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48606U -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48606U
CN204948606U CN201520706202.8U CN201520706202U CN204948606U CN 204948606 U CN204948606 U CN 204948606U CN 201520706202 U CN201520706202 U CN 201520706202U CN 204948606 U CN204948606 U CN 204948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lates
microchannel cold
microchannel
rectangle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062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夏
吕倩
胡家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TC 10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ETC 10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TC 10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TC 10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52070620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48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48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48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两相流微通道冷板,旨在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工作可靠,重量轻,温差小,换热性能好的微通道冷板。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微通道冷板上制有工质入口(3)和工质出口(4),微通道冷板上制有深度≤1.5mm,宽度≤0.5mm,深宽比在2~6区间范围内的双通槽道,工质入口(3)从微通道冷板一侧连通第一矩形双通槽道,第一矩形双通槽道通过微通道冷板的腔体流道2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工质出口(4)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尾部,采用氟碳化合物的工作介质从工质入口(3)进入,通过腔体流道(2)进入另一侧第二矩形双通槽道,经工质出口(4)离开微通道冷板的出口。

Description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产生高热流密度的电子设备中,使用氟碳化合物作为工质的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背景技术
从集成电路开始发展以来,热设计即成为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电子器件和系统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热设计工程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微波电路中,尤其是高频微波电路,包括单元间距,组件间距等在内的结构尺寸很小,受到严格限制,给冷板、分流腔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也因为工作频率的影响,高频微波组件对温度较其它组件更加敏感,相对来说,热设计的要求也更高。
微通道是目前最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冷却方式之一,它是随着机加工技术特别是MEMS技术的发展而在传统常规通道冷却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所谓微通道(microchannels),在学术上是指流体通道的水力直径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通道。微制造技术在散热器或冷板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增大微通道散热器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微通道传热传质一般采用一组或单根矩形槽道形式流动。微通道研究的尺寸小到数微米大到数毫米,制作微通道的材料有硅、铜、铝及其合金等。冷却介质除水外还有液氮,乙醇,硅油,氟利昂等液体,工程常用的乙二醇水溶液;气体如空气、氮气也有使用。
目前,电子设备中的发热源(芯片)的热流密度越来越高,工程上的应用已达到300W/cm2的量级,预计很快将要达到1000W/cm2这一数量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采用了几种技术方法:一是使用液冷的散热方法;二是对于热流密度很大(一般不低于100W/cm2)的热源,使用乙二醇水溶液或水作为工质的微通道冷板作为其热沉进行冷却。使用液冷的散热方法的成本较低、应用较广,但是普通的液冷无法解决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散热问题。对于第二种方法:若使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工质,往往会带来腐蚀的问题,导致冷板寿命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泄漏,影响安全性;若使用水作为工质,则其相变点过高,不易将热沉的表面温度控制在电子设备所需的良好工作温度区间之内;而且,以上两种被普遍采用工质中的任何一种一旦发生泄漏,很可能造成电路短路,直接损坏电子设备。传统冷板(传统单流体热交换器)采用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工质,而以上工质很容易和目前常用的冷板材料发生腐蚀,造成泄漏。