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81650U -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81650U
CN205181650U CN201520897251.4U CN201520897251U CN205181650U CN 205181650 U CN205181650 U CN 205181650U CN 201520897251 U CN201520897251 U CN 201520897251U CN 205181650 U CN205181650 U CN 205181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e
wheelchair
plate body
electric motor
actuation me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972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文
陈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n Artificial Limb Device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972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81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81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816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适用于加装在轮椅,所述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包含:转轮;操控装置,与所述轮椅可拆卸地相互结合,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连动杆及可相对于所述连动杆枢转而收折的控制杆,所述转轮设置于所述连动杆底端;连动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杆及所述连动杆之间,所述控制杆能带动所述连动单元相对于所述连动杆枢转,且所述连动单元的枢转带动所述连动杆与所述转轮在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及动力单元,包括电源及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并提供驱动所述转轮的马达。

Description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轮椅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为行动不便者之代步工具,近年来由于无障碍空间的增加,轮椅已是十分常见的行动辅具。为了让无力自行转动转轮的使用者的行动更为便利,现有的轮椅之驱动方式已由手动逐步转变为电动。手动轮椅是藉由双手驱使后轮转动来达成轮椅的移动,而电动轮椅与手动轮椅不同处为电动轮椅还包含固定于轮椅上且用以驱动轮椅的马达,坐在电动轮椅上的使用者透过与马达电连接的控制系统来操控轮椅的行进方向或速度,省力且快速。其缺点在于使用者会过度依赖电动轮椅而失去运动的机会,且当马达电力不足时电动轮椅即失去功能。
再者,在不同状况中,使用者可能无法自己操作控制器,以至于需要协助者由后方以人力推动轮椅才能让轮椅移动。此时,马达的存在反而成为轮椅在转换为人力驱动时的负担。然而,现有的电动轮椅的电动马达装置具有体积庞大且拆装不易等缺点,以至于使用者无法在人力驱动以及电力驱动之间快速切换,也导致使用者无法根据紧急的情况做出快速应变。因此,如何使电动轮椅的马达易于装设于轮椅或自轮椅上拆卸即成为本新型专利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能够方便简单的操控轮椅的行进速度与方向、省力且快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适用于加装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包含:转轮和操控装置,所述操控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轮椅上,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连动杆及可相对于所述连动杆枢转而收折的控制杆,所述转轮设置于所述连动杆底端;所述控制杆及所述连动杆之间连接有连动单元,所述连动单元通过所述控制杆相对于所述连动杆枢转,且所述连动单元的枢转带动所述连动杆与所述转轮在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动力单元包括电源及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并提供驱动所述转轮的马达。
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连动杆外围的硬管,所述连动单元包括固接于所述控制杆且枢接于所述连动杆的板体,所述板体以其侧周缘抵靠在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所述板体在其侧周缘附近形成有贯穿其相反两端面的穿孔,所述连动杆包括枢设于所述穿孔的第一枢轴,所述控制杆能带动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在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相对于所述连动杆的所述第一枢轴枢转,且所述板体的枢转使所述穿孔相对于所述硬管在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连动枢设于所述穿孔内的所述第一枢轴以及所述连动杆沿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还具有贯穿其相反端面且沿所述板体的侧周缘附近延伸的导引槽,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接于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且向上延伸至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附近且具有穿设于所述导引槽的第二枢轴,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第二枢轴靠抵于所述导引槽的其中一个末端附近,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第二枢轴靠抵于所述导引槽的另一个末端附近。
