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84469U -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84469U CN204984469U CN201520636031.6U CN201520636031U CN204984469U CN 204984469 U CN204984469 U CN 204984469U CN 201520636031 U CN201520636031 U CN 201520636031U CN 204984469 U CN204984469 U CN 2049844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moke
- tunnel
- shaft
- discharging fume
- util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定点排烟的弊端在于竖井口排烟速率过高后很容易出现烟阻塞效应后降低排烟效果,烟雾层也会很快不再维持平流层,烟雾在隧道内会产生夹带。本实用新型在双向隧道顶部均间隔设置多处排烟竖井,两列排烟竖井通过横向排烟道接入位于两隧道上方中央的纵向排烟道中;隧道拱部开口部位设置植入筋与排烟竖井连接,排烟竖井井身设置壁座及连接锚杆;排烟风门的叶片开启角度沿着烟雾流动方向逐个递减5度。本实用新型因竖井排烟量均匀一致,可有效维持烟雾层,无须在隧道内安装成本高昂,且易于出错的火灾探测系统,可大幅降低所需排烟风机的电力消耗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内的排烟方法可分为两种,即定点排烟和分散排烟。定点排烟是指只采用一个排烟风门,根据火灾发生的位置,开启风门,所有排烟量都通过该风门排出。分散排烟,是指开启所有或部分排烟风门,将隧道内的烟雾分流排出。定点排烟的弊端在于竖井口排烟速率过高后很容易出现“烟阻塞”效应后降低排烟效果,烟雾层也会很快不再维持平流层,烟雾在隧道内会产生夹带。分散排烟可将隧道拱顶的排烟速率保持在较低值,通过较低的排烟速率,可避免“烟阻塞”效应,且将烟雾层维持不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提高隧道内的排烟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包括双向的隧道Ⅰ和隧道Ⅱ,其特征在于:
隧道Ⅰ和隧道Ⅱ顶部均间隔设置有多处排烟竖井,两列排烟竖井通过横向排烟道接入位于隧道Ⅰ和隧道Ⅱ上方中央的纵向排烟道中;
隧道拱部开口部位设置植入筋与排烟竖井连接,排烟竖井井身设置壁座及连接锚杆;
排烟竖井接入横向排烟道的位置设置有排烟风门,排烟风门周围采用混凝土结构封堵。
横向排烟道与纵向排烟道以75度夹角相交,顺烟雾流动方向倾斜。
排烟风门的叶片开启角度沿着烟雾流动方向逐个递减5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因竖井排烟量均匀一致,可有效维持烟雾层;
2、无须在隧道内安装成本高昂且易于出错的火灾探测系统;
3、可大幅降低所需排烟风机的电力消耗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中的Ⅰ-Ⅰ剖面图。
图3为图2中的Ⅱ-Ⅱ剖面图。
图4为图2中的Ⅲ-Ⅲ剖面图。
图中,1-隧道Ⅰ,2-隧道Ⅱ,3-排烟竖井,4-排烟风门,5-横向排烟道,6-纵向排烟道,7-连接锚杆,8-壁座,9-植入筋,10-封堵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包括双向的隧道Ⅰ1和隧道Ⅱ2,隧道Ⅰ(1)和隧道Ⅱ2顶部均每间隔100m设置一处5m×4m(长×宽)的排烟竖井3,共设置5处。两列排烟竖井3通过横向排烟道5接入位于隧道Ⅰ1和隧道Ⅱ2上方中央的纵向排烟道6中。纵向排烟道6的底部距离隧道顶部为5m。横向排烟道5的端头超过隧道中线5m。排烟竖井3上部较横向排烟道5底部高20cm,防止横向排烟道5基底排水流入排烟竖井3内。
隧道拱部开口部位设置植入筋与排烟竖井3连接,提高排烟竖井的整体性,排烟竖井3井身设置壁座8及连接锚杆7。排烟竖井3接入横向排烟道5的位置设置有排烟风门4,排烟风门4距排烟竖井3中心为4m,排烟风门4尺寸为4m×3.5m(宽×高),排烟风门4周围采用混凝土结构封堵。为便于风门安装,施做混凝土封堵墙时预埋与排烟风门连接的构件,排烟风门与封堵墙之间的缝隙采用耐高温密封条填塞。横向排烟道5与纵向排烟道6以75度夹角相交,顺烟雾流动方向倾斜,为减小烟雾流动阻力,沿着烟雾流动方向的所有洞壁拐角均采用圆角连接。
先期可通过数值三维流动模拟来确定排烟风门4叶片的角度,然后开启风机对排烟风门4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调整叶片角度,确保通过所有排烟风门的风量基本一致。排烟风门的叶片开启角度按照排烟风门距离排烟风机由远至近依次为90度、85度、80度、75度、70度,即沿着烟雾流动方向逐个递减5度。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3)
1.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包括双向的隧道Ⅰ(1)和隧道Ⅱ(2),其特征在于:
隧道Ⅰ(1)和隧道Ⅱ(2)顶部均间隔设置有多处排烟竖井(3),两列排烟竖井(3)通过横向排烟道(5)接入位于隧道Ⅰ(1)和隧道Ⅱ(2)上方中央的纵向排烟道(6)中;
隧道拱部开口部位设置植入筋与排烟竖井(3)连接,排烟竖井(3)井身设置壁座(8)及连接锚杆(7);
排烟竖井(3)接入横向排烟道(5)的位置设置有排烟风门(4),排烟风门(4)周围采用混凝土结构封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
横向排烟道(5)与纵向排烟道(6)以75度夹角相交,顺烟雾流动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
