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1160U - 激光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激光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1160U
CN205051160U CN201520838375.5U CN201520838375U CN205051160U CN 205051160 U CN205051160 U CN 205051160U CN 201520838375 U CN201520838375 U CN 201520838375U CN 205051160 U CN205051160 U CN 205051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t
thermal insulation
insulation board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383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健
黄治家
成学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JPT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JP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JPT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JP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383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1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1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1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散热器,包括:激光模块;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有隔离件,多个所述隔离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板上,多个所述激光模块分别设置于隔离件之间;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与所述隔热板连接;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内设置有冷却毛细管。通过隔热板将多个激光模块之间相隔,使得多个激光模块之间的热量无法集中,同时,隔热板将热量吸收后,通过冷却机构将热量散发,使得激光模块的热量可以有效散发,大大提高了激光模块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激光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激光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激光技术应用在各个技术领域,例如,激光打标、激光打印、激光切割和激光测距等,激光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和能量集中的特点,因此,激光光源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不及时将热量散发,将会影响激光光源及相关工作元器件的工作效率,甚至将很可能导致激光光源及相关工作元器件的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激光模块缺乏良好的散热结构,导致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进而影响激光模块的使用寿命的缺陷,提供一种的激光散热器,有效的吸收激光模块在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并将热量散发,大大提高了激光模块的使用寿命。
一种激光散热器,包括:
激光模块;
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有隔离件,多个所述隔离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板上,多个所述激光模块分别设置于隔离件之间;
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与所述隔热板连接;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内设置有冷却毛细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毛细管内设置有冷却液。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为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毛细管直径设置为2mm~6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毛细管直径设置为3mm~5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毛细管直径设置为4mm。
上述激光散热器,通过隔热板将多个激光模块之间相隔,使得多个激光模块之间的热量无法集中,同时,隔热板将热量吸收后,通过冷却机构将热量散发,使得激光模块的热量可以有效散发,大大提高了激光模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一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的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激光散热器,其包括:激光模块;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有隔离件,多个所述隔离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板上,多个所述激光模块分别设置于隔离件之间;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与所述隔热板连接;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内设置有冷却毛细管。
所述激光模块用于发射激光,例如,所述激光模块发射激光进行打标,例如,所述激光模块发射激光进行测距,例如,所述激光模块发射激光用于切割,应该理解的是,激光模块可应用在不同场景,并不应局限于上述任一实施场景,而本实用新型的激光散热器可根据激光模块的不同形状和大小而设置,下面实施例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较佳实施例进行拓展阐述,并不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仅应用在此类型的激光模块上。
