zh) 倾斜式压顶板双排桩支护结构
CN105442618B (zh) 坑内无障碍的直立式基坑支护结构
CN205369267U (zh) 内撑式直立支护结构
CN207163459U (zh) 一种用于沉降监测的地表沉降点布置装置
CN205369266U (zh) 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
CN103410155B (zh) 一种可回收前置装配式支撑围护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CN101691753B (zh) 一种pcc桩桩模及超长pcc桩的施工方法
CN205502070U (zh) 一桩二用地下廊道结构
CN204875811U (zh) 一种复合式多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7313433A (zh) 一种深基坑地下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3145025U (zh) 一种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拉锚结构
CN202672165U (zh) 注浆止水围堰
CN202466573U (zh) 竹节形预制混凝土节段桩
CN102561378A (zh) 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及所述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
CN106120846A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单桩基础及施工方法
CN204456092U (zh) 一种围护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1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