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19298U - 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19298U
CN205119298U CN201520690646.7U CN201520690646U CN205119298U CN 205119298 U CN205119298 U CN 205119298U CN 201520690646 U CN201520690646 U CN 201520690646U CN 205119298 U CN205119298 U CN 2051192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heat exchanger
bulb temperature
cryogenic free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906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雄
周敏
俞越
杨艳芳
刘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6906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192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192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192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空气处理单元,该空气处理单元由空气混合箱、新风通道、回风通道、送风通道组成;空气混合箱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的新风通道、回风通道、送风通道相连;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低温冷冻水换热器,低温水生产单元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低温冷冻水换热器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低温水生产单元入口端顺序连接,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在夏季运行时,能根据被处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需要,使用高、低温冷冻水分别处理回风和新风,再混合,实现对被处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属于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民用和工业建筑中,全空气空调系统获得了大量的使用,目前的全空气空调系统一般采用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两种空气处理方法。一次回风系统为了对被处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在处理空气时,新风和回风会先混合,再处理至空气露点,然后再热,故空气处理过程中存在冷热量的相互抵消,不节能。二次回风系统工作时,先将回风分成两部份,第一部份回风与新风混合后,处理至空气露点,然后再与第二部份回风混合,因此空气处理过程中不存在冷热量的相互抵消,相对于一次回风系统更节能。但二次回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流程复杂,给运行管理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当室内的湿负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新风量不变时,要求的空气露点会发生变化,故用于再生的第二部份回风的风量也会要求随之发生变化,需要使用风阀调节第二部份回风的风量,一方面造成系统运行管理复杂,另一方面使用风阀调节第二部份回风的风量时,改变了回风系统的管路特性系数,必然使回风总量发生变化,故新风比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空气处理过程中没有冷、热量的相互抵消,能根据被处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需要,使用高、低温冷冻水分别处理回风和新风,再混合实现对被处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且新风比稳定的空气处理设备。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空气处理单元(10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所述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其特征是:该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所述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或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所述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或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方案1有以下三个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一:在方案1中增加一个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该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改进方案二:在方案1中增加一个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该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改进方案三:在方案1中增加一个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和一个第二流量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方案1以及它的三个改进方案,通过在系统中增加一个预冷换热器(15)和一个第三流量调节机构,有以下的一个进一步改进方案:
所述预冷换热器(15)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上风侧,预冷换热器(15)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所述第三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2、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空气处理单元(10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所述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
所述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所述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或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所述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或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
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
其特征是:工作过程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3、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空气处理单元(10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所述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
所述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所述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或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在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机构;
所述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所述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或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
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
其特征是:工作过程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4、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空气处理单元(10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所述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
所述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所述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或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所述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或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在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机构;
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
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
其特征是:工作过程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5、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空气处理单元(10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所述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
所述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所述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或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在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机构;
所述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所述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或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在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机构;
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
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或回风通道(12)入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
其特征是:工作过程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调节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以上方案2至5,通过在系统中增加一个预冷换热器(15)和一个第三流量调节机构,有以下的一个改进方案:
所述预冷换热器(15)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上风侧,预冷换热器(15)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所述第三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所述第三流量调节机构通过调节其开度的方法,将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干球温度控制为期望值。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在夏季运行时,能根据被处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需要,使用高、低温冷冻水分别处理回风和新风,且能实现对被处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
2.在空气处理过程中,消除了一次回风系统的冷热量抵消问题,更节能;