例如,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激光散热器10,包括:激光模块100、隔热板200、冷却机构300和导热机构400,所述隔热板200设置有隔离件,多个所述隔离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板200上,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分别设置于隔离件之间;所述冷却机构300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所述导热机构400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又如,所述冷却机构300包括冷却筒310,所述冷却筒310具有筒壁311,所述隔热板200抵接于所述筒壁311。
例如,请再次参见图1,所述冷却筒310为方形,所述筒壁311为四个相互垂直的内壁,所述隔热板200为四个,四个所述隔热板200抵接于所述冷却通的四个内壁,即四个所述隔热板200相互垂直设置,多个激光模块100分别设置于隔离件之间,通过所述隔离件将多个激光模块100分别隔开,使得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之间的热量无法集中,有利于热量的散发,而将多组所述激光模块100分别设置在不同隔热板200上,可进一步扩散所述激光模块100的热量,使得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的热量得到进一步分散。
例如,所述冷却筒310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的冷却筒310具有多个内壁,多个隔热板200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内壁上,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得多个隔热板200上的所述激光模块100得到分散,例如,所述冷却筒310为六边形,例如,所述冷却筒310为八边形。
为了使得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的热量分布均匀,有利于所述冷却筒310可以均匀地吸收所述激光模块100的热量,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筒310为圆形,例如,所述隔热板200为弧形,弧形的所述隔热板200与所述冷却筒310形状匹配,所述隔热板200抵接于所述冷却筒310的圆形筒壁311上。
为了使得热量分布更为均匀,例如,所述隔热板200设置有多个散热通孔,所述散热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隔热板200上,这样可以加快隔热板200上的空气流通,使得所述隔热板200上的热量可以迅速散发,且使得热量分布更为均匀。
例如,多个所述隔离件之间的间距相异设置,即多个所述隔离件之间的间距不相等,这样,不同的间距可以放置不同的规格、大小的激光模块100,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或者,为了使得所述隔热板200上的激光模块100的热量散发更为均匀,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所述隔离件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设置于多个隔离件之间的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的间距相等,使得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的散发的热量可以均匀的被所述隔热板200吸收,避免所述激光模块100的热量过于集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为隔离筋,例如,所述隔离筋与所述隔热板200一体成型设置,所述隔离筋可有效将多个激光模块100隔离,避免热量过于集中,例如,所述隔离筋设置有圆弧表面。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隔离件为隔离板210,例如,所述隔离板210竖直设置在所述隔热板200上,例如,所述隔离板210与所述隔热板200一体成型设置,例如,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激光模块100的两侧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隔热板200,这样,所述激光模块100不仅通过底部与隔热板200连接,使得热量可以通过所述激光模块100的底部传递到隔热板200,还可以通过两侧将热量传递至隔离板210,而所述隔离板210可以将热量迅速传递至隔热板200,以此进一步提高所述激光模块100的散热效率。
例如,所述隔离板210与所述隔热板200一体锻造成型,例如,所述隔离板210与所述隔热板200为金属材质,例如,所述隔离板210与所述隔热板200为合金材质,例如,所述合金材质为铜合金,例如,所述隔离板210与所述隔热板200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铜60份~75份、铝4份~4.5份、银2.5份~4.5份、钛0.6份~0.8份、镁4份~4.5份、铁1份~1.5份、镍1份~1.2份、锰0.2份~0.4份、石墨烯0.5份~2份、铬0.7份~0.8份、钒0.6份~0.8份和硅1.2份~15份。
优选地,所述隔离板210与所述隔热板200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铜72份、铝4.3份、银3.5份、钛0.7份、镁4份、铁1.2份、镍1.1份、锰0.3份、石墨烯1.6份、铬0.75份、钒0.75份和硅1.3份。
由上述组份合成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吸热和导热性能,其中,铜的导热率为500~600W/(m*℃),铝的导热率为200~300W/(m*℃),以这两种金属作为主要原料的合金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而银的导热率600~750W/(m*℃),合金中的银更佳有效地合金的导热性能。
应该理解的是,所述隔离板210的厚度不宜太厚,太厚则无法降低了热量传导至隔热板200的速度,而如果厚度太薄,则容易使得所述隔离板210两侧的激光模块100间距太近,不利于热量散发,且容易使得隔离板210两侧的激光模块100的热量相互影响,为了使得隔离板210一方面可以迅速吸收热量,另一方面减小隔离板210两侧的激光模块100的热量的相互作用,例如,所述隔离板210厚度设置为8mm~12mm,优选地,所述隔离板210厚度设置为9mm~10mm,优选地,所述隔离板210厚度设置为9.5mm,这样,使得隔离板210的导热效率得到提高,可以将激光模块100的热量吸收后迅速传递至隔热板200,另一方面,避免了两个相邻的激光模块100的间距太近,使得两者之间的热量相互影响,造成局部温度过高,从而影响激光模块100的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冷却机构300还包括多个冷却板320,所述冷却板320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多个所述冷却板320连接内部形成冷却腔330,例如,所述多个冷却板320依次连接形成冷却筒310,例如,多个所述冷却板320连接内部形成冷却腔330,例如,多个所述冷却板320一体成型连接,形成内部具有冷却腔330的冷却筒310,例如,所述冷却腔330形状与所述冷却筒310形状匹配,例如,所述冷却筒310为方形,则所述冷却腔330为方形环,所述冷却腔330环绕所述冷却筒310设置,例如,请参见图3,所述冷却筒310为圆形,则所述冷却腔330为圆形环,所述冷却腔330环绕所述冷却筒310设置。所述冷却板320将所述隔热板200的热量吸收后,所述冷却腔330迅速将热量吸收并散发,使得所述激光模块100的热量可以迅速散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却腔330的吸热能力,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机构300还包括冷却器340,所述冷却器340与所述冷却腔330连通,所述冷却腔330内受隔热板200热量加热的的空气可以通过冷却器340得到降温,使得所述冷却腔330的内空气可以吸收更多热量,吸热效率更高。
