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5028U - 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5028U
CN205075028U CN201520794155.7U CN201520794155U CN205075028U CN 205075028 U CN205075028 U CN 205075028U CN 201520794155 U CN201520794155 U CN 201520794155U CN 205075028 U CN205075028 U CN 205075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ool
hook part
housing
frame body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941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国明
赵祥
陶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941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5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5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50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inding-Machine Dressing And Accessor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工具,包括:用于实现工具功能的功能元件、驱动功能元件的马达、容纳马达的壳体和防尘盖组件;壳体形成有散热窗,防尘盖组件在壳体的外侧覆盖散热窗;其中,防尘盖组件包括:防尘框架和防尘网,防尘框架能结合至壳体,防尘网安装于防尘框架;防尘框架还包括:框架本体、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框架本体用于支撑防尘网,第一卡勾形成有能在框架本体转过预设角度后才能卡住壳体内侧的第一卡勾部,第二卡勾形成有能在第一卡勾部卡住壳体后才能卡住壳体内侧的第二卡勾部;壳体还形成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能与第一卡勾配合,第二卡槽能与第二卡勾配合。该动力工具能够有效的防止灰尘进入到壳体内部。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具体涉及一种角磨。
背景技术
在使用诸如角磨、砂光机、钻和锯等的动力工具的过程中,动力工具的壳体内部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热,为此,现有的动力工具中会在壳体上设置散热窗,散热窗贯通了壳体的内外,能够使得壳体内外之间产生散热气流。
但是,对于动力工具而言,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在周围环境中产生一些尘屑,即使动力工具没有产生尘屑,随着自然界环境的日益变化,空气中的灰尘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些尘屑或者灰尘很容易通过散热窗进入到壳体内部,长期这样会影响动力工具的正常运行速度,甚至会损坏动力工具。
发明内容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功能元件、马达、壳体和防尘盖组件;功能元件用于实现工具功能,马达用于驱动功能元件,壳体用于容纳马达,壳体形成有用于为壳体内部散热的散热窗,防尘盖组件用于在壳体的外侧覆盖散热窗;其中,防尘盖组件包括:防尘框架和防尘网,防尘框架被设置为能结合至壳体,防尘网安装于防尘框架;防尘框架还包括:框架本体、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框架本体用于支撑防尘网,第一卡勾形成有能在框架本体转过预设角度后才能卡住壳体内侧的第一卡勾部,第二卡勾形成有能在第一卡勾部卡住壳体后才能卡住壳体内侧的第二卡勾部;壳体还形成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能与第一卡勾配合,第二卡槽能与第二卡勾配合,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均设置在散热窗的外部。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设置于防尘网的边缘。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部和第二卡勾部设置在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部和第二卡勾部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部和第二卡勾部向远离防尘网的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壳体形成有定位槽,散热窗至少部分形成于定位槽的槽底面;框架本体至少部分位于定位槽中。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部在沿一个平行于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卡勾部在该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动力工具还包括用于为马达供电的电池包;壳体还包括用于结合电池包的结合部;其中,散热窗设置在结合部。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其中,电池包结合至结合部时,结合部位于电池包和把手部之间。
进一步地,动力工具为角磨,功能元件为打磨盘;把手部位于功能元件与结合部之间。
用户能够方便的将防尘盖组件安装至动力工具的壳体上,从而有效防止灰尘进入到壳体内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的结构;
图2是图1中的防尘盖组件和部分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防尘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防尘盖组件的第一卡勾插入第一卡槽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防尘盖组件的第二卡勾靠近第二卡槽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防尘盖组件的第二卡勾插入第二卡槽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100包括:壳体11、马达(图未示)、功能元件12、电池包13和防尘盖组件20。
为了方便说明,动力工具100以角磨为实例;当然,动力工具100也可以是其它打磨类工具,比如砂光机;或者,动力工具100也可以为扭力输出类工具,比如钻、螺丝批或者多功能工具;动力工具100还可以为切割类工具,比如往复锯、圆锯或者曲线锯;动力工具100还可以为园林类工具,比如修枝机或者链锯;另外,动力工具100也可能作为其它用途的工具使用,比如搅拌机。
只要这些工具中需要设置防尘盖组件20即可能采用以下披露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对应的,采用以下实质内容的动力工具100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壳体11用于形成动力工具100的主体部分的外壳,壳体11包括:把手部111、结合部112和容纳部113。
把手部111用于供用户握持以操作该动力工具100。对于整个动力工具100而言,把手部111位于功能元件12和用于安装电池包13的结合部112之间;而对于壳体11而言,把手部111位于结合部112和容纳部113之间。这样,当用户握持把手部111时,能够相对比较稳定的控制整个动力工具100。
