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94423U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094423U CN205094423U CN201520573367.2U CN201520573367U CN205094423U CN 205094423 U CN205094423 U CN 205094423U CN 201520573367 U CN201520573367 U CN 201520573367U CN 205094423 U CN205094423 U CN 2050944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component
- sphygomanometers
- crash roll
- hand h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有防震结构的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压表设置有上壳体、下壳体,内壳组件、阀体组件,充气组件,充压球护套,气道结构以及防震机构,所述内壳组件设置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所述内壳组件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设置有防震机构,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阀体组件,所述阀体组件通过螺纹连接充气组件,所述阀体组件与充气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阀体组件与内壳组件之间设置有气道结构相连通。该技术方案整体结构设计巧妙,通过阻尼减震原理很好的达到了防震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压表,特别涉及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生活环境、个人保健、医疗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持式血压表为一种属于间接测量法的机械血压表。其使用方便、快捷,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现有的手持式血压表,在装配机芯膜盒时一般都是直接与表壳通过螺纹或者螺丝发生紧固关系,这样使得血压表在受到冲击后,振动会通过螺纹处直接传递到核心部件上,对核心部件产生影响,从而使血压表示值发生偏针、移位等诸多不良,并且直接影响测量结果,针对该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尝试改进,但是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到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该技术方案整体结构设计巧妙,通过阻尼减震原理很好的达到了防震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设置有防震结构的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压表设置有上壳体、下壳体,内壳组件、阀体组件,充气组件,充压球护套,气道结构以及防震机构,所述内壳组件设置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所述内壳组件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设置有防震机构,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阀体组件,所述阀体组件通过螺纹连接充气组件,所述阀体组件与充气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阀体组件与内壳组件之间设置有气道结构相连通。该技术方案设置了防震机构可以很好的降低传递振动的能力,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同时对血压表核心部件进行保护,增强其耐冲击的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内壳组件包括内壳,机芯组件,膜盒部件,表盘,表针部件以及表玻璃,所述机芯组件,膜盒部件通过机芯柱螺丝紧固,将其装入内壳中,机芯组件上面依次设置表盘、表针部件、表玻璃,该技术方案中,用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紧固,然后依次装入表盘,表针部件,表玻璃,旋上紧定螺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防震机构包括防震垫和防震垫圈,所述防震垫设置在内壳组件和下壳体之间,所述防震垫圈设置在内壳组件和上壳体之间,所述防震垫套在内壳组件上,然后放入下壳体中;所述防震机构还起到支撑、定位内壳组件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防震垫包括圆筒主体以及设置在圆筒主体上面的凸缘,所述圆筒主体上设置有槽口,其中防震垫圆筒主体内侧面与内壳的外侧面相配,防震垫圆筒主体的外侧面与下壳体的内侧面相配,所述防震垫凸缘上表面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下表面相配,所述防震垫凸缘下表面与下壳体的加强筋上表面相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防震垫圈设置为环形垫圈,其单面贴胶,黏贴在上壳体的凹槽面上,防震垫圈未贴胶的一面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上表面相配。这样的结构使内壳组件受到防震垫以及防震垫圈的支撑,不易在上壳体、下壳体之内发生窜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体部件,阀体胶塞,气阀帽,弹簧以及卡簧,所述阀体部件由四通阀体和气阀颈组成,所述气阀颈注塑时预埋进四通阀体内。所述阀体胶塞设置在阀体部件进气口D处,起单向阀作用,所述气阀帽通过螺纹与气阀颈连接,所述气阀颈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卡簧设置在气阀帽内,起限位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充压球,充压球内套,塑料尾阀,所述充压球上口设置充压球内套,所述充压球内套与阀体部件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塑料尾阀设置在充压球尾部,起到单向阀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气道结构包括气管,所述气管一端与内壳组件的膜盒气嘴B相连通,另一端与阀体组件的阀体气嘴C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下表壳之间设置有卡扣结构A以及十字盘头自攻螺钉,所述卡扣结构有三个,分别位于血压表顶部以及左右两侧偏顶部70°,所述十字盘头自攻螺钉设置在表壳尾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充气组件外设置有充压球护套,所述充压球护套套在充气组件上;所述充压球护套套在上壳体、下壳体的尾部台阶上,所述防震垫的材质设置为硅胶或者其他阻尼材料,所述防震垫圈的材质设置为泡棉或者其他阻尼材料。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拆卸方便;
