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37921U - 扳手 - Google Patents

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37921U
CN205237921U CN201521137102.4U CN201521137102U CN205237921U CN 205237921 U CN205237921 U CN 205237921U CN 201521137102 U CN201521137102 U CN 201521137102U CN 205237921 U CN205237921 U CN 205237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lever
spanner
driving
fix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371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石
钟立华
王冰
陈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371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37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37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3792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扳手。本实用新型的扳手,包括:主动杆、从动杆、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工作端头和固定部件;所述主动杆以及所述从动杆均与所述固定部件转动连接,且被所述固定部件限制径向以及轴向移动,所述主动杆上的一部分为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暴露在所述固定部件之外,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杆共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杆共轴固定连接,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的一端共轴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可以快速有效的拆卸及安装生产设备内部或狭小空间的地方的螺栓或螺母,并且操作简单,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栓拆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钉、螺母和其他螺纹紧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固件的手工工具。扳手通常在柄部的一端或两端制有夹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使用时沿螺纹旋转方向在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拧转螺栓或螺母。
在工业制造业中,生产设备的安装与拆卸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各种型号、各种用途的扳手,例如,单头呆扳手、双头呆扳手、梅花扳手、扭力扳手、内六角扳手等。
相关技术中的扳手,经常会因为扳手在转动过程中手柄部位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在生产设备内部或狭小空间的地方,需要拆卸及安装螺栓或螺母时,可能发生难以拆卸及安装的情况,对作业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扳手,以克服经常会因为扳手在转动过程中需要较大的空间而出现难以拆卸及安装的情况,对作业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扳手,包括:主动杆、从动杆、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工作端头和固定部件;
所述主动杆以及所述从动杆均与所述固定部件转动连接,且被所述固定部件限制径向以及轴向移动,所述主动杆上的一部分为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暴露在所述固定部件之外,
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杆共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杆共轴固定连接,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的一端共轴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还包括第一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且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主动杆通过所述第一轴承连接,
和/或
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从动齿轮的一侧,且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从动杆通过所述第二轴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件为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主动杆限位孔、从动杆限位孔以及齿轮箱,
所述主动杆除所述操作部之外的部分均伸入所述主动杆限位孔之内,并延伸至所述齿轮箱,所述从动杆伸入所述从动杆限位孔之内,并延伸至所述齿轮箱,所述主动齿轮以及所述从动齿轮均设置于所述齿轮箱内。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所述第一轴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
和/或
所述第二轴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从动齿轮的两侧。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还包括:手柄;
所述手柄套设在所述操作部的外围。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所述手柄的外表面为防滑面。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所述主动齿轮以及所述从动齿轮均为斜齿轮。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为防滑面。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卡接或销接。
进一步地,上述扳手中,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之间设置有磁性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扳手,通过与固定部件转动连接且限制径向以及轴向移动的主动杆以及从动杆,其中主动杆上的一部分为操作部,操作部暴露在固定部件之外,主动齿轮与主动杆共轴固定连接,从动齿轮与从动杆共轴固定连接,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互啮合,工作端头与从动杆的一端共轴连接,解决了经常会因为扳手在转动过程中需要较大的空间而呈现难以拆卸及安装的情况,对作业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问题,实现了可以快速有效的拆卸及安装生产设备内部或狭小空间的地方的螺栓或螺母,并且操作简单,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扳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主动杆;
100—操作部;
11—从动杆;