另外,一旦出现工质泄漏,水或乙二醇水溶液极易造成电路短路,从而产生巨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工作可靠,重量轻,温差小,换热性能好的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相流微通道冷板,包括带有上盖板的微通道冷板基板,微通道冷板上制有工质入口3和工质出口4,其特征在于:微通道冷板上制有深度≤1.5mm,宽度≤0.5mm,深宽比在2~6区间范围内的双通槽道,工质入口3从微通道冷板一侧连通第一矩形双通槽道,第一矩形双通槽道通过微通道冷板的腔体流道2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工质出口4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尾部,采用氟碳化合物的工作介质从工质入口3进入,通过腔体流道2进入另一侧第二矩形双通槽道,经工质出口4离开微通道冷板的出口。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解决了腐蚀、短路和相变点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氟碳化合物FC-72作为工作介质,在工作温度区间内,该工质与铝合金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彻底解决了困扰冷板技术多时的腐蚀问题。FC-72的电阻率达到了1×1015ohm·cm,即使直接洒在普通电路板或芯片上,也不会发生短路,极大地提高了冷板的安全性,同时降低了冷板泄漏的代价。FC-72的沸点为56℃,在该温度下进行相变可以将电子设备的芯片结温控制在良好的工作区间,避免了传统工质沸点过高导致芯片结温过高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冷板的对流换热系数。本实用新型采用深度≤1.5mm,宽度≤0.5mm,深宽比在(2~6)区间范围内的双通槽道,通过对系列尺寸微通道冷板进行分析比较,以及试验验证,可获得较大换热系数;以换热系数进行比较,在占空比为20%时,换热性能最佳;若不计冷板体积的影响,微通道冷板中槽道的深宽比越接近1:4,换热性能越好。由于通道内部相变时存在较高的湍流(Re数较高),因此冷板内部的对流换热系数有了极大提高,导致冷板热阻减小,传热路径更加畅通。
可以对热沉温度进行控制。传统冷板只能粗略地控制温度,本实用新型工质入口3从微通道冷板一侧连通第一矩形双通槽道,第一矩形双通槽道通过微通道冷板的腔体流道2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工质出口4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尾部,构造简单,工作可靠,重量轻,温差小,换热性能好,可以使液冷散热的冷板具有均匀的温度分布,具有更低的热阻和更好的散热性能,增强微通道冷板中的两相流工作介质的流动稳定性,从而更加适用于电子领域的散热装置。而相变冷板由于其包含了沸腾相变过程,因此,在流量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把热沉温度控制在相变点±1℃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控制工质的种类及流量来达到控制发热体安装面温度的目的。
具有更好的结构适应性。由于微通道的结构尺寸很小(通常水力直径在1mm以内),因此,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开展设计,提高冷板的设备适应性。解决了传统冷板的腐蚀、短路问题。而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氟碳化合物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几乎不会产生任何腐蚀现象;另外其电阻率非常高,即使出现泄漏也不会造成短路。
提高了设计初期对产品的控制力。由于使用氟碳化合物作为工质的两相流微通道冷板各方面性能稳定,不易由于生产或使用上的问题造成性能的波动,因此,设计师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就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避免了传统冷板设计可能导致的错误。
针对无法解决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散热问题,本实用新型拟采用微通道相变冷却的方式解决。在微通道中,相变能激起通道内的流体成为湍流,极大地提升对流换热系数,再加上相变本身吸收的大量热量,微通道中的相变能够解决高热流密度的问题。应用本实用新型后,电子设备可加大热流密度、保持热沉相对恒温、设计能力出众且无腐蚀、短路的现象,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打破电子设备热设计上的一些传统瓶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相流微通道冷板外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双通槽道,2腔体流道,3工质入口,4工质出口,5微通道冷板基板。
图3是微通道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参照以下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两相流微通道冷板上制有工质入口3和工质出口4,其中:微通道冷板上制有深度≤1.5mm,宽度≤0.5mm,深宽比在(2~6)区间范围内的双通槽道1,工质入口3从微通道冷板一侧连通第一矩形双通槽道,第一矩形双通槽道通过微通道冷板的腔体流道2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工质出口4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尾部,工作介质从工质入口3进入,通过腔体流道2进入另一侧第二矩形双通槽道,经工质出口4离开微通道冷板的出口。为避免流道变形或堵塞,本实施例采取扩散焊的方式,选用焊接性好的铝合金3A21或铝合金6063,将上盖板和微通道冷板固联为一个整体,形成如图1所示的微通道冷板。本实施例中,图3所示微通道冷板的微通道数量为61组,微通道冷板厚度为3mm,上盖板厚度为1.5mm。
在热源发热时,使用液体工质通过微通道冷板并沸腾相变以达到冷却的目的。使用时,将本冷板螺装在热源的散热路径上,并向流道中通入氟碳化合物FC-72,控制好流量使通道中氟碳化合物的干度保持在(0~1)之间(即发生相变但不蒸干)的状态。

Claims (3)

