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17603U -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17603U
CN205117603U CN201520756794.4U CN201520756794U CN205117603U CN 205117603 U CN205117603 U CN 205117603U CN 201520756794 U CN201520756794 U CN 201520756794U CN 205117603 U CN205117603 U CN 205117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oyancy aid
transmission power
pond
water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567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7567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17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17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1760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抽水蓄能电站,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有进、排水管道连接,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进、排水泵进水、排水,两传输动力浮体与相应杠杆的一端连接,杠杆的另一端与连杆连接,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本实用新型效率高,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不受地域限制,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背景技术:
电能,是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即产生能量)的能力。电能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照明、冶金、化学、纺织、通信、广播等各个领域,是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飞跃的主要动力。同时,电能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平时生活中,也离不开电。而电能是目前最紧缺的。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一般是指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发电机来发电的方式的总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是有限的,形成需要很长的年限,且发电成本高。电站设置的限制也比较大。今年来,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利用这些清洁能源进行发电。
目前,现有的抽水蓄能电站采用上、下水库进行发电,具有如下缺陷:
一是,需要构筑水坝,位置偏僻,工程量大,需架设电网,造价高;
二是,选址具有局限性,占用的面积大,水坝周边要有结实的基础;
三是,上、下水库之间的落差要大;
四是,从下水库往上水库抽水,扬程高,耗电量大,效率低,从抽水至发电的周期长;
五是,容易受洪灾、干旱等影响,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六是,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部分能量会在转化时流失,不会增加发电量,只能利用电能的价格差来实现盈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范围广的抽水蓄能电站。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为下述结构之一:
①包括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有进、排水管道连接,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进、排水泵进水、排水,两传输动力浮体与相应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②包括有两组间隔设置的水池,每组水池包括有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及一个以上的作功浮体水池,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每组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与每个作功浮体水池之间均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通道连通,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进、排水管道连接,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进、排水泵进水、排水,在作功浮体水池内设置有作功浮体,作功浮体与相应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作功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③包括有两组间隔设置的水池,每组水池包括有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及一个以上的作功浮体水池,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每组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与每个作功浮体水池之间均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通道连通,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进、排水管道连接,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进、排水泵进水、排水,在作功浮体水池内设置有作功浮体,作功浮体与相应第一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第一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第一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作功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第一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同时,两传输动力浮体也与相应第二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第二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第二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第二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道水流流道上的启闭阀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启闭阀及第二启闭阀,第一启闭阀与第二启闭阀在水流流道上隔出缓冲区,正常工作时,缓冲区关闭,每组的作功浮体水池与传输动力水池之间连通,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缓冲区内连接有进、排水泵;