3.与二次回风系统相比,空气系统的流程简单,且能保证新风比稳定;
4.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空气处理设备,特别适用于同时对温湿度有要求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能根据被处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需要,分别处理新风和回风,再使新风和回风混合,实现对被处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且新风比稳定的空气处理设备,用于同时对温湿度有要求的场合。整个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空气处理单元100。
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该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
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工作时,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
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工作时,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
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如图1所示,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第二传感器32也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送风通道13出口端,用于检测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
工作过程中,对于低温冷冻水回路,低温水生产单元3用于生产低温冷冻水,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利用低温水生产单元3所生产的低温冷冻水进行工作,在新风通道11中,对将流入空气混合箱10的新风冷却除湿;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用于输送低温冷冻水,在图1所示方案中为变频水泵,通过改变水泵电机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是指送风通道13出口端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工作过程中,对于高温冷冻水回路,高温水生产单元4用于生产高温冷冻水,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利用高温水生产单元4所生产的高温冷冻水进行工作,在回风通道12中,对将流入空气混合箱10的回风冷却降温;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用于输送高温冷冻水,在图1所示方案中为变频水泵,通过改变水泵电机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是指送风通道13出口端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工作时,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上述的空气干球和湿球温度控制方法的实质是: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通过改变工作频率的方法,对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输出的制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的控制;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通过改变工作频率的方法,对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输出的制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工作过程中,低温冷冻水回路中的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在新风通道11中实现了对新风的冷却除湿,承担空调系统的湿负荷;高温冷冻水回路中的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在回风通道12中实现了对回风的冷却降温;这些被分开处理的新风和回风,分别通过新风通道11和回风通道12,进入空气混合箱10混合后,达到要求的空气干球温度、空气湿球温度后,经过风机14加压,通过送风通道13出口端,被送给用户。
因此,与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相比,没有再热,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冷热量抵消问题,更节能。与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相比,不需要调节回风的分配比例来满足再热要求,所以本实用新型的风系统简单,新风比稳定。
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中,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是设置于送风通道13的出口端,但在实际应用时,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在空气处理单元100中,还有以下三种设置方式:
1)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送风通道13的出口端,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回风通道12的入口端。在这种方式中,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就是回风通道12入口端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是室内回风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
2)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都设置于回风通道12的入口端。在这种方式中,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所分别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和湿球温度就是回风通道12入口端的空气实际干球和湿球温度,也是室内回风的空气实际干球和湿球温度。
3)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回风通道12的入口端,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送风通道13的出口端。在这种方式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就是回风通道12入口端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也是室内回风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在空气处理单元100中的四种设置方式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其它实施例所述方案。
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中,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是分别设置于第一回水干管52、第二回水干管42上,但在实际应用时,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在空气处理设备中,还有以下三种设置方式:
1)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上,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回水干管42上。
2)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上,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上。
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回水干管52上,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上。
在本实施例中,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在空气处理设备中的四种设置方式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其它实施例所述方案。
对于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在实际应用时有以下三个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一
通过在图1所示方案中,增加一个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可以对其作进一步改进,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或出口端管道上。
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可以采用二通电动调节阀或三通电动调节阀。
当第一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二通电动调节阀,被一个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替代,且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是安装在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上时,如图2所示。
当第一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三通电动调节阀,被一个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所替代,且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是安装在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上时,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入口端与第一供水干管51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出口端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旁通连接口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出口端管道相连。
当第一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三通电动调节阀,被一个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所替代,且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是安装在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出口端管道上时,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入口端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出口端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出口端与第一回水干管52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旁通连接口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相连。
改进方案一中的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是定速泵,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仍然是变频水泵,工作时,改进方案一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湿球温度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即: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或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改进方案二
通过在图1所示方案中,增加一个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还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改进,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或出口端管道上。
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可以采用二通电动调节阀或三通电动调节阀。