1.一种两相流微通道冷板,包括带有上盖板的微通道冷板基板,微通道冷板上制有工质入口(3)和工质出口(4),其特征在于:微通道冷板上制有深度≤1.5mm,宽度≤0.5mm,深宽比在2~6区间范围内的双通槽道,工质入口(3)从微通道冷板一侧连通第一矩形双通槽道,第一矩形双通槽道通过微通道冷板的腔体流道2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工质出口(4)连通第二矩形双通槽道尾部,采用氟碳化合物的工作介质从工质入口(3)进入,通过腔体流道(2)进入另一侧第二矩形双通槽道,经工质出口(4)离开微通道冷板的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微通道冷板,其特征在于:上盖板和微通道冷板固联为一个整体,形成微通道冷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微通道冷板,其特征在于:微通道冷板的微通道数量为61组,微通道冷板厚度为3mm,上盖板厚度为1.5mm。
CN201520706202.8U 2015-09-13 2015-09-13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Active CN204948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6202.8U CN204948606U (zh) 2015-09-13 2015-09-13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6202.8U CN204948606U (zh) 2015-09-13 2015-09-13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48606U true CN204948606U (zh) 2016-01-06

Family

ID=55015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06202.8U Active CN204948606U (zh) 2015-09-13 2015-09-13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48606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8850A (zh) * 2016-03-15 2016-05-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小卫星单机的磁性流体微通道热控系统
CN105890235A (zh) * 2016-04-11 2016-08-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两相流冷却系统用干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102419A (zh) * 2016-07-29 2016-11-0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冷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4517A (zh) * 2016-12-30 2017-05-24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点温度监测的液冷式板卡模块
CN107732405A (zh) * 2017-09-19 2018-02-2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四层两相冷板
CN107994292A (zh) * 2017-11-27 2018-05-04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电池散热的底冷板
CN110518326A (zh) * 2019-09-23 2019-11-29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一种一体化设计的星载相控阵和微通道冷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8850A (zh) * 2016-03-15 2016-05-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小卫星单机的磁性流体微通道热控系统
CN105578850B (zh) * 2016-03-15 2018-03-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小卫星单机的磁性流体微通道热控系统
CN105890235A (zh) * 2016-04-11 2016-08-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两相流冷却系统用干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102419A (zh) * 2016-07-29 2016-11-0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冷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4517A (zh) * 2016-12-30 2017-05-24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点温度监测的液冷式板卡模块
CN107732405A (zh) * 2017-09-19 2018-02-2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四层两相冷板
CN107994292A (zh) * 2017-11-27 2018-05-04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电池散热的底冷板
CN110518326A (zh) * 2019-09-23 2019-11-29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一种一体化设计的星载相控阵和微通道冷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48606U (zh) 两相流微通道冷板
CN201383909Y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用的微通道冷板装置
Yan et al. Influence of hydrogels embedding positions on automatic adaptive cooling of hot spot in fractal microchannel heat sink
CN103188912A (zh) 使用液态金属工质的藕状规则多孔金属微通道热沉
Chie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vective boiling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microgap enhanced with a staggered arrangement of nucleated micro-pin-fins
CN100461995C (zh) 阵列射流式微型换热器
CN208285719U (zh) 一种微通流道冷板
CN105097733A (zh) 一种基于石蜡的风冷水冷组合式散热装置
Zhou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liquid cold plate cooling technology for server electronic chips: A review
She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rmal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foam heat pipe radiator
Hua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boil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radial micro pin–fin heat sink for hotspot heat dissipation
CN113959244B (zh) 一种双蒸发器冷凝器环路热管
Yan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hot spots thermal management in low pressure gradient distribution narrow microchannel embedded with pin fins
Algburi et al. Effect of pitch ratio and diagonal length of pin fin of heat sink o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or turbulent flow condition
CN108712848B (zh) 一种内嵌式肋壁冲孔射流强化换热散热器
CN101814464B (zh) 可控硅装置的微槽群复合相变集成冷却散热方法及装置
US20220104397A1 (en) Liquid cooling radiator based on a working medium capable of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Kalan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low boiling performance of open microchannels with uniform and tapered manifolds (OMM)
CN205336732U (zh) 一种基于非相变热超导原理的冷板散热器
Li et al. Embedded cooling of high-heat-flux hotspots using self-adaptive microchannel/pin-fin hybrid heat sink
Hoang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olants on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n Impingement Microchannel Cold Plate
Xue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a micro-jet heat sink via parametric investigated micro pin fin arrays
CN112351642A (zh) 一种集成泡沫金属吸液芯和翅片的散热器
Liu et al. Cooling Behavior in a Novel Heat Sink Based on Muitilayer Staggered Honeycomb Structure
Li et al. Multi-Parameters Optimization for Diamond Microchannel Heat Sin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