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21128U -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21128U
CN204921128U CN201520524768.9U CN201520524768U CN204921128U CN 204921128 U CN204921128 U CN 204921128U CN 201520524768 U CN201520524768 U CN 201520524768U CN 204921128 U CN204921128 U CN 204921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mbustion engine
import
internal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247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超
廖银生
赵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247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21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21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211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内燃机组件包括:内燃机,内燃机具有包括第一至第三进口接口的冷却液进口和包括第一至第三出口接口的冷却液出口,第一出口接口与第三进口接口相连通;散热器芯体,散热器芯体具有与第二出口接口相连的进液腔和与第一进口接口相连的出液腔;暖风芯体,暖风芯体具有与第三出口接口相连的暖风芯体进口和与第二进口接口相连的暖风芯体出口;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第一通断阀串联在第三出口接口和暖风芯体进口之间,第二通断阀串联在第二进口接口和暖风芯体出口之间;节温器,节温器设在冷却液进口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可以快速暖机,而且可以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该内燃机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当内燃机暖机时,冷却液需要流经暖风芯体,从而造成冷却液的热损失,导致暖机时间长和内燃机的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燃机组件,该内燃机组件可以快速暖机,而且可以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组件,包括: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具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包括第一至第三进口接口,所述冷却液出口包括第一至第三出口接口,所述第一出口接口与所述第三进口接口相连通;散热器芯体,所述散热器芯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第二出口接口与所述进液腔相连,所述第一进口接口与所述出液腔相连;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具有暖风芯体进口和暖风芯体出口,所述暖风芯体进口与所述第三出口接口相连,所述暖风芯体出口与所述第二进口接口相连;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三出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进口之间以选择性连通和截断所述第三出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进口,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进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出口之间以选择性连通和截断所述第二进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出口;节温器,所述节温器设在所述冷却液进口处以选择性导通和截断所述第一进口接口和第三进口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组件,通过设置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以及节温器,当内燃机暖机时,内燃机的冷却液进口的第一进口接口关闭,第三进口接口导通,散热器芯体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并且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均置于截断其各自所在管路的工作状态,使得暖风芯体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这样内燃机对少量的冷却液进行热传递就可以达到内燃机暖机所需要的高温,加热速度会极大地提升,从而可以实现快速暖机的目的,缩短内燃机的暖机时间,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内燃机组件。由于上述的内燃机组件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所以具有该内燃机组件的车辆可以实现快速暖机,缩短内燃机的暖机时间,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组件中的散热器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燃机组件1000;
内燃机100;机械水泵110;
冷却液进口120;第一进口接口121;第二进口接口122;第三进口接口123;冷却液出口130;第一出口接口131;第二出口接口132;第三出口接口133;温度检测装置134;节温器140;
散热器芯体210;第一集流管211;第一进液口2111;第二进液口2112;隔板2113;第二集流管212;第一出液口2121;出液排气口2122;扁管213;电子风扇220;进液腔214;第一子腔2141;第二子腔2142;出液腔215;
暖风芯体310;暖风芯体进口311;暖风芯体出口312;鼓风机320;
储液容器400;管路排气口410;
第一三通阀51;第二三通阀52;第三三通阀53;
电磁阀800;第一电磁阀出口802;第二电磁阀出口803;
第一通断阀910;第二通断阀9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10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1000可以包括内燃机100、散热器芯体210、暖风芯体310、第一通断阀910、第二通断阀920和节温器140。
如图1所示,内燃机100具有冷却液进口120和冷却液出口130,冷却液进口120包括第一进口接口121、第一进口接口122和第三进口接口123,冷却液出口130包括第一出口接口131、第一出口接口132和第三出口接口133。冷却液进口120用于向内燃机100提供冷却液,冷却液出口130用于将内燃机100内的冷却液排出。
