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49730U -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49730U
CN205349730U CN201620128215.6U CN201620128215U CN205349730U CN 205349730 U CN205349730 U CN 205349730U CN 201620128215 U CN201620128215 U CN 201620128215U CN 205349730 U CN205349730 U CN 205349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ne slot
air entry
heat exchanger
valve port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282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延平
喻继江
张�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Toshiba Compressor Corp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282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49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49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49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其中,气缸的缸体上具有第一滑片槽、第二滑片槽、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其中,第一滑片槽和第二滑片槽均沿缸体的径向延伸且在缸体的周向上间隔开,第一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分别设在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第一滑片槽邻近设置,第二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分别设在第二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第二滑片槽邻近设置,且第二吸气口位于第二滑片槽的邻近第二排气口的一侧,第二滑片槽位于第一滑片槽的邻近第二排气口的一侧且与第一滑片槽之间的夹角β满足:40°<β<13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缸,压缩能力强、制冷效率高。

Description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制热能力将大幅度衰减,无法达到用户所需的热量要求。原因如下:第一:低温环境下,压缩机吸气口处制冷剂密度较小,导致制冷剂吸入量降低,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制热量。第二: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空调系统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差异悬殊,节流后会闪发出大量气体,导致蒸发器不同流路间制冷剂分配不均匀,影响蒸发器换热效率,同时由于这些闪发气体进入蒸发器吸收的热量较小,而挤占蒸发器管道空间却很大,使管道很大表面积失去液体传导的功能,进一步影响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为了解决该难题,相关技术中指出,可以采用气体冷媒喷射方式结合双缸旋转压缩机以提高换热效率,但是此种技术方案如果无法大幅提升换热效率的话,就会使得空调系统的性价比大幅低下,此外,双缸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气缸,所述气缸的可以实现单缸双压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气缸的旋转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旋转式压缩机的单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热泵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气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上具有沿其轴向贯穿的总压缩腔,所述缸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总压缩腔连通的第一滑片槽、第二滑片槽、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其中,所述第一滑片槽和所述第二滑片槽均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延伸且在所述缸体的周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分别设在所述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滑片槽邻近设置,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分别设在所述第二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二滑片槽邻近设置,且在所述缸体的周向上,所述第二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滑片槽的邻近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滑片槽位于所述第一滑片槽的邻近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滑片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滑片槽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β满足:40°<β<1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缸,可以实现单缸双压缩功能,从而使得设置此种气缸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能力强、制冷效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β进一步满足:73°<β<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β进一步满足:β=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口径d1大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口径d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口的口径D1大于所述第二排气口的口径D2。