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2836U -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2836U
CN205072836U CN201520663665.0U CN201520663665U CN205072836U CN 205072836 U CN205072836 U CN 205072836U CN 201520663665 U CN201520663665 U CN 201520663665U CN 205072836 U CN205072836 U CN 205072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ray
temperature sensor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ing
nip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6366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N'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EN'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EN'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EN'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6366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2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2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283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属温度传感领域,可以用于胸部皮肤温度测量。温度传感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分布于第一扇环状内,该第一扇环状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承载机构,被构造以承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通过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在女性胸部的使用,能够较完备地覆盖胸部与温度相关的疾病的大概率发病区,从而采集到对应的体温变化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传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感测人体温度的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背景技术
乳腺疾病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常规的检查方法主要有X射线和超声检查,主要是根据乳腺组织病变时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进行影像分析,病理检查是当前确诊乳腺疾病的普遍接受的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红外热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技术,由于其无损伤性的操作方便等特点,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评估和保健。它主要是根据乳腺组织的表皮温度分布来评估或预示相关的病理信息及其病变程度。有关红外热成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国率先把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疾病的诊断。1983年,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并认可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作为乳腺癌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从此,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
然而,由于红外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缺乏热图像解读经验等原因,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中曾出现假阳性偏高等现象,从而引起人们对该技术的质疑,于是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在1980年后期曾一度处于低潮。直至1990年之后,随着红外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红外热成像技术再次引起医学界和物理学界学者的关注。当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因其操作方便、费用低廉、无损伤、便于重复等优点,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高风险个体的欢迎。此外,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医生还可以方便地检查诸如肿瘤、炎症和感染等引起人体左右乳腺热分布不对称的相关疾病,有助于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然而,虽然许多研究者多年来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乳腺疾病探测和诊断上做了很多工作,但至今有关女性乳腺疾病热图像的诊断和评估标准尚未建立,利用热对称性、TTM(ThermalTextureMaps)等对红外热图像进行分析的研究,至今也未取得很好的发展。而且,这种利用热成像、红外热图像的技术,存在温感精确性、检测过程需要高风险个体在医院进行而无法自助完成,难以捕捉直径小于0.5cm的乳腺癌变。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上述背景技术,还存在其他时域相关的缺陷,例如背景技术中的检测均为一次性成像,采集并作为判断基础的是人体在某一瞬时的温度数据,而无法反映高风险个体在一个连续时段的体温变化节律(rhythm),而且,高风险个体在医院检查通常获取的是白天的体温信息。而人体在夜间,尤其是深度睡眠状态中的体温信息,往往更具医学价值。
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叫做“基础状态”,基础状态下的体温,就叫做“基础体温”,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或者是夜间的深度睡眠状态中测定。
研究证明,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在卵泡期内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
再者,发明人通过研究,也发现,对于健康女性乳腺的体表温度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健康女性左乳的平均温度为35.2±1.0℃,略高于右乳的平均温度(35.1±1.0℃),温度差异在0.30℃以内,且具有高度的统计意义(P<0.01)。其中,左乳的温度略高于右乳的温度,但左乳区域的平均温度比右乳区域略高约0.40℃,左右两侧乳腺对应各部分的平均温度差异在0.6℃以内;一般而言,当被检查者左右两侧乳腺组织的温度差异超过0.5℃,提示其乳腺潜在一定危险,应注意保健并做进一步检查。与周围乳腺组织相比,乳头区域的温度明显较低;乳腺的体表温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最后,将乳腺组织左右两侧体表平均温差是否超过0.40℃,或者乳腺左右两侧各象限体表平均温差是否超过0.60℃作为女性乳腺组织是否潜在疾病的一个参考标准。
正常乳腺组织的温度分布是以乳头为中心的对称分布,乳头温度最低;当存在肿瘤时,乳腺体表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体表的温度;当肿瘤偏离乳腺模型的中心时,肿瘤区域体表的高温热区域也将偏离体表的中心,而且在该高温热区域的另一侧乳腺体表将出现1个低温冷区域。
肿瘤越大,体表的温度也越高,且肿瘤对其正上面区域温度分布的影响最明显。
另外,发明人通过研究,还发现,由于人体特有的生理原因,导致女性的胸部疾病,例如乳腺癌,通常在乳房的若干处特定位置发病,即其发病部位并非完全随机地平均分布在乳房中。
结合发明人的上述研究,以及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便于针对乳腺癌疾病的筛查,采集到被筛查者的乳腺癌多发部位上方的乳房表面温度信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分布于第一扇环状内,该第一扇环状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承载机构,被构造以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一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0cm-7.2cm;
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二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2cm-8.2cm,第一径向与第二径向间夹角为43°-1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原点3.2cm-6.0cm,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原点3.3cm-6.7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径向与第二径向间夹角为66°-10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三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1cm-6.3cm,第三径向与第二径向间夹角为18°-57°。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原点3.1cm-5.3cm,第三径向与第二径向间夹角为30°-49°。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相对于原点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基本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分布于第二扇环状内且由承载机构承载,第二扇环状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四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3cm-7.7cm,第四径向与第二径向方向基本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原点3.1cm-6.9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五径向分布于距原点2.1cm-8.3cm,第五径向与第一径向方向基本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原点2.8cm-7.7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七传感器,其中,第一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5.5cm-7.7cm,第二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2.2cm-3.8cm,第三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5.1cm-6.9cm,第四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2.3cm-3.9cm,第五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3.0cm-4.0cm,第六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6.0cm-7.5cm,第七传感器与原点距离为5.4cm-7.6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一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0cm-7.2cm;及
