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67566U - 回转头枕架 - Google Patents

回转头枕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67566U
CN205267566U CN201521055272.8U CN201521055272U CN205267566U CN 205267566 U CN205267566 U CN 205267566U CN 201521055272 U CN201521055272 U CN 201521055272U CN 205267566 U CN205267566 U CN 205267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gear
clamping part
containing cavity
pi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552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Weihong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Weihong Hardware and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Weihong Hardware and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Weihong Hardware and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552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67566U/zh
Priority to DE202016100901.4U priority patent/DE202016100901U1/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67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67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38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41Til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 B60N2/847Til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with stepwise positio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回转头枕架,包括两固定件、三个连接杆、转动件、中心螺栓、齿轮、调节螺母、弹性件及卡合件。三个连杆枢接在两固定件与转动件之间使第二固定件可相对第一固定件摆动。齿轮套设于中心螺栓,第一支架具有两夹持齿轮的第一夹持部,第二支架具有两夹持第一夹持部的第二夹持部,调节螺母连接于中心螺栓。第二支架开设有容置腔,卡合件设置于容置腔并与齿轮卡合且卡合件底部的端部与容置腔间具有释锁空间,卡合件的第一侧壁抵顶容置腔侧壁后卡合件可藉由释锁空间脱离齿轮,卡合件的第二侧壁抵顶容置腔侧壁后限制齿轮转动,弹性件设置于第二支架与卡合件之间。本回转头枕架可以在任意位置直接反向转动,操作简单,节省调整时间。

Description

回转头枕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反向操作的回转头枕架。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使消费者能拥有更舒适的感受,汽车座椅或者沙发的头枕都采用角度可调整式的设计,实现这种设计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座椅或沙发内设置一连接头枕的头枕架,头枕跟随头枕架的转动而改变与座椅或沙发之间的角度,这种设计令消费者能够根据自身使用情况调整头枕的倾斜角度,从而取得最佳的舒适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这种头枕架在结构上需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能够带动头枕相对座椅或沙发在一定范围的角度内自由转动以达到满意的位置,第二,当头枕调整到满意的位置后,头枕架能够固定头枕,防止头枕继续转动。
在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头枕与座椅或沙发之间的头枕架是通过头枕架内部的卡合齿与卡合位来实现头枕的转动及固定的,卡合齿与卡合位的配合使得头枕只能单方向调整,即只能相对座椅或沙发做正向转动,而往回的反向转动则被限制以实现头枕的固定。如果想往回调整头枕,需要先将头枕正向转动到最末端的位置,使头枕架中的卡合齿脱离与卡合位的卡合并处于自由状态(即不会卡合到卡合齿的状态),然后才可以反向转动头枕。
可见,现有的这种头枕架虽然能够实现角度的调整,但是在往回调整的时候却不能直接反向转动,其操作较为复杂且浪费时间。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反向转动且操作简单的头枕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反向转动且操作简单的头枕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头枕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转动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中心螺栓、齿轮、调节螺母、弹性件及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并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并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杆枢接于所述转动件的两端之间。所述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一夹持部,两所述第一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所述齿轮,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二夹持部,两所述第二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两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中心螺栓并为两所述第一夹持部及两所述第二夹持部提供夹紧力,所述转动件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卡合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齿轮卡合。所述卡合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端部,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分别可脱离地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壁,所述端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释锁空间,所述第一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所述释锁空间下移而脱离与所述齿轮的卡合,所述第二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与所述齿轮的卡合限制所述齿轮转动,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卡合件之间并提供使所述卡合件卡合所述齿轮的弹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连接有所述转动件及三个连接杆,当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第一固定件摆动时,通过第二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的驱动,所述第二固定件也能够相对第一固定件摆动,从而使与第二固定件固定的沙发头枕相对与第一固定件固定的沙发本体改变位置,实现角度调节。