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气缸;第一滑片,所述第一滑片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可滑移地设在所述第一滑片槽内;第二滑片,所述第二滑片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可滑移地设在所述第二滑片槽内;活塞,所述活塞沿所述总压缩腔的周壁可滚动地设在所述总压缩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气缸,从而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的整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式压缩机进一步包括:吸气阀,所述吸气阀设在所述第一吸气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单冷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以及闪蒸器,所述闪蒸器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所述闪蒸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从而提高了单冷系统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热泵系统,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上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连通至所述第二阀口;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三阀口;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四阀口;以及闪蒸器,所述闪蒸器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所述闪蒸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泵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从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活塞、第一滑片以及第二滑片的装配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系统循环压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运行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热泵系统100;
气缸10;缸体1;总压缩腔2;第一吸排气腔21;第二吸排气腔22;第一滑片槽31;
第二滑片槽32;第一吸气口41;第二吸气口42;第一排气口51;第二排气口52;
活塞101;第一滑片102;第二滑片103;
换向阀20;第一阀口201;第二阀口202;第三阀口203;第四阀口204;
第一换热器30;第一节流元件40;闪蒸器50;
气态冷媒出口501;第二换热器60;第二节流元件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缸1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缸10,包括缸体1,缸体1上具有总压缩腔2、第一滑片槽31、第二滑片槽32、第一吸气口41、第二吸气口42、第一排气口51和第二排气口52。
总压缩腔2沿缸体1的轴向贯穿缸体1。如图1所示,总压缩腔2的横截面形成为大体圆形,且与气缸10的中心轴线同轴地贯穿缸体1,第一滑片槽31、第二滑片槽32、第一吸气口41、第二吸气口42、第一排气口51和第二排气口52均连通至总压缩腔2。
第一滑片槽31和第二滑片槽32均沿缸体1的径向延伸且在缸体1的周向上间隔开。如图1所示,第一滑片槽31沿缸体1的径向延伸且内端连通至总压缩腔2,第二滑片槽32沿缸体1的径向延伸且内端连通至总压缩腔2,第一滑片槽31和第二滑片槽32在缸体1的周向上间隔开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内”指的是邻近气缸10中心轴线的一侧,其相反的一侧被定义为“外”,即远离气缸10中心轴线的一侧。
如图1所示,第一吸气口41由缸体1的外周壁向内贯穿至与总压缩腔2连通,第二吸气口42由缸体1的外周壁向内贯穿至与总压缩腔2连通,第一排气口51由缸体1的一侧端面朝向缸体1轴向中心平面的方向凹入且与总压缩腔2连通,第二排气口52由缸体1的一侧端面朝向缸体1轴向中心平面的方向凹入且与总压缩腔2连通,第一排气口51与第二排气口52位于缸体1的同一侧端面上。
其中,第一吸气口41和第二排气口52分别设在第一滑片槽3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第一滑片槽31邻近设置,第二吸气口42和第一排气口51分别设在第二滑片槽3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第二滑片槽32邻近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滑片槽3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吸气口41位于第一滑片槽31的左侧,第二排气口52位于第一滑片槽31的右侧,第二滑片槽32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吸气口42位于第二滑片槽32的上侧,第一排气口51位于第二滑片槽32的下侧。
需要说明的是,“宽度方向”指的是与相应滑片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邻近设置”指的是,在缸体1的轴向投影面上,相应吸气口与相应滑片槽之间的夹角小于90°,相应排气口与相应滑片槽之间的夹角小于90°。
参照图1,在缸体1的周向上,第二排气口52位于第二滑片槽32的邻近第二吸气口52的一侧,换言之,在缸体1的周向上,第一吸气口41和第一排气口51之间没有第一滑片槽31或第二滑片槽32,从而第一吸气口41与第一排气口51可以连通,第二排气口52和第二吸气口42之间也没有第一滑片槽31或第二滑片槽32,从而第二排气口52与第二吸气口42可以连通。
由此,当第一滑片槽31内设有下文所述的第一滑片102、第二滑片槽32内设有下文所述第二滑片103、总压缩腔2内设有下文所述的活塞101时,第一吸气口41仅可以与第一排气口51连通、第二吸气口42仅可以与第二排气口52连通,换言之,第一吸气口41始终无法与第二排气口52连通、第二吸气口42始终无法与第一排气口51连通,从而该单个气缸10可以同时实现两个独立的吸气-压缩-排气过程,即实现单缸双压缩功能。
其中,第二滑片槽32位于第一滑片槽31的邻近第二排气口52的一侧,也就是说,在缸体1的周向上,第二滑片槽32与第一吸气口41之间的相距较远,第二滑片槽32与第二排气口52相距较近,换言之,在缸体1的周向上,第二滑片槽32与第一吸气口41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滑片槽32与第二排气口52之间的夹角。其中,第一滑片槽3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滑片槽3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β满足:40°<β<130°,例如,β可以为50°、60°、70°、80°、90°、100°、110°、120°。由此,此种气缸10的制冷效率更好,压缩能力更强。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10,可以有效且可靠地实现单缸双压缩功能,从而使得设置此种气缸10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能力强、制冷效率高。
可选地,夹角β进一步满足:73°<β<100°。例如,β可以为75°、80°、85°、90°、95°。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气缸10的制冷效率和压缩能力。优选地,夹角β进一步满足:β=90°,也就是说,第一滑片槽31与第二滑片槽32垂直设置,从而不但可以确保气缸10具有较强的压缩能力和较高的制冷效率,而且方便加工、制造和装配。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吸气口41的口径(即直径)d1大于第二吸气口42的口径(即直径)d2。由此,可以将第一吸气口41作为主吸气口吸取液态冷媒,同时可以将第二吸气口42作为副吸气口吸取气态冷媒,从而使得气缸10可以进行喷气增焓工作,进而降低了冷媒回流概率,提高了制冷压缩效率。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排气口51的口径(即最大流通宽度)D1大于第二排气口52的口径(即最大流通宽度)D2。由此,可以将第一排气口51作为主排气口、将第二排气口52作为副排气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制冷压缩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缸10、第一滑片102、第二滑片103和活塞101,第一滑片102沿缸体1的径向可滑移地设在第一滑片槽31内,第二滑片103沿缸体1的径向可滑移地设在第二滑片槽32内,活塞101沿总压缩腔2的周壁可滚动地设在总压缩腔2内。