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三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1cm-6.3cm,第一径向与第三径向间夹角为25°-65°。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原点的距离为3.2cm-6.0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原点的距离为3.1cm-5.3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径向与第三径向间夹角为36°-5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分别包括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以及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上设有导热部件。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机构表面设有亲肤层,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及导热部件从亲肤层的表面露出。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分支,被构造为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支被构造为带状、圆形或弧形,且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固定部与至少一个分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固定孔,贯穿承载机构且基本位于原点。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条采集线,布设于承载机构,并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连接以传递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的感应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包括处理器,与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以接收并处理感应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包括多路转换器,处理器通过多路转换器与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承载机构上;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固定部的距离为2.0cm-7.2cm。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贯穿承载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固定部的距离为3.2cm-6.0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包括:承载机构;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分别设置于承载机构上;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的间距为2.7cm-11.2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的间距为3.9cm-8.3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且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且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1.6cm-6.2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1.7cm-7.2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2.0cm-4.7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2.3cm-5.1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且位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且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0cm-9.9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9cm-14.1cm,且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小于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1cm-8.4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5.9cm-12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且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且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0cm-14.5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0cm-10.5cm,且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小于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5cm-12.2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7cm-9.7cm。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机构表面设有亲肤层,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及导热部件从亲肤层的表面露出。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固定部的距离为2.0cm-7.2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固定部的距离为3.2cm-6.0cm。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支,分别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用于检测乳房温度,温度传感装置包括:承载机构;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上外区域,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上内区域,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2cm-8.2cm,且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2cm-6.0cm,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3cm-6.7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且位于上内区域或上外区域,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1cm-6.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5.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下外区域,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3cm-7.7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6.9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下内区域,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1cm-8.3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2.8cm-7.7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锁骨中点与乳头之间连线中点所在的横向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3至4/5间距的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2至2/3间距的区域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内衣,包括:罩体,用于覆盖使用者的乳房;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罩体以使得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上外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上内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2cm-8.2cm,且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2cm-6.0cm,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3cm-6.7c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下外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1cm-6.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57°。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5.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0°-49°。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下外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3cm-7.7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6.9cm。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下内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1cm-8.3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2.8cm-7.7cm。
在一实施例中,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基本位于锁骨中点与乳头之间连线中点所在的横向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3至4/5间距的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2至2/3间距的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包括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能够通过罩体的内表面接触乳房。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上设有导热部件,罩体的内表面设有亲肤层,导热部件从亲肤层的表面露出。