2)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震机构很好的降低结构传递振动的能力,对核心部件进行保护,增加其耐冲击的能力。该技术方案的防震机构采用阻尼减震的基本原理,即固体振动时,使固体振动的能量尽可能多地耗散在阻尼层中的方法,称为阻尼减震,阻尼是指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把运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可以耗散能量的一种作用;该技术方案中的防震机构采用阻尼减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减小血压表结构的共振振幅,从而避免结构因动应力达到极限造成结构破坏;(2)有助于血压表、内壳组件受到瞬间冲击后,很快恢复到稳定状态;(3)可以提高血压表的加工精度、测量精度和工作精度;在动态环境下工作需要有较高的抗震性和动态稳定性,通过各种阻尼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其动态性能;(4)有助于降低结构传递振动的能力;
3)该技术方案有助于机械系统受到瞬间冲击后,很快恢复到稳定状态;
4)该技术方案将内壳作为独立的整体,可以对其单独进行生产,也可以作为配件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剖视图;
图1-1为图1的M-M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冲击方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震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壳组件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阀体组件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阀体部件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组件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防震垫零件图;
图9-1为图9剖视图;
图9-2为图9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防震垫圈零件图;
图11为图10剖视图;
图中:1防震垫圈;2上壳体;3防震垫;4内壳组件;5下壳体;6气管;7阀体组件;8密封圈;9充压球护套;10充气组件;11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12十字盘头自攻螺钉;13阀帽套;14表针部件;15表玻璃;16表盘;17机芯组件;18膜盒部件;19内壳;20紧定螺钉;21机芯柱螺钉;22阀体部件;23阀体胶塞;24卡簧;25弹簧;26气阀帽;27气阀颈;28四通阀体;29充压球内套;30充压球;31塑料尾阀;32、圆筒本体,33、凸缘,34、防震垫槽口;A卡扣结构;B膜盒气嘴;C阀体气嘴;D进气口;E内壳槽口;F1内壳外缘阶梯的下表面;f1防震垫凸缘上表面;F2内壳的外侧面;f2防震垫圆筒内侧面;F3下壳体的加强筋上表面;f3防震垫凸缘下表面;F4下壳体的内侧面;f4防震垫圆筒的外侧面;F5内壳外缘阶梯的上表面;f5防震垫圈未贴胶的一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认识和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介绍。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1-1、图2—图5,一种设置有防震结构的手持式血压表,所述血压表设置有上壳体2、下壳体5,内壳组件4、阀体组件7,充气组件10,充压球护套9,气道结构以及防震机构,所述内壳组件设置于上壳体2、下壳体5之间,所述内壳组件4与上壳体2、下壳体5之间设置有防震机构,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阀体组件,所述阀体组件7通过螺纹连接充气组件,所述阀体组件与充气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圈8,所述阀体组件7与内壳组件4之间设置有气道结构相连通;所述内壳组件包括内壳19,机芯组件17,膜盒部件18,表盘16,表针部件14以及表玻璃15,所述机芯组件17,膜盒部件18通过机芯柱螺丝紧固,将其装入内壳中,机芯组件17上面依次设置表盘16、表针部件14、表玻璃15,该技术方案中,用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11紧固,然后依次装入表盘,表针部件,表玻璃,旋上紧定螺钉。该技术方案设置了防震机构可以很好的降低传递振动的能力,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同时对血压表核心部件进行保护,增强其耐冲击的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参见图1—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防震机构包括防震垫3和防震垫圈1,所述防震垫1设置在内壳组件4和下壳体5之间,所述防震垫圈1设置在内壳组件4和上壳体2之间,所述防震垫3套在内壳组件4上,然后放入下壳体5中;所述防震机构还起到支撑、定位内壳组件的作用。
实施例3:
参见图1—图4、图9、图9-1、图9-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防震垫3包括圆筒主体32以及设置在圆筒主体上面的凸缘33,所述圆筒主体上设置有槽口34,其中防震垫圆筒内侧面f2与内壳的外侧面F2相配,防震垫圆筒的外侧面f4与下壳体的内侧面F4相配,防震垫凸缘上表面f1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下表面F1相配,防震垫凸缘下表面f3与下壳体的加强筋上表面F3相配。所述防震垫圈1设置有单面贴胶,黏贴在上壳体的凹槽面上,防震垫圈的另一面f5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上表面F5相配。这样的结构使内壳组件4受到防震垫3以及防震垫圈1的支撑,不易在上壳体2、下壳体5之内发生窜动。