排烟风门(4)的叶片开启角度沿着烟雾流动方向逐个递减5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36031.6U CN204984469U (zh) | 2015-08-21 | 2015-08-21 |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36031.6U CN204984469U (zh) | 2015-08-21 | 2015-08-21 |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84469U true CN204984469U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5118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636031.6U Active CN204984469U (zh) | 2015-08-21 | 2015-08-21 |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984469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45342A (zh) * | 2016-03-02 | 2016-05-04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既有衬砌隧道内拱部的排烟竖井及其施工方法 |
CN106050288A (zh) * | 2016-05-27 | 2016-10-26 | 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 |
CN106677823A (zh) * | 2017-03-06 | 2017-05-17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抑制城市道路隧道火灾中自然排烟竖井吸穿效应的装置 |
CN107701202A (zh) * | 2017-08-30 | 2018-02-16 |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齿轮型井下煤仓壁座及带有该壁座的煤仓壁的施工方法 |
CN111287783A (zh) * | 2020-04-03 | 2020-06-16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单洞双线隧道拱顶转折形排烟道及施工方法 |
-
2015
- 2015-08-21 CN CN201520636031.6U patent/CN2049844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45342A (zh) * | 2016-03-02 | 2016-05-04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既有衬砌隧道内拱部的排烟竖井及其施工方法 |
CN106050288A (zh) * | 2016-05-27 | 2016-10-26 | 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 |
CN106677823A (zh) * | 2017-03-06 | 2017-05-17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抑制城市道路隧道火灾中自然排烟竖井吸穿效应的装置 |
CN107701202A (zh) * | 2017-08-30 | 2018-02-16 |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齿轮型井下煤仓壁座及带有该壁座的煤仓壁的施工方法 |
CN111287783A (zh) * | 2020-04-03 | 2020-06-16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单洞双线隧道拱顶转折形排烟道及施工方法 |
CN111287783B (zh) * | 2020-04-03 | 2024-08-27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单洞双线隧道拱顶转折形排烟道的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984469U (zh) | 一种隧道内一致的分散式排烟系统 | |
CN105160981A (zh) | 一种含多条疏散横通道的铁路隧道救援站火灾实验系统 | |
CN106014468B (zh) | 一种高速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竖/斜井通风系统 | |
CN2931792Y (zh) | 一种地铁车站活塞风井系统 | |
CN105243950A (zh) | 一种基于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系统的火灾通风排烟实验模拟装置 | |
CN203145985U (zh) | 井下多级机站局部集中通风结构 | |
CN203925558U (zh) | 地铁短区间通风排烟结构 | |
CN108343459B (zh) | 一种可对双线隧道送排风的通风斜井 | |
CN203452824U (zh) | 一种用于城市双层穿山隧道的通风系统 | |
CN202788903U (zh) | 应用于隧道施工的通风系统 | |
CN106703868A (zh) | 一种城市公路隧道自然通风及自然排烟系统 | |
CN202520352U (zh) | 大断面瓦斯突出隧道通风系统 | |
CN105240041A (zh) | 用于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施工期的通风散烟系统 | |
CN106422684A (zh) | 烟气脱白装置 | |
CN105201539A (zh) | 单通道送风式纵向通风方法 | |
CN204591331U (zh) | 伴随高浓度硫化氢及瓦斯的矿井掘进巷道通风系统 | |
CN202090939U (zh) | 一种通风房 | |
CN102425443A (zh) | 一种从平行隧道送风的隧道防烟装置 | |
CN106765954A (zh) | 风管变排风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05386629A (zh) | 地下立体停车库诱导通风装置及其诱导通风方法 | |
CN205174687U (zh) | 一种车库co控制装置 | |
CN206400934U (zh) | 一种用于地铁折返线的火灾试验装置 | |
CN203925559U (zh) | 超长地铁区间通风排烟结构 | |
CN110230494A (zh) | 一种隧道竖井防吸穿排烟的辅助装置 | |
CN203869066U (zh) | 烟风道及其三合一汇流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