可选地,内燃机组件1000还可以包括储液容器400,储液容器400用于向整个内燃机组件1000补充补充以及存储冷却液。冷却液进口120的第一进口接口121与储液容器400连通,这样储液容器400可以通过第一进口接口121向内燃机100以及整个内燃机组件1000补充冷却液。
可以理解的是,内燃机100可以是汽油机、柴油机或天然气等其他燃料发动机。可选地,如图1所示,冷却液进口120处可以设有机械水泵110,机械水泵110可以为冷却液循环提供动力源。
第一出口接口131与第三进口接口123相连通。冷却液从第一进口接口121流入到内燃机100内后,与内燃机100进行换热,温度升高,一部分高温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出口接口131流向第三进口接口123,再进入到内燃机100内进行二次降温,并且第三进口接口123与第一出口接口131之间通过连接管路连通,该连接管路贴近内燃机100设置,因此从第一出口接口131流出的高温冷却液可以对内燃机100进行暖机。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散热器芯体210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液腔214和出液腔215,第二出口接口132与进液腔214相连,第一进口接口121与出液腔215相连。也就是说,冷却液从内燃机100的第二出口接口132流出,然后流入散热器芯体210,从散热器芯体210再通过第一进口接口121流回内燃机100,从而完成冷却液在内燃机100与散热器芯体210之间的冷却循环。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器芯体210用于将高温的冷却液的热量散出,散热器芯体210可以降低从内燃机100的冷却液出口130流出的冷却液的温度,使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继续流回内燃机100内,并且带走内燃机100的热量,保证内燃机100的工作环境温度。可选地,如图1所示,散热器芯体210的一侧设有电子风扇220,电子风扇220可以起到加快散热器芯体210散热的作用。
节温器140设在冷却液进口120处以选择性导通和截断第一进口接口121和第三进口接口123。第一进口接口121与散热器芯体210相连通,也就是说,节温器140可以控制散热器芯体210是否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第三进口接口123与第一出口接口131相连通,节温器140可以控制从内燃机100流出的冷却液是否直接回流到内燃机100内。
如图1所示,暖风芯体310具有暖风芯体进口311和暖风芯体出口312,暖风芯体进口311与第三出口接口133相连,暖风芯体出口312与第二进口接口122相连。也就是说,冷却液通过内燃机100的第三出口接口133流出内燃机100,而且冷却液通过暖风芯体进口311流入暖风芯体310,然后冷却液通过暖风芯体出口312流出暖风芯体310,并且经过暖风芯体310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内燃机100的第二进口接口122流回内燃机100,完成冷却液在内燃机100和暖风芯体310之间的冷却循环。暖风芯体310可以实现冷却液与驾驶室内的空气的热交换,从而为驾驶室供暖。可选地,如图1所示,暖风芯体310的一侧设有鼓风机320,鼓风机320可以起到加快暖风芯体310散热的作用。
如图1所示,第一通断阀910串联在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之间以选择性连通和截断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第二通断阀920串联在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之间以选择性连通和截断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可以起到控制暖风芯体310是否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可选地,第一通断阀910可以为机械阀或者电磁阀,第二通断阀920可以为机械阀或者电磁阀。
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的工作状态有如下几种情况:当第一通断阀910连通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且第二通断阀920连通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时,暖风芯体310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从而可以为驾驶室供暖。;当第一通断阀910截断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且第二通断阀920连通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时,暖风芯体3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当第一通断阀910连通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且第二通断阀920截断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时,暖风芯体3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当第一通断阀910截断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且第二通断阀920截断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时,暖风芯体3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
当冬季外界环境较低,车辆在启动之前优选地需要对内燃机100进行暖机时,使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均置于截断其各自所在管路的工作状态,即第一通断阀910截断第三出口接口133和暖风芯体进口311且第二通断阀920截断第二进口接口122和暖风芯体出口312,暖风芯体3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而且,由于在暖风芯体310的暖风芯体进口311和暖风芯体出口312处均设置通断阀,从而当需要对内燃机100进行暖机时,冷却液即不会从暖风芯体进口311进入暖风芯体310内,暖风芯体310内留存的冷却液也不会从暖风芯体出口312流出,由此可以减少参与冷却液循环的量,使内燃机100对冷却液的加热效率得到提高。
进一步地,根据节温器140的工作原理,设定节温器140开启的温度范围值,当外界温度较低,未达到节温器140开启的温度时,控制内燃机100的冷却液进口120的第一进口接口121关闭,第三进口接口123导通,散热器芯体2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从内燃机100的第一出口接口131流出的冷却液通过第三进口接口123流回到内燃机100。
也就是说,当冬季外界环境较低,需要对内燃机100进行暖机,通过上述的控制手段可以极大地减少整个内燃机组件1000中参与系统循环的冷却液的量以及缩短冷却液可流动的路径,即通过将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均置于截断其各自所在管路的工作状态时,可以避免冷却液流经暖风芯体310从而减少冷却液的热量损耗,并且通过设定节温器140的开启温度值,可以在当外界温度较低时,控制第一进口接口121关闭,第三进口接口123导通,从而可以使散热器芯体2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进一步缩短冷却液的可流动路径,降低冷却液的热损失。
