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0103U - 一种电连接插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0103U
CN205070103U CN201520650741.4U CN201520650741U CN205070103U CN 205070103 U CN205070103 U CN 205070103U CN 201520650741 U CN201520650741 U CN 201520650741U CN 205070103 U CN205070103 U CN 205070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board
connecting plate
conducting terminal
connects
conductiv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5074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清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des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des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des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des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5074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0103U/zh
Priority to TW105202487U priority patent/TWM5411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0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0103U/zh
Priority to JP2017600140U priority patent/JP3219825U/ja
Priority to PCT/CN2016/075750 priority patent/WO201703197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插头,包括平行设置的正面导电端子和背面导电端子,正面导电端子包括四个导电端子,其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左向右水平排列;第一导电端子右端设置第一连接板,第二导电端子右端间隔设置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三导电端子左端设置第四连接板,第四导电端子左端设置第五连接板;背面导电端子由正面导电端子沿前后轴线旋转180度形成,其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右向左水平排列,正面导电端子和背面导电端子相同的连接板的相邻端面相互连接。对现有插头的电抗特性有着明显的改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有利于插头新型塑性固化材料的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其中电信号传导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通用串行总线(版本2.0)可以达到480Mb/s的传输速率。但这一速率峰值一方面受总线控制机制限制不能在一个传输通道内长时间维持,另一方面信号输入、输出传输端子和电源、接地端子的电抗特性也会对峰值速率产生干扰。随着近似峰值速率的持续必然使误码和误差积累,影响总线软硬件的容错效果。
这种端子物理特性在可正反方向对插的插头上表现更明显。如申请号为2014204866066,名称为“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的插头,以及申请号为201420215601X,名称为“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的插头,上述申请中公开了两排导电端子的排列顺序相反,相应导电端子间形成连接。但是,两排导电端子中相对应导电端子的连接结构在满足连通的同时,并没有顾及连接结构对高频电信号的影响。同时,由于依赖于一体成型的绝缘体的流体特性和固塑特点,对导电端子连接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没有合理结构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插头,解决可正反方向对插插头的导电端子结构不可靠,电抗特性不利于高频电信号传输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插头,包括平行设置的正面导电端子和背面导电端子,正面导电端子包括四个导电端子,其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左向右水平排列;第一导电端子右端设置第一连接板,第二导电端子右端间隔设置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三导电端子左端设置第四连接板,第四导电端子左端设置第五连接板;
背面导电端子由正面导电端子沿前后轴线旋转180度形成,其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右向左水平排列,正面导电端子和背面导电端子相同的连接板的相邻端面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一平板、第二平板、第三平板、第一连接板,第一平板的后端连接第二平板的前端,第二平板的后端连接第三平板的前端,第一连接板的左端连接第一平板右端的前部;第二平板的前后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一平板和第三平板的前后轴线右侧,第二平板与第一平板和第三平板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一连接板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一平板和第三平板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平板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四平板、第五平板、第六平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四平板的后端连接第五平板的前端,第五平板的后端连接第六平板的前端,第二连接板左端连接第四平板右端的前部,第三连接板的左端连接第五平板的右端中后部;第二连接板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四平板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二连接板与第四平板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第三连接板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五平板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三连接板与第五平板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七平板、第八平板、第九平板、第四连接板,第七平板的后端连接第八平板的前端,第八平板的后端连接第九平板前端,第四连接板的右端连接第七平板左端的后部;第八平板的前后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七平板和第九平板的前后轴线右侧,第八平板与第七平板和第九平板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四连接板