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26664U -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26664U
CN205126664U CN201520876251.6U CN201520876251U CN205126664U CN 205126664 U CN205126664 U CN 205126664U CN 201520876251 U CN201520876251 U CN 201520876251U CN 205126664 U CN205126664 U CN 205126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ing
connector
human body
support
elastomer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762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远湖
佘广南
王学涛
朱琳
戴振晖
杨耕
招什武
蔡春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762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266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26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2666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拾放搬运装置,包括支架、设在支架下端的两个托起装置和卡紧件,托起装置与支架转动连接,卡紧件松开或者卡住托起装置,以使得托起装置绕着支架转动或者托起装置被锁住,转动两个托起装置,两个托起装置将外部人体托起。本实用新型的托起装置可以绕着支架转动,当需要进行拾放人体时,将两个托起装置的下端均铲入到人体的下方,然后通过调节托起装置和支架,并使得两个托起装置转动,转动过程中,将人体全部铲入到两个托起装置上。之后搬动支架,就可以将人体搬运走,在上述的过程中,搬运人员不需要与人体的身体部位接触,仅仅依靠托起装置、支架就可以达到拾放人体的目的。操作简单方便,搬运人员无需承受心理压力。

Description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行动不能自理的人(如:病者,伤者,死者),需要搬运时,通常是利用担架来进行,而现有的普通担架只能达到搬运的目的,不能达到拾放人体的功能,因此,只能用手直接将人体搬抬至担架上。
对于人手不够,或者对于女性、个体力量有限的人而言,很难完成人体搬抬工作。因此,搬抬中常常发生人体跌落事故。
另外,对于死者(特别是身体破损严重,腐烂者)的搬抬,工作人员不得不亲手接触死者,这对于工作人员的心理是莫大的煎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体拾放搬运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必须用手触碰人体,才能将人体放置在担架等上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人体拾放搬运装置,包括支架、设在支架下端的两个托起装置和卡紧件,托起装置与支架转动连接,卡紧件松开或者卡住托起装置,以使得托起装置绕着支架转动或者托起装置被锁住,转动两个托起装置,两个托起装置将外部人体托起。
本实用新型的托起装置可以绕着支架转动,当需要进行拾放人体时,将两个托起装置的下端均铲入到人体的下方,然后通过调节托起装置和支架,并使得两个托起装置转动,转动过程中,将人体全部搁置到两个托起装置上。再通过卡紧件将托起装置卡住,使得托起装置无法绕着支架转动,人体不会自行从托起装置上滑落,从而达到拾放人体的目的。之后搬动支架,就可以将人体搬运走,在上述的过程中,搬运人员不需要与人体的身体部位接触,仅仅依靠托起装置、支架就可以达到拾放人体的目的。操作简单方便,搬运人员无需承受心理压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托起装置呈长方体形,托起装置的一侧上设有按压板,两个托起装置对称分布在支架下端。由此,对称分布的托起装置可以更好的将人体托起,经过托起装置的转动并同时用脚踩住按压板,或用手下压按压板,可以完全插入到人体的下方,使得人体完全搁置在托起装置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支架相连,另一端与托起装置相连,卡紧件设在连接件上,卡紧件卡住或者松开连接件的一端与支架相连处,以使得连接件绕着支架转动或者连接件被锁住,卡紧件卡住或者松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托起装置相连处,以使得托起装置绕着连接件转动或者托起装置被锁住。由此,通过连接件的作用,可以更为容易的拾放人体,具体如下:调整卡紧件,使得连接件的两端均可以转动,利用脚踏板,将托起装置铲入到人体的下方,通过转动托起装置,使得人体完全搁置在托起装置上,之后将连接件的两端均固定住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包括三个呈X形的支撑件和推杆,推杆依次连接三个支撑件的上端,呈X形的支撑件的下端设有两个连接件,两个连接件对称分布,连接件共有六个,其中三个连接件均与其中一个托起装置相连,另外三个连接件与另一个托起装置相连。由此,呈X形的支撑件的下端可以对称的连接两个连接件,三个支撑件的下端均与连接件连接,因此,连接件的数量有六个,通过多个连接件,可以使得连接件与托起装置的连接更为牢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呈X形的支撑件包括四个转动杆、调节旋钮、内套筒、两个外套筒、轴、设在轴上的凸轮以及限位部件和挡片,内套筒套设在轴上,内套筒上设有供限位部件伸出的通孔,挡片固定在内套筒内壁上,限位部件通过弹性部件设在挡片上,挡片和限位部件上均设有第一刚性阻挡部,外套筒套设在内套筒上,外套筒的内腔上设有锯齿,其中两个转动杆设在其中一个外套筒上,另外两个传动设在另一个外套筒上,限位部件插入外套筒的锯齿中。