可选地,第一通断阀910邻近第三出口接口133设置,第二通断阀920邻近第二进口接口122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内燃机100暖机时,第一通断阀910越邻近第三出口接口133,第二通断阀920越邻近第二进口接口122,这样冷却液的热损失越少,从而使得暖机时间越短,提高内燃机100的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1000,通过设置第一通断阀910、第二通断阀920以及节温器140,当内燃机100暖机时,内燃机100的冷却液进口120的第一进口接口121关闭,第三进口接口123导通,散热器芯体2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并且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均置于截断其各自所在管路的工作状态,使得暖风芯体310不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这样内燃机100对少量的冷却液进行热传递就可以达到内燃机100暖机所需要的高温,加热速度会极大地提升,从而可以实现快速暖机的目的,缩短内燃机100的暖机时间,提高内燃机100的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内燃机组件1000还包括电磁阀800,电磁阀800串联在第二出口接口132与进液腔214之间,而且电磁阀800具有可单独导通和关断的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和第二电磁阀出口803。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散热器芯体210包括第一集流管211、第二集流管212和多个扁管213。第一集流管211内限定出进液腔214,进液腔214内设有隔板2113以将进液腔214分隔成上下间隔开的第一子腔2141和第二子腔2142,第一电磁阀出口802与第一子腔2141相连,第二电磁阀出口803与第二子腔2142相连。第二集流管212与第一集流管211并排设置,第二集流管212内限定出出液腔215,多个扁管213上下间隔开且连接在第一集流管211和第二集流管212之间,扁管213用于连通进液腔214和出液腔215。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磁阀出口802与第一子腔2141通过第一集流管211上的第一进液口2111相连通,第二电磁阀出口803与第二子腔2142通过第二集流管212上的第二进液口2112相连通,出液腔215与第一进口接口121通过第一出液口2121相连通。可选地,如图2所示,散热器芯体210还可以包括翅片,翅片设置在扁管213之间,从而起到加快散热器芯体210散热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隔板2113将进液腔214分隔成上下间隔开的第一子腔2141和第二子腔2142,第一子腔2141和第二子腔2142相互独立,而且第一电磁阀出口802与第一子腔2141相连,也就是说,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可以单独导通或截断第一子腔2141与第二出口接口132;第二电磁阀出口803与第二子腔2142相连,也就是说,第二电磁阀出口803可以单独导通或截断第二子腔2142与第二出口接口132。第一子腔2141和第二子腔2142均可以通过扁管213与出液腔215相连通,出液腔215与第一进口接口121相连,也就是说,在电磁阀800的控制下,从内燃机100的第二出口接口132流出的冷却液可以依次流经第一子腔2141、扁管213和出液腔215,从而完成冷却液在散热器芯体210内的冷却循环;并且,从内燃机100的第二出口接口132流出的冷却液也可以依次流经第二子腔2142、扁管213和出液腔215,从而完成冷却液在散热器芯体210内的冷却循环。
可选地,当冷却液需要散热降温时,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可以导通第二出口接口132和散热器芯体210的第一子腔2141,使得第一子腔2141、扁管213和出液腔215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使得冷却液散热降温。当仅通过与第一子腔2141连通的一部分扁管213的散热无法满足内燃机组件1000的散热要求时,可以再通过第二电磁阀出口803导通第二出口接口132和散热器芯体210的第二子腔2142,使得第二子腔2142、扁管213和出液腔215也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这样整个散热器芯体210均参与冷却液的冷却循环,提高散热器芯体210的散热能力。可选地,第一子腔2141的容积大于第二子腔2142的容积,从而使得流经第一子腔2141的冷却液在散热器芯体210内的散热降温可以满足内燃机100在非极端环境中对工作环境温度的要求。
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需要开启暖风芯体310供暖时,可以仅开启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即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导通第二出口接口132和散热器芯体210的第一子腔2141,第二电磁阀出口803截断第二出口接口132和散热器芯体210的第二子腔2142,这样可以防止流经散热器芯体210的冷却液的温度下降过多,可以理解的是,内燃机100、暖风芯体310和散热器芯体210内的冷却液是流动的,由于流经散热器芯体210的冷却液的温度下降较小,可以使得流经暖风芯体310的冷却液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进一步地可以提高暖风芯体310的供暖效果,以及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储液容器400与外界空气连通,如图2所示,出液腔215上设出液排气口2122,出液排气口2122与储液容器400连通。储液排气口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12的上部,当冷却循环中,系统管路中进入气体时,气体可以通过位于散热器芯体210上的出液排气口2122排到储液容器400中,由于储液容器400与外界空气连通,所以气体可以排入至空气中,这样可以减少冷却循环的能量损失,提高内燃机100的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所示,内燃机组件1000还可以包括第一三通阀51,第一三通阀51的三个阀口分别与储液容器400、第一进口接口121和出液腔215相连。第一三通阀51的设置可以保证散热器芯体210的出液腔215与第一进口接口121的连通,还可以保证储液容器400向冷却循环补充冷却液,这样第一三通阀51的设置可以简化内燃机组件1000的管路的布置,减少内燃机组件1000的占用空间。
