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56435U -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56435U
CN205156435U CN201520933512.3U CN201520933512U CN205156435U CN 205156435 U CN205156435 U CN 205156435U CN 201520933512 U CN201520933512 U CN 201520933512U CN 205156435 U CN205156435 U CN 205156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oil
condenser
refrigeration
coo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335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亚洲
齐方成
周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209335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56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56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56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冷却系统,主要解决现有的油冷却装置采用水冷方式存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且易结垢的问题。油冷却系统包括冷凝器和油冷却装置,所述油冷却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冷凝器相连接,将所述冷凝器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所述油冷却装置内,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利用冷凝器内的冷媒来对压缩机的冷冻油进行降温,无需配备水冷却系统,简化了系统配置,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冷媒的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解决了水冷的结垢问题。同时提供具有上述油冷却系统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Description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的油冷却系统、采用该油冷却系统的制冷系统以及采用该制冷系统的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为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压缩机的冷冻油进行冷却,现有的冷却方式多采用水冷却的形式。如图1所示,设置一油冷却装置2’,油冷却装置2’上设置有进油管3’、出油管4’、进水管5’和出水管6’,在油冷却装置2’内,冷冻油通过与冷却水换热,达到降温的目的。油冷却装置与2’冷凝器1’之间没有连接关系。
上述冷却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需要增加一套冷却水系统,配备水泵、水池等设备,成本较高;
2、冷却水与70℃以上的冷冻油换热,结垢速度非常快,需要经常清洗污垢。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新的压缩机的油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成本高、结垢速度快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不存在结垢问题的油冷却系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冷却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和油冷却装置,所述油冷却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冷凝器相连接,将所述冷凝器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所述油冷却装置内,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
优选的,所述冷凝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部连接冷媒进气管,下部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出通路和第二冷媒输出通路;
所述第一冷媒输出通路接入冷媒的换热回路,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接入所述油冷却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媒输出通路包括第一冷媒出液管,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包括第二冷媒出液管,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冷媒出液管均与所述外壳连接,且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的管口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冷媒出液管的管口高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媒出液管的管口连接所述外壳的底壁,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伸入所述外壳内。
优选的,在冷凝器内,液位低于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的管口的冷媒量适于在工作流量下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冷冻油维持大于等于预定时间的降温。
优选的,所述预定时间为3至5分钟。
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与所述油冷却装置的接口位置低于所述外壳的底壁设置。
优选的,所述油冷却装置包括相互之间可进行换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入口连接冷冻油的进油管,出口连接冷冻油的出油管;所述第二部分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出口经虹吸管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输入通路。
优选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入口低于出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油冷却系统且成本低、运行可靠的制冷系统,具体如下:
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冷却系统,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凝器通过管路与所述油冷却装置相连接,将所述冷凝器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所述油冷却装置内,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高一种采用上述制冷系统且成本低、运行可靠的制冷机组,具体如下:
一种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冷却系统利用冷凝器内的部分液态冷媒来对压缩机的冷冻油进行降温,无需配备水冷却系统,简化了系统配置,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冷媒的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解决了水冷的结垢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油冷却系统,生产成本低,运行更加可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机组由于采用了上述制冷系统,生产成本低,运行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油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油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凝器;2’、油冷却装置;3’、进油管;4’、出油管;5’、进水管;6’、出水管;7’、冷媒出液管;
