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83380U -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 Google Patents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83380U
CN205083380U CN201520538589.0U CN201520538589U CN205083380U CN 205083380 U CN205083380 U CN 205083380U CN 201520538589 U CN201520538589 U CN 201520538589U CN 205083380 U CN205083380 U CN 205083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holder
cushion
bearing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385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明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53858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83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83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8338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包括翻转部分、传动部分和脚踏部分。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和摆动部件。固定座套装或包裹在坐垫转座根部的外框架上,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铰接在一起;固定座与摆动部件上分别设置的动支座与定支座位置对应。传动部分的闸线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内,闸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闸线和闸管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脚踏驱动坐便器坐垫翻转九十度,实现人到脚踏翻转,人走自动落下的目的,使用非常方便,不用手接触坐便器坐垫,干净卫生。不用现有坐便器或坐垫做任何修改,从而达到较广的普及性和低成本特点,而且隐蔽性好,外形美观、恰当。

Description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坐便器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挂式单边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后挂式双边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和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固定座。
背景技术
坐便式坐便器存在于城市每个家庭,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用户也开始使用坐便式坐便器。部分高档公共场所卫生间也设置坐便式坐便器。陶瓷或不锈钢坐便式坐便器具有清洁卫生、无异味、使用方便和舒适性好等优点将逐渐取代传统蹲便式坐便器。
坐便式坐便器的基本结构:坐便器本体、坐垫和翻盖是人们经常操作使用的部位,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传统的坐便器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坐垫翻转时需要使用者弯下腰,用手来对其上下翻转,这样就带来很多的不便:第一,一般家庭的坐便器是男女共用的,男性在小便的时候需要把坐垫翻起,以免弄脏坐垫,而女性在使用坐便器的时候需要把坐垫放下,这样就需要经常性上下翻转坐垫;第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也日渐不灵活,对于需要经常弯腰掀起或者放下坐便器坐垫的老人会带来诸多不便;第三,在公共场所,有些残疾人在使用坐便器的时候,可能无法顺利地用手翻转坐垫;第四,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场所,通过人手掀起坐垫都存在不卫生的问题,尤其是在掀起时手指必然接触坐垫底部,而坐垫底部与坐便器上沿直接接触,受到污染,而且容易滋生细菌病毒。便后洗手只是洗去表层污垢,并不能彻底清除细菌病原,即使采用杀菌效果最强的洗手液,也需持续清洗数分钟并达到全面彻底清晰才能干净,实际上都很难做到,从而会影响人体健康。
传统坐便器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坐便器技术的一个瑕疵,坐便器被实用新型的初期人们不重视该瑕疵,但是随着人们追求干净、卫生和方便要求不断提高,该瑕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虽然被部分许多使用者注意到,并且有部分人想办法对其进行改进,但始终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案,人们在明知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却无法回避该问题。大家都迫切要求一种能够在不影响坐便器整洁和效果的情况下、在不改变原有坐便器结构的情况下,能有一种使用方便的坐便器坐垫脚踏自翻转装置。
人们的脚踏力度是非常大的,坐便器坐垫脚踏自翻转装置,通常是男士使用,达到“脚踏后坐垫立起来,离开后自动放下”是最理想的效果,不用弯腰、不用手接触,非常方便。
如何将脚部力量传递到坐垫,使其翻转立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已经有部分专利技术方案用于解决该问题,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例如:公告号为CN203468494U的实用新型“能自动向上翻转的坐便器坐垫”,虽然结构原理简单,但实施时需要在原有坐便器周围设置多个支点,以及最后还要在坐便器上侧设置一个或一对支点,否则很难实现。多个支点会改变现有坐便器整洁布局,使其变得丑陋难看。而且在地面上设置支点会对增加地面障碍,不利于地面清理。其他一些类似专利文献也存在同样问题。
可见,针对目前坐便式坐便器的现状,要在光滑的陶瓷表面设置支点用于提供足够的翻转支撑力度,难度很大。但在地面设置支点,必然会增大翻转装置的体积,使外露部分过多,结构复杂,反而改变了坐便式坐便器干净、整洁的外形特征,几乎不会被人们采纳使用。
专利公开号为CN101849790A的“脚踏自翻盖坐便器”是采用了拉丝套与拉丝配合的传动结构,该方案需要对坐便器局部结构进行修改:在坐垫上设置一个“拨杆”用于连接拉丝端头,同时需要在坐便器上固定一个支座用于约束拉丝套。这两个部位都非常难以实现:(1)用于连接拉丝端头的拨杆设置在坐垫上,需要对坐垫进行改造,存在矛盾:拨杆位于坐垫上部,拨杆的固定位置太靠前会侵占座位区域,拨杆的固定位置基本处于坐垫轴套外侧。实际上,在翻盖存在情况下,翻盖的阻挡并没有拨杆存在的位置,除非对翻盖设置缺口。(2)拨杆位于轴套外侧,距离轴心很近,其很短的力矩相对于转轴另一侧伸出很长的坐垫而言,该拨杆需要承担很大的扭力。拨杆的长度不可能太差,太长又会影响正常翻转。可见,在现有坐垫上固定拨杆的方案不可行,拨杆根部扭力很大,很容易对现有坐垫造成破坏。(3)用于约束拉丝套的支座,同样承受很大的反作用支撑力,支座必须绝对稳定(如果出现翻盖与坐垫同时落下的情况,支座和拨杆还要能够同时承担翻盖重力所形成的强大扭力,而且要长期反复使用不出故障),但在光滑的陶瓷表面几乎无法牢固固定支座。如果将支座设置在坐便器本体以外的支架或辅助结构上,必然增大翻转装置的体积,或者必须对现有坐便器本体进行改造后实现。可见,该技术方案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传统坐便器存在坐垫必须手工翻转的问题,以及现有脚踏翻转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效果差,无法有效实施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化、隐蔽性强、结构强度高、干净、卫生、使用方便和可反复使用的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挂式双边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包括翻转部分、传动部分和脚踏部分。
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和摆动部件。
固定座:其主体为套装在坐垫转轴座根部或包裹在坐便器两侧的外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定轴套或者设置有固定座转轴,主体的一侧或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
摆动部件:在摆动部件转轴或者在动轴套上,设置有一侧向前伸出的摆板或设置有两侧向前伸出的摆板;一侧摆板或两侧摆板的外侧边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摆板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或者,转轴的一个末端或两个末端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转轴延伸部位设置有动支座。
所述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通过转轴铰接在一起,固定座与摆动部件相互不重叠或者有部分重叠;动支座与定支座位置对应。