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在女性胸部的使用,能够较完备地覆盖乳房上的乳腺癌大概率发病区,从而采集到对应大概率发病区的体温变化信息,该信息可以作为温度参考信息以供识别乳房温度异常及相关的疾病。
由于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所具有的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设置,使其可较全面地覆盖对应乳房表面的疾病高发部位的皮肤,并正确采集其表面温度。同时,该些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设置,也避免了对乳房整体进行无差别的密集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及温度检测,这大大减少了温度传感器的设置数量以及成本,同时降低了此类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在用户佩戴过程中给皮肤带来的异物感等不良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的示意图,其未示出承载机构。
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的示意图,其未示出承载机构。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的示意图,其未示出承载机构。
图3a至图3f分别示出温度传感装置多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温度传感装置多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未示出承载机构。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未示出承载机构。
图6c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未示出承载机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装置佩戴于人体以检测乳房温度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内衣佩戴于人体以检测乳房温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创意。
研究对象在一个连续时段的体温信息相比于单点体温更加能全面反映体温变化节律(rhythm),以及其背后的医学状态。而且,研究对象夜间的深度睡眠过程中,是一个采集基础体温信息的较为理想的时段。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或温度传感内衣,将针对研究对象在夜间深度睡眠过程进行温度采集。
参照图1a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和承载机构,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分布于第一扇环状A1内,第一扇环状A1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其中,上述以及此后一些实施例中,扇环状是一个圆环被扇形截得的一部分,扇环状沿径向宽度是指该圆环的外圆半径与内圆半径的差值,扇环状的幅角为扇形的圆心角。承载机构被构造以承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图1a中未示出承载机构,后文将示意性示出承载机构的结构,应当理解,任意能够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的结构皆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可佩戴于乳房上,以采集乳房温度,佩戴时,上述扇环状的圆心基本对应于乳头位置。
经过对557例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实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针对上述女性胸部区域,进行温度监测的第一组实验。上述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具有特定结构,所以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应于乳房表面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并根据所获得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采样值与正常研究对象的标准体温比较,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523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进行第二组实验,针对乳房其他的随机部位而并非上述特定部位,进行温度监测,并根据对应的感应温度判断被研究对象的胸部体表温度的异常度,以及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213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而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使用传统的乳腺癌筛查手段进行第三组试验时,使用X射线和超声的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疾病患者数量为541例。
通过大量对比研究发现,由于通过所采集的被研究对象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与正常研究对象的对应部位的标准体温对比,即可以极大概率确定高风险个体的乳腺癌发病与否,例如,相比于正常研究对象的胸部温度,高风险个体的胸部的对应部位的体温偏高超过某阈值,例如0.6℃,即可确定可致胸部体温异常类疾病的发病,例如乳腺癌。因此,在通过体温异常判断高风险个体的乳腺癌病情的应用场景中,病情的判断可完全取决于对被研究对象的胸部的高发区域的温度采样准确性。对此,下不赘述。
前述第一组实验中筛查出的523例疑似乳腺癌病例,与第三组实验中确诊的541例病例的交集,为521,即其确诊重合度为:96.30%;亦即,上述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因其所具有的特定的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其对应乳房表面的疾病高发部位的皮肤并正确采集其表面温度的概率约为96.30%。
上述实验数据说明,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应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胸部体温异常区域,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在上述实施例中分布区域为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的扇环状内,而温度传感器阵列在该区域中的排列、排布样式、方式(pattern)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便于说明和理解,在下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将示例性地仅从温度传感器沿径向的分布和/或沿原点的幅度、以及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在空间的相对位置等几个方面,对所涉及的温度传感装置的结构进行描述。
可选地,如图1b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沿第一径向R1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0cm-7.2cm处相对于原点O的幅角度为0°至35°;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沿第二径向R2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2cm-8.2cm处,相对于原点O的幅角度为0°至35°;所述第一径向R1与所述第二径向R2间夹角为43°-122°。其中,原点O为上述圆环的圆心。每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优选地,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cm。应当注意,本文提到的“径向”从原点延伸,其仅用以表示温度传感器阵列的排布趋势,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并不限于仅设置在相应的径向所在的直线上,而是可能布置于在该径向的周边,如图1b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中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为大致沿第一径向R1离散的分布,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中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为大致沿第二径向R2离散的分布,第一径向R1与第二径向R2间夹角可理解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中的一个传感器或多个传感器所形成的轮廓线(outline)SS1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中的一个传感器或多个传感器所形成的轮廓线SS2在辐角度方向上的最小夹角,如图1b中所示的夹角A1;或理解为:上述两轮廓线SS1,SS2所包绕形成的范围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如图1b中所示的夹角A2。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可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3.2cm-5.8cm处,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可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3.3cm-6.7cm处。所述第一径向R1与所述第二径向R2间夹角为66°-101°。
可选地,如图1b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还可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沿第三径向R3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1cm-6.3cm处,第三径向R3与第二径向R2间夹角为18°-57°。
可选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3.1cm-5.3cm处,第三径向R3与第二径向R2间夹角为30°-49°。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中,如图2所示,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200,其相对于所述原点O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基本对称设置。
可选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200可分布于第二扇环状A2内且由承载机构承载,第二扇环状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本实施例中,第一扇环状A1与第二扇环状A2的圆心相同,二者相对于圆心基本对称。图2也未示出承载机构,应当理解,任意能够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的结构皆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200可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沿第四径向R4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3cm-7.7cm处,第四径向R4与第二径向方向R2基本相反。
