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34008U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34008U CN205334008U CN201620099809.9U CN201620099809U CN205334008U CN 205334008 U CN205334008 U CN 205334008U CN 201620099809 U CN201620099809 U CN 201620099809U CN 205334008 U CN205334008 U CN 2053340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ing
- substrate
- display floater
- lightproof area
- sha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遮光区域和包围第一遮光区域的非遮光区域;至少一条遮光走线,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第一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条遮光走线,且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第一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相应的遮光走线可作为增加的遮光区域应用,从而防止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填充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彩膜基板包括红、绿、蓝色的滤色区域和分隔滤色区域的黑矩阵,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通过不同颜色的滤色区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黑矩阵区域对光线具有遮挡作用,通常黑矩阵会延伸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从而防止背光源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发生漏光现象。但是黑矩阵的材料一般为导电材料,外部静电会经过边缘区域的黑矩阵导入到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从而造成显示不良,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会采用如图1的结构。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黑矩阵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彩膜基板10上具有黑矩阵11和被黑矩阵11包围的滤色区域(滤色区域未示出),黑矩阵11向彩膜基板10的边缘延伸,但是与彩膜基板10的边缘留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切断静电向内的传输路径。但是,这种结构容易造成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的光线从彩膜基板10的边缘漏出,从而造成漏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边缘漏光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遮光区域和包围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非遮光区域;
至少一条遮光走线,所述遮光走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一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非遮光区域。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包括至少一条遮光走线,且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第一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相应的遮光走线可作为增加的遮光区域应用,从而防止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彩膜基板的黑矩阵的示意图;
图2A~图2D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其中,图2C是如图2B所示显示面板沿A-A'的剖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B是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沿B-B'的剖视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其中,图3D是如图3C所示显示面板沿C-C'的剖视图;
图3E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F是如图3E所示显示面板沿D-D'的剖视图;
图4A~图4B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A~图5B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遮光区域110和包围第一遮光区域110的非遮光区域120;至少一条遮光走线(未示出),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130,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
如上所述,第一基板100优选为显示面板中的彩膜基板。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遮光区域110并不是完全不透光的区域,第一遮光区域110通常包括能够使通过的光线为不同颜色的滤色区域和分隔滤色区域的不透光区域,这里将不透光区域所围成的区域定义为第一遮光区域110。
如图2A所示,第一遮光区域110内部可以还包括多个滤色区域(图中未示出)。非遮光区域120包围第一遮光区域110,非遮光区域120使第一遮光区域110与第一基板100的边缘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切断静电向内的传输路径。
然而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距离第一基板100的边框较远,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可能通过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外围即非遮光区域120透出,造成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
由此本实施例设置至少一条遮光走线,该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100上具有第一正投影130,且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那么遮光走线可作为新增的遮光区域,对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进行外延,以遮挡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在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出的光线。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的遮光走线对显示面板的边缘的漏光进行遮挡,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漏光风险,并且外部静电不会通过遮光走线传输到显示面板的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显示面板中多条遮光走线的多个第一正投影所覆盖的非遮光区域的面积越大,该显示面板的遮光效果越好。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条遮光走线,且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130,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相应的遮光走线可作为新增的遮光区域,对显示面板边缘漏出的光线进行遮挡,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风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如图2B所示第二基板200,第二基板200与第一基板100相对设置;第二基板200包括显示区域210和包围显示区域210的非显示区域220,如图2C所示为图2B所示显示面板沿A-A'的剖视图。如图2D所示显示区域21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230,第二正投影23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200优选为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具体地,第二基板200的显示区域210上设置有多个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出),每个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基板100的一个滤色区域相对应,薄膜晶体管能够控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是否通过滤色区域。在此可以将多个薄膜晶体管所围成的区域称为第二基板200的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220包围显示区域210。