或:所述缓冲区分隔成两条水路,在每条水路内均设置有进、排水泵,在每条水路内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水轮发电机;
或:所述缓冲区分隔成两条水路,在每条水路内均设置有进、排水泵,在每条水路内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可逆式水泵水轮机,所述可逆式水泵水轮机作为进、排水泵控制传输动力浮体水池的进水、排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道水流通道上均设置有第三启闭阀及第四启闭阀,第三启闭阀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设置,第四启闭阀靠近作功浮体水池设置;在每道水流流道上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处分别设置有第五启闭阀及第六启闭阀;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与作功浮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舭龙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压载舱包括有固定压载舱和调整压载舱;调整压载舱设置在固定压载舱的上方,所述固定压载舱包括有独立、对称并均匀设置的若干个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两套独立的排放系统,在舱内设置有防浪板,所述出、入口设置在固定压载舱的上部,在固定压载舱的底部设置有底塞;所述调整压载舱包括有独立、对称并均匀设置的若干个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进、排系统,在舱内设置有防浪板,所述出、入口设置在调整压载舱的上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压载舱包括有底压载舱及边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与增速机连接,增速机再与发电机连接;或所述连杆与内燃机动力系统连接,内燃机动力系统与增速机连接,增速机再与发电机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还设置有进、排水管道,用于调节作功浮体上下运动所需的水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组水池的体积相等、排列对称,设置在两组水池内的相应的传输动力浮体及作功浮体的体积也相等,排列也对称。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效率高,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不受地域限制,需配备应急发电机作为启动电源,适用于大型发电,后期维修费用低,管理人员少,安全可靠;
2、本实用新型不受洪灾、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可连续发电,动能大、势能大,转速慢,在做功浮体上方设置杠杆、支点,把作用力传输至发电机;
3、本实用新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成本低,发电量大;
4、本实用新型具有削峰填谷的功能,在低谷时蓄水,高峰时放水发电;
5、本实用新型通过抽水用电、放水发电两者结合降低成本,利用浮体连接的杠杆传输动能,进行发电,增加发电量,从而产生效益;
6、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内陆地区,不需要建上、下水库,建筑范围小,选址比较方便,不受地域影响;
7、本实用新型的浮体之间的水面高度差小,选用低扬程、大流量水泵,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8、本实用新型可建在现有发电厂附近,降低成本,可以利用电厂的电网输出电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简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传输动力浮体上连接有第一杠杆、连杆的俯视图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压载舱的示意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传输动力浮体的俯视图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传输动力浮体设置在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中的示意简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示意简图;
图7是实施例2的俯视图简图;
图8是实施例3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参见图1—4: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包括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2,本实施例设置三道,一道备用,另外两道满足在设定时间内从一个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排至另一个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3,传输动力浮体3的面积可设定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面积的二分之一,允许左右偏差的存在。在传输动力浮体3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4,液体压载舱4之间通过有进、排水管道5连接,进、排水管道5通过水泵进行进水或排水,用于调节液体压载舱4间的水量。在每道的水流流道2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通过水泵进水、排水,两传输动力浮体3与相应第一杠杆6的一端连接,每根第一杠杆6与岸壁7上的支点8连接,每根第一杠杆6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9上,连杆9的一端通过增速机10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9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10连接发电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内的水位变化驱动第一杠杆6绕支点8摆动带动连杆6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设置两台发电机时,当其中一个传输动力浮体3进行检修,可关闭相应的启闭阀,传输动力浮体3就停止工作,停止一台发电机,而另外一台正常工作。