脚踏部分:包括底座和脚踏板,两者相对运动并设置复位部件;分别随底座和脚踏板联动的前支座和后支座,随着底座和脚踏板之间离合运动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传动部分: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和闸线,闸线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内,闸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闸线和闸管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传动部分: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和闸线,闸线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内,闸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闸线和闸管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固定座,其主体为套装在坐垫转轴座根部或包裹在坐便器两侧的外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定轴套,主体的一侧或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铰接关系:在固定座的两侧设置有定轴套,在转动部分的侧面设置动轴套,内轴套与外轴套对接并贯穿安装有转轴;或者,在固定座的两侧设置定轴套,在传动部分的侧面设置转轴,转轴两端匹配套装于定轴套内;或者,在固定座上设置转轴,在传动部分的两侧设置动轴套,动轴套安装于转轴上。
或者,在所述固定座的两侧设置轴套,在所述传动部分的连板或两摆板后侧根部设置转轴,转轴两端匹配套装于轴套内。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与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接触的内侧边设置嵌入板。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部件:在摆板的末端设置有辅助推压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末端的弹片,弹片向上翘起,弹片末端弯曲为光滑弧形或安装有光滑套。或者,所述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末端的支撑套。或者,辅助推压部件是在摆板末端安装的滑轮。或者,辅助推压部件是在摆板末端固定弹片,在弹片末端安装滑轮
关于脚踏部分,有多种并联方案如下:(1)底座和脚踏板铰接在一起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和脚踏板内侧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前上连杆、后上连杆和前下连杆、后下连杆,并且前上连杆与前下连杆铰接于转轴一,后上连杆与后下连杆铰接于转轴二,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一和转轴二附近(附近:包括转轴一和转轴二,或者靠近转轴一和转轴二能与转轴同步运动的附近位置,下同)。(2)底座和脚踏板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和脚踏板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和后上连杆,并且前上连杆与前下连杆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3)底座和脚踏板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和脚踏板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和后上连杆,并且前上连杆与前下连杆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并在脚踏板上侧铰接有直接脚踏板。(4)脚踏板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并在脚踏板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接触滑动,前支座设置在底座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5)脚踏板前端与前撑杆上端铰接,脚踏板后端与后撑杆上端铰接,底座前端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后端与后撑杆下端铰接,并在后撑杆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接触滑动,前支座设置在底座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6)脚踏板与底座为弧形弹性体,且前后端分别连为一体或通过销轴铰接在一起,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在脚踏板与底座前后端连接点位置。(7)脚踏板下表面与底座上表面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平滑道,两斜撑杆中部铰接在一起,两斜撑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平滑块并匹配套装与平滑道内,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两斜撑杆之间。(8)底座上方设置有对称或圆形侧壁,侧壁上沿设置前支座,并在侧壁上设置竖滑道,脚踏板底部设置竖滑块,竖滑块匹配安装与底座的侧壁内,竖滑块侧面通过拉杆固定有后支座,该拉杆与竖滑道配合滑动。(9)脚踏板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中部通过支座及支撑轴安装有主动摆杆和从动摆杆,主动摆杆与从动摆杆为一体,主动摆杆上端与前撑杆滑动配合,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底座前端和从动摆杆末端。
进一步地,关于脚踏部分,可在所述转轴一、转轴二、转轴三或转轴四上套装有套管,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直接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
进一步地,可设置有对脚踏部分的锁死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为一体式或者为组合对接式。或者,所述固定座:与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接触的内侧边设置有约束立板。
进一步地,位于固定座边缘的延伸部位可以与定支座活动组装。
进一步地,摆动部件的拉板可以与动支座之间活动组装。
进一步地,固定座设置有包裹在坐垫转轴座外侧的固定式约束立板和可调式约束立板,两者之间通过拉杆连接并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坐便器的坐垫转轴座对固定座进行约束,利用坐垫底部支撑块与坐便器上沿之间普遍存在的间隙,作为外露部分的引出间隙,从而将翻转驱动装置的大部分设计为隐蔽状态、少部分作为外露部件与传动部分传动连接。隐蔽性强,基本不影响坐便器外观。根据翻转部分的配合关系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主要含有如下方案类型,可满足不同需求:(1)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2)单层双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3)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4)单层双边双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5)单层双边单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6)单层单边单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7)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8)单层双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9)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10)单层双边双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11)单层双边单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12)单层单边单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2、通过脚踏驱动坐便器坐垫翻转九十度,实现人到脚踏翻转,人走自动落下的目的,使用非常方便,不用手接触坐便器坐垫,干净卫生。
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直接使用的配合部件,不用现有坐便器或坐垫做任何修改,从而达到较广的普及性和低成本特点。本实用新型利用现有坐垫支撑块与坐垫转轴之间普遍存在适当宽度的情况,以及坐垫与坐便器之间普遍存在间隙的情况,将翻转驱动装置设置于该区域内,不会影响坐便器正常使用,而且隐蔽性好。