实施例4:
参见图1—图4、图10、图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防震垫圈1设置为环形垫圈,其单面贴胶,黏贴在上壳体的凹槽面上,防震垫圈未贴胶的一面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上表面相配。这样的结构使内壳组件受到防震垫以及防震垫圈的支撑,不易在上壳体、下壳体之内发生窜动。
实施例5:
参见图1—图4、图6、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体部件22,阀体胶塞23,气阀帽26,弹簧25以及卡簧24,所述阀体部件由四通阀体27和气阀颈28组成,所述气阀颈注塑时预埋进四通阀体内。所述阀体胶塞23设置在阀体部件进气口D处,起单向阀作用,所述气阀帽通过螺纹与气阀颈连接,所述气阀颈27内设置有弹簧25,所述卡簧24设置在气阀帽26内,起限位作用。
实施例6:
参见图1—图4、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充压球30,充压球内套29,塑料尾阀31,所述充压球上口设置充压球内套29,所述充压球内套29与阀体部件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塑料尾阀31设置在充压球尾部,起到单向阀的作用。
实施例7:
参见图1—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气道结构包括气管6,所述气管一端与内壳组件的膜盒气嘴B相连通,另一端与阀体组件的阀体气嘴C相连接。
实施例8:
参见图1—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表壳2、下表壳5之间设置有卡扣结构A以及十字盘头自攻螺钉12,所述卡扣结构A有三个,分别位于血压表顶部以及左右两侧偏顶部70°,所述十字盘头自攻螺钉12设置在表壳尾部。
实施例9:
参见图1—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充气组件外设置有充压球护套10,所述充压球护套10套在充气组件上;所述充压球护套10套在上壳体2、下壳体5的尾部台阶上,所述防震垫3的材质设置为硅胶或者其他阻尼材料,所述防震垫圈1的材质设置为泡棉或者其他阻尼材料。
安装方法及工作原理:参见图1—图11,
本方案的具体组装步骤如下:
1.将机芯组件17装配在膜盒部件18上,用机芯柱螺丝21紧固,然后装入内壳19中,用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11紧固,然后依次装入表盘16,表针部件14,表玻璃15,旋上紧定螺钉20;
2.将防震垫3套在内壳19上,防震垫槽口34位置与内壳的槽口E方向一致;
3.将气管6一端套膜盒气嘴B上,另一端套在阀体部件22的阀体气嘴C上;
4.将气管6捋顺卡进内壳槽口E位置,然后将上述装配好的组件装配进下壳体5,内壳槽口E位置对准下壳体5的下部,将阀体部件装在下壳体5对应的凹槽内;
5.将防震垫圈1贴胶的一面贴在上壳体2上,然后将上壳体2对着下壳体5的卡扣位置装配,锁上十字盘头自攻螺钉12;
6.在阀体部件22的进气口D处装上阀体胶塞23,将弹簧25放入气阀颈27的的孔内,旋上气阀帽26,装配上卡簧24;
7.将充压球内套29与充压球30装配好,充压球尾部装上塑料尾阀31,形成充气组件;
8.将充压球护套9套在上壳体2、下壳体5的尾部台阶上,然后将充气组件旋上阀体组件7,最后装上气阀帽26。
如图3、图4所示,当血压表背部受到冲击时,冲击所产生的振动能量会通过下壳体5首先传导至防震垫3,耗散其大部分的振动能量,然后才会传导至内壳19,再通过内壳19传导至核心部件。另外内壳组件4在受惯性的作用下,会以与自由落体相反的方向运动,向上壳体2撞击,而防震垫圈1正好起到耗散其撞击所产生的振动能量的作用,通过这样多层的隔离,损耗,只有极少的振动能量会传递到核心部件,很好的对核心部件起到保护作用;
因为防震垫套1在内表壳上,所以当顶部、左侧、右侧三个方向受到冲击后,冲击所产生的振动能量会通过壳体首先传导至防震垫3,耗散其大部分的振动能量,然后才会传导至内壳19,再通过内壳19传导至核心部件,另外内壳组件4在受惯性冲击时,防震垫3本身就能很好的耗散其撞击所产生的振动能量,而防震垫圈1也辅助耗散振动能量,通过这样多层的隔离,损耗,只有极少的振动能量会传递到核心部件,这样就很好的对核心部件起到保护作用;当血压表正面受到冲击时,冲击力会通过上壳体2首先传导至防震垫圈1,耗散其大部分的振动能量,然后才会传导至内壳19,再通过内壳19传导至核心部件。另外内壳组件4在受惯性的作用下,会以与自由落体相反的方向运动,向下壳体5撞击,而防震垫正好起到耗散其撞击所产生的振动能量的作用,通过这样多层的隔离,损耗,只有极少的振动能量会传递到核心部件,这样就很好的对核心部件起到保护作用;
当底部收到冲击时,手持血压表本身的充压球就很好的起到了防震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该血压表通过设置防震机构,很好的降低结构传递振动的能力,对核心部件进行保护,增加其耐冲击的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实施例4、5、6、7、8、9所述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与实施例1、2、3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替代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压表设置有上壳体、下壳体,内壳组件、阀体组件,充气组件,充压球护套,气道结构以及防震机构,所述内壳组件设置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所述内壳组件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设置有防震机构,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阀体组件,所述阀体组件通过螺纹连接充气组件,所述阀体组件与充气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阀体组件与内壳组件之间设置有气道结构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组件包括内壳,机芯组件,膜盒部件,表盘,表针部件以及表玻璃,所述机芯组件,膜盒部件通过机芯柱螺丝紧固,将其装入内壳中,机芯组件上面依次设置表盘、表针部件、表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机构包括防震垫和防震垫圈,所述防震垫设置在内壳组件和下壳体之间,所述防震垫圈设置在内壳组件和上壳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防震垫包括圆筒主体以及设置在圆筒主体上面的凸缘,所述圆筒主体上设置有槽口,其中防震垫圆筒主体内侧面与内壳的外侧面相配,防震垫圆筒主体的外侧面与下壳体的内侧面相配,所述防震垫凸缘上表面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下表面相配,所述防震垫凸缘下表面与下壳体的加强筋上表面相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垫圈设置为环形垫圈,其单面贴胶,黏贴在上壳体的凹槽面上,防震垫圈未贴胶的一面与内壳外缘阶梯的上表面相配。