例如,请再次参见图4,所述冷却机构300还包括冷却管350,所述冷却器340通过冷却管350与所述冷却腔330连通,例如,所述冷却管350包括第一循环管351和第二循环管352,所述冷却腔330具有第一流通口331和第一流通口332,所述冷却器340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351与所述冷却腔330的所述第一流通口331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352与所述第一流通口332连通,这样,吸收了热量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流通口331和第一循环管351进入冷却器340,在所述冷却器340作用下,热量由所述冷却器340吸收并排出,经冷却的空气通过第二循环管352和第一流通口332再次进入冷却腔330中,使得冷却腔330的温度得到降低,提高冷却腔330的吸热能力。
例如,所述冷却腔330内设置有冷却介质,例如,所述冷却介质为空气,空气是良好的热传递媒介,容易获取,具有流通速度快,易于传输的特点,空气可以迅速在冷却腔330及冷却器340中流通,使得热交换效率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却机构300的吸热效果,例如,所述冷却介质为冷却液,例如,所述冷却液为冷却水,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且具有价格低廉,易于获取的优点,当冷却水在冷却腔330内流通时,可以有效带走冷却板320的热量,并使得热量通过冷却器340散发,由于比热容大,冷却水可以充分吸收冷却板320的热量,而温度不至于升高过多,具有良好的吸热效果。例如,所述冷却器340包括水冷箱360,所述水冷箱360通过冷去管与所述冷却腔330连通,例如所述水冷箱360内设置有多个铜管,所述铜管与设置于所述水冷箱360外部的散热翅片361连接,冷却水将所述冷却腔330的热量带到水冷箱360内,所述水冷箱360内的铜管吸收了冷却水的热量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翅片361,散热翅片361将热量散发。
例如,为了提高冷却腔330内冷却水的吸热效率,请再次参见图4,所述冷却腔330内设置有金属颗粒333,例如,所述金属颗粒333为铜粒,例如,所述金属颗粒333为铝铜合金粒,金属颗粒333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可以充分吸收冷却板320的热量,且金属颗粒333增加了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在冷却水流动过程中,金属颗粒333能够在多个角度与冷却水充分接触,使得热量可以充分由金属颗粒333传递至冷却水,提高了热转换效率。
为了避免金属颗粒333随着冷却水的流动而流出所述冷却腔330,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腔330的所述第一流通口331和所述第一流通口332分别设置有滤网334,所述滤网334具有滤孔,所述滤孔的直径小于所述金属颗粒333的直径,应该理解的是,所述金属颗粒333的直径不能过大,如果金属颗粒333的直径过大,金属颗粒333的质量随之增大,则影响所述金属颗粒333的流动性,使得金属颗粒333无法充分随着冷却水的流动而运动,减小了金属颗粒333与冷却水的接触频率,而金属颗粒333的直径也不宜过小,过小则金属颗粒333容易从冷却腔330中流失,而为了避免直径过小的金属颗粒333流失,则滤孔的直径则相应要减小,滤孔的直径的减小则降低了冷却水的流动性,为了提高金属颗粒333的灵活度,并使得冷却水的流动性较佳,例如,所述金属颗粒333直径为3mm~6mm,所述滤孔直径为1.8mm~3.5mm;优选地,所述金属颗粒333直径为5mm,所述滤孔直径为3mm,这样,金属颗粒333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质量,灵活度较高,可随冷却水流动而快速运动,增加与冷却水的接触频率,另一方面,滤孔的控制可以充分过滤金属颗粒333,避免金属颗粒333流失,且具有良好的通过性,使得冷却水具有较佳的流动性,从而使得冷却水可以迅速将热量带走。
为了进一步提高吸热效果,例如,所述冷却液为乙醇,乙醇具有易挥发的特性,当乙醇在所述冷却腔330时,受热容易挥发,能够迅速吸收所述冷却板320的热量,当乙醇流通到冷却器340时,在冷却器340的作用下放出热量,乙醇凝聚为液体,再次流通入冷却腔330内,从而实现了吸热和散热的循环,大大提高了冷却板320的散热效率。
例如,所述冷却介质为液态氮,液态氮具有极低温度,具有非常好的吸热效果,当液态氮在冷却腔330内流通时,可极快地吸收冷却版的热量,使得冷却版具有非常好的吸热效果,能够迅速将隔热板200的热量吸收,使得激光模块100在正常温度下工作,大大提高了激光模块100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机构300的冷却效果,例如,所述冷却介质为制冷剂,例如,所述制冷剂为R417A,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冷却器340包括压缩机341、节流阀342和冷凝器343,所述压缩机341的一端与冷凝器343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343的另一端与节流阀342的一端连接,所述节流阀342的另一端与冷却腔330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却腔330的另一端与压缩机341的另一端连接,具体应用中,压缩机341工作,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制冷剂经压缩后进入冷凝器343,在冷凝器343的冷却作用下,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冷却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低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在节流阀342降压作用下,变为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进入冷却腔330后,吸收冷却腔330内的热量,迅速挥发,使得冷却腔330和冷却板320的温度迅速降低,从而使得隔热板200的热量被大量吸收,挥发后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341后,再次进行压缩,以此过程不断循环,在激光模块100工作时为激光模块100低温的工作环境,延长激光模块100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却板320的吸热和导热能力,请同时参见图6和图7,所述冷却板320内设置有冷却毛细管325,例如,所述冷却毛细管325与所述冷却腔330连通,这样,通过所述冷却毛细管325可以增加冷却腔330与冷却板32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冷却腔330的吸热效率,使得所述隔热板200的热量可以通过所述冷却板320高效地传递到冷却腔330,并通过冷却腔330散发。