4、本实用新型设置独立转轴,该独立转轴与坐垫转轴存在间距,实质是增大了力臂,从而降低局部扭力过大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次受力分析和反复试验得出合理方案,实现结构最简和最优化,容易实施,装配简易。外形美观,恰当。
6、牵引部分能够牵拉坐垫一起运动,换可以随时释放牵引部分,使其不随翻转部分一起运动。
7、设置的辅助推压部件例如弹片,可根据不同坐便器坐垫内凹槽深度自行调整,该弹片硬度足以翻转坐垫,具有缓冲作用。但弹片更大作用是防止自行调整过量时,造成坐垫在人体重力压迫下被硬性支撑压破问题,弹片变形后能释放最大压力,保护坐便器坐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传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双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C向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的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双边双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单边单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8是图17的D向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23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4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25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26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27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28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29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30是本实用新型脚踏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简洁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固定座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固定座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7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固定座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独立驱动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单层双边一体驱动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固定座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固定座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中:1为固定座:101为外框,102为延伸部位,103为定支座,104为线孔,105为进线口,106为定轴套,107为支撑延边,108为收敛部,109为约束立板,109’可调式约束立板,110为连接片,111为约束套,112为齿状接头,113为固定套,114为防磨垫,115为重叠边,116为插孔,117为拉杆,118为固定块,119为挡盖,120为嵌入板,121为顶压片,122为顶压螺丝(可配备不同长度),123为调向螺栓,124为胶垫片,125为挡片。
标号2为摆动部件:201为连板,202为摆板,203为拉板,204为动支座,205为线孔,206为进线口,207为动轴套,208为让位槽,209为支撑头。
标号3为转轴。标号4为传动部分:401为闸管,402为闸线。
标号5为脚踏部分:501为底座,502为脚踏板,502’为直接脚踏板,503为前上连杆,504为前下连杆,505为后上连杆,506为后下连杆,507为转轴,508为后拉杆,509为前拉杆,510为后支座,511为前支座,512为前撑杆,513为滑轮,514为脚踏垫,515为后撑杆,516为斜撑杆一,517为斜撑杆二,518为中轴,519为扭簧,520为平滑道,521为平滑块,522为竖滑块,523为侧壁,524为竖滑道,525为防翻拖,526为支撑轴,527为主摆杆,528为从摆杆,529为锁紧销,530为支撑销。
标号6为辅助推压部件:601为弹片,602为固定包边,603为翻卷部位,604为滑轮。6’为橡胶套。6”为弹片与橡胶体组合的弹性部件。
标号7为牵引部分:701为套环,702为拉绳,703为拉环,704为收缩固定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各附图均为示意图,其尺寸与坐垫轮廓或与坐便器轮廓并没有完全匹配(成品应当匹配),但近似。在保持整体结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成品的局部尺寸还可以有适当调整和优化,使其匹配于坐便器及坐垫,以达到最佳配合状态。
实施例1:第一种后挂式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主要部分包括翻转部分、传动部分、脚踏部分和牵引部分。
参见图1。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1和摆动部件2,两者铰接在一起。固定座固定或安装在坐便器上,摆动部件以固定座为约束可沿铰接部位旋转。摆动部件用于推动坐垫翻转。可见,固定座和摆动部件都是完全独立于坐便器或坐垫的后安装部件。属于与坐便器配合的辅助设备。
所谓后挂式是指将固定座套装或包裹在坐垫转轴座根部的外侧,甚至嵌入坐垫转轴座内部。所以,如图1中的固定座,其主体为一个半包围的外框101。在外框101的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形成延伸部位102。从而,固定座的大部分位于隐藏状态,只有少部分延伸部位102外露。坐便器的型号有多种类型,坐垫的型号也有所不同,有些坐便器与坐垫边缘完全匹配,有些坐便器边缘宽度大于坐垫宽度,但无论如何,只需保持延伸部位102有部分露出坐垫外侧即可。
摆动部件2:在一连板20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向前伸出的摆板202,摆板202为弧形结构,可以与坐垫下表面内的凹陷槽匹配安装,并不会伸出坐垫外侧,从而处于隐蔽状态。通常,坐垫的宽度大于坐便器上沿宽度,所以摆板可以适当超出坐便器上沿(或不超出坐便器上沿),但不超出坐垫的弧形边缘。
连板201可以是板结构,在连板201结构的边缘设置动轴套207,其内侧安装转轴3。也可以在连板201的边缘直接设置转轴3,使连板201与转轴3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的两摆板202外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形成延伸部位203。从而,摆动部件的大部分位于隐藏状态,只有少部分延伸部位203外露。
在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之间建立驱动关系:在固定座1的延伸部位102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103;在摆动部件2的延伸部位203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动支座204与定支座103位置对应,动支座204摆动后可与定支座103靠近。本实施例是一种摆板驱动方式,通过上拉式驱动摆板转动,转轴只是被动旋转,或将转轴固定不动
所谓单层:现有坐垫底部设置四个支撑块,分别与坐便器上沿硬性接触,从而坐垫与坐便器上边缘之间通常不会直接接触。后部支撑块与坐垫转轴座的支撑作用下,使坐垫根部的下表面与坐便器上沿之间存在间隙,但不同坐便器的该间隙距离不同,考虑到有部分坐便器与坐垫之间的配合紧密会出现间隙变小的情况,本实施例将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相互不重叠,即两者在满足合理的摆动和还原功能的同时,相互让位,保持两者在间隙位置属于单层,以降低厚度。对于大部分坐便器而言,该间隙距离足以容纳双层结构。
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的材质可以选择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或者工程塑料,或者亚克力等硬性材料。由于两者相互让位形成单层结构,所以总厚度较小。例如采用不锈钢板可以将延伸位置的厚度降低为2mm以下,该厚度可满足任何坐便器坐垫下方间隙。
固定座1和摆动部件2可以通过不锈钢板裁剪和折叠形成,或者焊接形成。也可以通过注塑方式实现。或者通过铸铁或铸铝等铸造方式实现。
如图1,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之间采用铰接关系:在所述固定座1的两侧设置有定轴套106,在所述转动部分的连板201或两摆板202的后侧根部设置有动轴套207,内轴套与外轴套对接并贯穿安装有转轴。固定座1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和状态。摆动部件可绕转轴选择90度竖立,或者复位放平。摆动部件的摆板202是与坐垫内轮廓匹配,并不外露。图1中的点画线表示坐垫及翻盖的宽度,可见,固定座1和摆动部件2都有一部分伸出坐垫区域之外,这是必要的。如图5,固定座1伸出的部位为延伸部位102,摆动部件2伸出的部位为拉板203。