由此,X形的支撑件的上述具体结构将进一步方便拾放人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紧件包括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第一卡紧件设在中间的连接件上,第二卡紧件设在两端的连接件上。由此,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起到卡紧或松开连接件与托起装置、卡紧或松开连接件与支架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紧件包括按钮、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外壳和挡块,按钮有两个,
其中一个按钮与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上,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处设有锯齿部件,挡块的一端与锯齿部件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二弹性部件的另一端设在外壳上,第二弹性部件为压缩状态,按钮的一端设有凸起,凸起顶住挡块时,挡块刚性顶住锯齿部件。
另一个按钮与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上,托起装置与连接件的连接处也设有锯齿部件,挡块的一端与锯齿部件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二弹性部件的另一端设在外壳上,第二弹性部件为压缩状态,按钮的一端设有凸起,凸起顶住挡块时,挡块刚性顶住锯齿部件。由此,上述第一卡紧件的具体结构可以使得拾放人体更为方便,第一卡紧件可以卡紧或松开两边的连接件与托起装置、卡紧或松开中间的连接件与支架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侧的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处设有锯齿部件,托起装置与连接件的连接处也设有锯齿部件,第二卡紧件包括旋钮、与旋钮轴向相连的椭圆形转动部件、顶杆和第二刚性阻挡部,顶杆有两个,顶杆的一端插入到锯齿部件的锯齿中,另一端通过弹性部件与挡片相连,挡片位于转动部件的一侧,挡片与顶杆上均设有第二刚性阻挡部,其中一个顶杆和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处的锯齿部件相配合,另一个顶杆和托起装置与连接件的连接处的锯齿部件相配合。由此,经过上述的结构,可以使得,第二卡紧件起到卡紧或松开两边的连接件与托起装置、卡紧或松开两边的连接件与支架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托起装置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滚轮,托起装置的上端面设有第三滚轮,托起装置的内腔中设有内托起装置。由此,两个托起装置铲入人体下方时,需要通过支架转动,使得托起装置完全铲入到人体的下方,而托起装置在铲入人体下方时,托起装置必然会与地面或者床面等接触,会有摩擦力,而第一滚轮可以减少托起装置在铲入人体下方时所受到的摩擦力,使用更为方便,同时,第三滚轮可以减少人体在托起装置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滚轮,第二滚轮与托起装置的下端面相互铰接。由此,将人体拾放后,并将托起装置等部件固定好后,通过托起装置下端的第二滚轮就可以推动整个放有人体的装置,不需要直接搬运支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支撑件隐藏转动杆和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支撑件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第一卡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第二卡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第二滚轮与第二滚轮卡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的内托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图8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如图1所示,人体拾放搬运装置包括支架1、托起装置2和卡紧件等。
如图1所示,支架1包括三个支撑件11和推杆12,图1中的支撑件11呈X形,由图1可以看出推杆12有两个,每个推杆12依次穿过支撑件11的上端并固定,推杆12可以用于后续的手推操作。X形的支撑件11的两条边可以相互转动(右上角和左下角为一体运动,左上角和右下角为一体运动),类似于“剪刀”运动结构。支撑件11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3和图4所示,呈X形的支撑件11包括四个转动杆111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可以使得四个转动杆111两两互相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旋钮112、内套筒113、两个外套筒114、轴115、套设在轴115上的凸轮116、限位部件117、挡板119和第一刚性抵挡部(图未示),外套筒114套设在内套筒113上,内套筒113套设在轴115上,内套筒113上设有供限位部件117伸出的通孔118,限位部件117通过弹性部件与挡片119相连,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限位部件117和挡片119上均设有第一刚性抵挡部(图未示),两个第一刚性抵挡部均于限位部件117和挡片119之间。挡片119始终抵靠在凸轮116上。外套筒114的内腔上设有一圈锯齿(图未示),弹性部件推动限位部件117,使得限位部件117始终卡入在锯齿中。
