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61101U -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61101U
CN205161101U CN201520834174.8U CN201520834174U CN205161101U CN 205161101 U CN205161101 U CN 205161101U CN 201520834174 U CN201520834174 U CN 201520834174U CN 205161101 U CN205161101 U CN 205161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nutrient solution
rice
lattice structure
s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341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镜
朱德峰
苏柏元
童相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5208341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61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61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611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包括:育秧槽;设置在所述育秧槽内、低于所述育秧槽侧壁的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的种子带,所述种子带包括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形成用于放置种子的网格状空腔;设置在所述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的、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与所述育秧槽相通的营养液供应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在机器插秧时,将环状结构固定在插秧机上,防止插秧时秧块变形造成漏秧的问题,从而提高机插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稻机插无土育秧,提高机插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稻育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以手工插秧为主的传统稻作技术存在生产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面积稳定及单产提高。生产上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现代稻作生产技术,特别是水稻机插秧技术。
水稻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是秧苗,目前机插育秧主要采用营养土和营养基质育秧。随着水稻机插面积的迅速增加,客土需求量越来越大,水稻育秧取土的问题日趋严重,影响水稻育秧进度,同时过多取土可能破坏耕层土壤。育秧基质存在成本高,基质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水稻秧苗生长等问题。另外,营养土和基质育秧都存在育秧块较重,不便运输,同时存在插秧机一次带的秧苗较少,不适于提高机插效率。
公开号为CN102531749A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水稻水培育秧营养液及制备方法,该营养液对水稻育秧采用无土水培,能够促进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发展,但是其存在种子随营养液漂移、种子分层、根系长期处在氧气含量较低的营养液中秧苗生长不宜控制等问题。公开号为CN10365108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其包括两侧有一定高度边壁的育秧水槽,靠近育秧水槽两端位置上设置分流挡板,育秧水槽内底部上的由有机纤维质薄条片交叉而形成网格状的用于分隔秧苗和架空种子的分隔栅格,分隔栅格上覆盖有承载种子的覆盖膜,与育秧水槽相通的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和液位调节装置。该装置虽然解决了种子随营养液漂移的问题,但其在机器插秧时秧块易变形,造成漏秧,导致机器插秧质量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用于机器插秧时秧块不易变形,不会造成漏秧,提高机器插秧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包括:
育秧槽;
设置在所述育秧槽内、低于所述育秧槽侧壁的支撑结构;
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的种子带,所述种子带包括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形成用于放置种子的网格状空腔;
设置在所述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的、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
与所述育秧槽相通的营养液供应装置。
优选的,所述上层网格结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所述下层网格结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环状结构由中空软管形成。
优选的,所述营养液供应装置包括:
营养液储存装置,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第一出口与所述育秧槽相通,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内设置有营养液搅拌装置;
出口与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入口相通的营养液增氧泵。
优选的,还包括:
与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第二出口相通的营养液控温装置,所述营养液控温装置的出口与育秧槽相通。
优选的,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和育秧槽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
优选的,所述营养液控温装置和育秧槽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按照以下方法使用:
将水稻种子播种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育秧装置种子带的下层网格结构和上层网格结构形成的网格状空腔中,开启营养液供应装置使营养液进入育秧槽中进行育秧。
优选的,还包括:
开启增氧泵向所述营养液中增氧。
优选的,还包括:
开启营养液控温装置调节营养液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包括:育秧槽;设置在所述育秧槽内、低于所述育秧槽侧壁的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的种子带,所述种子带包括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形成用于放置种子的网格状空腔;设置在所述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的、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与所述育秧槽相通的营养液供应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采用水稻水培育秧,采用双层网格结构的种子带,并在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设置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将种子置于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之间,不仅能够将种子固定,避免种子虽营养液流动造成秧苗分布不均,同时能够防止种子在根作用下出现分层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机器插秧时,将环状结构固定在插秧机上,防止插秧时秧块变形造成漏秧的问题,从而提高机插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稻机插无土育秧,提高机插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还包括营养液增氧泵和营养液控温装置,能够实现对营养液的增氧和控温,从而减少在氧气含量较低的情况下秧苗生长不易控制;早稻育秧时温度偏低,秧苗生长缓慢;晚稻育秧期间温度偏高,秧苗生长过快,尤其在水培条件下茎鞘会快速生长等影响秧苗质量问题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种子带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种子带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包括:
育秧槽;
设置在所述育秧槽内、低于所述育秧槽侧壁的支撑结构;
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的种子带,所述种子带包括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形成用于放置种子的网格状空腔;
设置在所述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的、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
与所述育秧槽相通的营养液供应装置。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育秧槽,2为营养液供应装置,3为营养液控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包括育秧槽1,育秧槽1的作用在于为育秧提供场所。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1为育秧槽1的底面,12为育秧槽1的侧壁,13为设置在育秧槽1内的支撑结构。
育秧槽1为由底面11和侧壁12形成的池体,用于放置种子及营养液,其长度可根据需要设置。
育秧槽1内设置有支撑结构13,支撑结构13的作用在于支撑种子带,使种子在营养液的作用下萌发同时防止营养液淹没种子。支撑结构13的高度低于育秧槽1的侧壁12,以便使种子在营养液中萌发。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3为横档结构,其底部与育秧槽1的地面留有一定间隙,便于营养液的流动。
支撑结构13上设置有种子带,种子带的作用在于支持、固定水稻种子,防止营养液淹没种子的同时防止育秧初期随营养液流动出现秧苗分布不均及种子分层的情况。
参见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种子带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种子带的俯视图,其中,41为下层网格结构,42为下层网格结构,43为环状结构。
种子带包括上层网格结构42和下层网格结构41,上层网格结构42和下层网格结构41形成用于放置种子的网格状空腔。首先将种子播于下层网格结构41中,然后覆盖上层网格结构42,从而将种子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层网格结构42和下层网格结构41均由可降解材料或易降解材料制成。
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还设置有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43,育秧时,环状结构43能够起到固定秧块的作用;机器插秧时,将环状结构43固定于插秧机上能够起到将秧块固定、防止秧块变形的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环状结构43由中空软管形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还包括与育秧槽1相同的营养液供应装置2,营养液供应装置2的作用在于为育秧槽1提供营养液,使放置在种子带上的种子在营养液的作用下发芽、育秧,实现无土育秧。
在一个实施例中,营养液供应装置2包括:
营养液储存装置21,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第一出口与育秧槽1相通,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内设置有营养液搅拌装置22;
出口与营养液储存装置21的入口相通的营养液增氧泵23。
营养液储存装置21用于储存营养液,并将营养液输送至育秧槽1。在一个实施例中,营养液储存装置21和育秧槽1之间设置有阀门4,用于控制输送营养液的时间和流量。
营养液储存装置21中设置有营养液搅拌装置22,用于对营养液进行搅拌,获得成分均匀的营养液。
营养液增氧泵23与营养液储存装置21相连,用于对营养液进行增氧,避免出现根系在氧气含量较低的营养液中秧苗生长不易控制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育秧装置还包括:与营养液储存装置21的第二出口相通的营养液控温装置3,所营养液控温装置3的出口与育秧槽1相通。
营养液控温装置3的作用在于控制营养液的温度,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早稻育秧时,营养液控温装置3用于为营养液增温,促进秧苗生长;晚稻育秧时,营养液控温装置3用于为营养液降温,抑制秧苗,尤其是茎鞘的生长,从而提高秧苗质量。营养液控温装置3的入口通过输出泵5与营养液储存装置21的出口相连,其出口与育秧槽1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营养液控温装置3和育秧槽1之间设置有阀门6,用于控制输送营养液的时间和流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按照以下方法使用:
将种子播于下层网格结构的网格中,覆盖上层网格结构后,开启营养液供应装置使营养液进入育秧槽中,保持能够为种子提供营养又不会浸没种子阻止种子发芽的液面高度使种子萌发,实现育秧。
在育秧过程中,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启增氧泵为营养液增氧,或者开启营养液控温装置为营养液升温或降温,调节秧苗的生长,获得质量良好的秧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稻的育秧方法,包括:
将水稻种子播种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育秧装置种子带的下层网格结构和上层网格结构形成的网格状空腔中,开启营养液供应装置使营养液进入育秧槽中进行育秧。
在育秧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开启增氧泵向所述营养液中增氧。
