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40264U -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40264U
CN204940264U CN201520551134.2U CN201520551134U CN204940264U CN 204940264 U CN204940264 U CN 204940264U CN 201520551134 U CN201520551134 U CN 201520551134U CN 204940264 U CN204940264 U CN 204940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post
basement
stake
applicable
horizontal s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511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兆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55113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40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40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40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地下室楼层实现牢固连接的技术问题。它包括横截面呈T形的围护桩本体,所述的围护桩本体包括横向桩和与横向桩垂直并固定连接的竖向桩,在横向桩上设有能把地下室楼层中的钢筋与横向桩相连接的连接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围护桩本体能与土层及地下室楼层牢固结合,从而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Description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背景技术
在建造地下室时,通常在地下室周围预先打入水泥土搅拌桩,形成加固层,但是单凭水泥土搅拌桩无法实现高强度的支撑。
专利号为200720302293.4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企口混凝土T形桩,具有T形桩本体,所述本体的横截面呈“T”形,该本体两边翼缘设有榫槽连接件。将该T形桩应用于河道护岸后,护岸内侧土体内含的水分排出速度较慢,影响护岸的稳定性。
专利号为201420121343.9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透水T形桩,包括第一面板和腹板,两者一体浇筑构成T形,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若干以其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布置的、采用透水混凝土浇筑形成的透水区,各透水区内均开设若干垂直于第一面板所在平面、且用于栖养螺蛳的盲孔。
上述方案采用T形桩修建河道护岸时,大大提高了由该T形桩所成护岸的抗冲刷、抗倾覆能力,稳定性更好。但是该T形桩缺乏与其他建筑构件连接的结构,稳定性有待加强,不能用于地下室建造,对地下室无法起到牢固连接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连接性能好,能与地下室实现牢固连接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包括横截面呈T形的围护桩本体,所述的围护桩本体包括横向桩和与横向桩垂直并固定连接的竖向桩,在横向桩上设有能把地下室楼层中的钢筋与横向桩相连接的连接件结构。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连接件结构包括若干固定在横向桩内的连接螺母。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连接螺母底部具有卡台,围护桩本体内部具有与连接螺母的卡台卡接配合的连接棒且连接棒与围护桩本体固定连接,连接螺母与连接棒一一对应。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连接螺母沿横向桩的径向和轴向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矩形阵列。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与地下室楼层的位置相对应的连接螺母上设有连接筋。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横向桩上固定有若干锚杆。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锚杆位于竖向桩两侧并均匀分布,且在横向桩内还固定有用于连接锚杆的锚杆固定杆,所述的锚杆固定杆与锚杆垂直。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横向桩的两端具有能让两个相邻的围护桩本体沿横向桩的径向密封连接的密封机构。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所述的密封机构包括凸出横向桩一端的凸条和向横向桩另一端凹进的凹槽,所述的凸条和凹槽的形状、大小相配适。
在上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中,本围护桩由若干个围护桩本体沿轴向相互连接而成。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围护桩本体能与土层及地下室楼层牢固结合,从而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当围护桩本体合围在地下室周围时,对地下室能起到防水及整体支撑的效果,从而使整个地下室处于稳定的结构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围护桩本体径向连接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地下室楼层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围合在地下室周围的示意图;
图8是两个围护桩本体轴向连接的示意图;
图9是两个围护桩本体轴向连接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0是两个围护桩本体轴向连接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1是图7的C处放大图;
图12是连接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围护桩本体1、钢筋笼机构1a、横向桩2、竖向桩3、连接件结构4、连接螺母5、卡台5a、连接棒6、凸台6a、连接筋7、锚杆8、锚杆固定杆9、密封机构10、凸条11、凹槽12、地下室楼层100、螺栓101、连接件102、土层200、水泥土搅拌桩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5所示,一种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包括横截面呈T形的围护桩本体1,所述的围护桩本体1包括横向桩2和与横向桩2垂直并固定连接的竖向桩3,竖向桩3与横向桩2相交形成T形,在横向桩2上设有能把地下室楼层100中的钢筋与横向桩2相连接的连接件结构4,围护桩本体1内还设有钢筋笼机构1a,用于加强围护桩本体1的强度。
横向桩2的两端具有能让两个相邻的围护桩本体1沿横向桩2的径向密封连接的密封机构10。密封机构10包括凸出横向桩2一端的凸条11和向横向桩2另一端凹进的凹槽12,所述的凸条11和凹槽12的形状、大小相配适。
再结合图12所示,连接件结构4包括若干固定在横向桩2内的连接螺母5。连接螺母5底部具有卡台5a,围护桩本体1内部具有与连接螺母5的卡台卡接配合的连接棒6且连接棒6与围护桩本体1固定连接,连接棒6位于连接螺母5内的端部具有凸台6a,凸台6a与卡台5a相配适从而使凸台6a能卡在卡台5a上,实现连接螺母5与连接棒6卡接配合,优选地,连接螺母5与连接棒6一一对应,使每个连接螺母5均能与围护桩本体1牢固结合。更优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连接螺母5沿横向桩2的径向和轴向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矩形阵列,便于配合不同层高的地下室楼层100。
再结合图5和图6所示,与地下室楼层100的位置相对应的连接螺母5上设有连接筋7,该连接筋7用于和地下室楼层100连接,在具体连接时,连接筋7插入到地下室楼层100固定,而连接筋7的另一端固定在连接螺母5,实现地下室楼层100与围护桩本体1的固定连接。
围护桩本体1可以相互连接围成一堵墙,也可以环绕地下室围合,形成一个围合在地下室周围的支撑和保护结构,如图7和图11所示,围护桩本体1通过连接件结构4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的保护框结构,围护在地下室周围,起到防水、支撑地下室的作用。如图5所示,围护桩本体1是插入到土层200中并与土层200固定连接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和图3所示,横向桩2上固定有若干锚杆8。锚杆8位于竖向桩3两侧并均匀分布,且在横向桩2内还固定有用于连接锚杆8的锚杆固定杆9,所述的锚杆固定杆9与锚杆8垂直。如图4所示,当围护桩本体1是插入到土层200中时,锚杆8还能与土层200或土层200中的其他构件如水泥土搅拌桩201固定连接,从而使围护桩本体1能牢固的固定在土层200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或2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围护桩由若干个围护桩本体1沿轴向相互连接而成。如图8所示,两个围护桩本体1用螺栓101连接,如图9所示,两个围护桩本体1用连接件102连接,如图10所示,两个围护桩本体1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件102在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专利“无剪切快速强拉对接扣件及对接件[申请号:200810060180.7]”及“多头快速强拉对接扣件及预制件[申请号:200810060181.1]”中有详细记载,因此不做赘述。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围护桩本体1、钢筋笼机构1a、横向桩2、竖向桩3、连接件结构4、连接螺母5、卡台5a、连接棒6、凸台6a、连接筋7、锚杆8、锚杆固定杆9、密封机构10、凸条11、凹槽12、地下室楼层100、螺栓101、连接件10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截面呈T形的围护桩本体(1),所述的围护桩本体(1)包括横向桩(2)和与横向桩(2)垂直并固定连接的竖向桩(3),在横向桩(2)上设有能把地下室楼层中的钢筋与横向桩(2)相连接的连接件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结构(4)包括若干固定在横向桩(2)内的连接螺母(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螺母(5)底部具有卡台,围护桩本体(1)内部具有与连接螺母(5)的卡台卡接配合的连接棒(6)且连接棒(6)与围护桩本体(1)固定连接,连接螺母(5)与连接棒(6)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螺母(5)沿横向桩(2)的径向和轴向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矩形阵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与地下室楼层的位置相对应的连接螺母(5)上设有连接筋(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桩(2)上固定有若干锚杆(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杆(8)位于竖向桩(3)两侧并均匀分布,且在横向桩(2)内还固定有用于连接锚杆(8)的锚杆固定杆(9),所述的锚杆固定杆(9)与锚杆(8)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桩(2)的两端具有能让两个相邻的围护桩本体(1)沿横向桩(2)的径向密封连接的密封机构(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机构(10)包括凸出横向桩(2)一端的凸条(11)和向横向桩(2)另一端凹进的凹槽(12),所述的凸条(11)和凹槽(12)的形状、大小相配适。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其特征在于,本围护桩由若干个围护桩本体(1)沿轴向相互连接而成。
CN201520551134.2U 2015-07-27 2015-07-27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Active CN204940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51134.2U CN204940264U (zh) 2015-07-27 2015-07-27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51134.2U CN204940264U (zh) 2015-07-27 2015-07-27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40264U true CN204940264U (zh) 2016-01-06