在实际安装中,第一固定件固定不动而转动件摆动,为便于阐述回转头枕架的工作过程,将转动件假定为不动而第一固定件摆动。所述回转头枕架利用所述调节螺母与中心螺栓的螺纹连接来为两所述第一夹持部提供夹持所述齿轮的夹紧力,当所述第一固定件相对转动件正向转动时,两所述第一夹持部藉由夹紧力带动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支架同步转动,而所述卡合件的所述端部与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所述释锁空间,因此当所述齿轮转动并驱使所述第一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向下滑动,从而脱离与所述齿轮的卡合,保证所述齿轮及第一支架的转动。当所述齿轮转过一个齿位后,所述弹性件向上抵顶所述卡合件并使所述卡合件重新回到与所述齿轮卡合的位置,所述第一侧壁脱离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当扳动与第二固定件固定的头枕时,第二固定件的摆动通过第二连接与及第三连接杆传递给转动件,第一固定件相对转动件反向转动,所述卡合件的所述第二侧壁被所述容置腔的侧壁所抵顶而导致所述卡合件无法向下移动,此时所述齿轮由于与所述卡合件卡合而无法转动,因此如果使用与正向转动时相同的力,第一固定件会保持该状态且不会相对转动件转动。当施加的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所述摆动件产生的力矩大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及齿轮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第一夹持部会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及齿轮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开始相对转动件反向转动,这种反向转动由施加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力启动,无需先将第一固定件相对转动件正向转动到最末端的位置,其操作过程简单,调整时间短。
较佳地,所述回转头枕架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并遮挡于所述齿轮的外缘。所述防护件将所述齿轮露出的部分遮挡,既对所述齿轮、所述卡合件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防止手动操作所述回转铰链时手指被夹伤,且外观上更加好看。
较佳地,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的作用是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较佳地,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的作用是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较佳地,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定位于所述转动件的弹片,且所述弹片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抵顶于所述卡合件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设置所述弹片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所述卡合件与所述齿轮的卡合,以使所述回转头枕架能够保持在使用状态而不会轻易转动;而将所述弹片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则能够使卡合件在所述齿轮转动时顶压所述弹片并移动,为所述齿轮的转动让出空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及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上端,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上端呈分叉结构并形成两所述第一夹持部。
较佳地,所述转动件包括直杆及两第二夹持件,两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直杆的两侧,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容置腔开设于两所述第二夹持件。
具体地,每一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夹持板及盖板,所述夹持板固定于所述直杆,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中心螺栓的轴向贯穿地开设于两所述夹持板,两所述盖板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夹持板并遮盖所述容置腔及卡合件。所述盖板遮盖所述容置腔及卡合件,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及杂物落入所述容置腔内而影响所述卡合件与所述齿轮间的卡合,保证所述回转铰链正常工作。
更具体地,所述中心螺栓具有螺栓头,所述盖板与所述螺栓头之间及所述盖板与所述调节螺母之间设置有第三垫圈。。所述第三垫圈的作用是形成弹性缓冲,避免所述盖板与所述中心螺栓及调节螺母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具体地,每一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侧边处分别设置有向另一所述第二夹持件延伸的定位部,两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四个所述定位部两两相对,所述回转头枕架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并遮挡于所述齿轮的外缘,且所述防护件的两端均定位于两相对的所述定位部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回转头枕架隐藏连接杆与第二固定件后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中卡合件的安装位置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中卡合件与齿轮卡合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中卡合件与齿轮脱离卡合后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中齿轮反转时被卡合件锁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1包括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转动件13、第一连接杆141、第二连接杆142、第三连接杆143、中心螺栓151、齿轮152、调节螺母153、弹性件16、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17、防护件10、第一垫圈181、第二垫圈182及第三垫圈183。其中第一固定件11与第二固定件12分别可安装到沙发的本体及头枕。
