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04937U - 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04937U CN205104937U CN201520837259.1U CN201520837259U CN205104937U CN 205104937 U CN205104937 U CN 205104937U CN 201520837259 U CN201520837259 U CN 201520837259U CN 205104937 U CN205104937 U CN 2051049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iode
- output
- charger
- mobile terminal
-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器和移动终端,充电器包括:微控制单元MCU、整流电路、开关电路、模拟开关;微控制单元MCU包括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第二ADC输入端、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第二GPIO端口、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二ADC输入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模拟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数据线的正D+、数据线的负D-端连接,模拟开关的控制端与第二GPIO端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充电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一般使用可充电电池提供电能。可充电电池需要通过充电器补充电量。目前,移动终端一般通过符合BC1.2充电标准的充电器进行充电。图1为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常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简称USB)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相连,USB线包括:电源线(VBUS)、数据线的正(D+)、数据线的负(D-)线和地线GND。
现有技术中,当移动终端的可充电电池的电压过低时,移动终端会无法开机,此时移动终端中的充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简称IC)按照默认的充电流程进行充电,当移动终端的电池电压达到移动终端的开机电压点时,移动终端侧通过判断USB线中的D+、D-线是否短接,从而识别出该充电器是否为标准充电器,从而继续给移动终端充电。
如果充电器是直充充电器时,移动终端侧需要通过USB中的D+、D-线与直充充电器的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Unit,简称MCU)进行数据交互,然后MCU对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给移动终端充电,但是目前常用的BC1.2的充电标准要求充电器的D+、D-线短接,移动终端才能识别出该充电器为标准充电器,从而按照充电器的设定电流进行充电,否则会按照普通USB输出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因此,只支持BC1.2充电标准的充电器的移动终端会将直充充电器识别为非标准充电器,进而无法通过直充充电方式进行大电流充电,导致充电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器和移动终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充电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电连接,所述充电器包括:
微控制单元MCU、整流电路、开关电路、模拟开关;
其中,所述微控制单元MCU包括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第二ADC输入端、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第二GPIO端口、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ADC输入端和所述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所述第二ADC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的电压;
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
所述模拟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数据线的正D+、数据线的负D-端连接,所述模拟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GPIO端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开关管;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ADC输入端和所述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所述第二ADC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开关管的漏极的电压。
可选地,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三电阻;其中,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漏极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电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中央处理器CPU、第三三极管、直充电路;
其中,所述中央处理器CPU包括: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直充电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可选地,还包括:
第四电阻;
其中,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VBUS线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充电集成电路IC;
其中,所述充电集成电路IC与所述VBUS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器和移动终端,当移动终端确认需要直充充电后,移动终端的CPU的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该GPIO端口通过USB线的VBUS连接到充电器的第二ADC输入端,MCU检测到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和第二ADC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为0时,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当MCU的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后,MCU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由闭合状态变为断开状态;模拟开关打开后,MCU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确认移动终端所需的充电电压后,MCU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从而进行直充充电,现有技术中,如果采用直充方式充电,由于D+、D-线不是短接的,则对于只支持BC1.2充电标准的移动终端来说,会将直充充电器识别为非标准充电器,则其充电电流会小于识别为标准充电器的充电电流,造成充电时间延长,充电效率较低,而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只支持BC1.2充电标准的移动终端也能够将直充充电器识别为标准充电器,进行大电流充电,充电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器和移动终端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还可以包括既具有触摸屏也具有物理按键的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充电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器和移动终端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电连接,本实施例的充电器包括:
微控制单元MCU、整流电路、开关电路、模拟开关S1;
其中,微控制单元MCU包括第一模/数转化(Analog-to-DigitalConverter,简称ADC)输入端(ADC1)、第二ADC输入端(ADC2)、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简称GPIO)端口(GPIO1)、第二GPIO端口(GPIO2)、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