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滑片槽3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滑片102设在第一滑片槽31内且沿上下方向可滑移,第二滑片槽32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滑片103设在第二滑片槽32内且沿左右方向可滑移,活塞101的横截面形成为圆环形且套设在旋转式压缩机的曲轴的偏心部上,曲轴转动的过程中,驱动活塞101沿总压缩腔2的周壁滚动。
参照图1并结合图4,第一滑片102在其外端受压的情况下、内端可以始终止抵在活塞101的外周壁上,第二滑片103在其外端受压的情况下、内端可以始终止抵在活塞101的外周壁上。由此,活塞101滚动的过程中可以推动第一滑片102在第一滑片槽31内往复滑移、同时推动第二滑片103在第二滑片槽32内往复滑移。
由此,活塞101在总压缩腔2内滚动的过程中,活塞101、第一滑片102和第二滑片103共同将总压缩腔2分割成容积呈周期性变化的第一吸排气腔21和第二吸排气腔22。其中,第一吸排气腔21仅可以与第一吸气口41和第一排气口51连通,第一吸排气腔21由第一吸气口41吸入冷媒,在第一吸排气腔21内被活塞101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51排出;第二吸排气腔22仅可以与第二吸气口42和第二排气口52连通,第二吸排气腔22由第二吸气口42吸入冷媒,在第二吸排气腔22内被活塞101压缩后由第二排气口52排出。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可以实现单缸双压缩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式压缩机还可以包括:吸气阀,吸气阀可以设在第一吸气口41处。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旋转式压缩机的整体能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气口41处还可以不设置吸气阀,此外,第二吸气口42处无需设置吸气阀,第一排气口51和第二排气口52处均可以设置排气阀。其中,吸气阀和排气阀的结构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其他构成例如电机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缸10,从而可以实现单缸双压缩功能,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制冷效率和综合能效比。另外,由于旋转式压缩机中设置此种具有单缸双压缩功能的气缸10,从而省去了双气缸结构,进而极大地降低了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复杂性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的工作可靠性。
简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与相关技术中的双缸旋转式压缩机相比,通过改进气缸结构,可以少用一个气缸,多用一个滑片,以将单个气缸10内的总压缩腔2划分为两个吸排气腔,进而实现双压缩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包括换向阀2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60、闪蒸器5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
参照图2,换向阀20上具有第一阀口201、第二阀口202、第三阀口203和第四阀口204,第一阀口201与第三阀口203和第四阀口204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二阀口202与第三阀口203和第四阀口204中的另一个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口201切换至与第三阀口203连通时,第二阀口202与第四阀口204连通,当第一阀口201切换至与第四阀口204连通时,第二阀口202与第三阀口203连通。其中,换向阀20优选为四通阀。
如图2所示,旋转式压缩机中的气缸10上的第一吸气口41连通至第一阀口201,第一排气口51和第二排气口52均连通至第二阀口202,第一换热器30的一端连通至第三阀口203,第二换热器60的一端连通至第四阀口204,闪蒸器50的两端具有冷媒进口和液态冷媒出口,闪蒸器50上还具有气态冷媒出口501,其中,气态冷媒出口501连通至第二吸气口42,闪蒸器50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一换热器30的另一端和第二换热器60的另一端,且闪蒸器50与第一换热器30相连的通路上串接有第一节流元件40,闪蒸器50与第二换热器60相连的通路上串接有第二节流元件70。
参照图2,并结合图3中所示的热泵系统100的系统循环压焓图,图中,横坐标代表冷媒的焓值,纵坐标代表冷媒的压力。当热泵系统100实现制冷功能时,第一阀口201与第四阀口204连通,第二阀口202与第三阀口203连通。第二换热器60输出的气体过热后(压焓值如图3中1点所示)进入到第一吸气口41,通过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作用后,由第一排气口51排出气态冷媒(压焓值如图3中2点所示)。
闪蒸器50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经过过热后(压焓值如图3中3点所示)由气态冷媒出口501进入到第二吸气口42内,通过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作用后,由第二排气口52排出气态冷媒(压焓值如图3中3’点所示)。
第二排气口52排出的气态冷媒和第一排气口51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在旋转式压缩机内部混合(例如在旋转式压缩机的壳体内混合),也可以在旋转式压缩机外部混合(例如通过排气管路交汇混合),混合后的冷媒共同流向第一换热器30,并通过第一换热器30的换热后实现冷凝。
换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节流元件40进行节流,使得冷媒到达所需的中间压力,然后流入闪蒸器50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冷媒达到饱和状态(压焓值如图3中8点所示)后,通过闪蒸器50一端的液态冷媒出口进入第二节流元件70中实现节流,第二节流元件70对冷媒进行节流作用后,冷媒达到所需的蒸发压力值(压焓值如图3中8点所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60中进行蒸发。
类似的道理,当热泵系统100实现制热功能时,第一阀口201与第三阀口203连通,第二阀口202与第四阀口204连通。此时,旋转式压缩机中由第一排气口51和第二排气口52排出的气态冷媒混合后可以流向第二换热器60,然后由第二节流元件70进行节流,节流后的气液混合冷媒流向闪蒸器50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被旋转式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42吸走压缩,而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则由第一节流元件40再次节流到蒸发压力,继而进入第一换热器30进行蒸发,蒸发后的低压气太冷媒经过过热后被旋转式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41吸走压缩。