本实施例中,显示区域210的第二正投影23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所包围的区域内,则第一遮光区域110既覆盖了显示区域210又覆盖了不需要有光线发出的部分非显示区域220,能够防止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在显示面板边缘的漏光现象。
为了进一步防止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在显示面板边缘的漏光,本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的遮光走线可在非遮光区域120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风险。因此第一遮光区域110和遮光走线同时对背光源在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出的光线起到遮挡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其中,图3B为图3A沿B-B'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遮光区域110和包围第一遮光区域110的非遮光区域120;至少一条遮光走线140,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130,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200,第二基板200与第一基板100相对设置;第二基板200包括显示区域210和包围显示区域210的非显示区域220,显示区域21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230,第二正投影23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内。
其中,遮光走线的第一正投影130紧挨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缘,即遮光走线的第一正投影130位于非遮光区域120中且未覆盖第一遮光区域110,并且第一正投影130的边界与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相邻。由此可知,遮光走线对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进行了外延,增加了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的尺寸,相应增加了第一遮光区域110的遮光面积,并且遮光走线不会对静电产生传导,防止由于静电导入造成的显示不良,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显示面板边缘漏光的风险。
当显示面板包括多条遮光走线时,可选多条遮光走线依次排列,则每一条遮光走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对应形成的第一正投影也依次紧挨排列,相邻接触的遮光走线的第一正投影也相邻接触并排列。遮光走线实现了对第一遮光区域110的外延,即增大了显示面板的遮光区域,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风险。
与图3A~3B所示遮光走线不同,如图3C~3D所示为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3D为图3C沿C-C'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遮光区域110和包围第一遮光区域110的非遮光区域120;至少一条遮光走线140,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130,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200,第二基板200与第一基板100相对设置;第二基板200包括显示区域210和包围显示区域210的非显示区域220,显示区域21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230,第二正投影23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内。
其中,该显示面板的遮光走线14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该显示面板的第一遮光区域11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2,第一遮光区域110上设置有第一黑矩阵111;第一正投影130还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黑矩阵1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区域110可以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滤色区域,通常为红、绿和蓝色,显示面板的背光源通过滤色区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第一黑矩阵111用于分隔各个滤色区域,背光源发出的光线不能够通过第一黑矩阵111,第一黑矩阵111还可以延伸到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用于遮挡背光源在显示面板边缘的漏光。
本实施例中,遮光走线140的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第一正投影130还覆盖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遮光区域110边界的第一黑矩阵111,因此遮光走线140相当于对第一遮光区域110进行了外延,因此遮光走线140以及第一遮光区域110的边界同时对背光源在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出的光线起到遮挡作用。
与图3A~图3D所示遮光走线不同,如图3E~3F所示为显示面板的又一种遮光走线的示意图,图3F为图3E沿D-D'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遮光区域110和包围第一遮光区域110的非遮光区域120;至少一条遮光走线140,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130,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200,第二基板200与第一基板100相对设置;第二基板200包括显示区域210和包围显示区域210的非显示区域220,显示区域21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230,第二正投影23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内。
如图3E~3F所示,在与第一基板100的法线103呈0-θ度的方向上,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投影131均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黑矩阵111和/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由此即可有效达到遮光的效果。其中,优选θ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0,显示面板的边缘与用户眼睛连线与显示面板法线之间的夹角可称为视场角,用户与显示面板的视场角通常小于或等于60°,因此显示面板在60°的视场角内不漏光就能够满足用户的侧视需求。但本实用新型中不对θ的角度进行限制。
如图3F所示遮光走线140的可设置范围,其中,对于显示面板第一侧的遮光走线140即设置在第一遮光区域110的第一侧的遮光走线140,优选θ是从法线103开始逆时针旋转所成的角度,对于显示面板第二侧的遮光走线140即设置在第一遮光区域110的第二侧的遮光走线140,优选θ是从法线103开始时针旋转所成的角度。设置在此范围之内的遮光走线140均可作为第一遮光区域110的外延,达到对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遮挡的目的。
当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投影131均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黑矩阵111和/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时,遮光走线140起到了外延第一遮光区域110的效果,相应增大了显示面板的遮光区域,由此可降低显示面板的侧视漏光风险。当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投影131不覆盖第一黑矩阵111也不覆盖非遮光区域120时,遮光走线140无法在侧视方向上实现对显示面板的遮光作用。