例如,所述冷却毛细管325内设置有冷却液,例如所述冷却液为冷却水,例如,所述冷却水由冷却腔330内流通至冷却毛细管325,使得冷却水可以充分与冷却板320接触,冷却水可以充分吸收冷却板320的热量,并在冷却水的循环过程中将热量带走,并散发。
应该理解的是,所述冷却毛细管325的直径不宜过大,过大冷却毛细管325的直径将使得冷却板320的吸热能力下降,也无法使得所述冷却液充分与所述冷却板320接触,而所述冷却毛细管325的直径也不宜过小,过小的冷却毛细管325的直径将影响冷却液的流通,为了增加冷却液与冷却板320的接触面积,并提高所述冷却液在冷却毛细管325内的流通速度,例如,所述冷却毛细管325直径设置为2mm~6mm,优选地,所述冷却毛细管325直径设置为3mm~5mm,优选地,所述冷却毛细管325直径设置为4mm,例如,所述冷却板320内设置有多个冷却毛细管325,这样多个这样的直径较小的所述冷却毛细管325比一个直径较大的冷却毛细管325的表面积更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冷却液与所述冷却板32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液的吸热能力,另一方面,使得冷却液在所述冷却毛细管325内可以顺畅地流通,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为了使得冷却液可以与所述冷却板320接触更为均匀,例如,多个所述冷却毛细管325均匀设置在所述冷却板320内,例如,多个所述冷却毛细管325互相平行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冷却板320内,例如,如图7所示,多个所述冷却毛细管325呈首尾依次连接的“U”形设置,一方面增加了冷却液与冷却板320的接触面积,使得冷却液与冷却板320的各部位接触更为均匀,另一方面使得冷却液可以在所述冷却腔330与所述冷却毛细管325内循环流通,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却板320的吸热和散热能力,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冷却机构300包括多个冷却板320,所述冷却板3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所述第一冷却层321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一体锻造成型,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分别设置为不同材质的金属,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分别为不同材质的材料合成,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设置为导热碳纤维,所述第二冷却层322设置为铜,所述第三冷却层323设置为铝。
为了提高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之间的热传递效率,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之间设置有硅胶。
应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采用不同的材质制成,因此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具有不同的导热率,为了使得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的热传递更为均匀、高效,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的厚度依次减小,在上述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层321为导热碳纤维,导热碳纤维的热导率为600~900W/(m*℃),所述第二冷却层322为铜,铜的导热率为500~600W/(m*℃),而第三冷却层323为铝,铝的导热率为200~300W/(m*℃),例如,所述第一冷却层321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层322和所述第三冷却层323向远离所述隔热板200的一侧依次连接,所述第三冷却层323位于冷却板320的最外侧,所述第一冷却层321能够快速吸收隔热板200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二冷却层322,第二冷却层322将热量传导至第三冷却层323,第三冷却层323将热量散发,由于所述第一冷却层321、所述第二冷却层322和所述第三冷却层323的热导率逐渐减小,因此,为了使得热传递效率提高,需要减小所述第二冷却层322和所述第三冷却层323的厚度,以使得热传递可以迅速由所述第二冷却层322和所述第三冷却层323传递到外界,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层321、第二冷却层322和第三冷却层323的厚度比为7:6:3,这样,既提高了冷却板320的吸热效果,又使得冷却板320的热量可以迅速散发至外界。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却板320的吸热能力,例如,请参见图9,所述第二冷却层322设置有多个冷却空心泡324,例如,所述冷却空心泡324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冷却层322,例如,所述冷却空心泡324内设置有乙醇,这样,使得所述第二冷却层322吸热效果更均匀,且具有更强的吸热能力,例如,所述冷却空心泡324具有圆形结构或圆形截面,例如,所述冷却空心泡324直径为0.8mm~1.2mm,优选地,所述冷却空心泡324直径为1mm。