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29227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29227U
CN204929227U CN201520713781.9U CN201520713781U CN204929227U CN 204929227 U CN204929227 U CN 204929227U CN 201520713781 U CN201520713781 U CN 201520713781U CN 204929227 U CN204929227 U CN 204929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fragment
earphone
fixture
transverse par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137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玉姣
邓寿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52071378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29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29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2922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壳和喇叭盖,所述耳机壳和所述喇叭盖围成的空间内收容有喇叭单体,还包括用于电连接所述喇叭单体与音频设备的耳机线,所述耳机线与所述喇叭单体之间通过一弹片组件电连接,所述弹片组件包括弹片及用于将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耳机壳内的固定件,所述弹片与所述固定件结合为一体;所述弹片一端与所述耳机线之间采用固定式电连接,所述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喇叭单体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耳机电路导通可靠性低,组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耳机可实现自动化模块式组装,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同时工作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播放音频信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如MP3(音乐播放器)、手机和PAD(平板电脑)等,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耳机可以将上述各种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直接传输到使用者的耳朵,避免了外界吵杂环境对聆听效果的影响,为使用者提供了优质的声音信号,同时还不会干扰到周围的其他人,正是由于耳机具有上述优点,从而使得耳机成为上述各种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配件。
目前,市场上的耳机通常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壳和喇叭盖,耳机壳和喇叭盖围成的空腔内收容有喇叭单体,还包括用于电连接喇叭单体与音频设备的耳机线。其喇叭单体与耳机线之间的电连接方式为:在喇叭单体上设计焊盘,将耳机线与喇叭单体电连接的一端浸锡,然后通过焊接工艺将两者电连接在一起。此种电连接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一、容易出现焊点脱落、虚焊,或焊接处断线的不良,从而导致耳机可靠性差,易失效,严重的降低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二、此种焊接方式无法实现自动化的模块式组装,从而导致耳机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耳机,此耳机可实现自动化模块式组装,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同时工作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耳机,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壳和喇叭盖,所述耳机壳和所述喇叭盖围成的空间内收容有喇叭单体,还包括用于电连接所述喇叭单体与音频设备的耳机线,所述耳机线与所述喇叭单体之间通过一弹片组件电连接,所述弹片组件包括弹片及用于将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耳机壳内的固定件,所述弹片与所述固定件结合为一体;所述弹片一端与所述耳机线之间采用固定式电连接,所述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喇叭单体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
其中,所述弹片组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耳机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喇叭单体电连接,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耳机壳内。
其中,所述第一弹片注塑结合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内,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电连接的部位露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外;所述第二弹片注塑结合在所述第二固定件内,所述第二弹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片及所述喇叭单体电连接的部位均露在所述第二固定件外,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
其中,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耳机线之间采用焊接工艺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耳机线焊接的部位也注塑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内。
其中,所述第一弹片包括平直的第一上横部和呈V字形的第一下横部,所述第一上横部与所述第一下横部之间通过第一竖直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上横部未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机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下横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弹片包括平直的第二上横部和呈V字形的第二下横部,所述第二上横部与所述第二下横部之间通过第二竖直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上横部与所述第一弹片电连接,所述第二下横部与所述喇叭单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二下横部之间连接有一匚字形的弯折部。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形状与所述耳机壳相适配,所述耳机壳内对应所述第二固定件靠近所述喇叭单体一端的侧部设有一环形的限位部,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限位部内。
其中,所述耳机壳包括一灯罩状的收容腔壳体和与所述收容腔壳体相连接的穿线腔壳体;所述耳机线与所述穿线腔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耳机线的铜扣和弹性件。
其中,所述喇叭单体固定在所述喇叭盖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通过一弹片组件电连接,弹片组件包括弹片及用于将弹片固定在耳机壳内的固定件,弹片与固定件结合为一体;弹片的一端与耳机线之间采用固定式电连接,弹片的另一端与喇叭单体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通过弹片组件进行接触式电连接,不需要焊接,在组装过程中,只需要将一端与耳机线电连接的弹片组件安装在耳机壳内,使得其端部与喇叭单体的线路板上的电连接区域相对应,待耳机壳与喇叭前盖结合后,即耳机组装完成后,弹片组件的端部会与喇叭单体的电连接区域相接触,此时,弹片组件与喇叭单体相接触的端部受到挤压力的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同时由于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会产生一个与挤压力相抗衡的恢复力,在此两个力的作用下弹片组件与喇叭单体之间会形成良好的接触,从而实现了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良好的电连接。基于本实用新型耳机的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耳机与现在有技术中的采用焊接方式电连接的耳机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无需要焊接,从而不会出现焊点脱落,断线等不良,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高,耳机的使用寿命长;