进一步地,所述板体的侧周缘具有圆弧段及直线段,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且与所述板体相接的平板,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圆弧段抵靠在所述平板的顶面,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板体的所述直线段抵靠于所述平板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连动单元还包括以其中间部分枢接所述板体的拨杆,所述拨杆的一个末端具有卡制凸部且另一个末端具有按压部,所述连动杆还具有卡制凹部,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拨杆的按压部自所述板体露出,且所述卡制凸部卡制于所述前插杆的所述卡制凹部,以限制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等板体之转动,当所述按压部被按压,则所述卡制凸部自所述前插杆的所述卡制凹部移离。
进一步地,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的侧周缘还具有内凹段,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拨杆的所述按压部于所述板体的所述内凹段附近露出。
进一步地,所述外接式电动轮装置还包含锁接单元,包括与所述轮椅相连接的第一锁接件及与所述操控装置相连接的第二锁接件,所述第一锁接件与所述第二锁接件可拆卸地相互锁定。
进一步地,所述锁接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操控单元相连接的环绕壳体,每个第二锁接件固设于所述环绕壳体上,当所述外接式电动轮与所述轮椅相互结合时,所述锁接单元位于所述轮椅的两脚踏架之间且其高度低于所述轮椅的椅面。
进一步地,当所述外接式电动轮与所述轮椅相互结合时,所述锁接单元相对于所述等脚踏架朝向所述轮椅的椅面内缩一段距离,且所述转轮位于所述锁接单元的正下方。
一种电动轮椅,包括轮椅及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锁接单元包含快速接头,故外接式电动轮装置能快速地被组装以及拆卸;当接式电动轮装置装设在该轮椅上时,操控装置能在伸直状态及收折状态转换,且转换时透过连动单元带动转轮相对于地面升降,以确保操控装置在伸直状态时转轮接触地面,且在收折状态时离开地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动轮椅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装设于电动轮椅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外接式电动轮的操控装置及连动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操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操控装置及连动单元在伸直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操控装置及连动单元在收折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轮在伸直状态时接触地面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轮在收折状态时被抬离地面的侧视图。
图中:
1、锁接单元;11、第一锁接件;12、第二锁接件;13、环绕壳体;2、操控装置;21、控制杆;22、连动杆;221、第一枢轴;222、卡制凹部;23、硬管;24、固定件;241、第二枢轴;25、平板;26、把手;3、连动单元;31、板体;311、穿孔;312、导引槽;313、圆弧段;314、直线段;315、内凹段;32、拨杆;321、卡制凸部;322、按压部;4、转轮;8、地面;9、轮椅;90、电动轮椅;91、脚踏架;92、椅面;93、后轮;94、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在本新型电动轮椅90的实施例包含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及轮椅9。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包含锁接单元1、操控装置2、连动单元3及转轮4及动力单元(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是透过该锁接单元1与轮椅9可拆地相连接,并且与该轮椅9共同形成一个可透过电力驱动的电动轮椅90。在本实施例中,该动力单元(图未示)包括电源及与该电源电性连接并提供驱动该转轮4的马达,该电源以及该马达为习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补充说明的是,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可被独立实施,故除了该电动轮椅90外,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亦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所要求保护的。