如图4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其中,该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遮光区域150,第二遮光区域15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2;非遮光区域12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和第二遮光区域150之间。在此第二遮光区域150和第一遮光区域110之间形成非遮光区域120,第二遮光区域150可有效降低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以及非遮光区域120的设置可以防止静电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具体地,非遮光区域120分隔第一遮光区域110和第二遮光区域150,使得外部静电向内传输的路径断开。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遮光区域还可以半包围第一遮光区域,在此不再图示。第二遮光区域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可有效降低显示面板的边缘发生漏光的风险。此外,第一基板上通常设置有电极层,该电极层通过柔性线路板与第二基板上的驱动芯片电连接,当第二遮光区域半包围第一遮光区域时,便于在第一基板的未设置第二遮光区域的一侧绑定柔性线路板,以将第一基板上电极层的信号通过柔性线路板传输至驱动芯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4B所示,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2,第二遮光区域150上设置有第二黑矩阵151;第一黑矩阵111和第二黑矩阵151不直接接触;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黑矩阵111和/或第二黑矩阵151。由于第一遮光区域110所包围的区域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第二遮光区域150包围第一遮光区域110,因此第二遮光区域150不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对应,也无需显示像素,因此可选第二遮光区域150中的第二黑矩阵151为全部遮光矩阵。
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在此遮光走线140还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黑矩阵111,那么遮光走线140实现了对第一遮光区域110的外延,增大了显示面板的第一遮光区域110。若遮光走线140覆盖至少部分第二黑矩阵151时,遮光走线140实现了对第二遮光区域150的外延,增大了显示面板的第二遮光区域150。若遮光走线140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黑矩阵111和第二黑矩阵151时,增大了显示面板的遮光区域。由此显示面板中设置遮光走线140可有效降低边缘漏光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走线140的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因此遮光走线140作为新增的遮光区域,可有效遮挡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在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出的光线。遮光走线140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第一黑矩阵111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2,遮光走线140和第一黑矩阵111不同层,因此外部静电无法通过遮光走线140进入显示面板的内部。由此可知,遮光走线140不仅起到遮挡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出的光线的作用,还能够阻断外部静电进入显示面板内部。
在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A所示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的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触控电极160,触控电极160呈条状,触控电极160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并列排布;多条触控走线170,每条触控走线170与一个触控电极160电连接,触控走线170用于为触控电极160传输触控信号。
本实施例中触控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互容式触控,也可以通过自容式触控。对于互容式触控,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触控驱动电极被依次输入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检测电极输出检测信号,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形成电容。当触控显示面板上发生触控时,会影响触摸点附近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触摸点位置的方法为,对触控驱动电极依次输入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检测电极同时输出触控检测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根据触控显示面板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可以计算出触摸点的坐标。
可选的,触控电极160可以作为触控检测电极,用于提供触控检测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当触控电极160作为触控检测电极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上还设有触控驱动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也呈条状,触控驱动电极的延伸方向和触控检测电极的延伸方向垂直,触控驱动电极的排布方向与触控检测电极的排布方向垂直,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共同实现触控位置的检测。
可选的,如图5B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200上还设置有多条栅极线240和薄膜晶体管250,栅极线240为薄膜晶体管250提供扫描驱动信号;第一方向与栅极线240的延伸方向相同。可选的,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层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且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210相对的第一基板100位置处,则触控电极160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第一遮光正投影110'的区域内,触控走线170与触控电极160电连接并在触控电极160之外的位置处延伸,因此至少一条触控走线17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显示面板的非遮光区域120。触控走线170为金属走线,金属走线不透光,因此触控走线170具有遮光功能。
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触控走线170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至少一条触控走线17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非遮光区域120,已知显示面板的遮光走线140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遮光走线14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第一正投影130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并且触控走线170具有遮光功能,可选将触控走线170复用为至少一条遮光走线140。在制造显示面板的过程中,设置多条触控走线17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
将触控走线170复用为至少一条遮光走线140时,触控走线170不仅可用于为触控电极传输触控信号,还能够作为新增的遮光区域,有效遮挡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在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出的光线。此外,触控走线170与第一黑矩阵111不同层设置,还可阻挡外部静电导入显示面板的内部。
如图5C所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与触控走线170同层设置的至少一条悬浮走线180,悬浮走线180复用为至少一条遮光走线。在本实施例中形成触控走线170的同时,还在触控走线170的同层对应非遮光区域120的位置处形成悬浮走线180,悬浮走线180不与触控电极160电连接,仅作为悬浮的金属线存在,悬浮走线180在第一基板100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
