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06650U - 反折自动伞具 - Google Patents

反折自动伞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06650U
CN205106650U CN201520814644.4U CN201520814644U CN205106650U CN 205106650 U CN205106650 U CN 205106650U CN 201520814644 U CN201520814644 U CN 201520814644U CN 205106650 U CN205106650 U CN 205106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leeve
umbrella
umbrella cloth
pole
mobile j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146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皓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1464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06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06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0665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折自动伞具,其包括:一主杆;套设于主杆的一作用滑套及一连接滑套;两端分别抵接于连接滑套及作用滑套的一压缩弹簧;中央固定于作用滑套的一第一伞布;中央固定于主杆顶端的一第二伞布;位于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之间的一伞骨本体;以及一拉移结构,该拉移结构具有一滑移单元及一连接单元,滑移单元滑设于伞骨本体,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枢设于滑移单元及作用滑套;借此,当作用滑套位于收合位置,使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收合时,连接单元枢设于伞骨本体的位置可相对朝主杆的方向移动,以使收折后的伞骨本体可完全贴合于主杆。

Description

反折自动伞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具,尤指一种反折自动伞具。
背景技术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第M508941号,其公开一种反折伞具,具有一主杆、一滑套、一第一伞布、一第二伞布及一伞骨本体,当滑套位于展开位置时,可连动伞骨本体的各第一折杆及各第二折杆动作,使伞骨本体朝主杆的底端张展,以使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展开,当滑套位于收合位置时,伞骨本体则朝主杆的顶端收折,以使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收合,且此时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整体呈现由下往上的方式收合,故沾满雨水的第二伞布即可收合于第一伞布内,用以防止雨水从第二伞布滴落至各处。
此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相关产业者进一步将上述反折伞具改良成一反折自动伞具,其多了一连接滑套、一压缩弹簧及多个连接杆等相关构件,其中,连接滑套套设于主杆上,并位于主杆顶端及滑套之间,且各第一折杆的一端由枢设于滑套改成枢设于连接滑套,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连接滑套及滑套,这些连接杆的一端枢设于作用滑套,另一端一对一枢设于伞骨本体;借此,当作用滑套不固定于收合位置时,压缩弹簧运用弹性回复力可抵推连接滑套,以带动作用滑套自动由收合位置滑动至展开位置,使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展开。
然而,上述反折自动伞具,由于滑套通过各连接杆与各第一折杆连接,且各连接杆枢设于各第一折杆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进行收伞动作,使作用滑套由展开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使伞骨本体朝主杆顶端收折时,时常造成各第一折杆无法完全贴合于主杆的情形,不但使收伞后伞具的整体体积过大,且容易造成伞骨本体发生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折自动伞具,其作用滑套通过连接单元与滑设于伞骨本体上的滑移单元连接的结构,使收折后的伞骨本体可完全贴合于主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反折自动伞具,其包括:一主杆,其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一作用滑套,其套设于主杆上,并于一收合位置及一展开位置之间滑动,且作用滑套选择性地固定于收合位置;一连接滑套,其套设于主杆上,并位于顶端及作用滑套之间;一压缩弹簧,其套设于主杆上,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于连接滑套及作用滑套;一第一伞布,其中央固定于作用滑套;一第二伞布,其中央固定于顶端;一伞骨本体,其与顶端及连接滑套连接,并位于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之间;以及一拉移结构,其具有一滑移单元及一连接单元,其中,滑移单元滑设于伞骨本体,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枢设于滑移单元及作用滑套,当作用滑套位于收合位置时,伞骨本体朝顶端收折,使第一伞布及第二伞布收合,且滑移单元朝主杆的方向滑移,以使连接单元枢设于伞骨本体的位置可相对朝主杆的方向移动。