Family

ID=55007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51134.2U Active CN204940264U (zh) 2015-07-27 2015-07-27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402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6184A1 (zh) * 2015-07-27 2017-02-02 周兆弟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6184A1 (zh) * 2015-07-27 2017-02-02 周兆弟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9781A (zh) 承重结构和房屋结构
CN110195469A (zh) 一种用于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耗能钢质梁柱节点
JP6625988B2 (ja) メタログ構造物用の補強材
CN105133602A (zh) 用围护桩连接的地下室结构
CN104032850B (zh) 预制剪力墙干式垂直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CN209941890U (zh) 一种装配式干法施工中预制梁和预制节点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04940264U (zh)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CN105133603A (zh) 适用于地下室建造的围护桩
CN105019401A (zh) 围护桩结构
CN107700747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物
CN105002903A (zh) 围护桩
CN110541352A (zh) 大跨度桥墩柱与桥面的加固型连接单元
CN103397719B (zh) 柱、墙连体空腔剪力墙
CN206360205U (zh) 大跨度混凝土桁架结构
CN204825875U (zh) 用围护桩连接的地下室结构
CN106013421B (zh) 一种钢木复合的装配式纤维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方法
CN204940263U (zh) 围护桩
CN204940203U (zh) T形桩
CN211113733U (zh) 拉锚式自平衡挡土板
CN210737808U (zh) 一种拼接构件拼缝防水装置
CN2583234Y (zh) 现浇钢筋砼空腔剪力墙
CN207499408U (zh) 梁下挂板与梁柱一次成型的模板加固构造
CN105019400A (zh) 复合型围护桩结构
CN103790268B (zh) 数字式多功能模块房屋组合墙体
CN207633583U (zh) 一种预制柱与预制隔墙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angzhou Luyuan Ginkgo Garden Road is the 310007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5 unit 2002 room

Patentee after: Zhou Zhaodi

Address before: Kaohsiung streets Pu Beilun District 315800 in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City No. 18

Patentee before: Zhou Zhao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