结合部112与把手部111连接,结合部112用于将电池包13结合至动力工具100,从而为动力工具100提供能量来源。
容纳部113用于容纳马达和传动机构(图未示),其中,马达用于驱动功能元件12,传动机构用于传递动力。具体而言,马达能将电池包13提供的电能转化成动力输出至传动机构,然后再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功能元件12。
功能元件12在被传动机构驱动时能够实现动力工具100的功能。对于角磨而言,功能元件12可以为大致呈圆形的打磨盘。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打磨盘能够以穿过自身的轴线为轴转动,从而对待处理的工件进行打磨。
电池包13作为动力工具100的能量来源,用于为马达供电。电池包13能够可拆卸的结合至结合部112,在电池包13结合至结合部112时,结合部112还位于电池包13和把手部111之间。
防尘盖组件20用于防止灰尘进入到动力工具100的壳体11内。如图2所示,防尘盖组件20可以安装在壳体11上的能够贯通壳体11内外的散热窗114。
具体的,如图2所示,壳体11上所形成的散热窗114用于为壳体11内部的各部件进行散热。散热窗114贯通壳体11的内外,散热窗114可以包括两个,两个散热窗114大致对称的分布在结合部112上。这样,对于动力工具100而言,形成的散热气流能够自壳体11外部通过一个散热窗114进入到壳体11内部,然后再通过另一个散热窗114流出至壳体11外部。而且,散热窗114设置在壳体11的结合部112上,还能够使得电池包13也得到较好的散热。
防尘盖组件20包括:防尘框架21和防尘网22。防尘框架21用于将防尘盖组件20结合至壳体11的散热窗114处,使得防尘盖组件20在壳体11的外侧覆盖散热窗114。防尘网22安装至防尘框架21上,这样,在防尘框架21结合至壳体11上时,防尘网22在允许散热气流通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灰尘自壳体11外部通过散热窗114进入到壳体11内部。
如图3所示,防尘框架21包括:框架本体211、第一卡勾212和第二卡勾213。再如图2所示,壳体11还形成有定位槽115、第一卡槽116和第二卡槽117。其中,定位槽115具有一个槽底面(图未标),散热窗114、第一卡槽116和第二卡槽117均形成于定位槽115的槽底面处。在槽底面内,第一卡槽116和第二卡槽117还位于散热窗114的外部。
框架本体211用于支撑防尘网22,防尘网22的外形大致与框架本体211相同。定位槽115用于定位框架本体211,在防尘框架21安装至壳体11时,框架本体211至少部分位于定位槽115内。当框架本体211定位至定位槽115时,支撑于框架本体211的防尘网22能够覆盖散热窗114。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卡勾212与第一卡槽116配合,第一卡勾212能够伸入至第一卡槽116内,第一卡勾212还形成有第一卡勾部212a。在第一卡勾212伸入至第一卡槽116内时,且当框架本体211转过预设角度后,第一卡勾部212a能够卡住壳体11的内侧。
第二卡勾213与第二卡槽117配合,第二卡勾213能够伸入至第二卡槽117内,第二卡勾213还形成有第二卡勾部213a。在第一卡勾部212a卡住壳体11的内侧时,这时第二卡勾213能够伸入至第二卡槽117内并且第二卡勾部213a也能够卡住壳体11的内侧。
具体而言,第一卡勾212形成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位于防尘网22的边缘。第一卡勾212还包括:第一本体部212b和以上所说的第一卡勾部212a。第一本体部212b自框架本体211沿大致垂直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而成,第一本体部212b一端连接框架本体211、另一端连接第一卡勾部212a。第一卡勾部212a自第一本体部212b沿大致平行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而成,并且第一卡勾部212a在该方向上朝向远离防尘网22的方向延伸。
第二卡勾213形成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位于防尘网22的边缘。第二卡勾213还包括:第二本体部213b和以上所说的第二卡勾部213a。第二本体部213b自框架本体211沿大致垂直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而成,第二本体部213b一端连接框架本体211、另一端连接第二卡勾部213a。第二卡勾部213a自第二本体部213b沿大致平行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而成,并且第二卡勾部213a在该方向上朝向远离防尘网22的方向延伸。
其中,第一卡勾212和第二卡勾213分别设置在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防尘框架21更稳定的安装至壳体11上;另一方面,在安装防尘盖组件20时,用户可以握持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处,使得第一卡勾212先伸入至第一卡槽116,然后转动框架本体211使得第二卡勾213伸入至第二卡槽117,方便了用户的握持,从而避免将它们设置在框架本体2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而造成用户不便握持和转动框架本体211的问题。
在一个大致平行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卡勾部212a和第二卡勾部213a还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且第一卡勾部212a和第二卡勾部213a均向远离防尘网22的方向延伸,这样能够方便用户安装和拆卸防尘盖组件20。
第一本体部212b在沿大致垂直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本体部213b在该方向上的尺寸;而且,第一卡勾部212a在沿大致平行于框架本体21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还大于第二卡勾部213a在该方向上的尺寸。这样,用户才能够使得第一卡勾部212a先卡住壳体11内侧,然后再使得第二卡勾部213a伸入至第二卡槽117内。
如图3所示,在框架本体211的靠近第一卡勾212处还形成有一个扣槽211a。扣槽211a能够使用户在拆卸防尘盖组件20时可以先用手指扣住框架本体211,从而方便了拆卸。
以下具体介绍如何将防尘盖组件20安装至壳体11上:首先,如图4所示,用户先握持框架本体211,使得框架本体211上的第一卡勾212对准第一卡槽116并伸入至第一卡槽116内;然后,用户沿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框架本体211直至转动至图5所示状态,这时第一卡勾部212a卡住壳体11内侧;最后,用户沿图5中的A方向按压第二卡勾213使得第二卡勾部213a对准第二卡槽117,随后再沿B方向按压第二卡勾213或者框架本体211使得第二卡勾213伸入至第二卡槽117内,如图6所示,在第二卡勾213进入第二卡槽117后,用户停止按压,第二卡勾213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回弹并使得第二卡勾部213a卡住壳体11内侧,从而实现防尘盖组件20安装至壳体11。
而对于防尘盖组件20的拆卸过程则与安装过程相反,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功能元件,用于实现工具功能;
马达,用于驱动所述功能元件;
壳体,用于容纳所述马达;
所述壳体形成有:
散热窗,用于为所述壳体内部散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
防尘盖组件,用于在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散热窗;
所述防尘盖组件包括:
防尘框架,被设置为能结合至所述壳体;
防尘网,安装于所述防尘框架;
所述防尘框架包括:
框架本体,用于支撑所述防尘网;