12—主动齿轮;
13—从动齿轮;
14—工作端头;
15—固定部件;
150—外壳防滑面;
151—主动杆限位孔;
152—从动杆限位孔;
153—齿轮箱;
16—第一轴承;
17—第二轴承;
18—手柄;
180—手柄防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扳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扳手,可以包括:主动杆10、从动杆11、主动齿轮12、从动齿轮13、工作端头14和固定部件15。
为了实现使用者通过手持主动杆10进行转动,在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3的作用下,带动从动杆11的转动,从而带动工作端头14转动的目的,需要进行如下的设置:
主动齿轮12与主动杆10共轴固定连接,以利于主动齿轮12转动的同时带动主动杆10转动,且不会出现偏心以及晃动的情况,从动齿轮13与从动杆11共轴固定连接,以利于从动齿轮13转动的同时带动从动杆11转动,且不会出现偏心以及晃动的情况。设置上述的结构,并不能实现主动杆10可以带动从动杆11转动,因此,需要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3相互啮合,由于在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3啮合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力的传递,因此可以实现使用者通过手持主动杆10进行转动后,在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3的作用下,可以带动从动杆11的转动的效果。
但是,如果仅仅设置有上述结构,并不能保证其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出现位置偏移或分离的状态,因此,为了可以有效的保证上述结构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出现位置变化,需要设置固定部件15,其中,主动杆10以及从动杆11均与固定部件15转动连接,且被固定部件15限制径向以及轴向移动,例如,可以是一个固定支架,将主动杆10及从动杆11的位置固定,实现了通过固定部件15,可以保证在运动过程中主动杆10和从动杆11不会出现位置变化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动杆10以及从动杆11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为了使用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扳手进行安装和拆卸生产设备上的螺栓或螺母,可以将主动杆10上的一部分作为操作部100,并且,操作部100需要暴露在固定部件15之外,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持操作部100进行转动,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采用上述结构的固定部件15,由于结构简单,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较为费力,因此可以将固定部件15做成外壳,并且,外壳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主动杆限位孔151、从动杆限位孔152以及齿轮箱153;其中,主动杆10除了操作部100之外的部分均伸入至主动杆限位孔151中,并且延伸至齿轮箱153,从动杆11伸入至从动杆限位孔152中,并且延伸至齿轮箱153,主动齿轮12以及从动齿轮13均设置在齿轮箱153中,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除工作端头14以及操作部100外,其他结构均固定在固定部件15之内,使用者可以使用一只手握住固定部件15的外表面,另一只手握住操作部100旋转,使用起来方便,并且能保证稳定性。
此外,可以使用不锈钢、塑料、硬质橡胶等材料制成固定部件15,并将外壳的外表面做成外壳防滑面150,增大使用者手部与固定部件15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操作起来更加的省力。其中,使用塑料、硬质橡胶等质量较轻的材料制成固定部件15,还可以整体上减轻扳手的重量,更易携带。
在实际进行安装和拆卸生产设备上的螺栓或螺母时,针对于生产设备的需要,会有不同型号的螺栓或螺母,如果工作端头14采用与从动杆11固定连接的方式,则扳手就只能用于拆卸与工作端头14匹配的螺栓或螺母,使用方便性方面较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扳手采用工作端头14与从动杆11的一端共轴连接,可以采用可拆卸安装的形式,并且工作端头14还可以设置在从动杆11的一端或两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工作端头14来拆卸或安装不同型号的螺栓或螺母,具有方便了使用者操作的效果。同时,在生产本实施例中的扳手过程中,通过制成多个工作端头14可替换的安装在同一个从动杆11上的一组扳手,和制成传统的扳手相比较,节省了制作扳手的原材料,有利于环保。并且使用者在携带这样的一组可替换工作端头14的扳手,也较为轻便。采用上述结构的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摩擦力较大,转动较为费力的情况,因此,可以增加轴承的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本实施例的扳手可以设置有第一轴承16,其位置设置于主动齿轮12的一侧且位于固定部件15与主动杆10之间,即固定部件15与主动杆10通过第一轴承16连接;或者还可以包括第二轴承17,其位置设置于从动齿轮13的一侧且位于固定部件15与从动杆11之间,即固定部件15与从动杆11通过第二轴承17连接;或者第一轴承16和第二轴承17同时设置在扳手中。通过增加了轴承的结构,在起到支撑旋转体主动杆10和从动杆11的作用的同时,还能降低其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了回转精度。
当主动齿轮12设置在主动杆10上时,第一轴承16可以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主动齿轮12的两侧;或者当从动齿轮13设置在从动杆11上时,第二轴承17可以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从动齿轮13的两侧;或者第一轴承16和第二轴承17同时存在时,即共有四个轴承,其中,两个第一轴承16设置在主动齿轮12的两侧,两个第二轴承17设置在从动齿轮13的两侧。通过增加多个轴承的结构,可以更进一步地实现支撑主动杆10和从动杆11的作用,提高了平衡性,更好的降低其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了回转精度。
由于主动杆10采用杆状结构表面较为光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施加较大的力以实现主动杆10的转动,因此,为了使得使用者能够很轻松的转动主动杆10,可以设置有手柄18,手柄18采用塑料或橡胶等材料制成,将其套设在操作部100的外围,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持手柄18进行转动。通过使用手柄18,增大了受力面积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使得使用者可以施加较小的力就可以实现主动杆10的转动,实现了便于操作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增大使用者的手部与手柄18的摩擦力,可以将手柄18的外表面设置为手柄防滑面180,例如,可以是磨砂表面、不规则花纹表面、具有较小间距的条状凸起表面等。实现了增大使用者的手部与手柄18之间的摩擦力的效果,使用起来更省力。
使用普通齿轮作为主动齿轮12和从动齿轮13,可能会由于制造误差等因素而出现间歇性传动的情况,进而会造成使用不流畅的效果,因此,使用斜齿轮作为主动齿轮12和从动齿轮13,使得主动齿轮12和从动齿轮13之间的啮合性更好,传动平稳,并且噪声小。因为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3之间需要形成一定的角度,才能使得主动杆10和从动杆11在不同的方向上运动,使用斜齿轮作为主动齿轮12和从动齿轮13还可以降低齿轮的负荷,提高了齿轮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延长扳手的使用寿命。