所谓上拉式驱动:位于固定座1两侧的外延部位末端设置的定支座103,方向向上或向后倾斜。位于摆动部件2向外延伸到拉板203末端的动支座204,方向水平。拉板203随摆动部件2一起旋转90度后,可使动支座204与定支座103的线孔中心基本重合(定支座103最好位于转轴中心线后侧)。上拉式驱动虽然出现了传动端部向上侧外露的情况,但可以简化固定座和摆动部分的主体结构。传动端部外露有适当的装饰性,在不考虑传动端部外露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该上拉式方案,该方案中延伸部分只需考虑坐垫尺寸即可,结构简化紧凑。
根据受力实验分析:对动支座204与定支座103分别增加传动部分后,再使摆板202驱动坐垫或翻盖,处于负重状态,此时摆动部件2受到向下的压力和向前的推力,从而固定座1的前侧边向下压力增大,后侧边有向上翘起趋势,容易向前倾翻,并且固定座1有向前滑动的趋势。然而,固定座1的后挂式结构可以克服其向前滑动;嵌入板120可以防止其向前倾翻。另外,也可以在固定座1的两侧设置有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107,该支撑延边107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倾翻力度,保持固定座1稳定。从而,如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固定座1结构,其结构简化,稳定性好,基本不用对其进行再固定。当然,也可以再补充采用粘贴的方式,例如对固定座1底部设置强力胶水使其粘贴在坐便器后侧表面。由于坐便器表面为硬质光滑瓷面,硬度高、性能稳定。所以不会因强力胶水而受到任何损坏。也可以采用防水双面胶等弱力胶条进行粘贴。
传动部分:采用闸线402和闸管401,与脚踏部分配合。
脚踏部分如图2:底座501和脚踏板502铰接在一起并设置复位弹簧(如在转轴上套装扭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后上连杆505和前下连杆504、后下连杆506,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一,后上连杆505与后下连杆506铰接于转轴二。所述转轴一和转轴二上套装有套管,一对前支座和一对后支座分别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一对前支座和一对后支座随着底座501和脚踏板502运动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传动部分:如图3,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401和闸线402,闸线402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204内,闸管401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103上,闸线402和闸管401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另外,如图4,还包括牵引部分:一个或两个缠绕在坐便器坐垫上的套环701,套环701与所述摆板202末端连接。
坐垫底部通常为凹陷结构,但因坐垫种类不同凹陷深度有所不同。本实施例在摆板202的末端设置有辅助推压部件。如图1中,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202末端的弹片601,弹片601向上翘起,弹片601末端弯曲为光滑弧形或安装有光滑套。设置弹片601的目的:可以根据不同坐便器坐垫内凹槽深度,用户可自行调整弹片601弯曲度,该弹片601硬度足以翻转坐垫,具有缓冲作用。但弹片601的更大作用是:防止用于在自行调整是出现调整过量问题,如果调整过量,会造成坐垫在人体重力压迫下被硬性支撑压破。采用弹片601,弹片601在翻转坐垫时有足够支撑力度,几乎不形变;弹片601调整不过度时,人体重压下也不会是弹片601形变;只在弹片601过度调整后被人体重压下时,才发生形变。变形后能释放最大压力,保护坐便器坐垫安全。
辅助推压部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调整辅助推压部件的支撑高度,使其达到恰好匹配支撑坐垫。除了弹片结构外,还可以为橡胶或滑轮,或者其他可以形变或调节或耐磨的结构部件。
实施例2:一种组合式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参见图9。主要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摆动部件2:两摆板202彼此独立不设置连板201;两摆板202外侧分别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102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此时,转轴可以为一根同轴,或者为两根独立转轴。
为使摆动部件2与固定座1铰接而不脱离,使摆动部件2与固定座1铰接区域延长。
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配效果,可以将固定座1设置为两部分对接固定结构。对接结构形式多样,可以为如图9所示通过连接片110对接的结构,或者其他对接结构,例如通过凸凹配合并设置约束套管,或者通过燕尾槽方式对接等方式。本实施例也可以将组合的两个部分拆开单独使用,形成单边单控驱动模式。
实施例3:第一种后挂式双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21。主要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铰接在一起时,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有部分重叠。该区别点的特点: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部分重叠后,可以不用考虑相互让位问题,从而可以适当提高各部件的强度。适用于坐垫与坐便器上沿存在较大间隙的情况(大多数坐便器上沿与坐垫都存在较大间隙),即使重叠安装的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其总厚度仍然能够处于较大间隙中,不会对坐垫造成干扰。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设置为全封闭的框架结构,安装时,需要将坐便器的坐垫携上盖一起卸下,套装固定座后再安装坐垫及上盖。可以在全封闭框架中部的让位孔边缘都设置约束立板109(或同时设置嵌入板120,为画出),从而能够更加牢固地套固于坐垫转轴座上,并能防止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还可以适合少部分坐便器上沿与坐垫之间间隙较小的情况,即在图21中设置了入台阶状分层。如图21中的固定座与摆动部件可以重叠,即双层结构,但在间隙位置处设置让位关系,如图21中局部放大图,是将摆动部件的拉板向下形成台阶状分层,从而只有拉板位于间隙内,实现局部重叠局部单层的目的。
实施例4:第二种后挂式双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22。与实施例3相比,仅在于结构形式略有不同。实施例3适合老式坐垫安装(老式坐垫的转轴座为矩形),本实施例适合新式坐垫安装(新式坐垫的转轴座为两个圆形支座)。针对新式坐垫转轴座结构,在固定座1中部又设置了中部的定轴套106,使固定座1与转动部件之间铰接强度加强。可以设置嵌入板120,使其固定座1有部分嵌入坐垫转轴座内侧。
本实施例也可以如实施例3提出的全封闭式固定座,安装时,需要将坐便器的坐垫携上盖一起卸下,套装固定座后再安装坐垫及上盖。也可采用实施例3双层搭配的方式。
实施例5:第二种后挂式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7。与实施例1相比,仅在于结构形式略有不同。实施例1适合老式坐垫安装(老式坐垫的转轴座为矩形),本实施例适合新式坐垫安装(新式坐垫的转轴座为两个圆形支座)。针对新式坐垫转轴座结构,在固定座1中部又设置了中部的定轴套106,使固定座1与转动部件之间铰接强度加强。可在配合安装的部位设置嵌入板120,使固定座1有部分嵌入坐垫转轴座内侧。
实施例6:第一种后挂式单层双边单控上拉式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翻转部分参见图8和图5,传动部分参见图3,脚踏部分参见图2,牵引部分参见图4。
如图8,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1和摆动部件2。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铰接在一起,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相互不重叠。
固定座1:其主体为套装或包裹在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的外框101,主体的一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102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103。
摆动部件2:设置两个向前伸出的摆板202,摆板202外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102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动支座204与定支座103位置对应。
脚踏部分如图2:底座501和脚踏板502铰接在一起并设置复位弹簧(如在转轴上套装扭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后上连杆505和前下连杆504、后下连杆506,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一,后上连杆505与后下连杆506铰接于转轴二。所述转轴一和转轴二上套装有套管,前支座和后支座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前支座和后支座随底座501和脚踏板502运动能靠近或远离。