根据图3中的压焓图可知,闪蒸器50中的液体量大于气体量,因此,通过第一吸气口41流向第一吸排气腔21的冷媒的质量和体积、均会大于通过第二吸气口42流向第二吸排气腔22的质量与体积。申请人惊奇地发现,当蒸发器中干度在预定范围内时,热泵系统100的能效与换热能力最佳,因此,当蒸发器中干度在预定范围内时,对应的第二吸排气腔22的体积V2与第一吸排气腔21的体积V1之比(V2/V1)约为3%~10%,从而第二滑片槽32应当布置在活塞101运行过程中角度的靠后半程,也就是说,第二滑片槽32应当设置在第一滑片槽31的邻近第二排气口52的一侧。
优选地,当第二滑片槽32与第一滑片槽31的夹角β满足:40°<β<130°时,热泵系统100的能效能够发挥出较佳效果,且可以有效地避免第二吸排气腔22吸入闪蒸器50中的液态冷媒,以达到防止由于液体压缩而导致旋转式压缩机失效的问题。尤其是当73°<β<100°时,热泵系统100的能效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且防失效能力更加可靠。
图4展现了活塞101运行过程中(如沿图1中的逆时针旋转过程中)位于各个角度位置的工作示意图,图中,第一滑片槽31和第二滑片槽32之间的夹角为90°。如图4(a)所示,第一滑片102完全收纳于第一滑片槽31内时定义活塞101的运行角度为0°;如图4(b)所示,第二滑片103最大伸出第二滑片槽32时定义活塞101的运行角度为90°;如图4(c)所示,第一滑片102最大伸出第一滑片槽31时定义活塞101的运行角度为180°;如图4(d)所示,第二滑片103完全收纳于第二滑片槽32内时定义活塞101的运行角度为270°;如图4(e)所示,第一滑片102再次完全收纳于第一滑片槽31内时定义活塞101的运行角度为360°。由此,可知,当将第二滑片槽32设置在活塞101的运行角度为180°~360°之间的位置时,第二滑片槽32则满足布置在活塞101运行过程中角度的靠后半程。
进一步地,当第一吸气口41的直径为大于第二吸气口42的直径时,闪蒸器50中分离的气态冷媒体积可以远小于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60中作为蒸发器的出口冷媒体积,也就是说,可以确保吸入第二吸排气腔22的冷媒少于吸入第一吸排气腔21的冷媒,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第二吸排气腔22的有效容积,同时防止回流更多冷媒的问题。同理,将第一排气口51的直径设置为大于第二排气口52的直径时,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从而提高了热泵系统100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单冷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闪蒸器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实际上本方面实施例的单冷系统与上述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相比,实际上只缺少一个换向阀,从而仅能实现制冷功能,当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面热泵系统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单冷系统的技术方案,因此,这里仅对本实施例的单冷系统作简要说明。
具体地,旋转式压缩机中的气缸上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均连通至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第一吸气口连通至第二换热器的一端,闪蒸器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闪蒸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通至第二吸气口。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从而提高了单冷系统的整体性能。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10、旋转式压缩机、热泵系统100以及单冷系统中用到的冷媒均可以为HCFC、HFC、HC、HFO类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由此,方便实现、可靠性高、环保性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体,所述缸体上具有沿其轴向贯穿的总压缩腔,所述缸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总压缩腔连通的第一滑片槽、第二滑片槽、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其中,所述第一滑片槽和所述第二滑片槽均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延伸且在所述缸体的周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分别设在所述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滑片槽邻近设置,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分别设在所述第二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二滑片槽邻近设置,且在所述缸体的周向上,所述第二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滑片槽的邻近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滑片槽位于所述第一滑片槽的邻近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滑片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滑片槽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β满足:40°<β<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β进一步满足:73°<β<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β进一步满足:β=9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口径d1大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口径d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的口径D1大于所述第二排气口的口径D2。
6.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
第一滑片,所述第一滑片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可滑移地设在所述第一滑片槽内;
第二滑片,所述第二滑片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可滑移地设在所述第二滑片槽内;
活塞,所述活塞沿所述总压缩腔的周壁可滚动地设在所述总压缩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吸气阀,所述吸气阀设在所述第一吸气口处。
8.一种单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以及
闪蒸器,所述闪蒸器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所述闪蒸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