可选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3.1cm-6.9cm处。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200还可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沿第五径向R5分布于与原点O间距2.1cm-8.3cm处,第五径向R5与第一径向R1方向基本相反。
可选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8cm-7.7cm处。
温度传感器阵列的分布不限于此,上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阵列可任意组合,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沿第一径向R1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0cm-7.2cm处;及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沿第三径向R3设置于与原点O间距2.1cm-6.3cm处,第一径向R1与第三径向R3间夹角为25°-65°。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原点O的距离为3.2cm-5.8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与原点O的距离为3.1cm-5.3cm。第一径向R1与第三径向R3间夹角为36°-52°。
各温度传感器阵列的分布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b所示,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分散在整个第一扇环状内,且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包含的温度传感器较多,在实际应用中,温度传感装置附着于人体,用于检测乳房温度分布,相应的,分布于乳头与腋下之间且较靠近腋下一侧的温度传感器较多。
应当注意,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扇环状用以表示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的分布区域的形状,并非实体结构。并且,各温度传感器阵列组所包含的温度传感器阵列本身的分布形状并不限于扇环状,只是分布区域的边界基本为扇环状,即,基本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涉及的扇环状内分布,例如在某些实施例的用于筛查与体温变化有关的乳腺异常的应用场景中,该传感器阵列组所分布的扇环状,可以对应于以女性乳头为圆心的位于乳房表面的一段扇环区。
另外,上述仅为示例性说明,温度传感器阵列的数量并不限制,每个温度传感器阵列所包含的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位置、排布等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用新型应涵盖上述各种变形实施例的组合,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含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含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等方案。
本实用新型承载机构的结构有多种。以下对承载机构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承载机构可包括至少一个分支,被构造为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如图3a至图3e所示,承载机构3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的分支,设置为分别承载多个温度传感器阵列,承载机构300可为带状等各种适于承载温度传感器阵列的形状。
如图3a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承载机构300包括第一分支310,其用于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
可选地,如图3b至图3e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还可选择性的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承载机构300还可选择性的包括第二分支320、第三分支330、第四分支340、第五分支350,其分别用于承载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
分支也可为图4a至图4c所示的圆环形、弧形。分支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多边形,或者如图4d所示的曲线形等,任何能够承载温度传感器阵列的形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分支的数量也不限于此,例如,分支可为垫片形式,例如为圆形、椭圆形等,每一垫片承载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阵列,每一垫片可独立使用。
在此前以及下述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机构300还可设有固定部360,固定部360与上述至少一个分支连接。固定部360可为如图3a至图3e所示的贯穿承载机构300表面的通孔。
如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100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360,固定部360可位于原点处,即,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固定部360的距离基本等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原点的距离。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固定部360的距离为2.0cm-7.2cm。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固定部360的距离为3.2cm-6.0cm。
针对上述或下述的一些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使用时,可通过固定部与使用者身体固定,以使温度传感装置附着于使用者身体的待检测的部位,例如乳房上,便于感测温度。固定部可为贯穿所述承载机构的通孔,或者,固定部可为包括在传感器一侧的一些便利贴式的医学胶带,帮助将整个承载机构的分支固定在乳房上。
图3a所示的温度传感装置可佩戴于乳房上,以检测乳房温度,佩戴时,上述原点基本对应于乳头位置。经过对557例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实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针对上述女性胸部区域,进行温度监测的第一组实验。上述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具有特定结构,所以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应于乳房表面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并根据所获得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采样值与正常研究对象的标准体温比较,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519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进行第二组实验,针对乳房其他的随机部位而并非上述特定部位,进行温度监测,并根据对应的感应温度判断被研究对象的胸部体表温度的异常度,以及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217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而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使用传统的乳腺癌筛查手段进行第三组试验时,使用X射线和超声的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疾病患者数量为541例。
前述第一组实验中筛查出的519例疑似乳腺癌病例,与第三组实验中确诊的541例病例的交集,为518,即其确诊重合度为:95.74%;亦即,上述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因其所具有的特定的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其对应乳房表面的疾病高发部位的皮肤并正确采集其表面温度的概率约为95.74%。
上述实验数据说明,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应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胸部体温异常区域,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在上述实施例中分布区域为位于乳房的上外区域,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而温度传感器阵列在该区域中的排列、排布样式、方式(pattern)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至少一条采集线,布设于所述承载机构,并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连接以传递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的感应信号。如图3f所示,承载机构300包括第一分支310、第二分支320、第四分支340、第五分支350,用于分别承载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每一分支上的温度传感器阵列包括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采集线400布设于上述分支上,并与各温度传感器连接。
可选地,如图3f所示,承载机构包括四个分支,大致呈X形。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上设有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上设有第三传感器S3、第四传感器S4,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上设有第五传感器S5、第六传感器S6,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上设有第七传感器S7。其中,第一传感器S1与原点距离为5.5cm-7.7cm,第二传感器S2与原点距离为2.2cm-3.8cm,第三传感器S3与原点距离为5.1cm-6.9cm,第四传感器S4与原点距离为2.3cm-3.9cm,第五传感器S5与原点距离为3.0cm-4.0cm,第六传感器S6与原点距离为6.0cm-7.5cm,第七传感器S7与原点距离为5.4cm-7.6cm。
图3f所示的温度传感装置可佩戴于乳房上,以检测乳房温度,佩戴时,上述原点基本对应于乳头位置。