在育秧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还开启营养液控温装置调节营养液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采用水稻水培育秧,采用双层网格结构的种子带,并在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设置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将种子置于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之间,不仅能够将种子固定,避免种子虽营养液流动造成秧苗分布不均,同时能够防止种子在根作用下出现分层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机器插秧时,将环状结构固定在插秧机上,防止插秧时秧块变形造成漏秧的问题,从而提高机插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稻机插无土育秧,提高机插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秧装置还包括营养液增氧泵和营养液控温装置,能够实现对营养液的增氧和控温,从而减少在氧气含量较低的情况下秧苗生长不易控制;早稻育秧时温度偏低,秧苗生长缓慢;晚稻育秧期间温度偏高,秧苗生长过快,尤其在水培条件下茎鞘会快速生长等影响秧苗质量问题的现象发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育秧槽;
设置在所述育秧槽内、低于所述育秧槽侧壁的支撑结构;
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的种子带,所述种子带包括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上层网格结构和下层网格结构形成用于放置种子的网格状空腔;
设置在所述种子带沿其长度方向的边缘上的、可固定于插秧机上的环状结构;
与所述育秧槽相通的营养液供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网格结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所述下层网格结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结构由中空软管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供应装置包括:
营养液储存装置,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第一出口与所述育秧槽相通,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内设置有营养液搅拌装置;
出口与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入口相通的营养液增氧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的第二出口相通的营养液控温装置,所述营养液控温装置的出口与育秧槽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储存装置和育秧槽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控温装置和育秧槽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CN201520834174.8U 2015-10-26 2015-10-26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161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34174.8U CN205161101U (zh) 2015-10-26 2015-10-26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34174.8U CN205161101U (zh) 2015-10-26 2015-10-26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61101U true CN205161101U (zh) 2016-04-20

Family

ID=55725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34174.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161101U (zh) 2015-10-26 2015-10-26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61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3050A (zh) * 2015-10-26 2015-12-09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与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3050A (zh) * 2015-10-26 2015-12-09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与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92574B (zh) 一种采用间歇流动式营养液膜的育苗方法
CN102204489A (zh) 柚木容器育穗快繁育苗方法
CN106613853A (zh) 一种烟草漂浮育苗基质及育苗方法
JP2000217449A (ja) 底面灌水法を用いた植物栽培装置及びその植物栽培方法
CN201064117Y (zh) 新型育苗床
CN103651087A (zh) 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与方法及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
CN110050652A (zh) 一种杂交稻低播量精密条播育秧壮苗成毯方法
CN107223480A (zh) 一种可移动育苗架
CN110012755A (zh) 一种橡胶草幼苗工厂化培育的方法及培育装置
CN113711874A (zh) 一种抗倒伏实验的水稻育秧工艺
CN205161101U (zh)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
CN217284015U (zh) 一种容器苗移栽装置
CN206284027U (zh) 一种培育水生植物的装置
CN111034557B (zh) 一种大麦黄花叶病室内接种用幼苗及接种后幼苗的培养方法
CN106069462A (zh) 一种核桃育苗和移栽方法
CN105123050B (zh) 一种水稻秧苗的育秧装置与方法
CN103704085A (zh) 水稻机插盘根基质布育秧方法
CN109197555B (zh) 一种大麦组培苗夏季漂浮育苗装置
CN108293650A (zh) 一种冰叶日中花简易、高效育苗栽培方法
CN208462636U (zh) 一种无性系茶树良种茶苗无土栽培装置
CN207476564U (zh) 一种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用育苗播种器
CN106718532A (zh) 桃树容器育苗工艺
CN206851643U (zh) 一种球藻栽培设施
CN201491553U (zh) 一种造林用植物培养钵
CN101690455B (zh) 一种造林用植物培养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32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