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27513U - 一种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27513U
CN205227513U CN201520820662.3U CN201520820662U CN205227513U CN 205227513 U CN205227513 U CN 205227513U CN 201520820662 U CN201520820662 U CN 201520820662U CN 205227513 U CN205227513 U CN 205227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deflector
movable wind
dividing plate
cooled du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206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208206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27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27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27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机,主要解决现有风管机改变出风方向不方便的问题。该风管机包括进风口、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风管机内还设置有上、下两个出风风道以及第一活动导风板和第二活动导风板,在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之间形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的出口相连通的换向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可将所述换向通道与两个出风风道中的任一个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管机结构简单可靠,可方便的实现热风下吹,冷风上吹,达到人体的最佳需求状态,提高人体舒适感,满足人们对于空调舒适性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风管机只有一个出风口,要满足制冷侧出风,制热下出风的出风方式,需要在管道内安装分流板,以改变出风方向,但管道内的分流板不容易与风管机主板结合,因而不方便整体控制。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新的风管机,以解决现有风管机存在的改变出风方向不方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的改变出风方向的风管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管机,包括进风口、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风管机内还设置有上、下两个出风风道以及第一活动导风板和第二活动导风板,在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之间形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的出口相连通的换向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可将所述换向通道与两个出风风道中的任一个连通。
优选的,所述风管机的壳体侧板上开有侧出风口,底板上开有下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连通侧出风风道,所述下出风口连通下出风风道,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出口处。
优选的,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管流风扇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管流风扇上下两侧的上蜗壳和下蜗壳,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转动设置于所述上蜗壳上,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转动设置于所述下蜗壳上。
优选的,所述上蜗壳的一端连接所述壳体的顶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转动连接;
所述下蜗壳的一端连接所述壳体的底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转动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侧出风口一侧边的壳体结构共同形成所述侧出风风道,所述隔板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下出风口一侧边的壳体结构共同形成所述下出风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转至与所述壳体的顶板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转至与所述隔板抵接时,所述换向通道与所述侧出风风道连通,形成侧出风模式;
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转至与所述隔板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转至与所述壳体的底板抵接时,所述换向通道与所述下出风风道连通,形成下出风模式。
优选的,所述隔板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隔板通过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开有所述侧出风口的侧板上,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侧出风口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隔板以及所述支撑板的端部均设置有与侧板平行的安装板,所述隔板经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开有所述侧出风口的侧板上。
优选的,所述隔板呈向所述侧出风口方向凸出的圆弧形板。
优选的,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管机内设置有上、下两个出风风道,还经第一活动导风板和第二活动导风板形成与送风装置的出口相连通的换向通道,换向通道可与不同的出风风道连通而形成不同的出风模式,结构简单可靠,可方便的实现热风下吹,冷风侧吹,达到人体的最佳需求状态,提高人体舒适感,满足人们对于空调舒适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管机进行侧出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管机进行下出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管机另一种形式的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侧板;2、侧出风口;3、下出风口;4、过滤网;5、热交换器;6、侧出风风道;7、下出风风道;8、换向通道;9、管流风扇;10、上蜗壳;11、下蜗壳;12、出口;13、入口;14、上窝舌;15、下窝舌;16、第一活动导风板;17、第二活动导风板;18、顶板;19、底板;20、隔板;21、固定块;22、支撑板;23、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进风口、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风管机内还设置有上、下两个出风风道以及第一活动导风板和第二活动导风板,在第一活动导风板和第二活动导风板之间形成与送风装置的出口相连通的换向通道,通过第一活动导风板和第二活动导风板可将换向通道与两个出风风道中的任一个连通。结构简单可靠,可方便的实现热风下吹,冷风上吹,达到人体的最佳需求状态,提高人体舒适感,满足人们对于空调舒适性的需求。
本文中所述的“上”“下”是风管机在正常使用时的位置。
实施例一: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的实施例。
该风管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一侧板上开有进风口,与进风口相对的侧板1上开有侧出风口2,底板19上开有下出风口3。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4。壳体内还设置有热交换器5和送风装置。侧出风口2连通侧出风风道6,下出风口3连通下出风风道7。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在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之间形成与送风装置的出口相连通的换向通道8,换向通道8可与不同的出风风道连通以形成不同的出风模式。
具体的,送风装置包括管流风扇9以及分别设置于管流风扇9上下两侧的上蜗壳10和下蜗壳11。上蜗壳10与下蜗壳11配合在面向热交换器5的一侧形成入口13,在面向侧出风口2的一侧形成出口12。上蜗壳10上靠近管流风扇9的位置处设置有上窝舌14,下蜗壳11上靠近管流风扇9的位置处设置有下窝舌15,窝舌的朝向需要与管流风扇9的转向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的窝舌方向配合管流风扇9逆时针旋转,当然,也可以设计成顺时针方向旋转。上蜗壳10上转动设置有第一活动导风板16,下蜗壳11上转动设置有第二活动导风板17,在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之间形成换向通道8。
优选的,上蜗壳10的一端连接壳体的顶板18,另一端与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动连接。下蜗壳11的一端连接壳体的底板19,另一端与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动连接。
在侧出风口2与下出风口3之间设置有隔板20,隔板20与隔板20上靠近侧出风口2一侧边的壳体结构共同形成侧出风风道6,即,隔板20、设置侧出风口2的侧板1以及顶板18形成侧出风风道6。隔板20与隔板20上靠近下出风口3一侧边的壳体结构共同形成下出风风道7,即,隔20板、设置侧出风口2的侧板1以及底板19形成下出风风道7。
如图1所示,当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至与壳体的顶板18抵接,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至与隔板20抵接时,换向通道8与侧出风风道6连通,形成侧出风模式。如图2所示,当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至与隔板20抵接,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至与壳体的底板19抵接时,换向通道8与下出风风道7连通,形成下出风模式。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该风管机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和控制器,驱动装置可驱动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翻转,控制装置被设置为控制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按以下条件工作:在制冷时,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形成的换向通道8与侧出风风道6连通;在制热时,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形成的换向通道8与下出风风道7连通,从而实现出风模式的自动切换。于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电机。当然,为节省成本,也可不设置驱动装置,通过机械结构手动对换向通道进行调节。
其中,电机可以为一个,驱动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同步转动,也可以为两个,每个导流板均由单独的电机驱动转动。
