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3915U - 显示模块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03915U
CN204903915U CN201520558869.8U CN201520558869U CN204903915U CN 204903915 U CN204903915 U CN 204903915U CN 201520558869 U CN201520558869 U CN 201520558869U CN 204903915 U CN204903915 U CN 2049039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module
blooming piece
height
main part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588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柏村
朱夏青
刘桂伶
苏国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5588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039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039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039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管及一第一光学膜片。发光二极管具有一发光面,发光面邻近导光板。第一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一棱镜,此些第一棱镜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此些第一棱镜中的N个第一棱镜对应发光面,且此些N个第一棱镜的数目介于20~1000之间。此些N个第一棱镜形成一主体部和一周边部,周边部位于主体部的外侧,主体部具有一第一高度,周边部具有一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Description

显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模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均匀亮度的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视频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器已被大量地使用于手机、笔记型电脑、个人电脑及个人数字助理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显示荧幕上。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因此需要于液晶显示面板配置背光模块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所需要的面光源,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达到显示的效果。其中,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因具有较薄的厚度,故被大量应用于例如手机、笔记型电脑、监视器、电视与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液晶显示装置中。
在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功能的一为导引光线方向,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光辉度。然而,若显示的亮度均匀性不佳时,对于显示品质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显示品质及均匀亮度的显示模块,为相关业者努力的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在该显示模块中,第一光学膜片的主体部的第一高度大于周边部的第二高度,使得第一光学膜片的周围具有往下倾斜的外形,因而可以将在第一光学膜片周围集中的光线散射开来,可以避免或是减轻LED的入射光产生亮点(hotspot),也可以避免或是减轻来自显示模块边框的反射光产生的边缘亮线问题,进而提高显示模块的亮度均匀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管及一第一光学膜片。发光二极管具有一发光面,发光面邻近导光板。第一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一棱镜,此些第一棱镜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此些第一棱镜中的N个第一棱镜对应发光面,且此些N个第一棱镜的数目介于20~1000之间。此些N个第一棱镜形成一主体部和一周边部,周边部位于主体部的外侧,主体部具有一第一高度,周边部具有一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该周边部朝向远离该主体部的方向形成一弯曲段。
该主体部具有一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自该主体部的一中心向该周边部延伸至距离该周边部的一外缘250微米处,该周边部具有一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自该外缘向该主体部延伸20微米,该第一区域具有一第一平均高度,该第二区域具有一第二平均高度,该第一平均高度大于该第二平均高度。
该第一光学膜片还包括一第一透明基板,该些第一棱镜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上。
该些N个第一棱镜在该周边部与该主体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突起部,该至少一突起部具有一第三高度,该第三高度大于该第一高度。
该第三高度大于该第一高度5微米~60微米。
该显示模块还包括一第四光学膜片,该第四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二棱镜及一第二透明基板,该些第二棱镜设置于该第二透明基板上,该至少一突起部接触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下表面。
该显示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光学膜片,位于该第一光学膜片上,该至少一突起部接触该第二光学膜片的一下表面。
该第二光学膜片为一扩散片、一增光片或一扩散增光复合光学膜片。
该主体部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第一长度,该周边部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第二长度,该第一长度相对于该第二长度的一比例为100~10000。
该第一高度是该主体部的一最大高度。
该第一高度是该些N个第一棱镜的多个棱镜峰脊的一平均高度。
该显示模块还包括一第四光学膜片,该第四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二棱镜,该些第二棱镜位于该些第一棱镜上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的一夹角为2度~178度。