工作端头14与从动杆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铆接、螺纹连接等形式,但采用铆接的形式,可能会产生松动,从而使得从动杆11无法带动工作端头14旋转,采用螺纹连接的形式,可能螺纹的方向与待安装或拆卸的螺栓或螺母的方向相反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端头14脱落而螺栓或螺母却没有能够安装或拆卸,因此,优选采用卡接或销接的形式连接工作端头14与从动杆11,提高了稳定性与可操作性的效果。
为了能够更高好的提高工作端头14与从动杆11之间的稳定性,还可以在从动杆11与工作端头14接触的面设置有磁性连接部(图中未示出),或者在工作端头14与从动杆11接触的面设置有磁性连接部(图中未示出),通过磁力的作用,更能提高稳定性与可操作性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扳手,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经常会因为扳手在转动过程中需要较大的空间而出现难以拆卸及安装的情况,对作业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问题,实现了可以快速有效的拆卸及安装生产设备内部或狭小空间的地方的螺栓或螺母,并且操作简单,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杆、从动杆、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工作端头和固定部件;
所述主动杆以及所述从动杆均与所述固定部件转动连接,且被所述固定部件限制径向以及轴向移动,所述主动杆上的一部分为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暴露在所述固定部件之外,
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杆共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杆共轴固定连接,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的一端共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且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主动杆通过所述第一轴承连接,
和/或
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从动齿轮的一侧,且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从动杆通过所述第二轴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为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主动杆限位孔、从动杆限位孔以及齿轮箱,
所述主动杆除所述操作部之外的部分均伸入所述主动杆限位孔之内,并延伸至所述齿轮箱,所述从动杆伸入所述从动杆限位孔之内,并延伸至所述齿轮箱,所述主动齿轮以及所述从动齿轮均设置于所述齿轮箱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
和/或
所述第二轴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从动齿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柄;
所述手柄套设在所述操作部的外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外表面为防滑面。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以及所述从动齿轮均为斜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为防滑面。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卡接或销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头与所述从动杆之间设置有磁性连接部。
CN201521137102.4U 2015-12-31 2015-12-31 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37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37102.4U CN205237921U (zh) 2015-12-31 2015-12-31 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37102.4U CN205237921U (zh) 2015-12-31 2015-12-31 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37921U true CN205237921U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37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3710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37921U (zh) 2015-12-31 2015-12-31 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379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0288A (zh) * 2021-12-07 2022-04-08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力矩换向的航天器总装紧固件预紧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0288A (zh) * 2021-12-07 2022-04-08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力矩换向的航天器总装紧固件预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4472B (zh) 一种快速连接机构
CN203948484U (zh) 一种易拆卸紧定套
CN103522255A (zh) 一种双头螺柱自动拧紧器
CN205237921U (zh) 扳手
CN204262117U (zh) 自动弯管机
CN207534288U (zh) 变速箱拆装机及其锁紧装置
CN209705226U (zh) 一种分度圆直径可调的齿轮
CN202106346U (zh) 圆螺母套筒
CN110695897B (zh) 一种皮带传动的螺母安装工具
CN203426918U (zh) 一种扳手
CN114346961A (zh) 大纵深、小空间壳体内壁径向螺钉安装工具
CN203384242U (zh) 一种重载轮毂圆锥过盈联结结构
CN208759437U (zh) 一种套筒摇把装置
CN203343971U (zh) 一种手动式自行车飞轮拆卸工具
CN205350258U (zh) 主动螺旋锥齿轮
CN202399220U (zh) 拆卸工具
CN104315084A (zh) 单螺杆调整齿侧间隙的圆柱齿轮传动机构
CN207437729U (zh) 一种耐磨传动法兰轴
CN217002601U (zh) 一种适用于狭隘空间结构安装的外六角螺栓
CN204114012U (zh) 单螺杆调整齿侧间隙的圆柱齿轮传动机构
CN208546282U (zh) 一种耐腐蚀的陶瓷泵
CN211388509U (zh) 一种扳手
CN212825127U (zh) 一种用于竹笋输送机的维修工具
CN219352400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的甘蔗打叶机用打叶件
CN210265730U (zh) 一种尼龙六方板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912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