1、冷凝器;11、外壳;2、油冷却装置;3、进油管;4、出油管;8、冷却水进水管;9、冷却水出水管;10、冷媒输入通路;12、第一冷媒出液管;13、第二冷媒出液管;14、虹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冷却系统,包括冷凝器和油冷却装置,油冷却装置通过管路与冷凝器相连接,将冷凝器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油冷却装置内,对流经油冷却装置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
利用冷凝器内的冷媒来对压缩机的冷冻油进行降温,无需配备水冷却系统,简化了系统配置,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冷媒的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解决了水冷的结垢问题。
下面参照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油冷却系统的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中的油冷却系统包括油冷却装置2,油冷却装置2通过管路与冷凝器1相连接。
冷凝器1包括外壳11以及用于对外壳11内的冷媒进行冷却的冷却管路。于本实施例中,冷凝器1为水冷式冷凝器,冷却管路的一端连接冷却水进水管8,另一端连接冷却水出水管9。外壳11的上部连接冷媒输入通路10,下部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出通路接入冷媒的换热回路,进行常规的换热过程。外壳11的下部还连接有第二冷媒输出通路,第二冷媒输出通路接入油冷却装置2。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输出通路包括第一冷媒出液管12,第一冷媒出液管12的一端连接外壳11,另一端接入冷媒的换热回路。第二冷媒输出通路包括第二冷媒出液管13,第二冷媒出液管13的一端连接外壳11,另一端连接油冷却装置2。在冷凝器1的外壳11内,第一冷媒出液管12的管口高度高于第二冷媒出液管13的管口高度,使得冷凝器1内冷凝后的液态冷媒不会全部经第一冷媒出液管12流出,低于第一冷媒出液管12管口的液态冷媒随第二冷媒出液管13流入油冷却装置2内进行换热。
第二冷媒出液管13与油冷却装置2的接口位置低于外壳11的底部设置,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油冷却装置2内。在油冷却装置2内,液态冷媒对冷冻油降温,吸收冷冻油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密度变小,而冷的液态冷媒不断的由第二冷媒出液管13注入油冷却装置2内,从而推动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的冷媒不断向上运动并经虹吸管14流入冷凝器1的冷媒输入通路10,进而返回冷凝器1内,从而在冷凝器1与油冷却装置2之间形成冷媒的循环,不断地为油冷却装置2提供冷量用于冷冻油的冷却。
现有的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媒出液管一般都是如图1所示,冷媒出液管7’的管口与冷凝器1’外壳的底壁平齐,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冷媒出液管13的管口连接外壳11的底壁,第一冷媒出液管12伸入外壳11内一预设距离h,从而实现第一冷媒出液管12和第二冷媒出液管13之间的管口高度差。为保证有足够的冷媒可应用于对流经油冷却装置2的冷冻油的降温,在冷凝器1内,液位低于第一冷媒出液管12的管口的冷媒量适于在工作流量下对流经油冷却装置2的冷冻油维持大于等于预定时间的降温。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工作流量是指在油冷却系统及冷凝器1正常运行时,管道内的冷媒流量,其具体流量由冷凝器1、油冷却装置2的具体型号决定,此处不做限定。优选的,预定时间为3至5分钟。
进一步的,油冷却装置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进行热量的交换。其中,第一部分的入口连接冷冻油的进油管3,出口连接冷冻油的出油管4。第二部分的入口连接第二冷媒出液管12,出口经虹吸管14连接冷凝器1的冷媒输入通路10。第二部分的入口低于出口设置。
根据热虹吸原理,冷凝器1内的液态冷媒在重力作用下经第二冷媒出液管12进入第二部分内,而冷冻油由进油管3进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内的冷冻油与第二部分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冷却后的冷冻油经出油管4流出,而第二部分内的液态冷媒吸热温度升高,部分气化,密度变小,而冷的液态冷媒不断的由第二冷媒出液管13注入油冷却装置2内,从而推动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的冷媒不断向上运动,依次经虹吸管14和冷媒输入通路10流回冷凝器1内。
为了提高油冷却装置2内的换热效率,第一部分内的冷冻油流动方向与第二部分内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反。
油冷却装置2的具体结构不限,能够实现换热的结构均可,例如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等等。
针对上述压缩机的油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采用如上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的冷凝器通过管路与油冷却装置2相连接,将冷凝器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油冷却装置内,对流经油冷却装置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由于省去了水冷却系统,简化了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冷媒的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解决了水冷的结垢问题,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制冷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该制冷机组采用如上所述的制冷系统,成本低且运行可靠。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同时,应当理解,示例实施例被提供,以使本公开是全面的,并将其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多特定细节(例如特定部件、设备和方法的示例)被给出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全面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不需要采用特定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很多不同的形式被实施,并且示例实施例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众所周知的设备结构以及众所周知的技术没有详细描述。
当一元件或层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接合到”、“被连接到”或“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直接接合、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一元件被提及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被接合到”、“直接被连接到”或“直接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词语应该以相似方式被解释(例如,“之间”与“直接在之间”,“邻近”与“直接邻近”等)。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此可被用于描述各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该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元件、区域、层或区段区分开。诸如“第一”、“第二”的术语和其它数值术语当在此使用时不意味着次序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因而,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可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而不背离示例实施例的教导。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1)和油冷却装置(2),所述油冷却装置(2)通过管路与所述冷凝器(1)相连接,将所述冷凝器(1)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所述油冷却装置(2)内,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2)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的上部连接冷媒输入通路(10),下部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出通路和第二冷媒输出通路;