其中,该伞骨本体具有多个伞骨,该多个伞骨环设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之间,并分别具有一第一折杆及一第二折杆,各第一折杆的一端枢设于该连接滑套,各第一折杆的另一端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的边缘连接,各第二折杆的一端枢设于该顶端,各第二折杆的另一端枢设于各第一折杆的中段处。
其中,该滑移单元具有多个滑移筒,其一对一滑设于各第一折杆上,该连接单元具有对应于这些滑移筒的多个连接杆,各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枢设于各滑移筒及该作用滑套。
其中,各第一折杆具有一枢设端、一固定端及一设于该枢设端与该固定端之间的枢设部,各枢设端枢设于该连接滑套,各固定端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的边缘连接,各枢设部用以供各第二折杆枢设,各滑移筒滑设于各枢设部及各枢设端之间。
其中,各枢设端具有一抵挡部,各抵挡部朝各固定端的方向渐缩,当该作用滑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各滑移筒套设于各抵挡部上,当该作用滑套位于该展开位置时,各滑移筒自各抵挡部脱离。
其中,各连接杆枢设于各滑移筒朝向各固定端的一端。
其中,各枢设部至各枢设端的距离小于各枢设部至各固定端的距离。
其中,各第一折杆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位于各枢设端及各固定端之间,用以分别连接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
其中,该连接滑套朝向该顶端的一端具有一较大外径的抵挡缘,该伞骨本体枢接于该抵挡缘,该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该抵挡缘及该作用滑套。
其中,该压缩弹簧的自由长度大于该连接滑套。
其中,该连接滑套的外径小于该作用滑套的内径。
其中,该主杆邻近该底端处设有一卡扣及一开关,该作用滑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该开关用以控制该卡扣卡固该作用滑套内缘。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作用滑套通过连接单元与滑设于伞骨本体上的滑移单元连接的结构,使作用滑套由展开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时,可带动滑移单元朝主杆的方向滑移,故连接单元枢设于伞骨本体的位置可相对朝主杆的方向移动,以使伞骨本体朝主杆的顶端收折后可完全贴合于主杆,以缩减反折自动伞具收伞后的整体体积,也可避免伞骨本体因收合不完全而发生折断。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显示作用滑套位于展开位置。
图2:图1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伞布拆离于主杆的外观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外观示意图。
图5: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本实用新型作用滑套位于展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作用滑套位于收合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反折自动伞具
10主杆
11顶端
12底端
13握把
14卡扣
15开关
20作用滑套
21连接端
22握持端
30连接滑套
31抵挡缘
40压缩弹簧
50第一伞布
51绑带
60第二伞布
70伞骨本体
71第一折杆
72第二折杆
73枢设端
74固定端
75枢设部
76第一连接部
77第二连接部
78抵挡部
80拉移结构
81滑移筒
8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于实用新型内容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现以具体实施例描述。实施例中各种不同对象按适于说明的比例、尺寸、变形量或位移量描绘,并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在此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折自动伞具100,其包括:
一主杆10,其具有一顶端11及一底端12,并于底端12设置有一握把13。
一作用滑套20,其套设于主杆10上,并于一收合位置及一展开位置之间滑动,其中,展开位置及收合位置分别邻近于主杆10的顶端11及底端12,且作用滑套20具有一连接端21及一握持端22,该连接端21和握持端22分别朝向主杆10的顶端11及底端12,此外,主杆10邻近底端12处设有一卡扣14及一开关15,作用滑套20位于收合位置时,开关15用以控制卡扣14卡固作用滑套20内缘,以使作用滑套20选择性地固定于收合位置。
一连接滑套30,其套设于主杆10上,并位于主杆10的顶端11及作用滑套20之间,连接滑套30的外径小于作用滑套20的内径,且连接滑套30朝向顶端11的一端具有一较大外径的抵挡缘31。
一压缩弹簧40,其套设于连接滑套30上,且压缩弹簧40的自由长度大于连接滑套30,而压缩弹簧4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连接滑套30的抵挡缘31及作用滑套20的连接端21,如图5所示。
一第一伞布50,其中央固定于作用滑套20的连接端21,且第一伞布50朝主杆10的底端12设有一绑带51,如图2所示。
一第二伞布60,其中央固定于主杆10的顶端11。
一伞骨本体70,其与顶端11及连接滑套30连接,并位于第一伞布50及第二伞布60之间,于本实用新型中,伞骨本体70具有多个伞骨,该多个伞骨环设于第一伞布50及第二伞布60之间,且每一伞骨都具有一第一折杆71及一第二折杆72。