所述转动件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41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1并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1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42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143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12并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杆143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转动件13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杆142枢接于所述转动件13的两端之间。可见,当转动件13相对第一固定件11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杆142与第三连接杆143驱使第二固定件12摆动,使第二固定件12相对第一固定件11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头枕角度的调节。反之,当用手扳动与第二固定件12固定的头枕时,第二固定件12也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杆142与第三连接杆143驱使所述转动件13相对第一固定件11转动。由于第一固定件11与转动件13是相对转动的关系,本实施例以下的相关内容中为方便阐述,将转动件13假定为固定不动,将第一固定件11假定为相对转动件13转动。
中心螺栓151的一端具有外螺纹,另一端具有螺栓头151a,螺栓头151a的外径大于中心螺栓151具有外螺纹的一端的外径。齿轮152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51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51。
第一垫圈181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51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51,且两第一垫圈181分别位于齿轮152的两侧面并紧贴齿轮152。
第一固定件11包括固定板110及固定于固定板110上端的第一夹持件111,第一夹持件111的下端与固定板110固定,第一夹持件111的上端呈分叉结构并形成两相对且相互间隔的圆盘状的第一夹持部112,两第一夹持部112相互平行。第一夹持部112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51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51,且两第一夹持部112分别位于两第一垫圈181的外侧并紧贴两第一垫圈181以夹持齿轮152。
第二垫圈182的中心位置具有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51,且两第二垫圈182分别位于两第一夹持部112的外侧并紧贴第一夹持部112。
转动件13包括直杆130及两分别位于直杆130两侧并与直杆130固定的第二夹持件,每一第二夹持件包括夹持板131及盖板132,直杆130与第二夹持件固定的一端,即靠近第一固定件11的一端,具有一弧形凹陷130a。夹持板131的一端固定于直杆130,两夹持板131的另一端相互背离地弯折并形成圆盘状的第二夹持部134,两第二夹持部134相互平行。第二夹持部134的中心位置具有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51,且两第二夹持部134分别位于两第二垫圈182的外侧并紧贴两第二垫圈182以夹持两第一夹持部112。两夹持板131上沿中心螺栓151的轴向贯穿地设有开口135,开口135开设于夹持板131弯折的过渡区域,两夹持板131上的开口135共同形成一活动容置卡合件17的容置腔。具体地,直杆130的一端及两夹持板131上都开设有三个定位孔,三个铆钉136分别穿过三个定位孔以将两夹持板131与直杆130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垫圈182及第二夹持部134上开设的圆形孔的直径大于中心螺栓151的外径,且第二垫圈182及第二夹持部134套接在一套接件180上,也就是通过套接件180而转动设置于中心螺栓151。套接件180中心开设的圆形孔与中心螺栓151对应。当然,第二垫圈182及第二夹持部134也可以像第一垫圈181或第一夹持部112那样直接转动设置在中心螺栓151。
第一垫圈181的作用是在第一夹持部112与齿轮152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第一夹持部112与齿轮152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第二垫圈182的作用是在第一夹持部112与第二夹持部134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第一夹持部112与第二夹持部134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第一夹持部112及第二夹持部134并不以圆盘形为限制,将第一夹持部112及第二夹持部134设置为圆盘状的结构,是为了确保第一夹持部112与第二夹持部134之间可以没有干扰地相对转动,同时能够使回转头枕架1的外形更加圆滑规整,便于安装使用。
两盖板132分别固定于两夹持板131的外侧,盖板132与夹持板131的固定也是通过上述的三个铆钉136来实现的。盖板132的结构与夹持板131类似并且也是转动地套在套接件180上,其区别在于盖板132弯折的过渡区域没有设置开口,因此盖板132可以封闭夹持板131上的开口135从而遮盖容置腔及位于容置腔内的卡合件17。另外每一盖板1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另一盖板132延伸的定位部132a,两盖板132的四个定位部132a两两相对。盖板132遮盖容置腔及卡合件17,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及杂物落入容置腔内而影响卡合件17与齿轮152间的卡合,保证回转头枕架1正常工作。
防护件10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如塑胶制成,并大致呈U形结构,防护件10从两第一夹持部112之间穿过而跨绕在齿轮152上,穿过之后,防护件10的两端均定位在相对的两定位部132a之间。由于受到定位部132a的限制,防护件10的端部呈收拢之势,从而可以尽量贴近齿轮152并遮挡于齿轮152的外缘。防护件10将齿轮152露出的部分遮挡,既对齿轮152、卡合件17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防止手动操作回转头枕架1时手指被夹伤,且外观上更加好看。
第三垫圈183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51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51,两第三垫圈183分别位于两盖板132的外侧并紧贴盖板132。具体的,一第三垫圈183被夹持于螺栓头151a与一盖板132之间,另一第三垫圈183被夹持于调节螺母153与另一盖板132之间。第三垫圈183的作用是形成弹性缓冲,避免盖板132与中心螺栓151及调节螺母153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调节螺母153螺纹连接于中心螺栓151并与螺栓头151a共同夹持位于调节螺母153及螺栓头151a之间的部件,调节螺母153为两第一夹持部112提供夹持齿轮152的夹紧力,同时为两第二夹持部134提供夹持两第一夹持部112的夹紧力。通过旋动调节螺母153,可以改变两第一夹持部112及两第二夹持部134的夹紧力,从而改变第一固定件11及转动件13发生相对转动所需要的力。