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空心泡324为多面体,这样,空心泡324可以从各个面均匀吸收所述第二冷却层322的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导热机构400包括散热片410,所述散热片410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例如,所述散热片410为半导体散热片410,当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通电时,所述散热片410的热量由冷端转移到热端,例如,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隔热板200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当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通电时,所述第一端将隔热板200的热量吸收,并转移至所述第二端,使得所述隔热板200的温度可以迅速降低,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对所述隔热板200进行散热是主动散热,在隔热板200温度不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通电强制将第一端的热量传递至第二端,使得隔热板200的温度更低,而无需在隔热板200温度较高的时候才进行散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例如,如图10所示,设置四个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从而提高了导热机构400的散热效率,例如,所述隔热板200为方形,四个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设置于方形隔热板200的四个角,或者四个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设置于方形隔热板200的四个边,这样,四个所述半导体散热片410可以均匀地吸收隔热板200的热量,使得隔热板200的热量散发更为均匀,从而使得多个所述激光模块100都可以得到有效降温,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

1.一种激光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光模块;
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有隔离件,多个所述隔离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板上,多个所述激光模块分别设置于隔离件之间;
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与所述隔热板连接;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内设置有冷却毛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毛细管内设置有冷却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毛细管直径设置为2mm~6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毛细管直径设置为3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毛细管直径设置为4mm。
CN201520838375.5U 2015-10-23 2015-10-23 激光散热器 Active CN205051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38375.5U CN205051160U (zh) 2015-10-23 2015-10-23 激光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38375.5U CN205051160U (zh) 2015-10-23 2015-10-23 激光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1160U true CN205051160U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44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38375.5U Active CN205051160U (zh) 2015-10-23 2015-10-23 激光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116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6267A (zh) * 2015-10-23 2015-12-23 惠州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散热器
CN111386485A (zh) * 2017-11-27 2020-07-07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无线电单元中的连接器组件和相关联的散热器壳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6267A (zh) * 2015-10-23 2015-12-23 惠州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散热器
CN111386485A (zh) * 2017-11-27 2020-07-07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无线电单元中的连接器组件和相关联的散热器壳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3790B (zh) 气冷式热装置中的三维散热
CN106785822B (zh) 一种冷却超高热流密度热源的系统和方法
CN107567247B (zh) 一种阵列射流、固液相变相耦合的电子器件散热方法
CN105704984A (zh) 一种一体式冷却装置
CN105186267A (zh) 激光散热器
CN105263297A (zh) 激光隔热装置
CN205051160U (zh) 激光散热器
CN205052054U (zh) 激光导热装置
CN102201639B (zh) 固体激光器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CN205051158U (zh) 激光冷却装置
CN205052053U (zh) 激光隔热装置
CN205051159U (zh) 激光散热装置
CN107895879B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散热方法
CN105226486A (zh) 激光冷却装置
CN105226485A (zh) 激光散热装置
CN105246298A (zh) 激光导热装置
CN105786045A (zh) 高能系统的外置式环绕型温度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3488444B (zh) 一种基于纳米磁流体的芯片热点冷却系统
CN202217657U (zh) 半导体芯片制冷装置
CN205979674U (zh) 一种led灯的专用散热器
CN201682172U (zh) 固体激光器的冷却装置
CN101835366B (zh) 用于广播电视发射机热管直冷散热装置
CN208820022U (zh) 一种带复合热管的蓄能装置热管理系统
CN202501656U (zh) 热交换器
CN201674749U (zh) 用于广播电视发射机热管直冷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