请参阅图2,每个锁接单元1包括两与该轮椅9相连接的第一锁接件11、与该操控装置2相连接的环绕壳体13及两设于该环绕壳体13的第二锁接件12。每个第一锁接件11装设于该轮椅9前侧底部的支架上,用以与相对应的该第二锁接件12可拆卸地相互锁定。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锁接件11与每个第二锁接件12之组合为快速接头,每个第一锁接件11为该快速接头的公接头且每个第二锁接件12为该快速接头的用以与该公接头相互锁定的母接座。每个第二锁接件12包括套管121以及套设在该套管121外表面的套环122,欲将每个第一锁接件
11与相对应的第二锁接件12相互锁定时,先将该第二锁接件12的该套环122沿该套管121的径向朝远离该轮椅9的方向拉拔,并且将该第一锁接件11插入该套管121中,将该套环122反向推回,即完成相互固定。另一方面,与解除该相互固定时,先将该第二锁接件12的该套环122沿该套管121的径向朝远离该轮椅9的方向拉拔,再将该该第一锁接件11拔出该第二锁接件12即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环绕壳体13的内部空间供容纳用以驱动该转轮4的电源(图未示)。
请参阅图3,当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与该轮椅9相互结合时,该锁接单元1位于该轮椅9的两脚踏架91之间且相对于该等脚踏架91朝向该轮椅9的椅面92内缩一段距离,此外,其高度低于该轮椅9的椅面92,让使用者的双脚能轻松地跨越该锁接单元1上方,以提高乘坐在该轮椅9上的舒适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与该轮椅9相互结合时,该转轮4位于该锁接单元1的正下方,其邻近该轮椅9的两个前轮并且未超出脚踏架91的范围,因此,该电动轮椅90的占地面积及转弯半径实质上与未装设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时的该轮椅9相同,使得该电动轮椅90能维持良好的移动灵活性,且于存放时不需占用额外的空间。
请参阅图4,该操控装置2包括控制杆21、连动杆22、硬管23、固定件24、平板25及两把手26。在本实施例中,该控制杆21概呈圆柱状且其底端是以螺丝锁扣的方式与该连动单元3相互固定地连结,并且透过该连动单元3枢接于该连动杆22的顶端,因此,该控制杆21可相对于该连动杆22的顶端在竖立(如图8)及向前侧下方倾斜(如图9)的范围之间枢转,且同时带动该连动单元3在该连动杆22的顶端转动。该连动杆22包括用以枢接于该连动单元3的第一枢轴221及卡制凹部222,该卡制凹部222的功能将于详述该连动单元3的结构之后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该硬管23是连接于该锁接单元1并且透过该锁接单元1与该轮椅9相连接(见图1),该硬管23概呈圆管状,并套设在该连动杆22外围,且该连动杆22可相对于该硬管23沿该连动杆22的轴滑动。
该固定件24固接于该硬管23的顶端附近,且向上延伸至该连动单元3(见图6)。该固定件24还具有用以与该连动单元3相连接的第二枢轴241,以将该连动单元3限位在该硬管23的顶端附近。该平板25位于该硬管23的顶端附近且与该连动单元3相接,当该连动单元3被该控制杆21连动而在该连动杆22的顶端转动时,该连动单元3的侧周围相对于该平板25的顶面滑动。
请参阅图5,该等把手26连接于该控制杆21顶端,可供使用者操控该转轮4的速度,在本实施例中,该等把手26还可绕该控制杆21的顶端旋转,具体而言,该等把手26可在平行于及垂直于该控制杆21的轴之方向之间变化,在不使用该等把手26时,即能调整该等把手26相对于该控制杆21的角度以配合使用者的坐姿。
请参阅图4、图6及图7,该连动单元3包括两平行相对的板体31及枢接于该等板体31之间的拨杆32。由于该等板体31的结构相同,故于图6及图7中仅呈现其中一个板体31,并以该板体31为例说明其与该控制杆21及该连动杆22的连结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板体31抵靠在位于该硬管23顶端附近的该平板25的顶面,且每个板体31的侧周缘附近形成有贯穿其相反两端面的穿孔311,以提供相邻的该第一枢轴221枢设其中,故每个板体31能以该等第一枢轴221为转轴地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当该操控装置2在伸直状态(见图6)时,每个穿孔311以及位于每个穿孔311内的第一枢轴221邻近该硬管23的顶端附近;当该操控装置2在收折状态(见图7)时,每个穿孔311及枢设于每个穿孔311内的该第一枢轴211向上偏离该硬管23的顶端。
此外,每个板体31还具有贯穿其相反两端面且沿该体31的侧周缘附近延伸的导引槽312,以供相邻的该第二枢轴241穿设其中。当该等板体31绕该等第一枢轴221转动时,该等导引槽312相对于该等第二枢轴241移动,且当每个第二枢轴241靠抵于相邻的导引槽312的两末端312A、312B其中一个时,该等板体31停止朝同方向继续转动,且导引槽312靠近末端312A的局部段呈直线段。在本实施例中,该操控单元2在该伸直的状态,即控制杆21与连动杆22呈直线状态(见图6)时,每个第二枢轴241靠抵于相邻的导引槽312的一个末端312A,此时该控制杆21与该连动杆22大致相接呈直线状态;当该操控单元2在该收折状态(见图7)时,每个第二枢轴241靠抵于相邻的导引槽312的另一个末端312B。导引槽312靠近末端312A的局部段呈直线段的作用在于,可避免第二枢轴241轻易离开末端312A而使控制杆21意外相对于连动杆22收折。
值得说明的是,每个板体31的侧周缘具体而言可被分成三个区段,该等区段分别为圆弧段313、直线段314及内凹段315。当该操控单元2在该伸直状态时,每个板体31的该圆弧段313抵靠在该平板25的顶面,该操控单元2变换至该收折状态的过程中,每个板体31的该直线段314抵靠在该平板25的顶面。
该拨杆32具有用于卡合在该卡制凹部222内的卡制凸部321以及按压部322,藉由转动该连动单元3的该拨杆32并使其该卡制凸部32卡制于(或离开于)该卡制凹部222即能禁止(或允许)该等板体31绕该等第一枢轴211旋转,而能锁定(或解除)该操控单元2维持在该伸直状态。