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体部件,阀体胶塞,气阀帽,弹簧以及卡簧,所述阀体部件由四通阀体和气阀颈组成,所述阀体胶塞设置在阀体部件进气口D处,所述气阀帽通过螺纹与气阀颈连接,所述气阀颈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卡簧设置在气阀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充压球,充压球内套,塑料尾阀,所述充压球上口设置充压球内套,所述充压球内套与阀体部件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塑料尾阀设置在充压球尾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结构包括气管,所述气管一端与内壳组件的膜盒气嘴B相连通,另一端与阀体组件的阀体气嘴C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表壳之间设置有卡扣结构A以及十字盘头自攻螺钉,所述卡扣结构有三个,分别位于血压表顶部以及左右两侧偏顶部70°±15°,所述十字盘头自攻螺钉设置在表壳尾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震手持式血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外设置有充压球护套,所述充压球护套套在充气组件上,所述防震垫的材质设置为硅胶或者其他阻尼材料,所述防震垫圈的材质设置为泡棉或者其他阻尼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73367.2U CN205094423U (zh) | 2015-08-03 | 2015-08-03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73367.2U CN205094423U (zh) | 2015-08-03 | 2015-08-03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094423U true CN205094423U (zh) | 2016-03-23 |
Family
ID=55510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573367.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94423U (zh) | 2015-08-03 | 2015-08-03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09442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47271A (zh) * | 2015-08-03 | 2015-12-16 | 江苏鹿得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
2015
- 2015-08-03 CN CN201520573367.2U patent/CN20509442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47271A (zh) * | 2015-08-03 | 2015-12-16 | 江苏鹿得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948131A (en) | Vibration dampening racket | |
CN103661124B (zh) | 顶部安装件、整体壳体和支柱弹簧轴承 | |
CN205094423U (zh)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
US20170065017A1 (en) | Protective Helmet | |
CN105147271A (zh) | 一种防震手持式血压表 | |
CN103238975B (zh) | 一种具有新型微结构外壳的安全头盔 | |
CN107575530B (zh) | 具有牺牲结构的复合减震器 | |
CN209743470U (zh) | 一种抗冲击阻尼自适应隔振器 | |
CN105615101A (zh) | 一种头盔的减震结构 | |
CN207538244U (zh) | 一种建筑用单孔钢板耗能减震器 | |
CN204410798U (zh) | 一种设置有防脱落结构的手持式血压表 | |
CN205958108U (zh) | 一种红外成像系统及探测器组件、探测器减振装置 | |
CN217518638U (zh) | 一种随钻测量仪器用减震器 | |
CN216055008U (zh) |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18650锂电池 | |
CN218000243U (zh) | 一种可实现导向的精密减震器 | |
CN216543413U (zh) | 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用减震防撞保护装置 | |
CN210003741U (zh) | 一种填充式缓冲阻尼器结构 | |
CN109115255B (zh) | 一种卡槽截止式抗扰动冲击隔离平台 | |
CN210310668U (zh) | 一种自行车座管避震结构 | |
CN218844971U (zh) | 一种用于歼击机登机梯的自适应浮动减震支撑脚 | |
CN204819401U (zh) | 减震锤 | |
CN205655824U (zh) | 一种带壳机芯结构 | |
CN205388079U (zh) | 一种避震固定螺杆 | |
CN221575445U (zh) | 一种四角包边减震防摔手机保护套 | |
CN208459588U (zh) | 一种雷达安全防暴力破坏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1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