其中两个转动杆111设在其中一个外套筒114上,另外两个传动设在另一个外套筒114上(图1中右上角和左下角的转动杆111设在其中一个外套筒114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的转动杆111设在另一个外套筒114上)。调节装置可以起到卡紧四个转动杆111的作用。
具体如下:转动调节旋钮112,使得凸轮116的小半径顶住挡片119,同时由于,连接限位部件117挡片119的弹性部件为压缩状态,限位部件117的一端伸出通孔118,并卡在外套筒114的锯齿内,但是限位部件117的第一刚性抵挡部和挡片119的第一刚性抵挡部并没有接触。因此,外套筒114与限位部件117为弹性接触,施加一定的外力仍然可以使得外套筒114绕着内套筒113转动,四个转动杆111可以两两相互转动作用。
旋转调节旋钮112,将轴115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凸轮116的大半径的部分顶住挡片119,挡片119上的第一刚性抵挡部和挡片119的第一刚性抵挡部接触。因此,外套筒114与限位部件117为刚性接触,外套筒114不会与限位部件117发生位移,也即是外套筒114无法转动。四个转动杆111无法两两相互转动。
上述的支撑件11中的四个转动杆111两两相互转动时,可以带动连接件4相应的转动。如图1所示,支撑件11有三个,在每个支撑件11下方的转动杆111均转动连接有连接件4,左边的连接件4与左边的托起装置2转动连接,右边的连接件4与右边的托起装置2转动连接,因此,每个托起装置2均与三个连接件4转动连接,两边的连接件4优选为对称分布,当然,也可以不对称分布。在托起装置2上还可以增加绑带,绑带数量为两个,每个托起装置上均设置一个,绑带的一端设置在托起装置2的前端,另一端设置在托起装置2的后端。
上述的转动连接(连接件4与托起装置2的转动连接、连接件4与支撑件11的转动连接)均可以通过卡紧件来进行卡紧或者松开,具体的方式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中间的连接件4上安装有第一卡紧件31,第一卡紧件31包括按钮311、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312、外壳313和挡块314,其中,按钮311有两个。上端的按钮311与第一弹性部件(图未示)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313上(此处的第一弹性部件仅仅起到复位的作用,当将按钮311按下时,第一弹性部件被压缩,松开按钮311时,第一弹性部件带动按钮311自动复位)。支架1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设有锯齿部件15。图1中,锯齿部件15可以是支架1转动杆111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是连接件4的一部分),挡块314的一端与锯齿部件15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312的一端相连,第二弹性部件312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313上,第二弹性部件312处于压缩状态,按钮311的一端设有凸起3131,凸起3131顶住挡块314,并使得挡块314顶住锯齿部件15,或者凸起3131远离挡块314。
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将按钮311按下时,按钮311会向左运动,按钮311上的凸起3131也相应的向左运动,使得凸起3131无法抵住挡块314,挡块314在第二弹性部件312推动力的作用下,挡块314仍旧卡到锯齿部件15中,此时为弹性卡入,也就是施加外力连接件4可以推动转动杆111,转动杆111的锯齿部件15可以使得连接件4向下运动,也即是连接件4仍然可以绕着支架下端转动。当松开按钮311时,上述的挡块314复位,卡入到锯齿部件15的锯齿中,为刚性卡入,此时,连接件4与支架1之间无法转动。
下端的按钮311与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313上,托起装置2上、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也设有锯齿部件15,挡块314的一端与锯齿部件15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312的一端相连,第二弹性部件312的另一端设在外壳313上,按钮311的一端设有凸起3131,凸起3131顶住挡块314,并使得挡块314顶住锯齿部件15,或者凸起3131远离挡块314。上述的挡块314卡住锯齿部件15上面所述的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和图6所示,位于中间支架1两侧的支架1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设有锯齿部件15,锯齿部件15可以是支架1的一部分,托起装置2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也设有锯齿部件15,锯齿部件15可以是托起装置2的一部分。
两侧的支架1上均安装有第二卡紧件32,第二卡紧件32包括旋钮321、与旋钮321轴向相连的椭圆形转动部件322、两个顶杆323、挡片(图未示)和弹性部件(图未示),挡片和顶杆323上均设有第二刚性阻挡部324,弹性部件将挡片和顶杆323连接起来,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可以使得挡片始终与转动部件322接触,顶杆323始终插入到锯齿部件15的锯齿中。