隔板20的安装方式可以但不局限于是,隔板20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块21,隔板20通过固定块21固定于壳体的开有侧出风口2的侧板1上,固定块21位于侧出风口2的下方。固定块21的设置能够对隔板20形成支撑,保证隔板20的刚性。
为了降低风阻,隔板20呈向侧出风口2方向凸出的圆弧形板。
当然,隔板20还可设置为,隔板20上设置有支撑板,形成如图3所示的人形,隔板20以及支撑板22的端部均设置有与侧板平行的安装板23,隔板20经安装板23安装于壳体的开有侧出风口2的侧板1上,可通过点焊或螺钉方式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板22可省去固定块结构。
当然,两个出风口的设置位置不局限于上述的侧出风口2和下出风口3,只要是上下两个出风口,从而形成上下两种出风模式,实现热风上吹,冷风下吹即可。
针对上述的风管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当风管机进行制热时,电机驱动两个活动导风板翻转,使得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至与隔板20抵接,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至与壳体的底板19抵接,换向通道8与下出风风道7连通,形成下出风模式。
当风管机进行制冷时,电机驱动两个导风板翻转,使得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至与顶板18抵接,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至与隔板20抵接,换向通道8连通侧出风风道6,形成侧出风模式。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同时,应当理解,示例实施例被提供,以使本公开是全面的,并将其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多特定细节(例如特定部件、设备和方法的示例)被给出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全面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不需要采用特定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很多不同的形式被实施,并且示例实施例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众所周知的设备结构以及众所周知的技术没有详细描述。
当一元件或层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接合到”、“被连接到”或“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直接接合、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一元件被提及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被接合到”、“直接被连接到”或“直接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词语应该以相似方式被解释(例如,“之间”与“直接在之间”,“邻近”与“直接邻近”等)。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此可被用于描述各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该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元件、区域、层或区段区分开。诸如“第一”、“第二”的术语和其它数值术语当在此使用时不意味着次序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因而,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可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而不背离示例实施例的教导。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风管机,包括进风口、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内还设置有上、下两个出风风道以及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第二活动导风板(17),在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之间形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的出口相连通的换向通道(8),通过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可将所述换向通道(8)与两个出风风道中的任一个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的壳体侧板(1)上开有侧出风口(2),底板(19)上开有下出风口(3),所述侧出风口(2)连通侧出风风道(6),所述下出风口(3)连通下出风风道(7),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出口(12)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管流风扇(9)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管流风扇(9)上下两侧的上蜗壳(10)和下蜗壳(11),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动设置于所述上蜗壳(10)上,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动设置于所述下蜗壳(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蜗壳(10)的一端连接所述壳体的顶板(18),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动连接;
所述下蜗壳(11)的一端连接所述壳体的底板(19),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出风口(2)与所述下出风口(3)之间设置有隔板(20),所述隔板(20)与所述隔板(20)上靠近所述侧出风口(2)一侧边的壳体结构共同形成所述侧出风风道(6),所述隔板(20)与所述隔板(20)上靠近所述下出风口(3)一侧边的壳体结构共同形成所述下出风风道(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至与所述壳体的顶板(18)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至与所述隔板(20)抵接时,所述换向通道(8)与所述侧出风风道(6)连通,形成侧出风模式;
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转至与所述隔板(20)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转至与所述壳体的底板(19)抵接时,所述换向通道(8)与所述下出风风道(7)连通,形成下出风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0)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块(21),所述隔板(20)通过所述固定块(21)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开有所述侧出风口(2)的侧板(1)上,所述固定块(21)位于所述侧出风口(2)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0)上设置有支撑板(22),所述隔板(20)以及所述支撑板(22)的端部均设置有与侧板(1)平行的安装板(23),所述隔板(20)经所述安装板(23)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开有所述侧出风口(2)的侧板(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16)和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17)。
CN201520820662.3U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风管机 Active CN205227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20662.3U CN205227513U (zh)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20662.3U CN205227513U (zh)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27513U true CN205227513U (zh) 2016-05-11

Family

ID=55902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20662.3U Active CN205227513U (zh)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275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428A (zh) * 2015-10-21 2016-0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428A (zh) * 2015-10-21 2016-0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18428B (zh) * 2015-10-21 2018-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8428A (zh) 一种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018823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417675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3629739B (zh) 多出风口空调器室内机
CN103791559B (zh) 落地式空调器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103512087B (zh) 立柜式空调
CN201129804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301995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38268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1129806Y (zh)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6052072A (zh) 一种具有多方向出风的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10357477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5258217A (zh) 一种立体环抱送风装置及其空调器
CN202328677U (zh) 空调器
CN202792259U (zh) 多出风口空调器室内机
CN2906406Y (zh) 双送风系统空调器
CN205579766U (zh) 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205227513U (zh) 一种风管机
CN105387518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1787673U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205213236U (zh) 用于车辆的电子设备支撑组件以及车载支架通风系统
CN109935938A (zh) 储能电池系统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5836438U (zh) 基于热泵空调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065930U (zh) 风机系统、风管机及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