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七平板和第九平板的前后轴线下方,第四连接板与第七平板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十平板、第十一平板、第十二平板、第五连接板,第十平板的后端连接第十一平板的前端,第十一平板的后端连接第十二平板的前端,第五连接板后端的右部连接第十平板的前端;第十一平板的前后方向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十平板和第十二平板的前后轴线右侧,第十一平板与第十平板和第十二平板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五连接板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十平板和第十二平板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五连接板与第十平板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一加固板,,第一加固板的右端连接第四平板和第五平板的结合处左端;第三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二加固板,第二加固板的左端连接七平板右端的前部,第二加固板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七平板和第九平板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二加固板与第七平板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所述正面导电端子中,第三平板、第六平板、第九平板和第十二平板的后端分别连接引脚,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所述引脚前后轴线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护翼,护翼为平板,平板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直角边所在端面与引脚的侧壁固定。
所述背面导电端子与正面导电端子的前后轴线所在平面为中心,左侧结构与右侧结构在俯视方向的投影上,成轴对称。
所述各导电端子的各所述连接板的宽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插头,对现有插头的电抗特性有着明显的改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有利于插头新型塑性固化材料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插头中导电端子排列结构的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插头中正面导电端子排列结构的轴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插头中背面导电端子排列结构的轴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插头中导电端子排列结构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插头中导电端子排列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插头中导电端子排列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导电端子数量相等的(作为上排,成排的)正面导电端子01和(作为下排,成排的)背面导电端子02,在正面导电端子01的后端,每个导电端子连接有引脚03。
如图2所示,正面导电端子01包括四个导电端子,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左向右水平间隔排列,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一平板11、第二平板12、第三平板13、第一连接板31,第一平板11的后端连接第二平板12的前端,第二平板12的后端连接第三平板13的前端,第三平板13的后端连接引脚03,第一连接板31的左端连接第一平板11右端的前部;第二平板12的前后(方向)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前后轴线右侧,第二平板12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一连接板31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平板11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引脚03的前后轴线平行位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前后轴线下方,引脚03与第三平板13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第一平板11前部的左右宽度大于后部的左右宽度,第一平板11后部的左右宽度等于第二平板12的左右宽度,第二平板12的左右宽度等于或小于第三平板13的左右宽度,第一连接板31的前后宽度等于或小于第二平板12的左右宽度。
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四平板14、第五平板15、第六平板16、第二连接板32,第三连接板33、第一加固板41,第四平板14的后端连接第五平板15的前端,第五平板15的后端连接第六平板16的前端,第六平板16的后端连接引脚03,第二连接板32左端连接第四平板14右端的前部,第三连接板33的左端连接第五平板15的右端中后部,第一加固板41的右端连接第四平板14和第五平板15的结合处左端;第二连接板32的左右(方向)轴线垂直位于第四平板14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二连接板32与第四平板14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第三连接板33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五平板15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三连接板33与第五平板15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引脚03的前后轴线平行位于第六平板16的前后轴线下方,引脚03与第六平板16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第四平板14的左右宽度大于第五平板15的左右宽度,第六平板16的左右宽度等于或大于第五平板15的左右宽度,第四平板14、第五平板15和第六平板16的左右平齐或接近平齐。
第三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七平板17、第八平板18、第九平板19、第四连接板34、第二加固板42,第七平板17的后端连接第八平板18的前端,第八平板18的后端连接第九平板19前端,第九平板19的后端连接引脚03,第四连接板34的右端连接第七平板17左端的后部,第二加固板42的左端连接七平板17右端的前部;第八平板18的前后(方向)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右侧,第八平板18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四连接板34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下方,第四连接板34与第七平板17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第二加固板42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二加固板42与第七平板17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引脚03的前后轴线平行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下方,引脚03与第九平板19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第七平板17的左右宽度大于第八平板18的左右宽度,第八平板18的左右宽度等于或小于第九平板19的左右宽度,第四连接板34和第二加固板42的前后宽度等于或小于第七平板17的左右宽度。
