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15776U - 双控恒温阀 - Google Patents

双控恒温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15776U
CN205315776U CN201521142433.7U CN201521142433U CN205315776U CN 205315776 U CN205315776 U CN 205315776U CN 201521142433 U CN201521142433 U CN 201521142433U CN 205315776 U CN205315776 U CN 205315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ing chamber
hot water
water inlet
wate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424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ter Control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11424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15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15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15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暖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控恒温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包括混合腔体、水量调节机构和水温调节机构;混合腔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且混合腔体的一端为混合水出口;混合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水量调节机构设置在混合腔体外,并与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连通,用于调节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进水量;水温调节机构设置在混合腔体内,用于调节混合腔体内的水温。水量调节机构与水温调节机构为相互独立的机构,互不影响,该双控恒温阀使水量调节和水温调节更加精准,避免了使用者多次调节,节省了使用者的时间,更便于人们使用。

Description

双控恒温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暖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控恒温阀。
背景技术
家用水龙头在正常使用的时候,在用水过程中出现冷、热供水压力和供水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出水温度会出现忽冷忽热的问题,再就是当冷水突然失供的情况下容易被烫伤,所以必须使用恒温阀。传统的恒温阀在混合出水端设置有控制出水的开关,成本高,且缩短了热敏元件的使用寿命;冷热进水端须设置止回阀,以防止冷热水串水,但是在供水压力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也不能避免冷热水互窜现象,且成本高;调温装置和调节用水量装置不在同一端,使恒温阀功能单一,不方便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开始采用一种单柄双控恒温阀,该恒温阀包括阀芯体、阀芯套、底座、静瓷片、动瓷片、调温组件和操控组件,阀芯体底部与底座连接形成收容调温组件和混合水区域,阀芯体上部与阀芯套密封连接,操控组件分别与动瓷片和调温组件连接,该恒温阀通过拨动操控组件从而带动动瓷片相对于静瓷片移动来实现控水,通过转动操控组件来控制调温组件进行控温;该恒温阀有效防止了冷热水互窜,延长了热敏元件的使用寿命,实现了在同一端进行控水和控温。
但是,该恒温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是通过同一个操控组件进行控水和控温,则避免不了操控组件的拨动和转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不能够精准地控制水量和调节水温,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浪费使用者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控恒温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调节水量和水温不精准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包括混合腔体、水量调节机构和水温调节机构;阀本体上设置有冷水口、热水口和出水口;混合腔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且混合腔体的一端为混合水出口;混合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混合水出口与出水口连通,冷水进口与冷水口连通,热水进口与热水口连通;水量调节机构设置在混合腔体外,并与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连通,用于调节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进水量;水温调节机构设置在混合腔体内,用于调节混合腔体内的水温。
进一步地,水量调节机构包括上阀片和下阀片;上阀片和下阀片均呈环形,在上阀片和下阀片上均对称的设置有冷水调节孔和热水调节孔;上阀片和下阀片依次套设在混合腔体的混合水出口端;混合腔体下端与阀本体转动连接,阀本体上设置有出水口、冷水口和热水口;冷水口、下阀片的冷水调节孔、上阀片的冷水调节孔以及冷水进口依次连通,热水口、下阀片的热水调节孔、上阀片的热水调节孔以及热水进口依次连通;混合水出口与出水口连通;上阀片与混合腔体固定连接,下阀片与阀本体固定连接,当混合腔体相对于阀本体转动时,使两个冷水调节孔位置交错以及两个热水调节孔位置交错,以调节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水量。
进一步地,混合腔体的截面呈圆形,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在混合腔体的轴线方向具有间隔;水温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调节轮和移动结构;调节轮上设置有通水孔;调节轮设置在调节杆上,调节杆设置在混合腔体内,调节轮位于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之间,移动结构设置在混合腔体上,且与调节杆传动连接,用于带动调节杆沿混合腔体的轴线往复移动,调节轮用于调节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流水比例,以控制混合腔体内的水温。