请参阅图8,当该操控单元2在该伸直状态时,该转轮4与该电动轮椅90的该等后轮93共同将轮椅9的其他部分撑立于地面,致于该轮椅9的每个前轮94被抬离地面8。如此即可确保该转轮4能在地面8上运转以拖行该轮椅9。此外,请配合图6,当该操控单元2在该伸直状态时,该拨杆32的按压部321自每个板体31的该内凹段315附近露出,且该卡制凸部321卡制于该连动杆22的该卡制凹部222,以限制该连动单元3的该等板体31之转动,避免该操控装置2的该控制杆21意外地收折。
欲将该操控装置2收折时,先按压该按压部322以将该卡制凸部321自该连动杆22的该卡制凹部222移离,即解除该连动单元3的该等板体31的转动之限制,即能将该操控单元2转换至该收折状态。由于当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装设在该轮椅9上时,该硬管23以及该连动杆22皆延伸在垂直于地面8的方向,以致于当该连动杆22相对于该硬管23在该连动杆22的轴向移动时,该连动杆22实质上是相对于该轮椅9在垂直于地面8的方向升降。如此,在转换至该收折状态时,该连动杆22相对于该轮椅9在垂直于地面8的方向上升,该转轮4也被向上抬离地面8。请配合图7,直到该第二枢轴241靠抵于该导引槽312的另一个末端312B时,该连动单元3的该等板体31才停止转动,此时该操控装置2即在该收折位置。
请参阅图9,当该操控装置2在该收折状态时,该轮椅9的前轮94下降至地面8且与该轮椅9的该等后轮93共同将电动轮椅90的其他部分撑立于地面8。
综上所述,该锁接单元1包含快速接头,故该外接式电动轮装置10能自该轮椅9上快速地被组装以及拆卸。再者,该操控装置2能在伸直状态及收折状态转换,且转换时透过该连动单元2带动该转轮4相对于地面8升降,以致于能确保该操控装置2在该伸直状态时该转轮4接触地面8,且在该收折状态时离开地面8。再者,该锁接单元1整体的位置低于椅面92,故使用者能舒适地将脚跨越该锁接单元1上方。此外,该转轮4的位置较该脚踏架91邻近椅面92,故该电动轮椅90与该轮椅9原本的占地面积相同,因此,该电动轮椅90不占用额外空间并且依然能灵活地移动,故确实能达成本新型之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适用于加装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包含:
转轮;
操控装置,与所述轮椅可拆卸地相互结合,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连动杆及可相对于所述连动杆枢转而收折的控制杆,所述转轮设置于所述连动杆底端;
连动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杆及所述连动杆之间,所述控制杆能带动所述连动单元相对于所述连动杆枢转,且所述连动单元的枢转带动所述连动杆与所述转轮在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及
动力单元,包括电源及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并提供驱动所述转轮的马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连动杆外围的硬管,所述连动单元包括固接于所述控制杆且枢接于所述连动杆的板体,所述板体以其侧周缘抵靠在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所述板体在其侧周缘附近形成有贯穿其相反两端面的穿孔,所述连动杆包括枢设于所述穿孔的第一枢轴,所述控制杆能带动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在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相对于所述连动杆的所述第一枢轴枢转,且所述板体的枢转使所述穿孔相对于所述硬管在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连动枢设于所述穿孔内的所述第一枢轴以及所述连动杆沿所述连动杆的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还具有贯穿其相反端面且沿所述板体的侧周缘附近延伸的导引槽,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接于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且向上延伸至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附近且具有穿设于所述导引槽的第二枢轴,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第二枢轴靠抵于所述导引槽的其中一个末端附近,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第二枢轴靠抵于所述导引槽的另一个末端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侧周缘具有圆弧段及直线段,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硬管的顶端附近且与所述板体相接的平板,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圆弧段抵靠在所述平板的顶面,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板体的所述直线段抵靠于所述平板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单元还包括以其中间部分枢接所述板体的拨杆,所述拨杆的一个末端具有卡制凸部且另一个末端具有按压部,所述连动杆还具有卡制凹部,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拨杆的按压部自所述板体露出,且所述卡制凸部卡制于前插杆的所述卡制凹部,以限制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之转动,当所述按压部被按压,则所述卡制凸部自所述前插杆的所述卡制凹部移