在此触控走线170位于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的两侧,则对于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上的非遮光区域120,可通过在第二方向的两侧设置悬浮走线180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上的遮光区域进行外延。除了第二方向的两侧,还可在遮光区域的第一方向的两侧设置悬浮走线180,以有效增加遮光区域。悬浮走线180在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非遮光区域120。因此悬浮走线180和触控走线170实现了对遮光区域的外延,增大了显示面板的遮光区域的面积,可有效降低显示面板的边缘漏光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在此该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此优选第一基板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为阵列基板。该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芯片和背光源,驱动芯片用于向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以及获取触控检测电极传输的触控检测信号。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遮光区域和包围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非遮光区域;
至少一条遮光走线,所述遮光走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所述第一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非遮光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
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所述第二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投影紧挨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走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上设置有第一黑矩阵;
所述第一正投影还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黑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法线呈0-θ度的方向上,所述遮光走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投影均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黑矩阵和/或至少部分所述非遮光区域,其中,θ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遮光区域,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
所述非遮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上设置有第二黑矩阵;
所述第一黑矩阵和所述第二黑矩阵不直接接触;
所述第一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黑矩阵和/或所述第二黑矩阵。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的触控电极层;
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呈条状,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并列排布;
多条触控走线,所述每条触控走线与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触控走线用于为所述触控电极传输触控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走线复用为至少一条所述遮光走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用于提供触控检测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多条栅极线和薄膜晶体管,所述栅极线为所述薄膜晶体管提供扫描驱动信号;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栅极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触控走线同层设置的至少一条悬浮走线,所述悬浮走线复用为至少一条所述遮光走线。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99809.9U CN205334008U (zh) | 2016-01-29 | 2016-01-29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99809.9U CN205334008U (zh) | 2016-01-29 | 2016-01-29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34008U true CN205334008U (zh) | 2016-06-22 |
Family
ID=56317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99809.9U Active CN205334008U (zh) | 2016-01-29 | 2016-01-29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340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48211A (zh) * | 2016-10-20 | 2017-05-10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
-
2016
- 2016-01-29 CN CN201620099809.9U patent/CN2053340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48211A (zh) * | 2016-10-20 | 2017-05-10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
CN106648211B (zh) * | 2016-10-20 | 2019-05-2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25480B (zh) | 可切换视角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视角切换方法 | |
CN104503131B (zh) | 彩膜基板及显示器件 | |
CN104330917B (zh) | 一种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8761930A (zh) |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 |
TWI487988B (zh) | 液晶顯示面板 | |
CN106873260A (zh) | 显示基板和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6501981A (zh) | 复合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3852942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5785680B (zh) | 曲面显示面板 | |
KR20170015773A (ko) |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5511146B (zh) |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 |
CN109557728A (zh) | 像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10082969A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0574557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2749755B (zh) | 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7466376A (zh) | 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装置及视角切换方法 | |
CN106020581A (zh) | 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 |
CN106501982A (zh) | 复合型液晶显示装置 | |
TWI470275B (zh) | 顯示裝置 | |
CN107015410A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TWI631402B (zh) | 陣列基板與顯示面板 | |
CN105183220B (zh) |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7976852A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 |
CN106444104A (zh) | 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6886328A (zh) | 触摸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