进一步地,移动结构包括阀杆、调节螺母和复位弹簧;阀杆下端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调节螺母上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调节螺母设置在混合腔体内,且与调节杆连接;阀杆的下端与调节螺母连接,阀杆与混合腔体转动连接;复位弹簧的一端与调节杆的下端抵接,另一端与阀本体抵接,以将调节杆朝调节螺母方向推动。
进一步地,调节螺母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调节螺母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以及用于与螺帽配合的第二内螺纹;调节螺母的下端内壁上,沿其内壁的周面延伸的方向,设置有环形凸起;调节螺母内,从上之下依次设置有螺帽、调节弹簧和顶帽,调节弹簧的一端与螺帽抵接,另一端与顶帽抵接,顶帽的下端与环形凸起抵接;调节杆的上端与顶帽连接。
进一步地,调节杆为热敏元件。
进一步地,上阀片和下阀片均为陶瓷阀片;上阀片和下阀片上的冷水调节孔和热水调节孔均为四分之一圆环孔。
进一步地,调节轮的上下表面上均设置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通水孔。
进一步地,阀芯头部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阀芯头部体的下端与混合腔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阀芯头部体的下端用于与调节轮抵接;阀杆的一端设置在阀芯头部内,且阀杆与阀芯头部体的上端开口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混合腔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弹簧的圆孔,弹簧的上端连接有弹珠,阀本体上设置有与弹珠相配合的两个凹槽,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等于冷水调节孔或者热水调节孔的弧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包括混合腔体、水量调节机构和水温调节机构;混合腔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且混合腔体的一端为混合水出口;混合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水量调节机构设置在混合腔体外,并与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连通,用于调节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进水量;水温调节机构设置在混合腔体内,用于调节混合腔体内的水温。水量调节机构与水温调节机构为相互独立的机构,互不影响。该双控恒温阀使水量调节和水温调节更加精准,避免了使用者多次调节,节省了使用者的时间,更便于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双控恒温阀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的混合腔体的水量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的混合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水量调节机构;11-上阀片;12-下阀片;
13-冷水调节孔;14-热水调节孔;2-水温调节机构;
21-调节杆;22-调节轮;221-通水孔;
23-移动结构;231-阀杆;232-调节螺母;
233-复位弹簧;234-螺帽;235-调节弹簧;
236-顶帽;3-混合腔体;31-冷水进口;
32-热水进口;33-混合水出口;34-冷水通道;
35-热水通道;4-阀本体;41-冷水口;
42-热水口;43-出水口;44-阀芯底座;
45-阀芯外壳;5-阀芯头部体;6-弹簧;
7-弹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的混合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包括混合腔体3、水量调节机构1和水温调节2机构;阀本体4上设置有冷水口41、热水口42和出水口43;混合腔体3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且混合腔体3的一端为混合水出口33;混合腔体3的侧壁上设置有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混合水出口33与出水口43连通,冷水进口31与冷水口41连通,热水进口32与热水口42连通;水量调节机构1设置在混合腔体3外,并与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连通,用于调节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的进水量;水温调节机构2设置在混合腔体3内,用于调节混合腔体3内的水温。
其中,水量调节机构1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包括水量调节环,水量调节环滑设在混合腔体3外,水量调节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冷、热水通孔,相应地,混合腔体3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冷、热水通孔,第二冷、热水通孔呈L形,且第二冷、热水通孔分别与冷、热水进口连通,水量调节环可在混合腔体3上沿其轴线方向滑动,使第一冷、热水通孔与第二冷、热水通孔可以完全相对、交错或者完全错开,从而控制进水开关和水量大小。
又如:在调节环的底面上设置第一冷、热水通孔,相应地,在混合腔体3的底面上设置,第二冷、热水通孔呈直线形,且第二冷、热水通孔分别与冷、热水进口连通,调节环可与混合腔体3相对转动,使第一冷、热水通孔与第二冷、热水通孔可以完全相对、交错和完全错开,从而控制进水开关或者水量大小。
水温调节机构2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包括水温调节杆和调节块,在混合腔体3的侧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环形凸起,在环形凸起上相对地设置冷、热水进口,其开口方向与混合腔体3的轴线方向一致,水温调节杆可带动调节块沿垂直于混合腔体3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改变冷水进口31或者热水进口32的开口大小,进而改变冷热水的进水比例。
又如:设置在混合腔体3侧壁上的冷、热水进口的开口方向与混合腔体3的轴线方向垂直,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设置在高低不同的位置,水温调节杆可带动调节块沿混合腔体3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改变冷水进口31或者热水进口32的开口大小,进而改变冷热水的进水比例。
水量调节机构1与水温调节机构2为相互独立的机构,各自调节工作互不影响,将水温设定在某一温度时,水温调节机构2将水温稳定在该温度,操作水量调节机构1,只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改变水流大小,但不影响水温;同样,水量一定的情况下,调节水温也不会改变水量大小。该双控恒温阀使水量调节和水温调节更加精准,避免了使用者多次调节,节省了使用者的时间,更便于人们使用。