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二ADC输入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第二ADC输入端用于检测开关电路的第三端的电压;
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
模拟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连接,模拟开关的控制端与第二GPIO端口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电连接,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通过USB线的VBUS线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电连接,MCU的D+和D-端通过USB线的D+、D-线分别与移动终端的CPU的D+和D-端电连接。整流电路连接电源输出端,将电源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电路在默认情况下是导通的。当移动终端的可充电电池的电压过低时,移动终端会无法开机,此时移动终端中的充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简称IC)按照默认的充电流程进行充电,当移动终端的电池电压达到移动终端的开机电压点时,移动终端侧通过判断USB线中的D+、D-线是否短接,从而识别出该充电器是否为标准充电器,如果识别出是标准充电器,则继续进行充电。
因此,本实施例中,模拟开关在默认情况下是闭合的,此时无法进行直充充电,如果移动终端支持直充充电,则需要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打开,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
移动终端确认需要直充充电后,充电IC停止充电,移动终端的CPU的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该GPIO端口通过USB线的VBUS连接到充电器的第二ADC输入端,如MCU检测到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和第二ADC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为0时,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当MCU的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后,MCU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打开;模拟开关打开后,MCU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确认移动终端所需的充电电压后,MCU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从而进行直充充电。此时的充电电压例如是5V。
具体来说,可以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电路断开;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电路导通。
可以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模拟开关打开;输出低电平时,模拟开关闭合。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进行直充充电后,将移动终端的GPIO端口、充电器的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和第二GPIO端口置为低电平。
如果是普通充电器给支持直充充电的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则充电器不会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当移动终端检测到超过一预设时长充电器没有与该移动终端通信,则移动终端认为是普通充电器,不进行直充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当移动终端确认需要直充充电后,移动终端的CPU的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该GPIO端口通过USB线的VBUS连接到充电器的第二ADC输入端,MCU检测到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和第二ADC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为0时,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当MCU的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后,MCU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由闭合状态变为断开状态;模拟开关打开后,MCU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确认移动终端所需的充电电压后,MCU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从而进行直充充电,现有技术中,如果采用直充方式充电,由于数据线的正D+、数据线的负D-线不是短接的,则对于只支持BC1.2充电标准的移动终端来说,会将直充充电器识别为非标准充电器,则其充电电流会小于识别为标准充电器的充电电流,造成充电时间延长,充电效率较低,而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只支持BC1.2充电标准的移动终端也能够将直充充电器识别为标准充电器,进行大电流充电,充电效率较高。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开关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开关管Q3;
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开关管;
其中,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开关管的栅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开关管Q3的源极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开关管Q3的漏极分别与第二ADC输入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第二ADC输入端用于检测开关管Q3的漏极的电压。
具体来说,移动终端确认需要直充充电后,充电IC停止充电,移动终端的CPU的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该GPIO端口通过USB线的VBUS连接到充电器的第二ADC输入端,MCU检测到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和第二ADC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为0时,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使得第一三极管Q1导通,此时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对地阻抗较小,因此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的输入电压为0V,从而使得第二三极管Q2关断,由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对地阻抗较大,因此开关管Q3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差为0,此时开关管Q3关断,从而使得开关电路断开,当MCU的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后,MCU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打开;模拟开关打开后,MCU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确认移动终端所需的充电电压后,MCU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使得第一三极管Q1关断,此时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对地阻抗较大,使得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的输入电压为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从而使得第二三极管Q2导通,由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对地阻抗较小,因此开关管Q3的栅极的电压为0,源极的电压为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此时开关管Q3导通,从而使得开关电路导通,从而进行充电。