所述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的体积相等、排列对称,设置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内的相应的传输动力浮体3的体积也相等,排列也对称。
在传输动力浮体3及岸壁7上设置有杠杆凹槽及限位档,确保第一杠杆6正常摆动。第一杠杆6分布及受力要均匀,确保传输动力浮体3不发生纵倾横倾及第一杠杆的正常受力、传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道水流流道2上的启闭阀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启闭阀11及第二启闭阀12,第一启闭阀11与第二启闭阀12之间的水流流道2上形成缓冲区13,正常工作时,缓冲区13关闭,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缓冲区13内连接有进、排水泵,用于对缓冲区13内进行充水或排水;
也可以将缓冲区13分隔成两条水路,每条水路均与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连通,在每条水路内均设置有进、排水泵,在每条水路内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水轮发电机14,分别靠第一启闭阀11和第二启闭阀12设置,可减缓启闭阀的受力,便于拆卸、维修。设置水轮发电机14可以在两个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的排放水时,由高位向低位排放产生的势能带动水轮发电机14发电。
水轮发电机14也可以用可逆式水泵水轮机代替,由于可逆式水泵水轮机既可以用作水泵,又可以用作发电机,因此在两个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的排放水时,由高位向低位排放产生的势能带动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作为水泵使用时,用于对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进行进、排水,此时,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无需额外连接进、排水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每道水流流道2上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处分别设置有第五启闭阀15及第六启闭阀16;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设置各启闭阀还可以起到方便检修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浮体座17,所述传输动力浮体3外包设有碰垫1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压载舱4包括有固定压载舱和调整压载舱20;调整压载舱20设置在固定压载舱的上方,所述固定压载舱包括有独立、对称并均匀设置的若干个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两套独立的排放系统,在舱内设置有防浪板,所述固定压载舱的出、入口设置在固定压载舱的上部,在固定压载舱的底部设置有底塞;所述调整压载舱20包括有独立、对称并均匀设置的若干个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进、排系统,在舱内设置有防浪板21,所述调整压载舱20的出、入口设置在调整压载舱20的上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压载舱包括有底压载舱19及边舱21。
固定压载舱在正常工作时,全部满载,以确保浮体稳性、浮力、重力、重心等要求,调整压载舱20是调整浮体重力、浮力而改变作用力的大小,但不能超过载重量、干舷高度及对重心、稳性产生影响。
液体压载舱4要求满足人员进行清洗及安装浮体底塞。底塞设置两道手动螺旋阀门,但要保证传输动力浮体3作业时的密封性。
所述传输动力浮体3外侧壁上设置有舭龙骨22。作用是:降低传输动力浮体3上端的第一杠杆6的中心;避免传输动力浮体3进排水频繁,各调整压载舱20进排受力不均匀,容易造成横倾、纵倾;避免传输动力浮体3在低水位空载,稳性降低,容易发生倾斜;加强稳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9与增速机10连接,增速机10再与发电机连接;或所述连杆9与内燃机动力系统连接,内燃机动力系统与增速机10连接,增速机10再与发电机连接。设置增速机10的目的是:由于发电装置动能大、转速慢、落差大等特点,设置增速机10可以达到发电机额定转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有蓄水池,可以蓄存水量,在电站调整水位时发挥作用。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低谷吸电储水,高峰放水发电。深夜用电低谷时,电站可吸收电网上多余的电力,将电能转化为水能。白天用电高峰是,电站又可通过水利发电将水能转变成电能,从而增强电源的调峰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在两个传输动力浮体3的固定压载舱内加满压载水,并位于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的中间位置;
利用打入其中一个传输动力浮体3(设定为A浮体)调整调整压载舱20的压载水,使A浮体吃水增大,并下沉,使A浮体所在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设定为A水池)的水位上升,调整调整压载舱20压到设定高度;
利用另一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设定为B水池)向A水池注水,使A水池水位上升到设定高度,B水池水位下降至设定高度;
两浮体的水池(A水池、B水池)落差最大,而两浮体(A浮体、B浮体)的高度变化较小,可使用低扬程、大流量水泵,提高水泵的利用率;
两浮体(A浮体、B浮体)A浮体位于最高位、B浮体位于最低位。
2、打开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由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控制A水池向B水池流通,打开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A水池经过水轮发电机14向B水池排水,A水池高位、B水池低位,从高处向低处流,当缓冲区设置有水轮发电机14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时,水流带动水轮发电机14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
3、当A水池、B水池水位平行时,关闭第六启闭阀18、第二启闭阀12,两浮体(A浮体、B浮体)位于水池的中间位置。
4、A浮体向B浮体打入调整舱压载水,A浮体上升,A水池水位下降,B浮体下沉,B水池水位上升,此时,A水池位于最低位、B水池位于最高位。