图2为图1所示的双控恒温阀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的混合腔体的水量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水量调节机构1包括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均呈环形,在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上均对称的设置有冷水调节孔13和热水调节孔14;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依次套设在混合腔体3的混合水出口33端;混合腔体3下端与阀本体4转动连接,阀本体4上设置有出水口43、冷水口41和热水口42;冷水口41、下阀片12的冷水调节孔13、上阀片11的冷水调节孔13以及冷水进口31依次连通,热水口42、下阀片12的热水调节孔14、上阀片11的热水调节孔14以及热水进口32依次连通;混合水出口33与出水口43连通;上阀片11与混合腔体3固定连接,下阀片12与阀本体4固定连接,当混合腔体3相对于阀本体4转动时,使两个冷水调节孔13位置交错以及两个热水调节孔14位置交错,以调节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的水量。
其中,混合腔体3与阀本体4的转动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阀本体4包括阀芯底座44和阀芯外壳45,阀芯底座44与阀芯外壳45固定连接,下阀片12固定在阀芯底座44上,混合腔体3和上阀片11穿设在阀芯外壳45内;或者在混合腔体3的外壁上设置多个连接板,在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滚珠,在阀本体4的外壁上设置用于滚珠滑动的滑槽,从而实现混合腔体3和阀本体4的转动连接。
阀片的材料有多种,例如:铜、塑料或者橡胶等。
冷水调节孔13和热水调节孔14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在阀片上,沿其圆周方向上均布多个圆孔,圆孔与圆孔之间的间隔不小于圆孔孔径的大小,将多个圆孔分成数量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通冷水另一部分通热水;或者在四分之一阀片上,即90度扇形,设置一个或者多个通水槽,或者设置通孔,冷水调节孔13和热水调节孔14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扇形面上;该结构保证了在调节水量时,冷热水的进水比例不会改变。
较佳地,冷水口41、冷水通道34以及冷水进口31均与冷水调节孔13结构形式相同,热水孔42、热水通道35以及热水进口32均与热水调节孔14结构形式相同,该设置不会影响进水量,而且结构简单,易加工。
当上阀片11与下阀片12的冷、热调节孔分别完全相对应时,进水量最大;当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相对转动时,改变了上阀片11的冷、热水调节孔与下阀片12的冷、热水调节孔相通的开口大小,从而改变进水量;当上阀片11与下阀片12的冷、热水调节孔分别完全错开时,不通水。在调节水量的过程中,由于冷热水进水比例不变,因此不会影响水温。双阀片水量调节机构的结构简单,易于零件更换,且延长了混合腔体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控恒温阀过程中,转动混合腔体3,从而使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相对转动,当上、下阀片的冷、热水调节孔开始连通时,开始进水,冷热水分别通过冷、热水口以及冷、热水调节孔流入冷、热水通道,进而通过冷、热水进口,进入混合腔体3内进行混合,然后流经混合水出口33,最后由出水口43流出;继续转动,水量继而增加,直至上、下阀片的冷、热水调节孔完全相对时,水量最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调节水量,灵活使用。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混合腔体3的截面呈圆形,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在混合腔体3的轴线方向具有间隔;水温调节机构2包括调节杆21、调节轮22和移动结构23;调节轮22上设置有通水孔221;调节轮22设置在调节杆21上,调节杆21设置在混合腔体3内,调节轮22位于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之间,移动结构23设置在混合腔体3上,且与调节杆21传动连接,用于带动调节杆21沿混合腔体3的轴线往复移动,调节轮22用于调节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的流水比例,以控制混合腔体3内的水温。
其中,冷水进口31和热水进口32在混合腔体3侧壁一低一高位置上,例如:距混合水出口33较远的为冷水进口31,较近的为热水进口32,调节轮22位于两者之间,上进水口的水通过调节轮22上的通水孔221流入混合腔体3内与下进水口的水进行混合,该结构有效地防止了冷热水互窜现象,增加了人们使用恒温阀时的安全性。
移动结构23与调节杆21的传动方式有多种,例如:移动结构23可沿着调节杆21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调节杆21移动,从而调整调节轮22的位置;或者将移动结构23的转动转换为调节杆21沿其轴线方向的移动,例如螺纹传动或者蜗轮蜗杆传动等。
较佳地,在调节轮22的上下表面上均设置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通水孔221。该结构简化了调节轮22的结构,减轻调节轮22的质量,多个通水孔221增大了过水量。
当人们调节水温时,操作移动结构23,带动调节杆21沿其轴线方向移动,从而调整调节轮22与冷水进口31以及热水进口32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冷热水的进水比例,使混合水达到人们需要的温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移动结构23包括阀杆231、调节螺母232和复位弹簧233;阀杆231下端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调节螺母232上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调节螺母232设置在混合腔体3内,且与调节杆21连接;阀杆231的下端与调节螺母232连接,阀杆231与混合腔体3转动连接;复位弹簧233的一端与调节杆21的下端抵接,另一端与阀本体4抵接,以将调节杆21朝调节螺母232方向推动。
其中,人们调节水温时,转动阀杆231,阀杆231可在混合腔体3内转动,但不能在其轴向上移动,调节螺母232与阀杆231通过螺纹连接,且调节螺母232不能在混合腔体3内转动,则调节螺母232可在混合腔体3内沿其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调节杆21移动,进而调整调节轮22的位置,实现调温;在调整调节轮22向调节螺母232的方向移动时,复位弹簧233可给以调节轮22推力,使其能够更加顺畅地达到预设位置,保障了水温调节机构2正常工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调节螺母232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调节螺母232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以及用于与螺帽234配合的第二内螺纹;调节螺母232的下端内壁上,沿其内壁的周面延伸的方向,设置有环形凸起;调节螺母232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螺帽234、调节弹簧235和顶帽236,调节弹簧235的一端与螺帽234抵接,另一端与顶帽236抵接,顶帽236的下端与环形凸起抵接;调节杆21的上端与顶帽236连接。