在实际应用中,开关管Q3可以为MOS场效应晶体管。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能够根据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的电平控制开关管Q3断开或导通。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如图5所示,开关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开关管Q3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具体来说,第一电阻R1的作用是,当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即第一三极管Q1导通时,此时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对地阻抗接近0,如果没有第一电阻就相当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直接通过第一三极管Q1对地短路,所以第一电阻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稳定。
第二电阻R1的作用是,当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导通,第二三极管Q2关断,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对地阻抗很大,因为开关管Q3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第二电阻对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来说,对地阻抗很小,所以开关管Q3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就是相等的,所以开关管Q3才会关断。
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阻值范围为4.7千欧(kΩ)-47kΩ。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充电器还可以包括:第三电阻R3;其中,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
具体来说,因第二ADC输入端需要检测第二ADC输入端是否有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所以在整流电路的输出处增加一个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的分压电路,当第三开关管Q4导通,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经过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分压到第二ADC输入端,此时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的是低电平,当第三开关管Q4关断,第三开关管Q4的集电极对地阻抗远大于第三电阻的阻值,所以第二ADC输入端的电压就接近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即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高电平。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充电器电连接,包括:
中央处理器CPU、第三三极管Q4、直充电路;
其中,中央处理器CPU包括: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
第三三极管Q4的基极与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直充电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第三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电连接,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通过USB线的VBUS线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电连接,MCU的D+和D-端通过USB线的D+、D-线分别与移动终端的CPU的D+和D-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器的开关电路在默认情况下是导通的。当移动终端的可充电电池的电压过低时,移动终端会无法开机,此时移动终端中的充电IC按照默认的充电流程进行充电,当移动终端的电池电压达到移动终端的开机电压点时,移动终端侧通过判断USB线中的D+、D-线是否短接,从而识别出该充电器是否为标准充电器,如果识别出是标准充电器,则继续进行充电。
因此,模拟开关在默认情况下是闭合的,此时无法进行直充充电,如果移动终端支持直充充电,则需要控制充电器的MCU的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打开,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
移动终端确认需要直充充电后,充电IC停止充电,移动终端的CPU的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该GPIO端口通过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USB线的VBUS连接,使得该GPIO端口连接到充电器的第二ADC输入端,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会使得第三三极管Q4周期性导通和关断。MCU检测到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和第二ADC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为0时,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当MCU的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后,MCU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打开;模拟开关打开后,MCU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确认移动终端所需的充电电压后,MCU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从而进行充电。此时的充电电压例如是5V。
具体来说,可以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电路断开;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电路导通。
可以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模拟开关打开;输出低电平时,模拟开关闭合。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进行直充充电后,将移动终端的GPIO端口、充电器的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和第二GPIO端口置为低电平。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当移动终端确认需要直充充电后,移动终端的CPU的GPIO端口输出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该GPIO端口通过USB线的VBUS连接到充电器的第二ADC输入端,MCU检测到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和第二ADC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为0时,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当MCU的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周期性变化的高低电平后,MCU控制第二GPIO端口输出电平控制模拟开关由闭合状态变为断开状态;模拟开关打开后,MCU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确认移动终端所需的充电电压后,MCU控制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输出电平从而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从而进行直充充电,实现了支持BC1.2充电标准的充电器的移动终端也能够通过直充充电方式进行大电流充电,充电效率较高。
图7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如图7所示,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
第四电阻R4;
其中,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VBUS线连接。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还包括:
充电IC;
其中,充电IC与VBUS线连接。
具体来说,因第二ADC输入端需要检测第三开关管Q4的周期性导通和关断,所以在整流电路的输出处增加一个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的分压电路,当第三开关管Q4导通,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经过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分压到第二ADC输入端,此时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的是低电平,当第三开关管Q4关断,第三开关管Q4的集电极对地阻抗远大于第三电阻的阻值,所以第二ADC输入端的电压就接近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即第二ADC输入端检测到高电平。