传动部分如图3: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401和闸线402,闸线402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204内,闸管401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103上,闸线402和闸管401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另外,如图4,还包括牵引部分:一个或两个缠绕在坐便器坐垫上的套环701,套环701与所述摆板202末端连接。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采用单侧驱动。在摆动部件2强度较高时,单侧驱动也能起到与实施例1近似的使用效果。可以适合坐便器一侧有障碍物时,只通过一侧驱动,压缩坐便器另一侧的固定座1结构,使其隐藏与坐垫内侧。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将固定座连接在坐便器表面的方式:在坐便器表面用强力胶粘贴固定块,并在固定座上设置与之匹配的安装孔,固定座套装于固定块后,在固定块上再套装挡盖。从而,固定座能够被牢固地安装在坐便器表面。实际上,此处的固定块起到约束作用,防止固定座滑动和翘起,固定块距离转轴中心线较远,力臂长,所以固定块本身承受的力度并不大,但约束作用却很好。
实施例7:第一种后挂式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0。与实施例6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仅设置一个向前伸出的摆板202,摆板202外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设置拉板203。在拉板203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
实施例8:第二种后挂式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1。与实施例7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1采用半包结构(或全包结构),此时,要求摆动部件2与固定座1在一侧铰接,并不脱落。
实施例9:一种后挂式单层双边双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2、图13和图1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位于固定座1两侧的外延部位末端设置的定支座103,方向向下。位于摆动部件2向外延伸到拉板203末端的动支座204,方向水平向后,或略微向上倾斜。从而,可以将传动部分的连接部位转移至固定座1后方和下方区域,即为下拉式驱动。该结构与实施例1相比,可以尽量隐蔽一部分外露部件,但固定座1和摆动部件2必然有部分重叠。但可以采用图12所示结构,将重叠部位设置于坐便器之外。从而,坐垫与坐便器之间间隙仍为单层(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不重叠)。
实施例10:一种后挂式双层双边双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5。主要部分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铰接在一起,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有部分重叠。该区别点的特点: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部分重叠后,可以不用考虑相互让位问题,从而可以适当提高各部件的强度;适用于坐垫与坐便器边缘存在较大间隙的情况,即使重叠安装的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总厚度仍然能够处于较大间隙中,不会对坐垫造成干扰。
实施例11:一种后挂式双层单边单控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6。主要部分与实施例10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仅设置一个向前伸出的摆板202,摆板202外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设置拉板203。在拉板203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
实施例12:第三种后挂式单层双边双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7和图18。主要内容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固定座1没有设置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107。该结构为简化结构,在缺少支撑延边107的情况下,固定座1结构得到简化,从而无需考虑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相互让位配合问题,固定座1和摆动部件2强度提高。但固定座1的稳定性不如实施例1,最好事先对固定座1进行固定或约束,例如采用胶粘的方式对固定座1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适合新式坐便器坐垫安装,需要先卸掉坐便器坐垫,安装固定座1后再安装坐便器坐垫。当然,可将其改造为如图1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以适合老式坐便器坐垫安装
实施例13:第三种后挂式单层单边单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9。与实施例6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仅设置一个向前伸出的摆板202,摆板202外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设置拉板203。在拉板203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固定座1采用半包结构(或全包结构),此时,要求摆动部件2与固定座1在一侧铰接,并不脱落。
实施例14:第二种后挂式单层双边单控上拉式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20。与实施例6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设置两个向前伸出的摆板202,但只有一侧摆板202外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设置拉板203。在拉板203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固定在固定座1边缘,摆动部件2两侧设置动轴套207,动轴套207匹配套装于转轴3两端。
实施例15:一种简洁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33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的方式,但结构明显得到简化。是一种轴驱动方式。将两摆板固定在转轴上,转轴的两个末端(或一个末端)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设置有动支座。固定座向下延伸设置定支座。与实施例2相比受力效果有所不同:(1)转轴与动支座连接位置承受较大扭力,比较适合采用金属件,或者硬质塑料,普通塑料较难达到长期反复使用目的;(2)可能受坐垫与坐便器之间的间隙影响。间隙大时,转轴直径要求不高,普通材料的转轴都能使用。但间隙小时,普通材料的转轴直径较大,难以通过该间隙。可采用硬质不锈钢作为转轴,以缩小转轴直径。
实施例16:第一种简洁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34与实施例33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座1采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将固定座分为两个组件,两组件之间通过齿状接头112和约束套111连接。具有宽度可调性,两侧齿状接头移动到不同卡位,可以增加或缩小一个齿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坐便器型号使用。
实施例17:第二种简洁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36与实施例27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座1的结构不同,删除了支撑延边107,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
利用约束立板包裹在坐垫转轴座上,对整个固定座进行固定。其中约束立板分为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活动部分的约束立板与固定部分的约束立板之间设置拉杆117,用以提高固定座与坐垫转轴座之间的稳定程度。
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之间基本不重叠。从而降低了整体厚度。转轴处于坐垫与坐便器上边缘之间的间隙内,转轴可以采用硬质不锈钢杆,两个推板可以焊接在不锈钢转轴上。此时不锈钢转轴的直径约为5mm左右即可。