当第二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二通电动调节阀,被一个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所替代,且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是安装在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上时,如图2所示。
当第二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三通电动调节阀,被一个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所替代,且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是安装在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上时,如图3所示;此时,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出口端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旁通连接口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出口端管道相连。
当第二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三通电动调节阀,被一个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所替代,且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是安装在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出口端管道上时,如图4所示;此时,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入口端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出口端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旁通连接口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相连。
改进方案二的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是定速泵,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仍然是变频水泵,工作时,改进方案二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湿球温度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工作频率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即: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或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改进方案三
通过在图1所示方案中,增加一个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和一个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改进,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或出口端管道上;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或出口端管道上。
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和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可以采用二通电动调节阀或三通电动调节阀。
当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和第二流量调节机构都采用二通电动调节阀,分别被一个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和一个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所替代,且分别安装在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上,以及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上时,如图2所示。
当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和第二流量调节机构都采用三通电动调节阀,分别被一个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和一个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所替代,且分别安装在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上,以及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上时,如图3所示。
此时,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和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入口端与第一供水干管51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出口端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旁通连接口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出口端管道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出口端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旁通连接口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出口端管道相连。
当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和第二流量调节机构采用三通电动调节阀,分别被一个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和一个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所替代,且分别安装在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出口端管道上,以及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出口端管道上时,如图4所示。
此时,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和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入口端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出口端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出口端与第一回水干管52相连,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的旁通连接口与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入口端管道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入口端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出口端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的旁通连接口与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的入口端管道相连。
在改进方案三中,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都是定速泵,工作时,改进方案三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湿球温度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即: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或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即: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或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实施例2
对于实施例1中图2所示方案,通过在其系统中增加一组预冷换热器15和一个第三流量调节机构,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改进。预冷换热器15和第三流量调节机构在图2所示方案中的连接方式是:预冷换热器15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上风侧,所述预冷换热器15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所述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第三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预冷换热器15的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工作过程中,预冷换热器15利用高温冷冻水对新风进行预冷,达到节能的目的;第三流量调节机构用于调节通过预冷换热器15的高温冷冻水流量。
工作过程中,第三流量调节机构对预冷换热器15输出冷量的控制方法如下:一个第四传感器34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预冷换热器15的下风侧(如图7所示),用于检测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工作时,第四传感器34所检测的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新风实际干球温度与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三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新风实际干球温度与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通常处于以下范围:上限为室内空气干球温度,下限等于室内空气干球温度减去送风温差。
在图5所示方案中,第三流量调节机构被一个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所替代,此时,该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是安装在所述预冷换热器15的入口端管道上;因此,图5所示方案工作过程中,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对预冷换热器15输出冷量的控制方法如下:一个第四传感器34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预冷换热器15的下风侧,用于检测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工作时,第四传感器34所检测的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新风实际干球温度与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即:第三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新风实际干球温度与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也可以安装在所述预冷换热器15的出口端管道上,此时,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也可以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在图7所示方案中,第三流量调节机构是被一个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所替代,此时,该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是安装在所述预冷换热器15的入口端管道上,具体的连接方法是: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出口端与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相连,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的旁通连接口与预冷换热器15出口端管道相连。