可选地,第三出口接口133与第一通断阀9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管路排气口410,管路排气口410与储液容器400连通。如果从内燃机100的第三出口接口133流出的冷却液内部含有气体,气体可以通过管路排气口410排入至储液容器400内,储液容器400与外界空气连通,所以气体可以排入至空气中,这样可以减少冷却循环的能量损失,提高内燃机100的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燃机组件1000还可以包括第二三通阀52,第二三通阀52的三个阀口分别与第一通断阀910、第三出口接口133和储液容器400相连。第二三通阀52可以保证第一通断阀910、第三出口接口133和储液容器400相连,使系统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通断阀910、第三出口接口133排入到储液容器400中。第二三通阀52的设置可以起到简化内燃机组件1000管路连接结构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燃机组件1000还可以包括第三三通阀53,第三三通阀53的三个阀口分别与储液容器400、出液排气口2122和管路排气口410相连。第三三通阀53可以保证位于散热器芯体210内的气体通过储液排气口以及出液排气口2122排入至储液容器400内,进一步排向空气中,还可以保证位于管路内的气体通过管路排气口410以及储液容器400排入至空气中,减少冷却循环的能量损失,提高内燃机100的热效率。第三三通阀53的设置可以起到简化内燃机组件1000管路连接结构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所示,内燃机组件1000还可以包括温度检测装置134,温度检测装置134设在内燃机100的冷却液出口130上,温度检测装置134与节温器140、电磁阀800、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分别电连接以控制节温器140、电磁阀800、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的工作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节温器140根据温度检测装置134的温度检测值控制第一进口接口121和第三进口接口123导通和关断,电磁阀800根据温度检测装置134的温度检测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和第二电磁阀出口803的开启和关闭,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根据温度检测装置134的温度检测值来进行开启和关闭的转换。由此可以使整个内燃机组件1000更加自动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1000。由于上述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1000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所以具有该内燃机组件1000的车辆可以快速暖机,缩短内燃机100的暖机时间,提高内燃机100的热效率。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组件1000内的冷却液的冷却循环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燃机组件1000包括内燃机100、暖风芯体310、散热器芯体210、第一通断阀910、第二通断阀920、节温器140、电磁阀800、储液容器400和温度检测装置134。内燃机100包括冷却液进口120和冷却液出口130,冷却液进口120包括第一至第三进口接口123,冷却液出口130包括第一至第三出口接口133。电磁阀800包括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和第二电磁阀出口803。散热器芯体210包括第一子腔2141、第二子腔2142、扁管213和出液腔215。
当内燃机100需要暖机时,环境温度未达到节温器140开启的温度,内燃机100的冷却液进口120的第一进口接口121关闭、第三进口接口123导通;并且,电磁阀800控制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和第二电磁阀出口803都断开;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都关闭。从内燃机100的第一出口接口131流出的冷却液都通过第三进口接口123回流到内燃机100,这样不仅内燃机100内冷却液是流动的,而且参与循环的冷却液容积是最少的,从而可以起到快速暖机的作用。
当需要暖风时,在以上暖机的基础上控制第一通断阀910和第二通断阀920打开即可,这样从冷却液出口130流出的冷却液通过第三出口接口133流入至暖风芯体310,再通过第二进口接口122流回内燃机100,这样暖风芯体310内的冷却液可以与驾驶室内的空气完成热交换,从而为驾驶室供暖。
当内燃机100内的温度达到节温器140开启温度时,节温器140开启,内燃机100的第一进口接口121和第三进口接口123导通。也就是说,从内燃机100流出的冷却液通过第二出口接口132且通过电磁阀800流入至散热器芯体210,冷却液经过散热器芯体210的散热降温且通过第一进口接口121流回到内燃机100。
当内燃机100内的冷却液温度继续升高,达到节温器140完全开启温度时,内燃机100的第一进口接口121开启到最大,第三进口接口123关闭。电磁阀800开启,这样从内燃机100流出的冷却液更多地通过第二出口接口132流入至散热器芯体210,冷却液经过散热器芯体210的散热降温且通过第一进口接口121流回到内燃机100,从而可以保证内燃机100的工作环境温度。
其中,电磁阀800导通温度可以根据季节进行设定,当环境温度较高(例如夏天),驾驶员不需要取暖,电磁阀800的开启温度可以设置低一些(例如设置成82°导通),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例如冬天),驾驶员需要经常取暖时,电磁阀800开启温度可以设置较高些(例如设置成100°导通)。而且电磁阀800的第一电磁阀出口802先开启,当散热器芯体210的第一子腔2141无法满足内燃机100的散热要求时,可以开启电磁阀800的第二电磁阀出口803,让整个散热器芯体210参与散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具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包括第一至第三进口接口,所述冷却液出口包括第一至第三出口接口,所述第一出口接口与所述第三进口接口相连通;
散热器芯体,所述散热器芯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第二出口接口与所述进液腔相连,所述第一进口接口与所述出液腔相连;
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具有暖风芯体进口和暖风芯体出口,所述暖风芯体进口与所述第三出口接口相连,所述暖风芯体出口与所述第二进口接口相连;
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三出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进口之间以选择性连通和截断所述第三出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进口,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进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出口之间以选择性连通和截断所述第二进口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出口;
节温器,所述节温器设在所述冷却液进口处以选择性导通和截断所述第一进口接口和第三进口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阀邻近所述第三出口接口设置,所述第二通断阀邻近所述第二进口接口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串联在所述第二出口接口与所述进液腔之间且所述电磁阀具有可单独导通和关断的第一电磁阀出口和第二电磁阀出口;