第四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十平板20、第十一平板21、第十二平板22、第五连接板35,第十平板20的后端连接第十一平板21的前端,第十一平板21的后端连接第十二平板22的前端,第十二平板22的后端连接引脚03,第五连接板35后端的右部连接第十平板20的前端;第十一平板21的前后(方向)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前后轴线右侧,第十一平板21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五连接板35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五连接板35与第十平板20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引脚03的前后轴线平行位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前后轴线下方,引脚03与第十二平板22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第十平板20前部的左右宽度大于后部的左右宽度,第十平板20后部的左右宽度等于第十一平板21的左右宽度,第十一平板21的左右宽度等于或小于第十一平板21的左右宽度,第五连接板35的前后宽度等于或小于第十一平板21的左右宽度。
第一至第五连接板的左右轴线平行,第一、第二加固板的左右轴线平行,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五连接板后侧,第一连接板31的右端与第三导电端子第七平板17右端平齐或超出,第五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导电端子第四平板14左端平齐或超出,第一加固板41(垂直)指向第一平板11后部,第四连接板34(垂直)指向第五平板15,第三连接板33(垂直)指向第八平板18,第二连接板32与第二加固板42左右方向轴线相同。
优选的,正面导电端子01中各导电端子的各所述连接板的宽度相同。
如图3所示,背面导电端子02由正面导电端子01沿前后轴线旋转180度形成。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右向左水平间隔排列。
如图1和图4所示,背面导电端子02与正面导电端子01平行设置,具体体现在背面导电端子02中组成导电端子的各平板与正面导电端子01中组成导电端子的各平板平行;即背面导电端子02的前后方向中心轴线(位于第二至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与正面导电端子01的前后方向中心轴线平行;以两个前后方向中心轴线所在平面中,与两个前后方向中心轴线同间距的平行线作为对称中心轴,正面导电端子01和背面导电端子02沿对称中心轴,成中心对称。
相同连接板(如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以此类推)的相邻端面紧密连接,连接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固定、一体固定、粘合、焊接,以及贴合、支撑等,即正面导电端子01和背面导电端子02的连接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限位固定、一体成型、铸造、刻蚀等。
如图4和图5所示,相对的第一至第五连接板,形成五个稳定的固定连接位置,可以保证在利用一体式注塑固化前导电端子间的相对位置稳固,固化过程中导电端子整体结构不会受固化收缩影响产生微小的形变,不会进而对高速数据传输产生不利影响。分散的固定连接位置使得各连接板可以形成较宽的接触面积,使连接更稳固,连接点阻抗更低。
成中心对称的背面导电端子02和正面导电端子01,以两个前后方向中心轴线所在平面为中心,左侧结构与右侧结构在俯视图方向的投影上,成轴对称。两个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分别对称分布在左侧结构与右侧结构中,而且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位于不同的平面和加固位置,使得第二、第三导电端子的结构刚性有所提升,可以与五个稳定的固定连接位置相配合,形成在塑料固化物中的支撑点,稳定支撑,这样对塑料固化物的硬化要求可以大幅降低,有利于使用弹性更好的塑料固化物,增加固化后的插头弹性。
由于本实施例用于串行通信,轴对称的左侧结构与右侧结构可以保证在数据输入输出时的电抗特性与动态传输速率的耦合性很小,降低电抗干扰,用于数据的导电端子阻抗的一致性有利维持一致的脉冲电平高度。而用于电源和接地导电端子阻抗的一致性有利于供电电流的宽幅调整和避免系统外的电磁信号串扰。
如图6所示,在引脚03的左、右侧壁上,在引脚03前后轴线两侧(轴对称)对称设置一对护翼51,护翼51为平板,平板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直角边所在端面与引脚03的侧壁固定,直角梯形长底与斜边处形成倒角。直角梯形长底指向短底的方向与引脚起翘方向相反。
实际应用中焊线时的高温导致塑胶体变形,引脚就会起翘,护翼可以保证与塑胶体结合处的稳定结合。
护翼也可以替换为平行的凸棱,或倾斜的护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插头,包括平行设置的正面导电端子(01)和背面导电端子(02),其特征在于:正面导电端子(01)包括四个导电端子,其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左向右水平排列;第一导电端子右端设置第一连接板(31),第二导电端子右端间隔设置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三连接板(33),第三导电端子左端设置第四连接板(34),第四导电端子左端设置第五连接板(35);
背面导电端子(02)由正面导电端子(01)沿前后轴线旋转180度形成,其第一至第四导电端子自右向左水平排列,正面导电端子(01)和背面导电端子(02)相同的连接板的相邻端面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一平板(11)、第二平板(12)、第三平板(13)、第一连接板(31),第一平板(11)的后端连接第二平板(12)的前端,第二平板(12)的后端连接第三平板(13)的前端,第一连接板(31)的左端连接第一平板(11)右端的前部;第二平板(12)的前后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前后轴线右侧,第二平板(12)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一连接板(31)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一平板(11)和第三平板(13)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平板(11)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四平板(14)、第五平板(15)、第六平板(16)、第二连接板(32),第三连接板(33),第四平板(14)的后端连接第五平板(15)的前端,第五平板(15)的后端连接第六平板(16)的前端,第二连接板(32)左端连接第四平板(14)右端的前部,第三连接板(33)的左端连接第五平板(15)的右端中后部;第二连接板(32)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四平板(14)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二连接板(32)与第四平板(14)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第三连接板(33)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