另外第四电阻的主要作用是:当开关管Q3导通并且第三开关管Q4导通的时候,如果没有第四电阻就相当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直接通过开关管Q3后连接到地上了,所以第四电阻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稳定。
在实际应用中,第四电阻的阻值范围为阻值大于5kΩ,并且第三电阻的阻值与第四电阻的阻值比要大于2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移动终端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充电器实施例对应,所以相关之处可参见充电器实施例的部分说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的充电端电连接,所述充电器包括:
微控制单元MCU、整流电路、开关电路、模拟开关;
其中,所述微控制单元MCU包括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第二ADC输入端、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第二GPIO端口、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ADC输入端和所述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所述第二ADC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的电压;
第一模/数转化ADC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
所述模拟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数据线的正D+、数据线的负D-端连接,所述模拟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GPIO端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开关管;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ADC输入端和所述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所述第二ADC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开关管的漏极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电阻;其中,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漏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为场效应晶体管。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充电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与移动终端电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中央处理器CPU、第三三极管、直充电路;
其中,所述CPU中央处理器包括: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数据线的正D+和数据线的负D-端;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通用输入/输出GPIO端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直充电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VBUS线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电阻;
其中,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VBUS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充电集成电路IC;
其中,所述充电集成电路IC与所述VBUS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37259.1U CN205104937U (zh) | 2015-10-27 | 2015-10-27 | 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37259.1U CN205104937U (zh) | 2015-10-27 | 2015-10-27 | 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04937U true CN205104937U (zh) | 2016-03-23 |
Family
ID=55520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37259.1U Active CN205104937U (zh) | 2015-10-27 | 2015-10-27 | 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0493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9618A (zh) * | 2016-08-30 | 2017-01-11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器端usb充电控制电路和终端usb充电控制电路 |
CN106712204A (zh) * | 2017-01-25 | 2017-05-24 | 北京鸿智电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短接的装置以及用于微控制单元的控制方法 |
-
2015
- 2015-10-27 CN CN201520837259.1U patent/CN2051049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9618A (zh) * | 2016-08-30 | 2017-01-11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器端usb充电控制电路和终端usb充电控制电路 |
CN106329618B (zh) * | 2016-08-30 | 2018-12-07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器端usb充电控制电路和终端usb充电控制电路 |
CN106712204A (zh) * | 2017-01-25 | 2017-05-24 | 北京鸿智电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短接的装置以及用于微控制单元的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87055B (zh) |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 |
CN101924383B (zh) | 一种自动设置充电电流的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方法 | |
CN203933124U (zh) | 一种单接口移动电源、蓝牙键盘及保护套 | |
CN206564475U (zh) |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 |
CN103972955A (zh) | 一种usb接口充电握手方法以及可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 | |
CN103208661A (zh) | 一种智能终端及其进行大电流充电的方法 | |
CN204334632U (zh) | 一种主从通信电路和空调器 | |
CN102904291A (zh) | 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03812147B (zh) | 电池充电控制系统 | |
WO2014187415A1 (zh) | 一种充电电缆及充电系统 | |
CN204243812U (zh) | 移动设备电池的快速充电装置 | |
CN204361767U (zh) | 充电器及其充电控制电路 | |
CN105098883A (zh) | 充电系统 | |
CN102368633A (zh) | 一种太阳能与市电互补控制器 | |
CN204290475U (zh) | 电源切换电路和电子设备 | |
CN203883502U (zh) | 一种可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 | |
CN205104937U (zh) | 充电器和移动终端 | |
CN101788842A (zh) | 计算机系统的电源管理装置及其相关方法与计算机系统 | |
CN102624051B (zh) | 手机及充电保护电路 | |
CN202153645U (zh) | 一种基于otg接口充电的电子设备 | |
CN202353305U (zh) | 一种太阳能与市电互补控制器 | |
CN210780130U (zh) | 电源关断控制电路 | |
CN104167784A (zh) | 移动电源电路 | |
CN204046673U (zh) | 一种具有双电池功能的手机 | |
CN105449760A (zh) | 移动终端的充电方法以及充电适配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Shandong City,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Shandong City,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