其中,调节弹簧235在连接杆在向着远离螺帽234的方向上运动时,给其以推力,同时具有减震的作用,延长调节杆21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调节杆21为热敏元件211。
其中,热敏元件211可实现自动控制水温,热敏元件211的感温部分可感测混合水的温度变化,热敏元件211可根据水温的变化伸长或者缩短,从而带动调节轮22在混合腔体3内上下微动,调整冷、热水进口的大小比例,从而改变冷热进水量的大小比例,将水温稳定在预设的温度上。热敏元件211可使水温稳定在人们预设的温度,实现了自主控温,增加了人们使用恒温阀时的安全性,节省了人们调节水温的时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均为陶瓷阀片;上阀片11和下阀片12上的冷水调节孔13和热水调节孔14均为四分之一圆环孔。
其中,阀片较佳地是采用陶瓷阀片,该种材料的阀片耐磨损、密封性好。
冷水调节孔13和热水调节14孔均为四分之一圆环孔,该结构简单,易加工,可实现在较小的空间内增大通水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阀芯头部体5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阀芯头部体5的下端与混合腔体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阀芯头部体5的下端用于与调节轮22抵接;阀杆231的一端设置在阀芯头部5内,且阀杆231与阀芯头部体5的上端开口转动连接。
其中,阀芯头部体5使该双控恒温阀的结构紧凑,增加了其密封性,延长了混合腔体3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混合腔体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弹簧6的圆孔,弹簧6的上端连接有弹珠7,阀本体4上设置有与弹珠7相配合的两个凹槽,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等于冷水调节孔13或者热水调节孔14的弧长。
其中,弹簧6和弹珠7用于指示水量的开关和调节的水量大小,当进水关闭时,即上下阀片的冷、热水调节孔完全错开时,弹珠7在其中一个凹槽内,转动混合腔体3,弹珠7压缩弹簧6并进入圆孔内,当进水量达到最大时,即即上下阀片的冷、热水调节孔完全相对时,弹珠6刚好位于另一个凹槽内。该结构方便人们控制开关和水量,减少人们转动混合腔体3的时间,减少阀片之间的磨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本体、混合腔体、水量调节机构和水温调节机构;
所述阀本体上设置有冷水口、热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合腔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且所述混合腔体的一端为混合水出口;所述混合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所述混合水出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冷水口连通,所述热水进口与所述热水口连通;
所述水量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外,并与所述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连通,用于调节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的进水量;所述水温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内,用于调节所述混合腔体内的水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量调节机构包括上阀片和下阀片;所述上阀片和所述下阀片均呈环形,在所述上阀片和所述下阀片上均对称的设置有冷水调节孔和热水调节孔;
所述上阀片和所述下阀片依次套设在所述混合腔体的混合水出口端;所述混合腔体下端与阀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阀本体上设置有出水口、冷水口和热水口;所述冷水口、所述下阀片的冷水调节孔、所述上阀片的冷水调节孔以及所述冷水进口依次连通,所述热水口、所述下阀片的热水调节孔、所述上阀片的热水调节孔以及所述热水进口依次连通;所述混合水出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所述上阀片与所述混合腔体固定连接,所述下阀片与所述阀本体固定连接,当所述混合腔体相对于所述阀本体转动时,使两个所述冷水调节孔位置交错以及两个所述热水调节孔位置交错,以调节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的水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体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在所述混合腔体的轴线方向具有间隔;
所述水温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调节轮和移动结构;所述调节轮上设置有通水孔;所述调节轮设置在所述调节杆上,所述调节杆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内,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之间,所述移动结构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上,且与所述调节杆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调节杆沿所述混合腔体的轴线往复移动,所述调节轮用于调节所述冷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进水比例,以控制所述混合腔体内的水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结构包括阀杆、调节螺母和复位弹簧;
所述阀杆下端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调节螺母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调节螺母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内,且与所述调节杆连接;所述阀杆的下端与所述调节螺母连接,所述阀杆与所述混合腔体转动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的下端抵接,另一端与阀本体抵接,以将所述调节杆朝所述调节螺母方向推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调节螺母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以及用于与螺帽配合的第二内螺纹;所述调节螺母的下端内壁上,沿其内壁的周面延伸的方向,设置有环形凸起;