如图6所示,现在以转动杆111与连接件4的连接关系来进行说明,当转动旋钮321时,与旋钮321轴向相连的椭圆形转动部件322也跟着转动,转动一定角度(如90°),转动部件322的小半径部分顶住挡片,同时由于弹性部件324处于压缩状态,弹性部件324仍然可以推动顶杆323,顶杆323的上端卡入到锯齿部件15的锯齿中,但是为弹性卡入,由于顶杆323仅仅是弹性卡入到锯齿中,因此连接件4仍然可以绕着转动杆111转动。
转动一定角度(如90°),使得转动部件322的大半径部分顶住挡片向上运动,挡片上的第二刚性阻挡部324与顶杆323上的第二刚性阻挡部324相互接触,使得顶杆323刚性插入到锯齿中,连接件4无法绕着转动杆111转动。
当然,上述的第二卡紧件32也可以仅仅控制一个部位的转动,如仅仅控制托起装置2与连接件4的转动,或者支架1与连接件4的转动,只需要增设一个第二卡紧件32即可,同时,每个第二卡紧件32中只需要包括一个顶杆323。
如图1所示,托起装置2呈长方形,托起装置2有两个,且对称分布(也可以不对称),托起装置为倾斜或者接近水平,托起装置2的下端面上安装有第一滚轮22,同时,在托起装置2的上端面上也安装有第三滚轮25,第一滚轮22和第三滚轮25均可以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托起装置2上还设有一个内托起装置21,内托起装置21位于托起装置2的内腔中,可以伸出托起装置2的内腔。图8显示了内托起装置21的一种具体结构,图8省略了托起板213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内托起装置21包括齿条211、齿轮紧固件212、托起板213和弹性部件(图未示),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当将齿轮紧固件212拔起时,托起板213不会受到齿轮紧固件212的紧固作用,同时托起板213受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用,可以向右运动,伸出托起装置2,也即是内托起装置21伸出托起装置2的内腔。
为了方便后续人体已经被拾放,并且需要搬运时的操作,可以增设第二滚轮23,第二滚轮23与托起装置2的下端面转动连接,第二滚轮23的直径比第一滚轮22的直径大,第二滚轮23可以通过第二滚轮卡紧装置24来进行卡紧,第二滚轮卡紧装置24可以是如下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套筒241、锯齿部件15、弹性部件,第二滚轮23固定在套筒241上,套筒241可以绕着托起装置转动,套筒241与图7中的圆环242固定在一起(通过螺钉等固定),弹性部件的左端固定在圆环242上,右端抵住锯齿部件15,套盖243通过轴与锯齿部件15连接在一起。正常情况下,锯齿部件15与套筒241的内齿(图未示)向配合,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套筒241无法转动,当套盖243向左拉动时,锯齿部件15跟着向左运动,锯齿部件15离开内齿,此时套筒241可以转动,也即是第二滚轮23可以绕着托起装置2转动。当松开套盖243时,锯齿部件15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置,卡入到内齿中,此时,第二滚轮23无法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所有的部件打开,第二滚轮23翻,所有部件均可以活动,至少两人操作,其中一人在左边,另一人在右边,两人均手握第一卡紧件31的外壳313,按下两个按钮311,用脚踩住按压板26,或者用手下压按压板26将托起装置2下端斜向插入到人体下方,通过转动托起装置2,拔动齿轮紧固件212,内托起装置21伸出托起装置2等一系列操作,人体可以完全搁置在托起装置2上。将左右端两端的第二卡紧件32锁紧,将X形的支撑件11等部件全部锁紧,并用绑带绑住人体,防止人体晃动,将第二滚轮23翻下,推动推杆12即可。
上述所有的弹性部件均可以是弹簧。
上述的各个部件中可以利用电机等方式来使得第一卡紧件31和第二卡紧件32来锁紧或者松开相应的部件,只需要控制电机使得相应的部件如:将第一卡紧件31中的按钮311按下或者松开,将第二卡紧件32的旋钮321转动,就可以达到相应的目的。或者,电机可以拉动上述第二滚轮23处的套盖243,还有上述的支撑件11也可以利用电机来锁紧或者松开,亦或者托起装置2与连接件4之间的转动、连接件4与支撑件11之间的转动也可以利用电机来控制。电机可以采用遥控的方式来进行,以使得更为方便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例如:可以将第一卡紧件31和第二卡紧件32的位置互换,也可以将第一卡紧件31换成第二卡紧件32,或者将第二卡紧件32换成第一卡紧件31。第一卡紧件31和第二卡紧件32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结构,任何可以使得连接件4与支架1卡紧或者松开、连接件4与托起装置2卡紧或者松开均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同时,其余的如:第二滚轮卡紧装置24、四个转动杆111的调节装置等等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只需要第二滚轮23卡紧装置能够使得第二滚轮23被卡紧或者松开即可。