本实施例中中心螺栓151也可以是没有螺栓头151a而两端具有纹路的结构,当中心螺栓151是这种结构时,调节螺母153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螺纹连接于中心螺栓151的两端以夹持中间部件。
请参照图6至图8,卡合件17设置于容置腔内,卡合件17靠近齿轮152的一端具有多个卡合齿并与齿轮152卡合,卡合件17还具有平行于中心螺栓151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壁171及第二侧壁172,第一侧壁171、第二侧壁172分别可在齿轮152的驱动下抵顶容置腔的不同侧壁,也可在齿轮152的驱动下脱离容置腔的侧壁。将卡合件17远离齿轮152的一端定义为端部173,端部173位于第一侧壁171与第二侧壁172之间,且端部173与容置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释锁空间a。第一侧壁171抵顶容置腔的侧壁后卡合件17还能够藉由释锁空间a下移而脱离与齿轮152的卡合,第二侧壁172抵顶容置腔的另一侧壁后卡合件17无法再向远离齿轮152的方向移动,卡合件17藉由与齿轮152的卡合限制齿轮152转动。
弹性件16设置于转动件13与卡合件17之间并提供使卡合件17卡合齿轮152的弹力。具体地,弹性件16为弹片,且弹性件16的两端分别支撑定位于直杆130设置弧形凹陷130a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并部分位于容置腔内,弹性件16抵顶于卡合件17的端部173。设置弹性件16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卡合件17与齿轮152的卡合状态,以使回转头枕架1能够保持在使用状态而不会被轻易转动;而将弹性件16部分设置于容置腔内,则能够使卡合件17在齿轮152转动时顶压弹性件16并移动,为齿轮152的转动让出空间。弧形凹陷130a为弹性件16的变形提供了空间。
下面结合图5、图8至图10说明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1实现任意回转的原理及过程:
将转动件13与第一固定件11处于同一直线方向时的状态定为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时头枕相对沙发处于最高位置;转动件13可相对第一固定件11正向转动到两者大致相互垂直的状态如图2中所示,此时头枕相对沙发处于最低位置。在初始状态下,如图8所示,卡合件17被弹片16顶起并与齿轮152保持卡合,卡合件17的第一侧壁171、第二侧壁172与容置腔的侧壁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当需要调整头枕角度时,正向扳动头枕,参照图2,第二固定件12通过第二连接杆142与第三连接杆143驱使转动件13相对第一固定件11转动,假如将转动件13视为固定不动,则可认为是第一固定件11绕转动件13转动。第一固定件11相对转动件13正向转动时,两第一夹持部112藉由调节螺母153提供的夹持力通过第一垫圈181产生摩擦力并带动齿轮152同步转动。参照图8,齿轮152被驱使沿方向D转动,转动过程中齿轮152的轮齿对卡合件17的卡合齿产生一个朝向图中左上方的推力,使第一侧壁171抵顶容置腔的侧壁,并进一步使卡合件17克服弹片16的弹力而滑动,使端部173进入释锁空间a,卡合件17脱离与齿轮152的卡合如图9中所示。当齿轮152转过一个齿位后,齿轮152的轮齿对卡合件17失去顶推作用,弹片16的恢复力抵顶卡合件17使卡合件17重新与齿轮152卡合。第一固定件11转动的过程中,以上过程不断重复。反向调整头枕时,第一固定件11会相对转动件13反向转动,此时齿轮152有沿图10中E方向转动的趋势,并推动卡合件17的第二侧壁172与容置腔的侧壁相互抵顶,此时卡合件17无法进一步滑动而脱离轮152。由于受到卡合件17的卡合限制,齿轮152被锁止而不能沿方向E转动。当对头枕施加的力气大道一定程度时,转动件13收到的力矩大于第一固定件11与第一垫圈181之间的静摩擦力,第一夹持部112便可以与第一垫圈181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第一固定件11相对转动件13反向转动,实现头枕的反向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回转头枕架1中转动件13可以相对第一固定件11正向转动,并且转动件13在任意位置都能相对第一固定件11反向转动而无需正转到末端位置,使得头枕角度调整过程的操作更简单,时间更短。
需要强调的是,本回转头枕架1中第一夹持部112及第二夹持部134的夹紧力由调节螺母153与中心螺栓151的螺纹连接提供,调节螺母153在中心螺栓151上的拧紧程度直接决定了夹紧力大小,即决定了第一固定件11相对转动件13回转时所需要的力矩的大小,本实施例中虽没有直接给出该力矩的相关计算公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装配本回转头枕架1的过程中完全能够通过有限次的调整而使调节螺母153在中心螺栓151上的拧紧程度满足以上回转过程的要求。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转动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中心螺栓、齿轮、调节螺母、弹性件及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
所述转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并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并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杆枢接于所述转动件的两端之间;
所述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一夹持部,两所述第一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所述齿轮,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二夹持部,两所述第二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两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中心螺栓并为两所述第一夹持部及两所述第二夹持部提供夹紧力,所述转动件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卡合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齿轮卡合,
