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7471U -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 Google Patents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7471U
CN205077471U CN201520278623.5U CN201520278623U CN205077471U CN 205077471 U CN205077471 U CN 205077471U CN 201520278623 U CN201520278623 U CN 201520278623U CN 205077471 U CN205077471 U CN 205077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eboard
float
double
short
d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786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学军
郑娟
吴凯旋
税碧垣
张妮
曹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786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7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7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747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Landscapes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包括:矮干舷、高干舷和梯形截面的双浮子,矮干舷和高干舷均设置在双浮子上,矮干舷和高干舷均沿垂直于双浮子的梯形截面的方向设置,矮干舷和高干舷均突出于双浮子的顶面和底面,矮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顶面的长度小于高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顶面的长度,矮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低面的长度小于高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底面的长度,矮干舷、高干舷和双浮子在双浮子的顶面外侧和底面外侧均围成集油凹槽。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梯形双浮子设计不仅大大增加了浮力,并且增加了围油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围油栏抗沉没、抗平倒的能力,保证围油栏及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Description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工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背景技术
在油品及危险化学液体泄漏(以下统一简称溢油)应急技术领域中,围油栏是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的溢油围控设备。围油栏作用是否发挥受本身结构、水体流速、风速、波浪等多方因素影响。
目前几乎所有的围油栏均采用单排浮子或单排气囊设计作为主要浮力来源,采用单干舷设计以防止水表面溢油飞溅和水下溢油逃逸。首先这种设计无法提供充足的浮力,并且栏中心和干舷在同一平面,在流速或风浪较大的水体中,由于浮力不足容易浸没至水面以下,由于重心不稳容易发生平倒,受油膜重力及张力作用无法浮起而失效。其次在溢油量较大时,油膜厚度会迅速增加,在风浪作用下,溢油很容易飞溅甚至冲破围油栏包围继续扩散;不仅如此,随着油膜厚度的不断增加,尤其是高流速产生的湍流作用,会使溢油在油膜下方受到剪切而从干舷下逃逸。此外目前几乎所有的围油栏仅能够实现围堵溢油的作用,油品的清除还需要配套撇油器或吸油泵等设备实现,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一旦油品的清除没有及时进行,随着油的不断积累很容易发生围油栏失效和溢油逃逸,发生严重后果。
因此,实用新型一种能够提供强大浮力和超稳定重心,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溢油从水上和水下逃逸,同时具备抽油吸油功能的围油栏十分有必要。目前国内尚未有此类装置的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围油栏由于浮力不足容易浸没至水面以下,由于重心不稳容易发生平倒,受油膜重力及张力作用无法浮起而失效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包括:矮干舷、高干舷和梯形截面的双浮子,矮干舷和高干舷均设置在双浮子上,矮干舷和高干舷均沿垂直于双浮子的梯形截面的方向设置,矮干舷和高干舷均突出于双浮子的顶面和底面,矮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顶面的长度小于高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顶面的长度,矮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低面的长度小于高干舷突出于双浮子的底面的长度,矮干舷、高干舷和双浮子在双浮子的顶面外侧和底面外侧均围成集油凹槽。
进一步地,双浮子的梯形截面为等腰梯形。
进一步地,矮干舷和高干舷距离双浮子的中截面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双浮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梯形体,两个梯形体的下部连接为一体,两个梯形体的连接部位的上端形成圆弧形的底槽,矮干舷和高干舷设置在不同的两个梯形体上。
进一步地,矮干舷和高干舷的干舷平面分别与两个梯形体的中截面重合。
可替换地,双浮子的顶面开设有圆弧形的底槽,底槽沿垂直于双浮子的梯形截面的方向设置,矮干舷和高干舷分别设置在底槽的两侧。
进一步地,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还包括导流软管,导流软管夹置在双浮子的底槽中,导流软管为开口设计,导流软管的形状与底槽的形状相适配。
进一步地,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还包括多根钢肋条板,多根钢肋条板相间隔地设置在底槽内,钢肋条板的两端固定在双浮子上。
进一步地,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还包括密封舷毯,密封舷毯设置在双浮子的底面上并位于矮干舷和高干舷之间。
进一步地,高干舷的突出于双浮子的底面的部分上开设有泄水配重孔。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梯形双浮子设计不仅大大增加了浮力,并且增加了围油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围油栏抗沉没、抗平倒的能力,保证围油栏及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的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的实施例的侧视图;以及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矮干舷;2、高干舷;
