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装置及具有该点胶装置的点胶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机,尤其涉及具有两个出胶装置的点胶装置及具有该点胶装置的点胶机。
背景技术
点胶机是一种广泛应用在产品生产领域的工艺设备,其使用范围覆盖了产品的粘接、灌封、涂层、密封、填充、点滴、划线涂胶等工艺。在产品上涂胶时,有些产品的待涂胶区域可能是规则的,有些产品的待涂胶区域可能是不规则的,也有些产品的一部分待涂胶区域是规则的、一部分待涂胶区域是不规则的。
针对一部分待涂胶区域是规则的、一部分待涂胶区域是不规则的产品,现有技术在涂胶时,一般是采用单针筒(阀)技术进行涂胶,并且单针筒(阀)的出胶口的内径一般较小,这样可以满足在不规则点胶区域的最小尺寸点涂要求,但是在不规则点胶区域涂胶完毕而转向对规则待涂胶区域进行涂胶时,上述单针筒(阀)由于出胶口的内径小,这样就造成了在规则待涂胶区域的点胶效率低下,从而降低了整个工艺实施的效率和量产效率。
又或者,不论待涂胶区域是否规则,有些产品需要在一些区域涂覆X胶水,在一些区域涂覆Y胶水,也即有些产品需要在不同的区域涂覆不同的胶水。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技术一般是采用单针筒(阀)技术进行涂胶,涂覆完一个区域后,需更换单针筒(阀)及胶水,再涂覆下一个区域,这样造成点胶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综上,现有技术的点胶装置存在以下缺陷:涂胶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点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点胶装置,包括安装件、第一驱动件、第一出胶装置和第二出胶装置;所述第一出胶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在所述安装件上,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一出胶装置上下运动;所述第二出胶装置设于所述安装件上,且所述第二出胶装置的第二出胶口与所述第一出胶装置的第一出胶口具有高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一出胶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出胶口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一出胶口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出胶口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一出胶装置为胶筒组件或者点胶阀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二出胶装置为胶筒组件或者点胶阀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点胶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出胶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安装件上,且所述第二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二出胶装置上下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气动驱动机构或者电动驱动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气动驱动机构或者电动驱动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胶装置中,所述第一出胶装置和所述第二出胶装置均位于所述安装件的同侧。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点胶机。该点胶机包含上述的点胶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点胶装置及点胶机,有益效果是:由于具有第一出胶装置和第二出胶装置两个出胶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点胶装置可以灵活面对各种不规则施胶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匹配两种不同出胶口内径的出胶装置,同时两个出胶装置也可以实现点胶路径的优化,从而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一出胶口和第二出胶口具有高度差,且第一驱动件可驱动第一出胶装置上下运动,这样可以避免两个出胶装置出现干涉,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点胶装置的应用场合更宽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点胶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点胶装置实施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点胶装置实施例的点胶区域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依据图3的点胶区域的点胶路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点胶装置实施例依据图3的点胶区域的点胶路径图;
图中:
1-安装件;2-第一驱动件;3-第一出胶装置;4-第二出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将要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将要参考相应的附图,这些附图构成了实施例的一部分,其中描述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的各种实施例。应明白,还可使用其他的实施例,或者对本文列举的实施例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包括安装件1、第一驱动件2、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第一出胶装置3通过第一驱动件2安装在安装件1上,且第一驱动件2可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第二出胶装置4设于安装件1上,且第二出胶装置4的第二出胶口与第一出胶装置3的第一出胶口具有高度差。
安装件1为安装板,点胶装置通过安装件1可以安装在点胶机上。安装件1优选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1也可以是安装座等,其他与本实施例相同。
第一驱动件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件1上,当然第一驱动件2也可以通过卡接、焊接等其他方式安装在安装件1上。第一驱动件2为气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气动驱动机构采用现有技术常用的直线驱动型气缸即可,只要可以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也可以是电动驱动机构等其他驱动机构,其他与本实施例相同。
第一出胶装置3通过第一驱动件2安装在安装件1上,第一出胶装置3与气动驱动机构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气动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可以理解的,优选地,第一出胶装置3应垂直于水平面进行安装,且第一出胶装置3的第一出胶口应朝向待涂胶产品,待涂胶产品位于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的下方。第一驱动件2可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此处的上下运动,应为:沿第一出胶装置3的长度方向上下运动,或者说是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下运动。从而使得第一驱动件2可以调节第一出胶装置3的高度:第一驱动件2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向上运动,即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沿远离待涂胶产品的方向运动;第一驱动件2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向下运动,即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沿朝向待涂胶产品的方向运动。