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单元的所述板体的侧周缘还具有内凹段,当所述操控装置在所述伸直状态时,所述拨杆的所述按压部于所述板体的所述内凹段附近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电动轮装置还包含锁接单元,包括与所述轮椅相连接的第一锁接件及与所述操控装置相连接的第二锁接件,所述第一锁接件与所述第二锁接件可拆卸地相互锁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接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操控单元相连接的环绕壳体,每个第二锁接件固设于所述环绕壳体上,当所述外接式电动轮与所述轮椅相互结合时,所述锁接单元位于所述轮椅的两脚踏架之间且其高度低于所述轮椅的椅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接式电动轮与所述轮椅相互结合时,所述锁接单元相对于所述脚踏架朝向所述轮椅的椅面内缩一段距离,且所述转轮位于所述锁接单元的正下方。
10.一种电动轮椅,包括轮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外接式电动轮装置。
CN201520897251.4U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Active CN205181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7251.4U CN205181650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7251.4U CN205181650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81650U true CN205181650U (zh) 2016-04-27

Family

ID=5577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97251.4U Active CN205181650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816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01715A (ko) * 2018-06-28 2020-01-07 주식회사 로보쓰리 전동주행 전환용 휠체어 동력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01715A (ko) * 2018-06-28 2020-01-07 주식회사 로보쓰리 전동주행 전환용 휠체어 동력장치
KR102158013B1 (ko) * 2018-06-28 2020-09-21 주식회사 로보쓰리 전동주행 전환용 휠체어 동력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88200A1 (en) Manual wheelchair system for improved propulsion and transfers
RU128174U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поворотным колесом
KR101710437B1 (ko) 듀얼 구동 휠체어
US9737448B2 (en) Elevating manual wheelchair
CN103110481B (zh) 一种病人转运床及其底盘装置
CN105963086A (zh) 一种康复助步轮椅
KR20200088233A (ko) 유모차 부속물 및 더블 유모차 조립체
CN205181650U (zh) 一种外接式电动轮装置以及电动轮椅
KR102047096B1 (ko) 탈착가능한 전동장치를 구비하는 휠체어
CN204124173U (zh) 轻便型婴儿车
CN102525754A (zh) 一种折叠式电动轮椅车
CN102429788B (zh) 多功能组合式电动轮椅车
CN204072540U (zh) 轮椅电动驱动头
EP2883523A1 (en) Modular mobile vehicle with an adjustable wheelbase
CN205359825U (zh) 一种灵活轮椅
CN202086689U (zh) 一种扶手可水平转动的轮椅
WO2019010963A1 (zh) 一种变形拐杖
CN102429790A (zh) 一种电动轮椅车
CN103919657B (zh) 一种按摩椅机架
CN202620033U (zh) 一种折叠式电动轮椅车
CN201558240U (zh) 一种能上下楼的多功能轮椅
CN201362283Y (zh) 靠背单手调节的婴儿伞车
CN102204856A (zh) 一种扶手可水平转动的轮椅
CN221068196U (zh) 便于单手转向式推车车架及推车
CN201085761Y (zh) 助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1

Address after: 101116,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Taiwan Town, sub channel Dinghai Park, one mile, building 11, three

Patentee after: Delin artificial limb device (Beij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1116,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Taiwan Town, sub channel Dinghai Park, one mile, building 11, three

Co-patentee before: Chen Jiancheng

Patentee before: Chen J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