3、双浮子;4、钢肋条板;
5、密封舷毯;6、导流软管;
7、干舷连接固定孔;8、舷毯连接固定孔;
9、泄水配重孔;10、集油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装置为双层并联围油栏,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双浮子3、双层干舷、集油凹槽。具体由矮干舷1、高干舷2、双浮子3、钢肋条板4、干舷连接固定孔7、舷毯连接固定孔8、泄水配重孔9和集油凹槽10构成。双层干舷的两干舷高度不同,矮干舷1置于来油方向,高干舷2置于去油方向;两干舷之间分别在水上水下围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即集油凹槽10;干舷平面从两浮子梯形中截面穿过,矮干舷1和高干舷2两末端分别开有一排干舷连接固定孔7;多节围油栏通过连接固定孔连接起来形成任意长度的围油栏。
所述浮子采用固体双层正梯形截面浮子,由两个正梯形浮子并联而成,两梯形下部连为一体,长度相同,两梯形浮子中间部位上端为圆弧连接形成一个圆弧形底槽;或看成一个正梯形从上端挖取形成底部为圆弧形的底槽,并形成集油凹槽10;
所述双层干舷的两干舷高度不同,其中一干舷水上、水下部分高度均较高的为高干舷2,另一个为矮干舷1,矮干舷1置于来油方向,高干舷2置于去油方向;两干舷之间分别在水上水下围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即集油凹槽10;干舷平面分别与两浮子梯形中截面重合,即从两浮子梯形中截面穿过,两干舷长度长于浮子长度并关于浮子对称,干舷两末端分别开有一排干舷连接固定孔7;多节围油栏通过连接固定孔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任意长度的围油栏。
为了将汇集的油品等液体引流至两岸回收,将一个与干舷同长的导流软管6夹置在浮子上部的圆弧形底槽中,其形状同圆弧形底槽形状相同,与底槽壁紧紧相贴,高度小于圆弧形底槽深度,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弹性的材料;导流软管6为开口设计,开口方向朝上,油和水可以通过开口汇集到导流软管6中。
为增加双浮子3的连接强度,双浮子3上部即导流软管6上方,三根钢肋条板4插入双浮子3之中,并过滤较大的杂物防止进入导流软管6;钢肋条板4主体截面为矩形,等间距排列,板两端的截面积大于板主体截面积,形成台阶形的端部,增加连接强度。
为防止油品渗透,在两干舷之间、浮子两段、导流软管下方设有密封舷毯5;密封舷毯5长度自浮子端部起至干舷端部止,宽度同两干舷之间的间距同宽;密封舷毯5与干舷和浮子外部包布为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密封舷毯5末端开有舷毯连接固定孔8,直径与干舷的连接固定孔相同,用于多节围油栏的连接和连接部位的密封。
为泄放部分流体减小流体对围油栏的冲击力,所述高干舷1水下部分底部开有一排泄水配重孔9。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梯形双浮子设计不仅大大增加了浮力,并且增加了围油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围油栏抗沉没、抗平倒的能力,保证围油栏及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本实用新型双干舷设计结合导流管和导流槽能有效防止溢油逃逸,在围控溢油的同时还能实现吸油导油的功能,大大增加工作效率,节约资源;本实用新型采用分节设计,通过每节末端设有连接固定孔连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围油栏长度,使用方便灵活。
如图1至图3示出的实施例1,该例为双层并联围油栏,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正梯形截面的双浮子3、双层干舷、集油凹槽10。具体由矮干舷1、高干舷2、双浮子3、钢肋条板4、密封舷毯5、导流软管6、干舷连接固定孔7、舷毯连接固定孔8、泄水配重孔9构成。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浮子由两个正梯形并联而成,两梯形下部连为一体,连接部位上端为圆弧连接形成一个圆弧形底槽;或可看成一个正梯形从上端挖取形成底部为圆弧形的底槽。其中两浮子并联后,高330mm,下底长1000mm,上底长800mm,上底中间开口部分宽300mm,圆弧底槽直径240mm,两下底角倒圆角直径20mm,两上底角倒圆角直径60mm,上底中间开口部分两角倒圆角直径30mm。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将一个与干舷同长的导流软管6夹置在浮子的圆弧形底槽中,导流软管为开口设计,其形状同圆弧形底槽形状相同,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弹性材料。其中软管壁厚6mm,外径248mm,内径242mm。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浮子导流槽上部为三根钢肋条板4,板主体截面为矩形,等间距排列,板的两端截面积大于板主体截面积,形成台阶形的端部,板两端插入浮子当中。其中钢肋条板主体尺寸长×宽×厚为600mm×200mm×100mm,端部尺寸为10mm×220mm×120mm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围油栏采用双层干舷,两干舷高度不同,其中一干舷水上、水下部分高度均较高的为高干舷2,另一个为矮干舷1,矮干舷1置于来油方向,高干舷2至于去油方向。两干舷之间分别在水上水下形成集油凹槽10。其中矮干舷1高660mm,吃水线上部分240mm,高干舷2高920mm,吃水线上部分360mm。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干舷平面分别与两浮子梯形中截面重合,两干舷长度长于浮子长度并关于浮子对称,干舷两末端分别开有一排连接固定孔7。连接固定孔直径12mm。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在两干舷之间、浮子外部、导流软管下方设有密封舷毯5。舷毯长度自浮子端部起至干舷端部止,宽度同两干舷之间的导油槽同宽。舷毯末端开有舷毯连接固定孔8,直径与干舷连接固定孔相同。
所述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高干舷水下部分底部开有一排泄水配重孔9。其中泄水配重孔9直径40mm。