经过对557例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实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针对上述女性胸部区域,进行温度监测的第一组实验。上述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具有特定结构,所以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应于乳房表面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并根据所获得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采样值与正常研究对象的标准体温比较,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530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进行第二组实验,针对乳房其他的随机部位而并非上述特定部位,进行温度监测,并根据对应的感应温度判断被研究对象的胸部体表温度的异常度,以及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173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而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使用传统的乳腺癌筛查手段进行第三组试验中,使用X射线和超声的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疾病患者数量为541例。
前述第一组实验中筛查出的530例疑似乳腺癌病例,与第三组实验中确诊的541例病例的交集,为526,即其确诊重合度为:97.22%;亦即,上述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因其所具有的特定的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其对应乳房表面的疾病高发部位的皮肤并正确采集其表面温度的概率约为97.22%。
上述实验数据说明,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应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胸部体温异常区域,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在上述实施例中分布区域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一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0cm-7.2cm,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二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2cm-8.2cm,所述第一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间夹角为43°-122°,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三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1cm-6.3cm,所述第三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间夹角为18°-57°,该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四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3cm-7.7cm,所述第四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方向基本相反,各阵列所在分支大致呈X形,而温度传感器阵列在该区域中的排列、排布样式、方式(pattern)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处理器500,与至少一条采集线400连接,以接收并处理所述感应信号。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多路转换器600,处理器500可通过多路转换器600与至少一条采集线400连接。多路转换器的设置可避免处理器500与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直接连接,减少采集电路路数。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各温度传感器阵列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为NTC热敏电阻700;该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700上设有导热部件800。
图5示出了温度传感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700及导热部件800从承载机构300的表面露出。通过导热部件与被检测部位接触,能够更准确的检测温度,提高检测准确性。可选地,承载机构300表面还可以设置亲肤层370,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700及导热部件800从亲肤层370的表面露出,通过亲肤层370与皮肤直接接触。亲肤层可采用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等面料制成,具有吸湿性、透气性,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可选地,亲肤层370的表面可设有固定部360,其可以为胶带层等粘连固定形式,以便于粘附于使用者的身体,从而增强导热部件800或热敏电阻700与皮肤的接触效果。
上述的温度传感器阵列、承载机构等结构及其变形,以及采集线、处理器、多路转换器等,也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故将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省略对其类似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6a所示,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其包括:承载机构;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分别设置于承载机构上;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之间的间距为2.7cm-11.2cm。
其中,如图6a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之间的间距,可理解为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中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所形成的轮廓线(outline)SS1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中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所形成的轮廓线SS2之间的最短距离D1,或者是上述两轮廓线SS1,SS2所包绕形成的几何图形的几何重心或几何中心的连线距离D2。
在上述以及此后的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阵列之间的距离,以及传感器阵列与某一点(例如:原点)之间距离,均可参照上述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之间的间距为3.9cm-8.3cm。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且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之间,且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的距离为1.6cm-6.2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的距离为1.7cm-7.2cm。
可选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2.0cm-4.7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2.3cm-5.1cm。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且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之间,且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0cm-9.9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的距离为4.9cm-14.1cm,且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的距离小于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的距离。
可选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的距离为4.1cm-8.4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的距离为5.9cm-12cm。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其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且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之间,且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的距离为4.0cm-14.5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的距离为3.0cm-10.5cm,且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的距离小于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的距离。
可选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的距离为4.5cm-12.2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的距离为3.7cm-9.7cm。
可选地,如图6c所示,承载机构300还可设有固定部360,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固定部360的距离为2.0cm-7.2cm。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固定部360的距离为3.2cm-6.0cm。
可选地,固定部360可包括固定孔,其贯穿承载机构300。
温度传感装置的分布并不限于图6a、图6b及图6c所示,上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阵列可任意组合。例如,如图6c所示,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及固定部360组合构成温度传感装置。
图6a、图6b及图6c仅示意性示出承载机构,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的承载机构的各种结构皆可应用于本实施例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装置,用于检测乳房温度,温度传感装置包括:承载机构300;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所述乳房的上外区域A,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
如图7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其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位于所述乳房的上内区域B,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乳头距离为2.2cm-8.2cm,且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乳头的距离为3.2cm-6.0cm,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乳头的距离为3.3cm-6.7cm。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如图7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未示出),其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上内区域B或上外区域A,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1cm-6.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可选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5.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如图7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其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位于乳房的下外区域C,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乳头距离为2.3cm-7.7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可选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6.9cm。