实施例18:单层双边独立驱动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38,与实施例6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是一种轴驱动方式,两摆板固定在转轴上,转轴的一个末端或两个末端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转轴延伸部位设置有动支座,通过后拉式驱动轴转动带动摆板转动。固定座的主体是包裹在坐垫转轴座外侧的立板,立板的内侧面可以设置胶垫片124(如双面胶)。立板的前侧面设置的定轴套,可以是焊接或一体铸造形成的固定式筒状轴套或固定块轴套E,或者为通过卡接或螺纹连接的活动轴套E’。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末端的弹片,弹片向上翘起,弹片末端弯曲为光滑弧形并安装有光滑套。或者,辅助推压部件是在摆板末端安装的滑轮。
实施例19:单层双边一体驱动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39。与实施例32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的立板内侧面可以设置顶压片121,通过顶压螺栓122对其调节。两侧立板向前延伸形成定轴套,也可以在前立板上焊接片状的定轴套。
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末端的弹片,弹片向上翘起,弹片末端弯曲安装有滑轮。弹片向前弯曲或者向后弯曲为V型。
实施例20:组合固定座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40。与实施例33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为组合式。固定座有平面板和约束立板109及可调式约束立板109’构成。位于前侧的约束立板109与平面板为一体组成框架101,位于后侧的可调式约束立板109’与约束立板109配合套装,通过拉杆117连接并可调。后侧的可调式约束立板109’设置有嵌入板120,稳定固定,后侧的可调式约束立板109’通过挡片125稳定约束立板109。或者同时在约束立板109底部设置嵌入板120,从而可省去挡片125。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固定座1的延伸部分102,摆动部件2的延伸部分203,以及摆动部分2的摆板202都设置成通过连板固定结构G或插接结构G’。
实施例21: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41。包括翻转部分、传动部分和脚踏部分。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和摆动部件。
固定座:其主体为套装在坐垫转轴座根部或包裹在坐便器两侧的外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定轴套或者设置有固定座转轴,主体靠内侧设置有定支座。
摆动部件:在摆动部件转轴或者在动轴套上,设置有一侧向前伸出的摆板或设置有两侧向前伸出的摆板;一侧摆板或两侧摆板的靠内侧设置有动支座。
所述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通过转轴铰接在一起,固定座与摆动部件相互不重叠或者有部分重叠;动支座与定支座位置对应。
脚踏部分:包括底座和脚踏板,两者相对运动并设置复位部件;分别随底座和脚踏板联动的前支座和后支座,随着底座和脚踏板之间离合运动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传动部分: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和闸线,闸线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内,闸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闸线和闸管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还包括牵引部分:一个或两个缠绕在坐便器坐垫上的套环,套环与所述摆板末端连接;或者,一个或两个粘贴于坐垫底部内侧的连接片,连接片通过牵引绳与摆板末端连接。
实施例22:一种不带牵引部分的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可参见以上翻转驱动装置的相应附图。在以上任意翻转驱动装置的基础上,不使用牵引部分。此时,踩下脚踏部分后能驱动坐垫由水平转向竖立,但释放脚踏部分后,摆板回位却不能将坐垫拉回,需要手动将坐垫拉回。该实施例明显不具有以上各实施例中坐垫自动回位的功能。但是,即使通过手动接触坐垫,由于只需接触了坐垫的上表面将其拨下,并不会接触坐垫下表面,所以卫生程度仍然很高。并且,向下拨动坐垫省力,基本不用弯腰操作。所以,该方案仍然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实施例23: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3所示脚踏部分。图23中的脚踏部分:底座501和脚踏板502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和后上连杆505,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在所述转轴三或转轴四上套装有套管,前支座和后支座直接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
实施例24: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4所示脚踏部分。图24中的脚踏部分:底座501和脚踏板502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和后上连杆505,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并在脚踏板502上侧铰接有直接脚踏板502’。
实施例25: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5所示脚踏部分。图25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501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并在脚踏板502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501接触滑动,前设置在底座501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
实施例26:采用以上任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6所示脚踏部分。图26脚踏部分:脚踏板502前端与前撑杆上端铰接,脚踏板502后端与后撑杆上端铰接,底座501前端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501后端与后撑杆下端铰接,并在后撑杆后侧安装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501接触滑动,前支座设置在底座501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
实施例27: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7所示脚踏部分。图27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与底座501为弧形弹性体,且前后端分别连为一体或通过销轴铰接在一起,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在脚踏板502与底座501前后端连接点位置。
实施例28: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8所示脚踏部分。图28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下表面与底座501上表面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平滑道,两斜撑杆中部铰接在一起,两斜撑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平滑块并匹配套装与平滑道内,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两斜撑杆之间。
实施例29: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29所示脚踏部分。图29中的脚踏部分:底座501上方设置有对称或圆形侧壁,侧壁上沿设置前支座,并在侧壁上设置竖滑道,脚踏板502底部设置竖滑块,竖滑块匹配安装与底座501的侧壁内,竖滑块侧面通过拉杆固定有后支座,该拉杆与竖滑道配合滑动。
实施例30:采用以上任意一种翻转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30所示脚踏部分。图30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501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501中部通过支座及支撑轴安装有主动摆杆和从动摆杆,主动摆杆与从动摆杆为一体,主动摆杆上端与前撑杆滑动配合,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底座501前端和从动摆杆末端。在所述转轴一、转轴二、转轴三或转轴四上套装有套管,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直接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者,设置有对脚踏部分的锁死机构。
实施例31:以上任意一项脚踏部分,可在底座501上设置有对脚踏部分的锁死机构。例如,通过挂钩或者旋转挡台,约束底座501与脚踏板502使其两者处于压缩状态。