各第一折杆71具有一枢设端73、一固定端74及一设于枢设端73与固定端74之间的枢设部75,其中,各枢设端73枢设于连接滑套30的抵挡缘31,如图5所示,各固定端74与第一伞布50及第二伞布60的边缘连接,如图6所示,其连接方式较佳采用缝合方式,且各枢设部75至各枢设端73的距离略小于各枢设部75至各固定端74的距离,各第二折杆72的一端枢设于主杆10的顶端11,各第二折杆72的另一端则枢设于枢设部75。
此外,各第一折杆71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部76及至少一第二连接部77,各第一连接部76及第二连接部77位于各枢设端73及各固定端74之间,用以分别连接第一伞布50及第二伞布60,其连接方式较佳也采用缝合方式。
一拉移结构80,其具有一滑移单元及一连接单元,其中,滑移单元具有多个滑移筒81,其一对一滑设于各第一折杆71上,且各滑移筒81滑设于各第一折杆71的枢设部75及枢设端73之间,连接单元具有对应于这些滑移筒81的多个连接杆82,各连接杆82的两端分别枢设于各滑移筒81及作用滑套20的连接端21,且各连接杆82枢设于各滑移筒81朝向各固定端74的一端。
此外,各第一折杆71的枢设端73具有一抵挡部78,各抵挡部78朝各固定端74的方向渐缩,当作用滑套20位于收合位置时,各滑移筒81朝各枢设端73的方向滑移,以套设于各抵挡部78上,如图7所示,当作用滑套20位于展开位置时,各滑移筒81朝各固定端74的方向滑移,以自各抵挡部78脱离,如图6所示。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概述,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运作方法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原理陈述如下:
当使用者欲进行收伞的动作时,必须手动将作用滑套20由展开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此时,可连动各第一折杆71及各第二折杆72动作,使伞骨本体70朝主杆10的顶端11收折,使第一伞布50及第二伞布60收合,如图7所示,且此时各滑移筒81受到各连接杆82及作用滑套20的带动,朝各第一折杆71的枢设端73的方向滑移,以套设于各抵挡部78上。
此外,此时的压缩弹簧40受到连接滑套30及作用滑套20的抵压呈压缩状,而作用滑套20可受卡扣14卡固以固定于收合位置。
而当使用者欲进行开伞的动作时,按压开关15即可使卡扣14释放作用滑套20,压缩弹簧40运用弹性回复力即可抵推连接滑套30,以带动作用滑套20自动由收合位置滑动至展开位置,此时,可连动各第一折杆71及各第二折杆72动作,使伞骨本体70朝主杆10的底端12张展,使第一伞布50及第二伞布60展开,如图1及图6所示,且此时各滑移筒81朝各固定端74的方向滑移,以自各抵挡部78脱离。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作用滑套20通过各连接杆82与滑设于各第一折杆71上的各滑移筒81连接的结构,使作用滑套20由展开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时,可带动各滑移筒81朝各第一折杆71的枢设端73滑移,故各连接杆82枢设于各第一折杆71的位置可相对朝主杆10的方向移动,以使伞骨本体70朝主杆10的顶端11收折后可完全贴合于主杆10,以缩减反折自动伞具100收伞后的整体体积,也可避免伞骨本体70因收合不完全而发生折断。
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已,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不违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从事的种种修改或变化,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主杆,其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
一作用滑套,其套设于该主杆上,并于一收合位置及一展开位置之间滑动,且该作用滑套选择性地固定于该收合位置;
一连接滑套,其套设于该主杆上,并位于该顶端及该作用滑套之间;
一压缩弹簧,其套设于该主杆上,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于该连接滑套及该作用滑套;
一第一伞布,其中央固定于该作用滑套;
一第二伞布,其中央固定于该顶端;
一伞骨本体,其与该顶端及该连接滑套连接,并位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之间;以及
一拉移结构,其具有一滑移单元及一连接单元,其中,该滑移单元滑设于该伞骨本体,该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枢设于该滑移单元及该作用滑套,当该作用滑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该伞骨本体朝该顶端收折,使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收合,且该滑移单元朝该主杆的方向滑移,以使该连接单元枢设于该伞骨本体的位置可相对朝该主杆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伞骨本体具有多个伞骨,该多个伞骨环设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之间,并分别具有一第一折杆及一第二折杆,各第一折杆的一端枢设于该连接滑套,各第一折杆的另一端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的边缘连接,各第二折杆的一端枢设于该顶端,各第二折杆的另一端枢设于各第一折杆的中段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该滑移单元具有多个滑移筒,其一对一滑设于各第一折杆上,该连接单元具有对应于这些滑移筒的多个连接杆,各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