如图7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装置还可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其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位于乳房的下内区域D,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乳头距离为2.1cm-8.3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可选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2.8cm-7.7cm。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锁骨中点与乳头之间连线中点所在的横向区域内。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3至4/5间距的区域内。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设置于承载机构300上,以使得在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2至2/3间距的区域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内衣,包括:罩体900,用于覆盖使用者的乳房;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设置于罩体900以使得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乳房的上外区域A,且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
如图8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可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其设置于罩体900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位于乳房的上内区域B,且与乳头距离为2.2cm-8.2cm,且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乳头的距离为3.2cm-6.0cm,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乳头的距离为3.3cm-6.7cm。
可选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如图8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可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未示出),其设置于罩体300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乳房的下外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1cm-6.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57°。
可选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5.3cm,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该乳头的连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120与该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0°-49°。
如图8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可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其设置于罩体900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外区域C,且与乳头距离为2.3cm-7.7cm,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可选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140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6.9cm。
如图8所示,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内衣还可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其设置于罩体900上,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内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1cm-8.3cm,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130相对于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可选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150与乳头的距离为2.8cm-7.7cm。
可选地,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基本位于锁骨中点与乳头之间连线中点所在的横向区域内。
可选地,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3至4/5间距的区域内。
可选地,当使用者佩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110位于乳头与腋下之间,距乳头的1/2至2/3间距的区域内。
通过使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或者温度传感内衣,经过对557例乳腺癌疾病的高风险个体的实验,针对女性胸部区域,进行温度监测的第一组实验,该些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具有不同结构,以保障其在使用过程中可从不同维度上以尽可能大的概率,对应于乳房表面的温度异常高发区的特定部位,并根据所获得的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采样值与正常研究对象的标准体温比较,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可筛查出512~547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进行第二组实验,针对乳房其他的随机部位而并不限于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或者温度传感内衣所覆盖的特定乳房表面区域,进行温度监测,并根据对应的感应温度判断被研究对象的胸部体表温度的异常度,以及进行乳腺疾病的识别,筛查出213例个体为疑似乳腺癌病例。而在对同组557例高风险个体使用传统的乳腺癌筛查手段进行第三组试验时,使用X射线和超声的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疾病患者数量为541例。
前述第一组实验中筛查出的512~547例疑似乳腺癌病例,与第三组实验中确诊的541例病例的交集,为511~540,即,该些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装置或者温度传感内衣,与传统的乳腺癌诊断设备相比,确诊重合度为:94.45%~99.82%;亦即,上述的这些实施例的温度传感装置或者温度传感内衣,因其所具有的特定的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较全面地覆盖对应乳房表面的疾病高发部位的皮肤,并正确采集其表面温度的概率约为94.45%~99.82%。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实施例均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装置或步骤;不定冠词“一个”不排除多个;术语“第一”、“第二”用于标示名称而非用于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均不应被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制。权利要求中出现的多个部分的功能可以由一个单独的硬件或软件模块来实现。某些技术特征出现在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并不意味着不能将这些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

Claims (76)

1.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分布于第一扇环状内,所述第一扇环状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
承载机构,被构造以承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一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0cm-7.2cm;
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二径向设置于距所述原点2.2cm-8.2cm,所述第一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间夹角为43°-1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所述原点3.2cm-6.0cm,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所述原点3.3cm-6.7c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间夹角为66°-10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三径向设置于距所述原点2.1cm-6.3cm,所述第三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间夹角为18°-5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所述原点3.1cm-5.3cm,所述第三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间夹角为30°-49°。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相对于所述原点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基本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分布于第二扇环状内且由所述承载机构承载,所述第二扇环状沿径向宽度为7cm,幅角为12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四径向设置于距所述原点2.3cm-7.7cm,所述第四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方向基本相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所述原点3.1cm-6.9cm。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五径向分布于距所述原点2.1cm-8.3cm,所述第五径向与所述第一径向方向基本相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距所述原点2.8cm-7.7cm。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上设有第七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5.5cm-7.7cm,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2.2cm-3.8cm,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5.1cm-6.9cm,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2.3cm-3.9cm,所述第五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3.0cm-4.0cm,所述第六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6.0cm-7.5cm,所述第七传感器与所述原点距离为5.4cm-7.6c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一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0cm-7.2cm;及