实施例32: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一体式固定座,参见图6。主体为套装或包裹在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的外框101,主体一侧或者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102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103;在主体一侧或两侧设置轴套106。
实施例33:第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组合式固定座,参见图31。其主体为套装或包裹在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的外框101,外框101为组合式。如图31所示采用锯齿状凸凹对接结构(如锯齿接头112),或者采用燕尾槽对接结构。在对接结构出套装有约束套111,约束套111可以滑动。主体的两个组件或其中一个组件,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102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103。
另外,与固定座配合安装的摆动部件2,直接与转轴3为一体结构。在主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轴套106。轴套106直接设置在固定座上,或者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座上,或者卡接在固定座上。
实施例34:第二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组合式固定座,参见图32。其主体为套装或包裹在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的外框101,主体的一侧或者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为延伸部位102,定支座103端部设置有固定套113,延伸部位102通过固定套113连接定支座103。在主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轴套106。
实施例35:第一种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组合固定座,参见图35。与实施例25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是一种全封闭组合式固定座,在固定座的两个边框上分别设置齿状接头112,并安装约束套111。从而实现宽度可调性,两侧齿状接头移动到不同卡位,可以增加或缩小一个齿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坐便器型号使用。
位于固定座一侧或两侧的定支座向下。能组装成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实施例36:第二种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组合固定座,参见图37。与实施例28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是一种全封闭组合式固定座,在固定座的两个边框上分别设置重叠边115,在重叠边115上分别设置插头和插孔116,从而实现宽度可调。对固定座的约束,主要依靠坐垫转轴座前后侧壁对全封闭组合固定座及约束立板进行约束系,还可依靠两侧的防磨垫114进行约束,但延伸部位102及防磨垫114只是辅助作用,甚至伸部位102及防磨垫114可不与坐便器两侧接触。
位于固定座一侧或两侧的定支座向下。能组装成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在延伸部位102的前侧向上设置支撑延边107,该支撑延边107贴合于坐便器上缘,同样起到所述支撑延边相同的作用。位于固定座一侧或两侧的定支座方向向下。能组装成下拉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说明:以上各实施例附图均为示意图,其尺寸虽然并没有达到与实际坐垫轮廓完全匹配的程度,但在保持整体结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产品的局部尺寸还可以有适当调整,使其匹配于坐便器及坐垫。
以上各实施例并没有完全枚举本实用新型全部实施方式,还可以将以上实施例中分别提及的固定座、摆动部件、传动部分、脚踏部分和牵引部分相互调换使用,组合成新的实施方案。以及,有由以上各实施例做出近似变形的结构,在保持设计宗旨不变的情况下,也视为等同的实施方式,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包括翻转部分、传动部分和脚踏部分,其特征在于,
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和摆动部件;
固定座:其主体为套装在坐垫转轴座根部或包裹在坐便器两侧的外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定轴套或者设置有固定座转轴,主体的一侧或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
摆动部件:在摆动部件转轴或者在动轴套上,设置有一侧向前伸出的摆板或设置有两侧向前伸出的摆板;一侧摆板或两侧摆板的外侧边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摆板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或者,转轴的一个末端或两个末端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转轴延伸部位设置有动支座;
所述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通过转轴铰接在一起,固定座与摆动部件相互不重叠或者有部分重叠;动支座与定支座位置对应;
脚踏部分:包括底座和脚踏板,两者相对运动并设置复位部件;分别随底座和脚踏板联动的前支座和后支座,随着底座和脚踏板之间离合运动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传动部分: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和闸线,闸线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内,闸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闸线和闸管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部分:一个或两个缠绕在坐便器坐垫上的套环,套环与所述摆板末端连接;或者,一个或两个粘贴于坐垫底部内侧的连接片,连接片通过牵引绳与摆板末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铰接关系:在固定座的两侧设置有定轴套,在转动部分的侧面设置动轴套,内轴套与外轴套对接并贯穿安装有转轴;或者,在固定座的两侧设置定轴套,在传动部分的侧面设置转轴,转轴两端匹配套装于定轴套内;或者,在固定座上设置转轴,在传动部分的两侧设置动轴套,动轴套安装于转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或者,所述固定座:与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接触的内侧边设置嵌入板;或者,所述固定座:为一体式或者为组合对接式;或者,所述固定座:与坐垫转轴座根部接触的内侧边设置有约束立板;或者,所述固定座:在固定座的约束板内侧设置垫层;或者,位于固定座边缘的延伸部位与定支座活动组装;或者,摆动部件的拉板与动支座之间活动组装;或者,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包裹在坐垫转轴座外侧的固定式约束立板和可调式约束立板,两者之间通过拉杆连接并可调;或者,所述固定座:通过粘贴固定在坐便器表面;或者,所述固定座:在坐便器上侧粘贴约束块,固定座套固在约束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件:在摆板的末端设置有辅助推压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末端的弹片,弹片向上翘起,弹片末端弯曲为光滑弧形或安装有光滑套;或者,所述辅助推压部件是一个固定在摆板末端的支撑套;或者,辅助推压部件是在摆板末端安装的滑轮;或者,辅助推压部件是在摆板末端固定弹片,在弹片末端安装滑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部分:底座和脚踏板铰接在一起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和脚踏板内侧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前上连杆、后上连杆和前下连杆、后下连杆,并且前上连杆与前下连杆铰接于转轴一,后上连杆与后下连杆铰接于转轴二,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一和转轴二附近;或者,底座和脚踏板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和脚踏板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和后上连杆,并且前上连杆与前下连杆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或者,底座和脚踏板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和脚踏板