第一卡勾,形成有能在所述框架本体转过预设角度后才能卡住所述壳体内侧的第一卡勾部;
第二卡勾,形成有能在所述第一卡勾部卡住所述壳体后才能卡住所述壳体内侧的第二卡勾部;
所述壳体形成有:
第一卡槽,能与所述第一卡勾配合;
第二卡槽,能与所述第二卡勾配合;
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设置在所述散热窗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和所述第二卡勾设置于所述防尘网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部和所述第二卡勾部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部和所述第二卡勾部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部和所述第二卡勾部向远离所述防尘网的方向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形成有定位槽,所述散热窗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面;所述框架本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部在沿一个平行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卡勾部在该方向上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
电池包,用于为所述马达供电;
所述壳体包括:
结合部,用于结合所述电池包;
所述散热窗设置在所述结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所述电池包结合至所述结合部时,所述结合部位于所述电池包和所述把手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为角磨,所述功能元件为打磨盘;
所述把手部位于所述功能元件与所述结合部之间。
CN201520794155.7U 2015-10-14 2015-10-14 动力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75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94155.7U CN205075028U (zh) 2015-10-14 2015-10-14 动力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94155.7U CN205075028U (zh) 2015-10-14 2015-10-14 动力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5028U true CN205075028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27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9415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75028U (zh) 2015-10-14 2015-10-14 动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502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5166A (zh) * 2016-08-05 2018-02-13 塞母布雷有限公司 用于钻机的保护套以及钻机
WO2020173487A1 (zh) * 2019-02-27 2020-09-0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长杆类电动工具
CN113510666A (zh) * 2021-04-16 2021-10-19 苏州大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WO2021254174A1 (zh) * 2020-06-15 2021-12-23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切割工具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5166A (zh) * 2016-08-05 2018-02-13 塞母布雷有限公司 用于钻机的保护套以及钻机
CN107685166B (zh) * 2016-08-05 2021-02-05 塞母布雷有限公司 用于钻机的保护套以及钻机
WO2020173487A1 (zh) * 2019-02-27 2020-09-0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长杆类电动工具
WO2021254174A1 (zh) * 2020-06-15 2021-12-23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切割工具
CN113510666A (zh) * 2021-04-16 2021-10-19 苏州大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75028U (zh) 动力工具
CN109311146A (zh) 带有驱动马达的手持式工具机
CN109196745A (zh) 带有分离开关的手持式工具机
GB2452658A (en) Cutting attachment with a removable cover for rotary hand tools
ATE287319T1 (de) Elektrowerkzeug, insbesondere winkelschleifer
ATE545543T1 (de) Laderaumschutzvor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r wickelwelle
CN201872126U (zh) 一种多功能扳手
AU2002363994A1 (en) Universal programming interface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upikm) database system with integrated xml interface
CN208119240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汽车方向盘套
CN203312663U (zh) 防尘散热的变电站壳体
US20170184063A1 (en) Air cleaner of engine for portable working machine
CN103192314B (zh) 一种链条抛光机
CN210147463U (zh) 一种便携式切割打磨一体机
CN208117586U (zh) 一种防尘角磨机壳体
CN102990118A (zh) 防发热手电钻
CN208788446U (zh) 一种扳手
CN211295599U (zh) 电源线收纳装置
CN202499176U (zh) 一种汽车转向助力装置
CN206597977U (zh) 一种电钻上的防尘装置
CN202346554U (zh) 一种施工升降机动力总成
CN204413830U (zh) 亚克力板抛光机
EP1900479A1 (en) Hand-held self-sustained vacuum grinder
CN212095762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工具
JP2007152538A (ja) ディスクグラインダーの接続工具
CN205415843U (zh) 一种废弃复合板材折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1106 No. 529, 15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106, No. 159, general road,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