5、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在正常情况下常开,由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控制B水池向A水池排水,打开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B水池经过水轮发电机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向A水池排水,使水轮发电机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当排至水位相同时,A浮体、B浮体位于水池的中间位置。
6、通过循环,A浮体、B浮体水池上下往复运动,利用第一杠杆6,把作用力传输至连杆9,带动连杆9旋转实现发电机发电。
实施例2:参见图3—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发电机的驱动由连接在作功浮体上的杠
杆驱动: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包括有两组间隔设置的水池,每组水池包括有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及一个以上的作功浮体水池23,本实施例每个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对应两个作功浮体水池23。作功浮体水池23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2连通,每组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与每个作功浮体水池23之间均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通道24连通,本实施例设置三道水流通道24,一道备用,另外两道满足浮体间的进出水量,保证作功浮体25正常工作。所述每道水流流道24向传输动力浮体3一侧倾斜,用于提高传输动力浮体3的排水体积。
在作功浮体水池23内设置有作功浮体25。作功浮体水池23的面积要满足作功浮体25的上下运动。所述传输动力浮体3的体积是作功浮体25体积的2倍以上。
所述作功浮体25外侧壁上设置有舭龙骨22。
所述两组水池的体积相等、排列对称,设置在两组水池内的相应的传输动力浮体3及作功浮体25的体积也相等,排列也对称。
作功浮体25与相应第二杠杆26的一端连接,每根第二杠杆26与岸壁7上的支点27连接,每根第二杠杆26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28上,连杆28的一端通过增速机10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28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10连接发电机,把作功浮体25产生的势能通过第二杠杆26绕支点27摆动带动连杆28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设置两台发电机时,当其中一个作功浮体25进行检修,可关闭相应的启闭阀,作功浮体25就停止工作,停止一台发电机,而另外一台正常工作。
在作功浮体25及岸壁上设置有杠杆凹槽及限位档,确保第二杠杆26正常摆动。第二杠杆26分布及受力要均匀,确保作功浮体25不发生纵倾横倾及杠杆8的正常受力、传动。
支点27的位置要设计准确,阻力要小,并能够承受第二杠杆26倾斜时产生的作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道水流流道2上的启闭阀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启闭阀11及第二启闭阀12,第一启闭阀11与第二启闭阀12之间的水流流道2上形成缓冲区13,正常工作时,缓冲区13关闭,每组的作功浮体水池23与传输动力水池1之间连通,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还可以将缓冲区13分隔成两条水路,每条水路均与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连通,在每条水路内均设置有进、排水泵,在每条水路内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水轮发电机14,分别靠第一启闭阀11和第二启闭阀12设置,可减缓启闭阀的受力,便于拆卸、维修。设置水轮发电机14可以在两个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的排放水时,由高位向低位排放产生的势能带动水轮发电机14发电。
水轮发电机14也可以用可逆式水泵水轮机代替,由于可逆式水泵水轮机既可以用作水泵,又可以用作发电机,因此,作为水泵使用时,用于对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进行进、排水,此时,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无需额外连接进、排水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道水流通道24上均设置有第三启闭阀28及第四启闭阀29,第三启闭阀28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设置,第四启闭阀29靠近作功浮体水池25设置;在每道水流流道23上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处分别设置有第五启闭阀17及第六启闭阀18;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设置各启闭阀还可以起到方便检修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浮体座17,所述传输动力浮体7外包设有碰垫18。
本实施例的液体压载舱4结构与使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还设置有进、排水管道30,用于调节作功浮体25上下运动所需的水量,通过进、排水管道3调整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之间的水位,增加势能,驱动作功浮体25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1、打开启闭阀28、29,在两个传输动力浮体3的固定压载舱内加满压载水,传输动力浮体3设置在水池1的中间位置;
利用打入其中一个传输动力浮体(设定为A浮体)调整调整压载舱20的压载水,使A浮体吃水增大,并下沉,使A浮体所在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设定为A水池)的水位上升,调整舱压到设定高度;
利用另一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设定为B水池)向A水池注水,使A水池水位上升到设定高度,B水池水位下降至设定高度;
两浮体的水池(A水池、B水池)落差最大,而两浮体(A浮体、B浮体)的高度变化较小,可使用低扬程、大流量水泵,提高水泵的利用率;
两浮体(A浮体、B浮体)A浮体位于最高位、B浮体位于最低位。
2、打开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由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控制A水池向B水池流通,打开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A水池经过水轮发电机14向B水池排水,A水池高位、B水池低位,从高处向低处流,当缓冲区设置有水轮发电机14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时,水流带动水轮发电机14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
3、当A水池、B水池水位平行时,关闭第六启闭阀18、第二启闭阀12,两浮体(A浮体、B浮体)位于水池的中间位置。