第一出胶装置3为胶筒组件,胶筒组件包括胶筒、安装于胶筒下方的针头、用于将胶筒和针头固定于第一驱动件2上的固定部件等。胶筒用于暂存胶水,针头用于将胶筒中的胶水排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胶装置3也可以为点胶阀组件,点胶阀组件包括阀、用于固定阀的阀固定座、储胶桶和储胶桶固定座等,阀与储胶桶相连通,阀固定座、储胶桶固定座分别与第一驱动件2相固接,其他与本实施例相同。
第二出胶装置4为点胶阀组件,点胶阀组件包括阀、用于固定阀的阀固定座、储胶桶和储胶桶固定座等,阀与储胶桶相连通,阀固定座、储胶桶固定座分别与安装件1相固接,从而使得第二出胶装置4设于安装件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胶装置4也可以是胶筒组件,胶筒组件包括胶筒、安装于胶筒下方的针头、用于将胶筒和针头固定于安装件1上的固定部件等;胶筒用于暂存胶水,针头用于将胶筒中的胶水排出;其他与本实施例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可以都是胶筒组件,也可以都是点胶阀组件,或者一个是胶筒组件、另一个是点胶阀组件,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条件而选择。
第二出胶装置4的第二出胶口与第一出胶装置3的第一出胶口具有高度差,是指第一出胶口和第二出胶口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别,可以是第一出胶口的高度高于第二出胶口的高度,也可以是第一出胶口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出胶口的高度,高度差的绝对值包括但不限于是2毫米、3毫米、5毫米、10毫米、30毫米等,高度差的绝对值应根据具体的应用条件而选择。第一出胶口和第二出胶口具有高度差,这主要是因为:待涂胶产品凸凹不平,例如待涂胶产品是电路板,如果第一出胶口和第二出胶口的高度等高或者固定不变,在应用时,可能第一出胶装置3可以在电路板上正常涂胶、而第二出胶装置4会触碰到电路板上的凸起部分,或者是可能第二出胶装置4可以在电路板上正常涂胶、而第一出胶装置3会触碰到电路板上的凸起部分,这样使得两个出胶装置(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产生干扰,不仅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出胶装置来正常工作,而且很可能刮碰到电路板上的凸起部分,造成待涂胶产品的损伤,引起效率降低和生产成本升高。第一出胶口和第二出胶口具有高度差,再配合第一驱动件2可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这样使得第一出胶装置3可上下运动,从而避免两个出胶装置出现干扰,避免出胶装置可能对待涂胶产品造成的损失,扩大了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胶口的内径小于第二出胶口的内径。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出胶口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出胶口的内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条件而选择,其他与本实施例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点胶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出胶装置4通过第二驱动件安装在安装件1上,且第二驱动件可驱动第二出胶装置4上下运动。第二驱动件与上述第一驱动件2的结构、安装方式、使用方式等情况类似,例如第二驱动件可以是气动驱动机构或者电动驱动机构,在此不再赘述。设置第二驱动件,可以使得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出胶装置4上下运动,从而让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均可以上下运动,这样使得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大,可以适用更多的应用场合,有利于降低使用点胶装置的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均位于安装件1的同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安装件1是安装座,那么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也可以安装在安装座的相对的两侧,其他与本实施例相同。
本实施例的点胶机,包含上述的点胶装置。点胶机还可以包括机架、三维移动机构、供料系统、控制系统等单元,这些单元均采用现有技术常用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实际使用时为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
如图3所示,图3是点胶区域示意图。进一步讲,图3中共有12个小区域,各个小区域的面积相等,其中的数字“1”代表区域1,数字“2”代表区域2,以此类推,数字“12”代表区域12。12个区域中,区域5是非施胶区域,其余12个区域为施胶区域。区域2与区域5之间的施胶区域(即区域2)狭小。
现有技术进行上述点胶时,方案如下。如图4所示,图4是现有技术依据图3的点胶区域的点胶路径图。图4中圆圈代表出胶装置的针筒(阀),实线箭头代表着针筒的运动方向并且在此运动过程中进行施胶,虚线箭头代表针头沿箭头方向运动但过程中不进行施胶。采用单针筒(阀)来完成施胶,同时由于区域2与区域5之间的施胶区域狭小,因此为了确保在区域2可以顺利点胶,需选用出胶口(针筒上的针嘴的出口)内径为0.21毫米的细针筒,点胶路径依次为: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4—区域6—区域7—区域8—区域9—区域10—区域11—区域12,区域5不进行点胶。可看出现有技术使用单针筒(阀)来完成施胶,细针筒的施胶行程将长达两个来回(水平方向)。此例中整个施胶过程将耗费约8秒中,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单针筒(阀)将导致施胶效率低下,从而降低量产效率。
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进行上述点胶时,方案如下。第一出胶装置3采用第一出胶口的内径为0.21毫米(细针筒),第二出胶装置4采用第二出胶口的内径为0.41毫米(粗针嘴),0.41毫米的第二出胶口可以同时涂覆图3中上下相邻的两个区域,例如同时涂覆区域3和区域4。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施例点胶装置依据图3的点胶区域的点胶路径图,图5中大圆圈代表出第二出胶装置4,小圆圈代表第一出胶装置3,实线箭头代表着第一出胶装置3或者第二出胶装置4的运动方向并且在此运动过程中进行施胶。第一驱动件2驱动第一出胶装置3上下运动至合适高度,并使得第一出胶装置3和第二出胶装置4保持适当的高度差(例如第一出胶装置3低于第二出胶装置43毫米),进行点胶,图3结合图5,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的点胶路径和方式依次是:第一出胶装置3停止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3和区域4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停止点胶,第一出胶装置3对区域2进行点胶——第一出胶装置3停止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1和区域6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7和区域12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8和区域11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9和区域10进行点胶。当然,本实施例的点胶起始点也可以是:第一出胶装置3停止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1和区域6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停止点胶,第一出胶装置3对区域2进行点胶——第一出胶装置3停止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3和区域4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9和区域10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8和区域11进行点胶——第二出胶装置4同时对区域7和区域12进行点胶;本实施例的两种不同的起始点耗时相同。
从路径上看,图3对比图4,本实施例比现有技术的路径减少了一半,整体装置在水平方向只用移动一个来回,因此施胶时间在理论上也应该相对的减至原来的一半。但考虑到本实施例的有效行程、装置移动速度等实际因素,因此本实施例的点胶装置的整体施胶时间,相比现有技术的8秒,依然缩短38%以上,减至5秒以内,明显提高了效率,显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