本实施例中,将两节长1.8m的超稳定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通过连接固定孔连接好后横置于宽3m的模拟河道中,模拟流速为0.3m/s,水深为1.5m。结果表明,当水越过矮干舷后,高干舷能进行进一步有效拦截,水集中与导流软管中,通过吸收泵,有效的将汇集的水吸走,同时将泵的吸管置于水下导流槽中,能有效抽吸导流槽中的液体,应用效果良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包括:矮干舷(1)、高干舷(2)和梯形截面的双浮子(3),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均设置在所述双浮子(3)上,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均沿垂直于所述双浮子(3)的梯形截面的方向设置,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均突出于所述双浮子(3)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矮干舷(1)突出于所述双浮子(3)的顶面的长度小于所述高干舷(2)突出于所述双浮子(3)的顶面的长度,所述矮干舷(1)突出于所述双浮子(3)的低面的长度小于所述高干舷(2)突出于所述双浮子(3)的底面的长度,所述矮干舷(1)、高干舷(2)和双浮子(3)在所述双浮子(3)的顶面外侧和底面外侧均围成集油凹槽(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浮子(3)的梯形截面为等腰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距离所述双浮子(3)的中截面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浮子(3)包括两个相连接的梯形体,所述两个梯形体的下部连接为一体,所述两个梯形体的连接部位的上端形成圆弧形的底槽,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设置在不同的所述两个梯形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的干舷平面分别与所述两个梯形体的中截面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浮子(3)的顶面开设有圆弧形的底槽,所述底槽沿垂直于所述双浮子(3)的梯形截面的方向设置,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槽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还包括导流软管(6),所述导流软管(6)夹置在所述双浮子(3)的所述底槽中,所述导流软管(6)为开口设计,所述导流软管(6)的形状与所述底槽的形状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还包括多根钢肋条板(4),所述多根钢肋条板(4)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底槽内,所述钢肋条板(4)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双浮子(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还包括密封舷毯(5),所述密封舷毯(5)设置在所述双浮子(3)的底面上并位于所述矮干舷(1)和所述高干舷(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干舷(2)的突出于所述双浮子(3)的底面的部分上开设有泄水配重孔(9)。
CN201520278623.5U 2014-05-14 2015-05-01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77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8623.5U CN205077471U (zh) 2014-05-14 2015-05-01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465827 2014-05-14
CN201420246582 2014-05-14
CN201520278623.5U CN205077471U (zh) 2014-05-14 2015-05-01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7471U true CN205077471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2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78623.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77471U (zh) 2014-05-14 2015-05-01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74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9029A (zh) * 2014-05-14 2015-11-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9029A (zh) * 2014-05-14 2015-11-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77471U (zh)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CN105089029A (zh) 双层导流截流围油栏
CN106759184A (zh) 一种多功能堰式围油栏
JP5893643B2 (ja) 水中堆積物の吸引流送設備および異物の捕捉方法
CN203741799U (zh) 一种收油系统
CN207392155U (zh) 一种水利水电闸门防冻装置
CN207211318U (zh) 一种多级边坡截污沉淀箱
CN107143045B (zh) 一种新型建筑工程防水板
CN216715009U (zh) 一种内置吊挂式挡油装置的轴承密封结构
JPH11230020A (ja) 波のエネルギーを利用した海水等の汲上装置
KR101162441B1 (ko) 부유식 구조물
US10914045B2 (en) Hydrophilic material oil fence having double-porous mesh
CN105715908A (zh) 一种海底管道柔性板群冲刷防护装置
CN103422479B (zh) 溢油收集装置
US3878684A (en) 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bases of structures immersed in a volume of water, against undermining
RU2298065C1 (ru) Способ сбора нефтепродуктов с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воды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CN107524126B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空气阻隔围油装置
RU155134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твода шуги
CN205640044U (zh) 一种海底管道柔性板群冲刷防护装置
RU116949U1 (ru) Бетонный утяжелитель охватывающего типа для балластировки трубопроводов
RU154630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твода шуги
CN206159679U (zh) 一种大口径漂浮软管
CN108842825A (zh) 检修井盖浮筒式防泥沙反向止水装置
JP5537722B1 (ja) 津波等の事前検知手段を備えた水位低減装置
CN103741656A (zh) 一种浮式收油头及收油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