五平板(15)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三连接板(33)与第五平板(15)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七平板(17)、第八平板(18)、第九平板(19)、第四连接板(34),第七平板(17)的后端连接第八平板(18)的前端,第八平板(18)的后端连接第九平板(19)前端,第四连接板(34)的右端连接第七平板(17)左端的后部;第八平板(18)的前后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右侧,第八平板(18)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四连接板(34)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下方,第四连接板(34)与第七平板(17)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十平板(20)、第十一平板(21)、第十二平板(22)、第五连接板(35),第十平板(20)的后端连接第十一平板(21)的前端,第十一平板(21)的后端连接第十二平板(22)的前端,第五连接板(35)后端的右部连接第十平板(20)的前端;第十一平板(21)的前后方向轴线水平平行位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前后轴线右侧,第十一平板(21)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连接处形成水平弯折;第五连接板(35)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十平板(20)和第十二平板(22)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五连接板(35)与第十平板(20)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一加固板(41),,第一加固板(41)的右端连接第四平板(14)和第五平板(15)的结合处左端;第三导电端子包括导电的第二加固板(42),第二加固板(42)的左端连接七平板(17)右端的前部,第二加固板(42)的左右轴线垂直位于第七平板(17)和第九平板(19)的前后轴线下方,第二加固板(42)与第七平板(17)的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导电端子(01)中,第三平板(13)、第六平板(16)、第九平板(19)和第十二平板(22)的后端分别连接引脚(03),连接处形成竖直弯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03)前后轴线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护翼(51),护翼(51)为平板,平板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直角边所在端面与引脚(03)的侧壁固定。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导电端子(02)与正面导电端子(01)的前后轴线所在平面为中心,左侧结构与右侧结构在俯视方向的投影上,成轴对称。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导电端子的各所述连接板的宽度相同。
CN201520650741.4U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电连接插头 Active CN205070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50741.4U CN205070103U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电连接插头
TW105202487U TWM541127U (zh) 2015-08-26 2016-02-23 電連接端子組結構
JP2017600140U JP3219825U (ja) 2015-08-26 2016-03-07 電気接続端子群構造
PCT/CN2016/075750 WO2017031970A1 (zh) 2015-08-26 2016-03-07 一种电连接端子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50741.4U CN205070103U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电连接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0103U true CN205070103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9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50741.4U Active CN205070103U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电连接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01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1970A1 (zh) * 2015-08-26 2017-03-02 深圳市鑫德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端子组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1970A1 (zh) * 2015-08-26 2017-03-02 深圳市鑫德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端子组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7161U (zh) 电连接器
CN203456622U (zh) 一种hdmi连接器及其导电信号端子、端子料带结构、端子座
CN205070103U (zh) 一种电连接插头
CN206610931U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
CN208954086U (zh) 基于PCIE Switch的PCIE总线转换系统
CN201478498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2004185U (zh) 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CN203135064U (zh) 高速传输卡缘连接器
CN204966803U (zh) 一种电连接端子组结构
CN203351789U (zh) 硬盘数据接口节距转换连接器
CN102148444B (zh) 一种印制板和背板高速信号连接器母座结构
CN205944493U (zh) 一种卧式公母同体结构的高速连接器
CN203119206U (zh) 一种lvds板端连接器插头
CN202434784U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lvds制式插座
CN203859263U (zh) 一种改良型usb端子
CN104577388A (zh) 电连接器
CN207282766U (zh) 一种新型usbtype-c大电流电连接器
CN20473261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1758193U (zh) 一种usb连接器
CN204992055U (zh) 平行配合型线对基板连接器
CN216598262U (zh) 一种防止端子反向插入的连接器
CN201985277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CN203883198U (zh) 一种防抖动的连接器
CN212624991U (zh) 一种可变形双t型充放电电阻
CN205122826U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