图7所示方案工作过程中,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对预冷换热器15输出冷量的控制方法如下:一个第四传感器34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预冷换热器15的下风侧(如图7所示),用于检测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工作时,第四传感器34所检测的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新风实际干球温度与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开度的方法;对预冷换热器15下风侧的新风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新风实际干球温度与新风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也可以安装在所述预冷换热器15的出口端管道上,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也可以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此时,该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在系统中的具体连接方法是: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入口端与预冷换热器15出口端相连,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的旁通连接口与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管道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流量调节机构对预冷换热器15输出冷量的控制方法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所述方案。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图6所示方案与实施例1图2所示方案的区别是:在图6所示方案中至少有两组空气处理单元100,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建筑区域或用户。
与图2所示方案类似,在图6所示方案中,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被一个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所替代;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被一个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所替代。
在本实施例图6所示方案中,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都是定速泵,工作时,本实施例图6所示方案中,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和湿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工作过程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即: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即: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图7所示方案与实施例1图3所示方案的区别是:在图7所示方案中至少有两组空气处理单元100,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建筑区域或用户。
与图3所示方案类似,在图7所示方案中,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被一个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所替代;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被一个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所替代。
在本实施例图7所示方案中,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都是定速泵,工作时,本实施例图7所示方案中,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和湿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工作过程中,第一传感器31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即: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干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干球温度与空气干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传感器32所检测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也被输送给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中,与预先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超过要求值时,则通过改变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即:第一流量调节机构)开度的方法;对空气处理单元100的空气实际湿球温度进行调节,使空气实际湿球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预冷换热器15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水-空气换热器时,通常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翅片一般为铝或铝合金材质,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使用铜材质。
本实用新型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一三通电动调节阀21、第二三通电动调节阀22、第三三通电动调节阀23都是电动三通调节阀;第一二通电动调节阀5、第二二通电动调节阀6、第三二通电动调节阀16都是电动二通调节阀。

Claims (5)

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空气处理单元(10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100)由空气混合箱(10)、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组成;所述空气混合箱(10)分别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回风通道(12)、送风通道(13)相连;其特征是:该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低温冷冻水回路、高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低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低温水生产单元(3)、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所述低温水生产单元(3)出口端、第一供水干管(51)、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出口端、第一回水干管(52)、低温水生产单元(3)入口端顺序连接,低温冷冻水循环水泵(1)设置于第一供水干管(51)或第一回水干管(52)上,构成低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高温冷冻水回路至少包括高温水生产单元(4)、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所述高温水生产单元(4)出口端、第二供水干管(41)、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出口端、第二回水干管(42)、高温水生产单元(4)入口端顺序连接,高温冷冻水循环水泵(2)设置于第二供水干管(41)或第二回水干管(42)上,构成高温冷冻水回路;
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新风通道(11)中,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被设置于空气处理单元(100)的回风通道(1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一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一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一第一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一第二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高温冷冻水换热器(8)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一预冷换热器(15)被设置于新风通道(11)中的低温冷冻水换热器(7)的上风侧,所述预冷换热器(15)出口端与第二回水干管(42)相连,所述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与第二供水干管(41)相连;一第三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所述预冷换热器(15)入口端或出口端管道上。
CN201520690646.7U 2015-09-03 2015-09-03 空气处理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192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90646.7U CN205119298U (zh) 2015-09-03 2015-09-03 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90646.7U CN205119298U (zh) 2015-09-03 2015-09-03 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19298U true CN205119298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7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9064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19298U (zh) 2015-09-03 2015-09-03 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192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286A (zh) * 2015-09-03 2015-11-18 刘雄 空气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286A (zh) * 2015-09-03 2015-11-18 刘雄 空气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52635U (zh) 一种新型恒温恒湿净化空调机组
CN100529561C (zh) 基于蒸发冷却的置换通风与辐射供冷/热复合空调系统
CN104214911B (zh) 纺织厂复合式plc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390320A (zh) 一种洁净室温湿度自动控制装置
CN102230652A (zh) 结合辐射供冷的热湿分段处理空调装置及方法
CN101839528B (zh) 一种用于独立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控制装置
CN103512156A (zh) 一种空调新风系统的节能方法及新风负荷梯级处理装置
CN205957353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04697085A (zh) 分户组合式辐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CN106152285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15633A (zh) 用于空调制冷领域的冷水机组、工作方法及制冷剂
CN105222240A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5066286A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3363598A (zh) 温湿智控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119298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2728695A (zh) 一种可精确控制送风温湿度的节能型空调装置
CN105135552A (zh) 空调系统
CN103912935A (zh) 一种温湿度精度分级控制的系统及方法
CN103134120A (zh) 温湿度独立控制型双侧单冷源大温差空调
CN108534231B (zh) 空调器的新风调节系统及空调器
CN2926891Y (zh) 一种冷热全效除湿通风空调设备
CN111089353A (zh) 用于空调的湿度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4819523A (zh) 自带全部冷和热源的冷冻除湿式全空气空调机组
CN212805991U (zh) 一种空调机组表冷分段节能控制系统
CN202032690U (zh) 一种用于独立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