所述卡合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端部,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分别可脱离地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壁,所述端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释锁空间,所述第一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所述释锁空间下移而脱离与所述齿轮的卡合,所述第二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与所述齿轮的卡合限制所述齿轮转动,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卡合件之间并提供使所述卡合件卡合所述齿轮的弹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头枕架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并遮挡于所述齿轮的外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垫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垫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定位于所述转动件的弹片,且所述弹片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抵顶于所述卡合件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及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上端,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上端呈分叉结构并形成两所述第一夹持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直杆及两第二夹持件,两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直杆的两侧,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容置腔开设于两所述第二夹持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夹持板及盖板,所述夹持板固定于所述直杆,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中心螺栓的轴向贯穿地开设于两所述夹持板,两所述盖板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夹持板并遮盖所述容置腔及卡合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螺栓具有螺栓头,所述盖板与所述螺栓头之间及所述盖板与所述调节螺母之间设置有第三垫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头枕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侧边处分别设置有向另一所述第二夹持件延伸的定位部,两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四个所述定位部两两相对,所述回转头枕架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并遮挡于所述齿轮的外缘,且所述防护件的两端均定位于两相对的所述定位部之间。
CN201521055272.8U 2015-12-16 2015-12-16 回转头枕架 Active CN205267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55272.8U CN205267566U (zh) 2015-12-16 2015-12-16 回转头枕架
DE202016100901.4U DE202016100901U1 (de) 2015-12-16 2016-02-19 Stützsystem für Kopfstütz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55272.8U CN205267566U (zh) 2015-12-16 2015-12-16 回转头枕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67566U true CN205267566U (zh) 2016-06-01

Family

ID=55855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55272.8U Active CN205267566U (zh) 2015-12-16 2015-12-16 回转头枕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67566U (zh)
DE (1) DE202016100901U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7667A (zh) * 2019-08-30 2019-11-22 东莞市伟宏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调节装置与沙发支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7667A (zh) * 2019-08-30 2019-11-22 东莞市伟宏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调节装置与沙发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6100901U1 (de) 2016-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07664C2 (ru) Механизмы регулировки комфорта и посадки наголовного крепления
KR101044430B1 (ko) 요추받이를 포함하는 의자의 등 지지 장치
CN201206704Y (zh) 屏幕支撑架
US8794612B2 (en) Quick adjustable clamp
CN205145022U (zh) 一种颈部按摩器
CN205267566U (zh) 回转头枕架
CN104172793A (zh) 多功能升降架
US8851573B2 (en) Neck rest
CN105518239A (zh) 用于打开和支撑家具门的改进的引导装置
CN103616925B (zh) 园艺工具的手柄旋转机构
CN205064571U (zh) 回转铰链
CN103462402B (zh) 一种椅子
KR101044429B1 (ko) 의자의 등 지지 장치
CN205093936U (zh) 一种托脚
KR20210112303A (ko) 클램핑 장치
CN103271578B (zh) 一种睡眠头架
KR20120103831A (ko) 기능성 휴대폰 케이스
CN209629297U (zh) 高度可调枕头
CN204812436U (zh) 一种可调节指圈大小的戒指
KR101358007B1 (ko) 의자의 좌판 각도 조절장치
CN203483130U (zh) 一种三向可调节式头枕
CN207666186U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卷发器
CN203777141U (zh) 移动式滴药辅助装置
CN104486970B (zh) 摇椅装置
CN204186786U (zh) 一种铰链及利用铰链制作的平板电脑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3000 Room 301, building 15, No. 89, Pingshan Industrial Road, Tangxia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Weihong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728 Dongguan town Tangxia City Pingshan Industrial Zone 188 Wei Hong Hardware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WEIHONG HARDWARE AND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