或者,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也可以不需要连接件4(当然,有连接件4为优选方式),不需要连接件4时,支架1直接与托起装置2连接。也可以将人体托起,使得人体搁置在托起装置2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设在所述支架(1)下端的两个托起装置(2)和卡紧件,所述托起装置(2)与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卡紧件松开或者卡住所述托起装置(2),以使得所述托起装置(2)绕着所述支架(1)转动或者所述托起装置(2)被锁住,转动两个托起装置(2),两个托起装置(2)将外部人体托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起装置(2)呈长方体形,所述托起装置(2)的一侧上设有按压板(26),两个托起装置(2)对称分布在支架(1)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与支架(1)相连,另一端与托起装置(2)相连,所述卡紧件设在连接件(4)上,所述卡紧件卡住或者松开连接件(4)与支架(1)的连接处,以使得连接件(4)绕着支架(1)转动或者连接件(4)被锁住,所述卡紧件卡住或者松开连接件(4)与托起装置(2)的连接处,以使得托起装置(2)绕着连接件(4)转动或者托起装置(2)被锁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架(1)包括三个呈X形的支撑件(11)和两个推杆(12),所述推杆(12)依次连接三个支撑件(11)的上端,所述呈X形的支撑件(11)的下端设有两个连接件(4),两个连接件(4)对称分布,所述连接件(4)共有六个,其中三个连接件(4)与其中一个托起装置(2)相连,另外三个连接件(4)与另一个托起装置(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呈X形的支撑件(11)包括四个转动杆(111)、调节旋钮(112)、内套筒(113)、两个外套筒(114)、轴(115)、设在所述轴(115)上的凸轮(116)以及限位部件(117)和挡片(119),所述外套筒(114)套设在内套筒(113)上,所述内套筒(113)套设在轴(115)上,所述外套筒(114)的内腔壁上设有锯齿,所述挡片(119)与所述凸轮(116)接触,所述限位部件(117)通过弹性部件设在挡片(119)上,所述内套筒(113)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部件(117)伸出的通孔(118),所述限位部件(117)插入到锯齿中,所述挡片(119)和限位部件(117)上均设有第一刚性阻挡部,其中两个转动杆(111)设在其中一个外套筒(114)上,另外两个传动设在另一个外套筒(114)上,限位部件(117)插入所述外套筒(114)的锯齿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件包括第一卡紧件(31)和第二卡紧件(32),所述第一卡紧件(31)设在中间的连接件(4)上,所述第二卡紧件(32)设在两端的连接件(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紧件(31)包括按钮(311)、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312)、外壳(313)和挡块(314),所述按钮(311)有两个,
其中一个按钮(311)与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313)上,所述支架(1)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设有锯齿部件(15),所述挡块(314)的一端与锯齿部件(15)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3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2)的另一端设在外壳(313)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2)为压缩状态,所述按钮(311)的一端设有凸起(3131),所述凸起(3131)顶住所述挡块(314)时,所述挡块(314)刚性顶住锯齿部件(15),
另一个按钮(311)与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313)上,所述托起装置(2)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也设有锯齿部件(15),所述挡块(314)的一端与锯齿部件(15)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3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2)的另一端设在外壳(313)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2)为压缩状态,所述按钮(311)的一端设有凸起(3131),所述凸起(3131)顶住所述挡块(314)时,所述挡块(314)刚性顶住锯齿部件(1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支架(1)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设有锯齿部件(15),所述托起装置(2)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也设有锯齿部件(15),所述第二卡紧件(32)包括旋钮(321)、与所述旋钮(321)轴向相连的椭圆形转动部件(322)、顶杆(323)和第二刚性阻挡部(324),所述顶杆(323)有两个,顶杆(323)的一端插入到锯齿部件(15)的锯齿中,另一端通过弹性部件与挡片相连,所述挡片位于转动部件(322)的一侧,所述挡片与顶杆(323)上均设有第二刚性阻挡部(324),其中一个顶杆(323)和支架(1)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的锯齿部件(15)相配合,另一个顶杆(323)和托起装置(2)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的锯齿部件(15)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起装置(2)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滚轮(22),所述托起装置(2)的上端面设有第三滚轮(25),所述托起装置(2)的内腔中设有内托起装置(21)。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拾取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滚轮(23),第二滚轮(23)与托起装置(2)的下端面相互铰接。