枢设于各滑移筒及该作用滑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各第一折杆具有一枢设端、一固定端及一设于该枢设端与该固定端之间的枢设部,各枢设端枢设于该连接滑套,各固定端与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的边缘连接,各枢设部用以供各第二折杆枢设,各滑移筒滑设于各枢设部及各枢设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各枢设端具有一抵挡部,各抵挡部朝各固定端的方向渐缩,当该作用滑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各滑移筒套设于各抵挡部上,当该作用滑套位于该展开位置时,各滑移筒自各抵挡部脱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各连接杆枢设于各滑移筒朝向各固定端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各枢设部至各枢设端的距离小于各枢设部至各固定端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各第一折杆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位于各枢设端及各固定端之间,用以分别连接该第一伞布及该第二伞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滑套朝向该顶端的一端具有一较大外径的抵挡缘,该伞骨本体枢接于该抵挡缘,该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该抵挡缘及该作用滑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该压缩弹簧的自由长度大于该连接滑套。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滑套的外径小于该作用滑套的内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折自动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主杆邻近该底端处设有一卡扣及一开关,该作用滑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该开关用以控制该卡扣卡固该作用滑套内缘。
CN201520814644.4U 2015-10-20 2015-10-20 反折自动伞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06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14644.4U CN205106650U (zh) 2015-10-20 2015-10-20 反折自动伞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14644.4U CN205106650U (zh) 2015-10-20 2015-10-20 反折自动伞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06650U true CN205106650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62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1464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06650U (zh) 2015-10-20 2015-10-20 反折自动伞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066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9689A (zh) * 2015-10-20 2017-04-26 刘皓铭 反折自动伞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9689A (zh) * 2015-10-20 2017-04-26 刘皓铭 反折自动伞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63809U (zh) 反折伞具
WO2014183357A1 (zh) 帐篷顶部展收控制结构
CN205106650U (zh) 反折自动伞具
CN105962576B (zh) 一种免整理伞
CN205106652U (zh) 具有防风效果的反折伞具
CN207152112U (zh)
US8726920B2 (en) Telescopic tube structure for automatic umbrellas
CN106579689A (zh) 反折自动伞具
CN202800407U (zh) 一种偏心防雨伞
CN203000126U (zh) 一种翻转伸缩连杆蚊帐支架
CN205018448U (zh) 反向折收伞具结构
CN205040824U (zh) 一种遮雨面可变式折叠伞
CN208769241U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床
CN202874056U (zh) 折伞
CN109222358B (zh) 两折反向伞的伞骨弯曲结构
CN202919228U (zh) 改进结构的单边伞
KR101195096B1 (ko) 슬라이드 방식의 접이식 우산
CN206390435U (zh) 一种抗风雨伞
CN205492853U (zh) 一种可伸缩新型伞
CN209449919U (zh) 具有注塑伞骨组件的折叠抗风伞
CN209711943U (zh) 雨伞拉杆书包
CN210114123U (zh) 一种多折背包伞
CN210114317U (zh) 一种可调节大小的雨伞架
CN203447032U (zh) 一种衣架及挂衣装置
CN2930385Y (zh) 一种三折伞实心伞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