4、A浮体向B浮体打入调整舱的压载水,A浮体上升,A水池水位下降,B浮体下沉,B水池水位上升,此时,A水池位于最低位、B水池位于最高位。
5、第六启闭阀18、第二启闭阀12在正常情况下常开,由第五启闭阀17、第一启闭阀11控制B水池向A水池排水,打开第五启闭阀17、第一启闭阀11,B水池经过水轮发电机向A水池排水,使水轮发电机发电,当排至水位相同时,A浮体、B浮体位于水池的中间位置。
6、通过循环,A浮体、B浮体水池上下往复运动,设置的两个相应的作功浮体25随着水池23上下往复运动,利用第二杠杆26,把作用力传输至连杆28,带动连杆28旋转实现发电机发电。
实施例3:参见图8:
本实施例将实施例2、3的功能进行结合,同时由传输动力浮体与作功浮体动作驱动发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打开启闭阀(即为实施例2中的28、29),在两个传输动力浮体3的固定压载舱内加满压载水,传输动力浮体3设置在水池的中间位置;
利用打入其中一个传输动力浮体(设定为A浮体)调整调整压载舱20的压载水,使A浮体吃水增大,并下沉,使A浮体所在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1(设定为A水池)的水位上升,调整舱压到设定高度;
利用另一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设定为B水池)向A水池注水,使A水池水位上升到设定高度,B水池水位下降至设定高度;
两浮体的水池(A水池、B水池)落差最大,而两浮体(A浮体、B浮体)的高度变化较小,可使用低扬程、大流量水泵,提高水泵的利用率;
两浮体(A浮体、B浮体)A浮体位于最高位、B浮体位于最低位。
2、打开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由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控制A水池向B水池流通,打开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A水池经过水轮发电机14向B水池排水,A水池高位、B水池低位,从高处向低处流,当缓冲区设置有水轮发电机14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时,水流带动水轮发电机14或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
3、当A水池、B水池水位平行时,关闭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两浮体(A浮体、B浮体)位于水池的中间位置。
4、A浮体向B浮体打入调整舱的压载水,A浮体上升,A水池水位下降,B浮体下沉,B水池水位上升,此时,A水池位于最低位、B水池位于最高位。
5、第六启闭阀16、第二启闭阀12在正常情况下常开,由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控制B水池向A水池排水,打开第五启闭阀15、第一启闭阀11,B水池经过水轮发电机向A水池排水,使水轮发电机发电,当排至水位相同时,A浮体、B浮体位于水池的中间位置。
6、通过循环,A浮体、B浮体水池上下往复运动,由第一杠杆6带动连杆9旋转实现发电;同时,设置的两个相应的作功浮体25随着水池23上下往复运动,利用第二杠杆26,把作用力传输至连杆28,带动连杆28旋转实现发电机发电。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形状、结构、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为下述结构之一:
①包括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有进、排水管道连接,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水泵进水、排水,两传输动力浮体与相应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②包括有两组间隔设置的水池,每组水池包括有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及一个以上的作功浮体水池,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每组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与每个作功浮体水池之间均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通道连通,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进、排水管道连接,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水泵进水、排水,在作功浮体水池内设置有作功浮体,作功浮体与相应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作功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③包括有两组间隔设置的水池,每组水池包括有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及一个以上的作功浮体水池,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流道连通,每组的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与每个作功浮体水池之间均通过两道以上的水流通道连通,在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均设置有传输动力浮体,在传输动力浮体内设置有液体压载舱,液体压载舱之间通过进、排水管道连接,在每道的水流流道上均设置有启闭阀将两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进行隔断,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通过水泵进水、排水,在作功浮体水池内设置有作功浮体,作功浮体与相应第一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第一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第一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作功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第一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同时,两传输动力浮体也与相应第二杠杆的一端连接,每根第二杠杆与岸壁上的支点连接,每根第二杠杆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上,连杆的一端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或是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增速机连接发电机,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驱动第二杠杆绕支点摆动带动连杆动作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每道水流流道上的启闭阀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启闭阀及第二启闭阀,第一启闭阀与第二启闭阀在水流流道上隔出缓冲区,正常工作时,缓冲区关闭,每组的作功浮体水池与传输动力水池之间连通,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内连接有进、排水泵;