CN201520876251.6U 2015-11-03 2015-11-03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26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76251.6U CN205126664U (zh) 2015-11-03 2015-11-03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76251.6U CN205126664U (zh) 2015-11-03 2015-11-03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26664U true CN205126664U (zh) 2016-04-06

Family

ID=55612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7625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26664U (zh) 2015-11-03 2015-11-03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266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2787A (zh) * 2015-11-03 2016-02-24 朱远湖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CN109771152A (zh) * 2019-03-14 2019-05-21 付爱荣 一种心内科用担架及使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2787A (zh) * 2015-11-03 2016-02-24 朱远湖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CN109771152A (zh) * 2019-03-14 2019-05-21 付爱荣 一种心内科用担架及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42787A (zh)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CN205126664U (zh) 人体拾放搬运装置
WO2013159904A1 (de)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unterdrucktherapiegerät
CN208705584U (zh) 一种医学影像诊断多功能辅助装置
US8087707B1 (en) Multifunction device for people with limited mobility
CN204501459U (zh) 一种神经内科用检查床
CN109363859A (zh) 一种防止腿部活动的骨科病床
CN108670628A (zh) 一种便于病人大小便的病床
CN205358848U (zh) 一种医用折叠床头柜
CN205163446U (zh) 一种自动旋转起身的护理床
CN215019138U (zh) 一种心外科托盘脚架
CN208641059U (zh) 一种心内科用病人担架
CN106309043A (zh) 一种车床一体化护理装置
CN209173085U (zh) 输液架
CN211213979U (zh) 一种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护理床
CN202005838U (zh) 一种医用护理担架车
CN214965806U (zh) 一种拍片机固定装置
CN206473486U (zh) 用于icu患者下床活动的侧开式多功能椅
CN114391979B (zh) 一种医用外科手术撑开器
CN216168641U (zh) 一种可移动式床旁截石位手术脚架
CN220917687U (zh)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带柄诊疗床
CN219595037U (zh) 一种多功能老年护理床
CN207605093U (zh) 医用翻身垫
CN207412343U (zh) 一种截石位支架
CN203970745U (zh) 消化内科专用病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00 Guangdong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 Southern China Gui Gui Yuan Ying Tsui Ting 2 street 1.

Patentee after: Zhu Yuanhu

Address before: 510000 Guangdong Guangzhou Liwan District Fangcun Huaxi Road 5

Patentee before: Zhu Yuanhu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dad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No. 111

Patentee after: Zhu Yuanhu

Address before: 511400 Guangdong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 Southern China Gui Gui Yuan Ying Tsui Ting 2 street 1.

Patentee before: Zhu Yuanhu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