二、可实现自动化模块式组装,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组装难,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由于第一弹片与第一固定件之间,第二弹片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均采用注塑结合,注塑工艺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可实现弹片组件的批量生产,且一致性好,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耳机的模块化程度,进一步的提高了耳机的生产效率。
由于第一弹片与耳机线之间采用焊接工艺电连接,且第一弹片与耳机线焊接的部位也注塑在第一固定件内。此种结构可有效的提高耳机线与第一弹片结合的牢固性及电连接的可靠性,有效的避免了焊点脱落或耳机线从焊接处断裂的不良,进一步的提高了耳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的延长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耳机电路导通可靠性低,组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耳机可实现自动化模块式组装,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同时工作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耳机壳,12、限位部,14、收容腔壳体,16、穿线腔壳体,160、穿线腔盖体,20、喇叭盖,30、喇叭单体,40、耳机线,42、线芯,50、第一弹片,500、第一上横部,502、第一下横部,504、第一竖直部,52、第二弹片,520、第二上横部,522、第二下横部,524、第二竖直部,526、弯折部,60、第一固定件,62、第二固定件,70、弹性件,72、铜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一种耳机,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壳10和喇叭盖20,耳机壳10和喇叭盖20盖围成的空间内收容有喇叭单体30,还收容有用于电连接喇叭单体30与耳机线40的弹片组件,耳机线40用于电连接喇叭单体30与外部音频设备。耳机壳10包括一灯罩状的收容腔壳体14和与收容腔壳体14相连接的穿线腔壳体16,收容腔与穿线腔相连接通,弹片组件固定在收容腔内,耳机线40从穿线腔穿入并与弹片组件电连接,穿线腔壳体16的一侧设有与穿线腔壳体16共同围成管状穿线腔的穿线腔盖体160。喇叭盖20为一近似的碗状结构,喇叭单体30固定在喇叭盖20上。
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所述弹片组件的一端与耳机线40之间采用固定式电连接,弹片组件的另一端与喇叭单体30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弹片组件包括第一弹片50和第二弹片52,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弹片50的第一固定件60及用于固定第二弹片52的第二固定件62。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第一弹片50包括平直的第一上横部500和呈V字形的第一下横部502,第一上横部500与第一下横部502之间通过第一竖直部504连接为一体。第一上横部500未与第一竖直部504相连接的一端与耳机线40的线芯42固定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第一上横部500与线芯42之间通过焊接工艺电连接,其还可以采用导电胶粘接等工艺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式电连接。第一下横部502与第二弹片52采用接触式电连接。第一弹片50与第一固定件60之间通过注塑工艺结合为一体,第一上横部500、第一竖直部504和第一上横部500与线芯42相焊接的部位均注塑在第一固定件60内,可有效的防止线芯42在焊接处断裂,第一下横部502位于第一固定件60的外部。第一固定件60为矩形结构,位于穿线腔与收容腔相连通的位置,且第一下横部502位于穿线腔与收容腔相连通的开口处。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第二弹片52包括平直的第二上横部520和呈V字形的第二下横部522,第二上横部520连接有第二竖直部524,第二竖直部524连接有一呈匚字形的弯折部526,弯折部526连接第二下横部522。第二上横部520、第二竖直部524、弯折部526和第二下横部522为一体结构,弯折部526可增加第二弹片52的弹性,能够有效的避免第二弹片52因两端受力而产生变形,保证了第二弹片52与第一弹片50及喇叭单体30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第二弹片52与第二固定件62之间也通过注塑工艺结合为一体,第二上横部520、第二竖直部524和弯折部526均注塑在第二固定件62内,但第二上横部520与第一弹片50相连接的一侧表面裸露在第二固定件62靠近第一固定件60一端的表面外,且第二上横部520的该侧表面与第二固定件62的表面齐平,第二下横部522位于第二固定件62靠近喇叭单体30一端的外部。
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在耳机组装时,第一下横部502与第二上横部520之间通过接触实现电连接,第二下横部522与喇叭单体30之间也通过接触实现电连接。在组装完成后,第一下横部502与第二上横部520之间,第二下横部522与喇叭单体30之间会产生挤压力,挤压力会导致第一下横部502和第二下横部522产生一定的变形,同时由于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会产生一个与挤压力相抗衡的恢复力,在此两个力的作用下第一下横部502与第二上横部520之间,第二下横部522与喇叭单体30之间会形成良好的接触,从而实现了耳机线40与喇叭单体30之间良好的电连接。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第二固定件62的形状与收容腔壳体14相适配,在收容腔壳体14内侧对应第二固定件62靠近喇叭单体30一端的侧部设有一环形的竖直限位部12,第二固定件62被约束在限位部12内。限位部12的设置对第二固定件62起到了限位作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因第二固定件62偏置或移位而导致电连接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耳机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耳机线40与穿线腔壳体16和穿线腔盖体160的内壁之间设有铜扣72和弹性件70,铜扣72和弹性件70均为环状结构,套设在耳机线40的外周,对耳机线40起到固定和缓冲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止耳机线40因外部的拉扯及摇曳而断裂,进一步的延长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采用弹片接触式电连接,替代了现有的焊接式电连接,从而使得耳机的组装实现了自动化模块式组装,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了耳机的生产成本。同时还避免了焊接连接易发生的虚焊、焊点脱落和断线等不良,大大的提高了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耳机采用的通过弹片实现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的电连接的技术方案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具体结构的耳机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任何一种结构的耳机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的阐述不需要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就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用到其它结构的耳机中,因此,无论耳机的其它结构是否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耳机结构相同,只要是采用了弹片进行耳机线与喇叭单体之间电连接,用以实现耳机的自动化模块组装的产品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带序号的特征命名(如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等)仅是为了区别技术特征,并不代表各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组装顺序及工作顺序等。