所述调节螺母内,从上之下依次设置有螺帽、调节弹簧和顶帽,所述调节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螺帽抵接,另一端与所述顶帽抵接,所述顶帽的下端与所述环形凸起抵接;所述调节杆的上端与所述顶帽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为热敏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片和所述下阀片均为陶瓷阀片;所述上阀片和所述下阀片上的冷水调节孔和所述热水调节孔均为四分之一圆环孔。
8.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的上下表面上均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通水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芯头部体;所述阀芯头部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阀芯头部体的下端与所述混合腔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阀芯头部体的下端用于与调节轮抵接;
所述阀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阀芯头部内,且所述阀杆与所述阀芯头部体的上端开口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控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弹簧的圆孔,所述弹簧的上端连接有弹珠,所述阀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珠相配合的两个凹槽,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水调节孔或者所述热水调节孔的弧长。
CN201521142433.7U 2015-12-31 2015-12-31 双控恒温阀 Active CN205315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42433.7U CN205315776U (zh) 2015-12-31 2015-12-31 双控恒温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42433.7U CN205315776U (zh) 2015-12-31 2015-12-31 双控恒温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15776U true CN205315776U (zh) 2016-06-15

Family

ID=56200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42433.7U Active CN205315776U (zh) 2015-12-31 2015-12-31 双控恒温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1577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3738A (zh) * 2016-12-26 2017-03-22 蔚来水控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双控恒温阀
CN107883017A (zh) * 2017-09-22 2018-04-06 台州市国人温控卫浴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压力平衡恒温阀芯
CN112814086A (zh) * 2020-12-31 2021-05-18 丽水市卓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3738A (zh) * 2016-12-26 2017-03-22 蔚来水控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双控恒温阀
CN107883017A (zh) * 2017-09-22 2018-04-06 台州市国人温控卫浴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压力平衡恒温阀芯
CN112814086A (zh) * 2020-12-31 2021-05-18 丽水市卓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12814086B (zh) * 2020-12-31 2022-07-08 丽水市卓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15776U (zh) 双控恒温阀
CN202216414U (zh) 水温/流量自动调节装置
CN200989463Y (zh) 一种新型流量调节阀
CN2474841Y (zh) 冷热水混水自动恒温阀
CN106609864B (zh) 双把同轴温控阀芯
CN204201177U (zh) 耐高压单柄双控恒温恒压龙头
CN104265951A (zh) 单柄双控恒温阀
CN207437830U (zh) 一种混水装置
GB2027849A (en) Mixing valve
CN201944335U (zh) 带有混水器的温控阀
CN210218782U (zh) 精准感温的恒温阀芯
CN204592396U (zh) 单柄双控恒温阀及恒温龙头
CN102829218B (zh) 冷热水均匀混合调温装置
CN206958384U (zh) 一种免温度调节恒温混水阀芯
CN110296227A (zh) 一种流量精密可控型微量调节阀
CN110030404A (zh) 精准感温的恒温阀芯
CN108061179A (zh) 一种带开关功能的恒温阀芯
CN209818810U (zh) 一种可调节出水流量的恒温阀芯
CN104315202B (zh) 单柄双控恒温恒压龙头
CN204420216U (zh) 双芯双调节水龙头
CN209587222U (zh) 感温式分水恒温陶瓷阀芯
CN207569314U (zh) 一种精密传动的防水垢温控阀芯结构
CN208107224U (zh) 应用于反水路进水或反向安装的恒温阀芯
CN207394021U (zh) 阀杆式恒温阀芯
CN206419505U (zh) 可调节温度和流量的水龙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15

Address after: Fenghua City Longtan Yue Lin Street Road 315599 No. 88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he water control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Address before: 243000 Anhui city in Ma'anshan Province, Huashan District Hu Dong Lu Da Bei Zhuang 13 Building 201 room

Patentee before: Zhang L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