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和后上连杆,并且前上连杆与前下连杆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并在脚踏板上侧铰接有直接脚踏板;或者,脚踏板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并在脚踏板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接触滑动,前支座设置在底座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或者,脚踏板前端与前撑杆上端铰接,脚踏板后端与后撑杆上端铰接,底座前端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后端与后撑杆下端铰接,并在后撑杆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接触滑动,前支座设置在底座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或者,脚踏板与底座为弧形弹性体,且前后端分别连为一体或通过销轴铰接在一起,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在脚踏板与底座前后端连接点位置;或者,脚踏板下表面与底座上表面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平滑道,两斜撑杆中部铰接在一起,两斜撑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平滑块并匹配套装与平滑道内,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两斜撑杆之间;或者,底座上方设置有对称或圆形侧壁,侧壁上沿设置前支座,并在侧壁上设置竖滑道,脚踏板底部设置竖滑块,竖滑块匹配安装与底座的侧壁内,竖滑块侧面通过拉杆固定有后支座,该拉杆与竖滑道配合滑动;或者,脚踏板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中部通过支座及支撑轴安装有主动摆杆和从动摆杆,主动摆杆与从动摆杆为一体,主动摆杆上端与前撑杆滑动配合,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底座前端和从动摆杆末端;或者在所述转轴一、转轴二、转轴三或转轴四上套装有套管,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直接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者,设置有对脚踏部分的锁死机构。
8.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包括翻转部分、传动部分和脚踏部分,其特征在于,
翻转部分:包括固定座和摆动部件;
固定座:其主体为套装在坐垫转轴座根部或包裹在坐便器两侧的外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定轴套或者设置有固定座转轴,主体靠内侧设置有定支座;
摆动部件:在摆动部件转轴或者在动轴套上,设置有一侧向前伸出的摆板或设置有两侧向前伸出的摆板;一侧摆板或两侧摆板的靠内侧设置有动支座;
所述固定座与摆动部件通过转轴铰接在一起,固定座与摆动部件相互不重叠或者有部分重叠;动支座与定支座位置对应;
脚踏部分:包括底座和脚踏板,两者相对运动并设置复位部件;分别随底座和脚踏板联动的前支座和后支座,随着底座和脚踏板之间离合运动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传动部分: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和闸线,闸线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内,闸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闸线和闸管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9.一种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固定座,其特征在于,其主体为套装在坐垫转轴座根部或包裹在坐便器两侧的外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定轴套,主体的一侧或两侧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定支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或者,所述固定座:与坐便器坐垫转轴座根部接触的内侧边设置嵌入板;或者,所述固定座:为一体式或者为组合对接式;或者,所述固定座:与坐垫转轴座根部接触的内侧边设置有约束立板;或者,位于固定座边缘的延伸部位与定支座活动组装;或者,摆动部件的拉板与动支座之间活动组装;或者,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包裹在坐垫转轴座外侧的固定式约束立板和可调式约束立板,两者之间通过拉杆连接并可调。
CN201520538589.0U 2015-07-23 2015-07-23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83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38589.0U CN205083380U (zh) 2015-07-23 2015-07-23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38589.0U CN205083380U (zh) 2015-07-23 2015-07-23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83380U true CN205083380U (zh) 2016-03-16

Family

ID=55474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3858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83380U (zh) 2015-07-23 2015-07-23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833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24589A (zh) 一种带有升降式脚踏板的防溅马桶
CN105310590A (zh) 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控制方法
CN206197863U (zh) 电机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CN205083377U (zh) 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101352391A (zh) 多功能健身床
CN205083380U (zh)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CN105030140A (zh) 中部牵引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CN204950767U (zh) 连杆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器及支架
CN204950768U (zh) 平行边坐便器简易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翻转固定座
CN204950772U (zh) 单双夹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204950771U (zh) 中部牵引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CN205083375U (zh) 中调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205083376U (zh) 套管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1765348A (zh) 轻便通用翻身病床
CN204950770U (zh) 插头对接式坐便器坐垫翻转器及固定座
CN105030142A (zh) 后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其固定座
CN202347617U (zh) 一种马桶
CN105030136A (zh) 连杆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器及支架
CN105030135A (zh) 套管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205083378U (zh) 电机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
CN205234391U (zh) 后挂调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105030138A (zh) 后挂调节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CN205688534U (zh) 一种坐蹲两用便器
CN105030137A (zh) 平行边坐便器简易式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翻转固定座
CN105030139A (zh) 单双夹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