所述散热器芯体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限定出所述进液腔,所述进液腔内设有隔板以将所述进液腔分隔成上下间隔开的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电磁阀出口与所述第一子腔相连,所述第二电磁阀出口与所述第二子腔相连;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限定出所述出液腔;
多个扁管,所述多个扁管上下间隔开且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第一进口接口相连,所述储液容器与外界空气连通;
所述出液腔上设出液排气口,所述出液排气口与所述储液容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三个阀口分别与所述储液容器、所述第一进口接口和所述出液腔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口接口与所述第一通断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管路排气口,所述管路排气口与所述储液容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三个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三出口接口和所述储液容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三个阀口分别与所述储液容器、所述出液排气口和所述管路排气口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在所述内燃机的所述冷却液出口上,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节温器、所述电磁阀、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分别电连接以控制所述节温器、所述电磁阀、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的工作状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组件。
CN201520524768.9U 2015-07-17 2015-07-17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4921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24768.9U CN204921128U (zh) 2015-07-17 2015-07-17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24768.9U CN204921128U (zh) 2015-07-17 2015-07-17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21128U true CN204921128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7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24768.9U Active CN204921128U (zh) 2015-07-17 2015-07-17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211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2345A (zh) * 2019-01-08 2019-04-0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双内燃机组的机车电路及机车控制系统
CN113153511A (zh) * 2021-05-24 2021-07-23 天津大学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的散热冷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2345A (zh) * 2019-01-08 2019-04-0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双内燃机组的机车电路及机车控制系统
CN113153511A (zh) * 2021-05-24 2021-07-23 天津大学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的散热冷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73420B1 (ko) 전기자동차 공조 시스템
CN105422247B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575567B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装置
CN201526364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2055043B (zh) 电池和电池模块
CN102632790B (zh) 电动汽车及其热控制系统
CN109149009A (zh) 高效低温差集成液冷电池系统
CN106299411A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4333163U (zh) 一种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
CN108312840A (zh) 一种车辆电动系统的温度控制系统
CN105196834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05697120A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新型智能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4921128U (zh) 内燃机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3867285A (zh) 缓速器冷却系统
CN109841928B (zh) 电池加热方法
CN207955321U (zh) 一种车辆电动系统的温度控制系统
CN103939190A (zh) 一种利用排气管辅助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
CN103485879B (zh) 一种膨胀水壶总成与冷却循环系统
CN205477878U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新型智能冷却系统
CN205297711U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
CN205744252U (zh) 发动机快速暖机冷却系统
CN201435989U (zh) 一种温开水冷热交换蓄水装置
CN203822444U (zh) 缓速器冷却系统
CN215771222U (zh) 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733182A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