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沿第三径向设置于距原点2.1cm-6.3cm,所述第一径向与所述第三径向间夹角为25°-65°。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原点的距离为3.2cm-6.0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原点的距离为3.1cm-5.3cm。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与所述第三径向间夹角为36°-52°。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分别包括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上设有导热部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表面设有亲肤层,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及所述导热部件从所述亲肤层的表面露出。
1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分支,被构造为承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分支被构造为带状、圆形或弧形,且所述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分支连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孔,贯穿所述承载机构且基本位于所述原点。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条采集线,布设于所述承载机构,并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连接以传递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的感应信号。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包括处理器,与所述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以接收并处理所述感应信号。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包括多路转换器,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多路转换器与所述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所述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固定部的距离为2.0cm-7.2cm。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贯穿所述承载机构。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固定部的距离为3.2cm-6.0cm。
28.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机构;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的间距为2.7cm-11.2cm。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的间距为3.9cm-8.3cm。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且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1.6cm-6.2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1.7cm-7.2cm。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2.0cm-4.7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2.3cm-5.1cm。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且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0cm-9.9cm,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9cm-14.1cm,且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1cm-8.4cm,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5.9cm-12cm。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之间,且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0cm-14.5cm,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0cm-10.5cm,且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4.5cm-12.2cm,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的距离为3.7cm-9.7cm。
36.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分别包括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上设有导热部件。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表面设有亲肤层,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及所述导热部件从所述亲肤层的表面露出。
38.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还设有固定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固定部的距离为2.0cm-7.2cm。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固定部的距离为3.2cm-6.0cm。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孔,贯穿所述承载机构。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分支,分别承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分支为带状、圆形或弧形,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分支连接。
4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条采集线,布设于所述承载机构,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连接以传递其温度感应信号。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处理器,与所述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以接收并处理所述温度感应信号。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多路转换器,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多路转换器与所述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
46.一种温度传感装置,用于检测乳房温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包括:
承载机构;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上外区域,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上内区域,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2cm-8.2cm,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2cm-6.0cm,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3cm-6.7cm。
49.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50.如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且位于所述上内区域或所述上外区域,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1cm-6.3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1cm-5.3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52.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外区域,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3cm-7.7cm,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所述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1cm-6.9cm。
54.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内区域,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1cm-8.3cm,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所述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2.8cm-7.7cm。
56.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锁骨中点与所述乳头之间连线中点所在的横向区域内。
5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头与腋下之间,距所述乳头的1/3至4/5间距的区域内。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上,以使得在所述温度传感装置的使用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头与腋下之间,距所述乳头的1/2至2/3间距的区域内。