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耳机,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壳和喇叭盖,所述耳机壳和所述喇叭盖围成的空间内收容有喇叭单体,还包括用于电连接所述喇叭单体与音频设备的耳机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与所述喇叭单体之间通过一弹片组件电连接,所述弹片组件包括弹片及用于将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耳机壳内的固定件,所述弹片与所述固定件结合为一体;所述弹片一端与所述耳机线之间采用固定式电连接,所述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喇叭单体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耳机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喇叭单体电连接,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采用接触式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耳机壳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注塑结合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内,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电连接的部位露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外;所述第二弹片注塑结合在所述第二固定件内,所述第二弹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片及所述喇叭单体电连接的部位均露在所述第二固定件外,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耳机线之间采用焊接工艺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耳机线焊接的部位也注塑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包括平直的第一上横部和呈V字形的第一下横部,所述第一上横部与所述第一下横部之间通过第一竖直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上横部未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机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下横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包括平直的第二上横部和呈V字形的第二下横部,所述第二上横部与所述第二下横部之间通过第二竖直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上横部与所述第一弹片电连接,所述第二下横部与所述喇叭单体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二下横部之间连接有一匚字形的弯折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形状与所述耳机壳相适配,所述耳机壳内对应所述第二固定件靠近所述喇叭单体一端的侧部设有一环形的限位部,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限位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包括一灯罩状的收容腔壳体和与所述收容腔壳体相连接的穿线腔壳体;所述耳机线与所述穿线腔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耳机线的铜扣和弹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单体固定在所述喇叭盖上。
CN201520713781.9U 2015-09-15 2015-09-15 耳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29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13781.9U CN204929227U (zh) 2015-09-15 2015-09-15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13781.9U CN204929227U (zh) 2015-09-15 2015-09-15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29227U true CN204929227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78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1378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29227U (zh) 2015-09-15 2015-09-15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292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0408A (zh) * 2015-09-15 2015-12-02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0408A (zh) * 2015-09-15 2015-12-02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CN105120408B (zh) * 2015-09-15 2019-03-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4578B2 (ja) オーディオコンポーネントおよびモバイル端末
JP2012085257A (ja) イヤホン
CN102487470A (zh) 耳机插座
CN210143101U (zh) 一种蓝牙耳机及其蓝牙天线
US11265631B2 (en) Speaker box
CN204498303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
CN209419799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01629825U (zh) 移动电话的音箱结构
CN204929227U (zh) 耳机
CN11044591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7889003B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05596335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5081955U (zh) 扬声器模组
CN105120408A (zh) 耳机
CN203912188U (zh) 扬声器模组
CN104038856B (zh) 扬声器模组
CN202172186U (zh) 带开关的6.3静音连接器
CN110798773A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及其组装方法
CN108737914B (zh) 一种喇叭及具有该喇叭的音箱
CN207802238U (zh) 一种充电器蓝牙音箱
CN203086647U (zh) 声学模组
CN208690579U (zh) 一种立体pcb板用于连接音响设备的连接器
CN210641047U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CN219478101U (zh) 一种抗静电干扰的开放式耳机机芯
CN213485146U (zh) 一种可拆卸式多功能按摩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1031 Dongfang Road, Weif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China, No. 268

Patentee after: Goertek Inc.

Address before: 261031 Dongfang Road, Weif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China, No. 268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Inc.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