或:所述缓冲区分隔成两条水路,在每条水路内均设置有进、排水泵,在每条水路内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水轮发电机;
或:所述缓冲区分隔成两条水路,在每条水路内均设置有进、排水泵,在每条水路内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电动发电机,所述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电动发电机作为进、排水泵控制传输动力浮体水池的进水、排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每道水流通道上均设置有第三启闭阀及第四启闭阀,第三启闭阀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设置,第四启闭阀靠近作功浮体水池设置;在每道水流流道上靠近传输动力浮体水池处分别设置有第五启闭阀及第六启闭阀;各启闭阀的启闭由人工控制,或由电控箱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动力浮体与作功浮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舭龙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压载舱包括有固定压载舱和调整压载舱;调整压载舱设置在固定压载舱的上方,所述固定压载舱包括有独立、对称并均匀设置的若干个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两套独立的排放系统,在舱内设置有防浪板,出、入口设置在固定压载舱的上部,在固定压载舱的底部设置有底塞;所述调整压载舱包括有独立、对称并均匀设置的若干个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进、排系统,在舱内设置有防浪板,出、入口设置在调整压载舱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压载舱包括有底压载舱及边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增速机连接,增速机再与发电机连接;或所述连杆与内燃机动力系统连接,内燃机动力系统与增速机连接,增速机再与发电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动力浮体水池之间还设置有进、排水管道,用于调节作功浮体上下运动所需的水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水池的体积相等、排列对称,设置在两组水池内的相应的传输动力浮体及作功浮体的体积也相等,排列也对称。
CN201520756794.4U 2015-09-26 2015-09-26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117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6794.4U CN205117603U (zh) 2015-09-26 2015-09-26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6794.4U CN205117603U (zh) 2015-09-26 2015-09-26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17603U true CN205117603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73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5679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117603U (zh) 2015-09-26 2015-09-26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176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4474A (zh) * 2015-09-26 2015-12-09 张文庆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4474A (zh) * 2015-09-26 2015-12-09 张文庆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9813B (zh) 水流海浪潮汐动能和风能太阳能发电的综合系统
US7291936B1 (en) Submersibl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ng plant
ES2719224T3 (es) Sistema de almacenamiento de energía hidroneumático
CN202040026U (zh) 一种海上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CN102042158B (zh) 风力、海浪、海涌、太阳能四合一发电装置
CN102261302B (zh) 基于海面波浪层和深海稳定区的波浪能发电单元及系统
CN107975388A (zh) 一种废弃井巷抽水储能的系统及方法
CN104454357A (zh) 风能联合波浪能发电装置
CN201011333Y (zh) 平原地区重力能水力发电系统
Meisen et al. Ocean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CN102400835A (zh) 风雨水能发电装置
CN201588730U (zh) 海流发电机
CN105134474A (zh)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CN205117603U (zh)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
CN201116509Y (zh) 水利发电装置
US11359597B2 (en) Combined pumped hydro a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202756169U (zh) 双向泵潮汐势能发电装置
US20180030950A1 (en) Anti-drought and anti-flood by still water circulation generation
CN104819102A (zh) 一种风浪一体的发电装置
CN105099339A (zh) 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能综合发电系统
Halliday et al. Review of wave energy resource and wave generator developments in the UK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N111188718A (zh) 一种点冲式水轮循环转换双向发电装置及调控方法
CN103277235A (zh) 一种大气压力发电的方法及发电装置
KR101338950B1 (ko) 태양광 보완 우수활용 발전장치
CN211777789U (zh) 一种点冲式水轮循环转换双向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