59.一种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用于覆盖使用者的乳房;
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设置于所述罩体以使得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上外区域,且与乳头距离为2.0cm-7.2cm。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上内区域,且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2cm-8.2cm,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43°-122°。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2cm-6.0cm,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3cm-6.7cm。
62.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6°-101°。
63.如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外区域,且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1cm-6.3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57°。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3.1cm-5.3cm,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0°-49°。
65.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外区域,且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3cm-7.7cm,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所述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第四温度传感器阵列与乳头的距离为3.1cm-6.9cm。
67.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其设置于所述罩体上,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房的下内区域,且与所述乳头距离为2.1cm-8.3cm,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阵列相对于所述乳头基本对称设置。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温度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阵列与所述乳头的距离为2.8cm-7.7cm。
69.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基本位于锁骨中点与所述乳头之间连线中点所在的横向区域内。
7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头与腋下之间,距所述乳头的1/3至4/5间距的区域内。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当使用者佩戴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位于所述乳头与腋下之间,距所述乳头的1/2至2/3间距的区域内。
72.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包括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能够通过所述罩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乳房。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NTC热敏电阻上设有导热部件,所述罩体的内表面设有亲肤层,所述导热部件从所述亲肤层的表面露出。
74.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至少一条采集线,布设于所述罩体,并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阵列连接以传递其温度感应信号。
75.如权利要求74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处理器,与所述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以接收并处理所述温度感应信号。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温度传感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内衣还包括多路转换器,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多路转换器与所述至少一条采集线连接。
CN201520663665.0U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72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63665.0U CN205072836U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63665.0U CN205072836U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2836U true CN205072836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25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6366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72836U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283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5722A (zh) * 2015-08-28 2015-12-02 上海温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CN106174751A (zh) * 2016-08-23 2016-12-07 晋江加年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感温服装及其实现方法
WO2017101713A1 (en) * 2015-12-18 2017-06-22 Well Diagnostics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ntinuous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
CN106937865A (zh) * 2017-03-27 2017-07-11 成都柏森松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可预警乳房病变的温度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5722A (zh) * 2015-08-28 2015-12-02 上海温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WO2017101713A1 (en) * 2015-12-18 2017-06-22 Well Diagnostics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ntinuous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
CN106174751A (zh) * 2016-08-23 2016-12-07 晋江加年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感温服装及其实现方法
CN106174751B (zh) * 2016-08-23 2019-03-05 晋江加年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感温服装及其实现方法
CN106937865A (zh) * 2017-03-27 2017-07-11 成都柏森松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可预警乳房病变的温度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5722A (zh)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CN106937865B (zh) 可预警乳房病变的温度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205072836U (zh)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传感内衣
CN205988282U (zh) 生理参数测量装置
US20120029369A1 (en) Passive Microwave Assessment of Human Body Core to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Basal Metabolic Rate
JP2020515847A (ja) 生体温度の継続的かつワイヤレスなモニタリングおよび分析のためのセンサ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7373791B (zh) 一种智能胸罩、胸部温度监控系统及分析方法
CN103830844B (zh) 低频电磁振动调制的红外肝藏气机血流调理仪
CN103517670A (zh) 用于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状况的装置和方法
CN102178515A (zh) 脑病变监测仪
JP2008284364A (ja) ネックレスタイプの心電計及び体温情報検出器
CN108056760A (zh) 乳腺癌检测内衣及检测系统
CN105686810A (zh) 一种温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Sim et al. Estimation of circadian body temperature rhythm based on heart rate in healthy, ambulatory subjects
US20190380641A1 (en) Smart brassiere preventing breast cancer and other breast diseases in advance
CN102860839A (zh) 一种分布式可穿戴动态心音采集装置
CN104352221A (zh) 一种便携式光学无创乳腺自查仪
Mansor et al. Portable heart rate measurement for remote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CN108078548A (zh) 生理参数检测装置及胸罩
CN204909917U (zh) 基于布料传感器的睡眠监护与医疗诊断的智能床单
WO2017101852A1 (en) Device for accurately measuring and identifying cancerous area based on body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Park et al. 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sensor integrated outdoor shirts for real time heart disease monitoring
Lin et al. Detecting early breast tumour by finite element thermal analysis
CN108720813A (zh) 一种用于乳腺癌监测的柔性传感器
CN108703746A (zh) 一种用于检测乳房疾病的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