所述第一冷媒输出通路接入冷媒的换热回路,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接入所述油冷却装置(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输出通路包括第一冷媒出液管(12),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包括第二冷媒出液管(13),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12)和所述第二冷媒出液管(13)均与所述外壳(11)连接,且在所述外壳(11)内,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12)的管口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冷媒出液管(13)的管口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出液管(13)的管口连接所述外壳(11)的底壁,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12)伸入所述外壳(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冷凝器(1)内,液位低于所述第一冷媒出液管(12)的管口的冷媒量适于在工作流量下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2)的冷冻油维持大于等于预定时间的降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中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时间为3至5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与所述油冷却装置(2)的接口位置低于所述外壳(11)的底壁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却装置(2)包括相互之间可进行换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入口连接冷冻油的进油管(3),出口连接冷冻油的出油管(4);所述第二部分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输出通路,出口经虹吸管(14)连接所述冷凝器(1)的冷媒输入通路(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入口低于出口设置。
10.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却系统,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凝器通过管路与所述油冷却装置(2)相连接,将所述冷凝器(1)内的部分液态冷媒引入所述油冷却装置(2)内,对流经所述油冷却装置(2)的冷冻油进行降温冷却。
11.一种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系统。
CN201520933512.3U 2015-11-19 2015-11-19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Active CN205156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33512.3U CN205156435U (zh) 2015-11-19 2015-11-19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33512.3U CN205156435U (zh) 2015-11-19 2015-11-19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56435U true CN205156435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92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33512.3U Active CN205156435U (zh) 2015-11-19 2015-11-19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564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624A (zh) * 2015-11-19 2016-03-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EP3742069A1 (en) * 2019-05-21 2020-11-25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use thereo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624A (zh) * 2015-11-19 2016-03-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EP3742069A1 (en) * 2019-05-21 2020-11-25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use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14170U (zh) 一种循环水冷的冷凝器
CN106032919A (zh) 一种冷冻水冷却系统
CN204460650U (zh) 一种冷凝器冷却装置
CN106839481A (zh)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CN201138099Y (zh) 直冷式循环水冷却装置
CN205156435U (zh)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CN203516008U (zh) 一种油气热量的双回收系统
CN201206917Y (zh) 多级循环式冷热水设备
CN207740140U (zh) 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站压缩机的双效冷却装置
CN205977693U (zh) 一种压缩机用引射式油冷却装置
CN109297076A (zh) 自驱动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CN211429864U (zh) 一种单机柜数据中心液冷结构
CN204084969U (zh) 用于制冷装置的闭式循环冷却系统
CN201731581U (zh) 一种新型水蓄冷系统
CN105423624A (zh) 一种油冷却系统、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CN209314196U (zh) 一种液浸机柜的冷却系统
CN204513870U (zh) 用于制冷系统的贮液器装置和热虹吸油冷却制冷系统
CN204478579U (zh) 风冷冷热水空调系统
CN106225334A (zh) 一种竖直蛇管降膜蒸发冷凝器与方法
CN203443108U (zh) 具有防冻和防垢功能的热泵热水器
CN215724441U (zh) 用于寒冷季节户外冷却冷冻水节能装置
CN206207807U (zh) 一种竖直蛇管降膜蒸发冷凝器
CN103185429B (zh) 载冷剂回收循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674667A (zh) 一种高效的液体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05505542U (zh) 一种高效的液体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