9.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向阀,所述换向阀上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连通至所述第二阀口;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三阀口;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四阀口;以及
闪蒸器,所述闪蒸器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所述闪蒸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
CN201620128215.6U 2016-02-18 2016-02-18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Active CN205349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28215.6U CN205349730U (zh) 2016-02-18 2016-02-18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28215.6U CN205349730U (zh) 2016-02-18 2016-02-18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49730U true CN205349730U (zh) 2016-06-29

Family

ID=56179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28215.6U Active CN205349730U (zh) 2016-02-18 2016-02-18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49730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9712A (zh) * 2016-07-28 2016-11-0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CN106196677A (zh) * 2016-07-28 2016-12-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06246541A (zh) * 2016-07-28 2016-12-2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缸压缩机及制冷装置
CN106369863A (zh) * 2016-10-26 2017-02-0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06762640A (zh) * 2017-02-24 2017-05-3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7084133A (zh) * 2017-03-27 2017-08-22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WO2019024562A1 (zh) * 2017-07-31 2019-02-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9712A (zh) * 2016-07-28 2016-11-0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CN106196677A (zh) * 2016-07-28 2016-12-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06246541A (zh) * 2016-07-28 2016-12-2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缸压缩机及制冷装置
CN106246541B (zh) * 2016-07-28 2018-07-1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缸压缩机及制冷装置
CN106089712B (zh) * 2016-07-28 2018-12-2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CN106369863A (zh) * 2016-10-26 2017-02-0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06369863B (zh) * 2016-10-26 2022-01-0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06762640A (zh) * 2017-02-24 2017-05-3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7084133A (zh) * 2017-03-27 2017-08-22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7084133B (zh) * 2017-03-27 2022-12-0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WO2019024562A1 (zh) * 2017-07-31 2019-02-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49730U (zh) 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CN105698425A (zh) 制冷装置
US8434324B2 (en) Evaporator unit
CN105202796A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0516715C (zh) 一种包含引射器的蒸气压缩制冷系统
US9207004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2543941B1 (en) Chiller
US20110232325A1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KR20190002715A (ko) 펌프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압축기
CN106568225B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US11781788B2 (en) Cascade air conditioner system
CN105737459A (zh) 空调器
CN104879942A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106089712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WO2015131313A1 (zh)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5065273B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
CN105526166A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05858680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CN105841387B (zh) 制冷装置及压缩机
CN205641697U (zh) 空调器
CN107388628A (zh)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热泵循环系统
CN204630142U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207960940U (zh) 气缸、压缩机构及压缩机
CN106369863A (zh) 制冷装置
CN203375771U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该制冷系统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