该显示模块还包括一第三光学膜片,位于该第一光学膜片之下。
该第三光学膜片为一扩散片。
该显示模块还包括一外框架,环绕该显示面板及该背光模块。
该外框架设置邻近于该周边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上述显示模块中,第一光学膜片的主体部的第一高度大于周边部的第二高度,使得第一光学膜片的周围具有往下倾斜的外形,因而可以将在第一光学膜片周围集中的光线散射开来,可以避免或是减轻LED的入射光产生亮点(hotspot),也可以避免或是减轻来自显示模块边框的反射光产生的边缘亮线问题,进而提高显示模块的亮度均匀度。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2B为沿剖面线2B-2B’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20、30:显示模块
100:显示面板
200:背光模块
210:导光板
220:发光二极管
220a:发光面
230:第一光学膜片
230e:外缘
230M:主体部
230P1:周边部
230P2:突起部
231:第一棱镜
233:第一透明基板
240:第四光学膜片
241:第二棱镜
243:第二透明基板
243b、300b:下表面
300:第二光学膜片
400:第三光学膜片
500:外框架
600:反射片
2B-2B’:剖面线
A、B:边缘区域
DR1:第一方向
DR2:方向
D1、D2:距离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H3:第三高度
L1:第一长度
L2:第二长度
R1:第一区域
R2: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显示模块中,第一光学膜片的主体部的第一高度大于周边部的第二高度,使得第一光学膜片的周围具有往下倾斜的外形,因而可以将往显示面板方向集中的光线散射开来,进而提高显示模块的边缘的亮度均匀度。以下是参照所附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号用以标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需注意的是,附图已简化以利清楚说明实施例的内容,实施例所提出的细部结构仅为举例说明之用,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范围做限缩。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依据实际实施态样的需要对该些结构加以修饰或变化。
图1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10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模块10包括一显示面板100以及一背光模块200,背光模块200设置于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背光模块200包括一导光板210、一发光二极管220及一第一光学膜片230。发光二极管220具有一发光面220a,发光面220a邻近导光板210。第一光学膜片230位于导光板21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第一光学膜片230包括多个第一棱镜231,此些第一棱镜231沿一第一方向DR1延伸。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R1例如是发光面220a的法线方向。
图2A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膜片230的上视示意图,图2B绘示沿剖面线2B-2B’的剖视示意图。详细来说,剖面线2B-2B’是一个第一棱镜231沿着第一方向DR1的剖面。如图2A~图2B所示,此些第一棱镜231中的N个第一棱镜231对应发光面220a,且此些N个第一棱镜231的数目介于20~1000之间;也就是说,N为20~1000。换言之,第一光学膜片230的第一棱镜231中的20~1000个第一棱镜231对应至一个发光二极管220的发光面220a。此些N个第一棱镜形成一主体部230M和一周边部230P1,换言之,对应于一个发光面220a的20~1000个第一棱镜231形成主体部230M和周边部230P1。周边部230P1位于主体部230M的外侧,主体部230M具有一第一高度H1,周边部230P1具有一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大于第二高度H2。
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A~图2B所示,周边部230P1例如可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位于主体部230M的两个外侧。
如图2A~图2B所示,主体部230M和周边部230P1由多个第一棱镜231所形成;换言之,对应至发光面220a的每个第一棱镜231都构成主体部230M的一部分和周边部230P1的一部分。
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背光模块200可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220,此些发光二极管220沿着大约垂直于第一方向DR1的一方向DR2排列,并且各个发光面220a分别对应N个第一棱镜231。实施例中,一个发光二极管220的发光面220a例如具有长度约2微米~7微米、宽度0.5微米~4微米,第一棱镜213的节距(pitch)大约是24微米~75微米,发光面220a的长度除以第一棱镜213的节距可得到对应一个发光面220a的第一棱镜213的数目,也就是N的数值范围。一实施例中,N例如是25~260;另一实施例中,N例如是40~140。
实施例中,主体部230M和周边部230P1的表面可能并非为平坦表面,因而主体部230M的各个区域的高度可能并非定值(constant),周边部230P1的各个区域的高度也可能并非定值。
一实施例中,第一高度H1例如是于主体部230M中的任意选定单位面积(例如是1微米(μm)x1微米)中取数个点(例如是3~4个点)所计算而得的平均高度,第二高度H2例如是于周边部230P1中的任意选定单位面积(例如是1微米x1微米)中取数个点(例如是3~4个点)所计算而得的平均高度,又例如取第一点是靠近主体部230M的位置,第二点~第四点是依序朝周边部230P1的一外缘(outeredge)230e方向进行取点,两点之间的距离例如为0.2微米。本文以下所述的「平均高度」均以上述方式计算取得。
一实施例中,第一高度H1例如是主体部230M的一最大高度。
一实施例中,主体部230M中的N个第一棱镜231具有多个棱镜峰脊(prismpeak),第一高度H1例如是此些N个第一棱镜231的多个棱镜峰脊的一平均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主体部230M的第一高度H1大于周边部230P1的第二高度H2,使得第一光学膜片230的周围具有往下倾斜的外形,因而可以将往显示面板方向集中的光线散射开来,提高显示模块的边缘亮度的均匀度。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通过主体部230M的光线可以集中向上射出,而通过周边部230P1的光线则可以向侧面散射开来,而可以避免光线过度集中于第一光学膜片230的边缘区域A,减少边缘区域A亮度过高而产生亮线或是亮点(hotspot)的情形。
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A所示,周边部230P1朝向远离主体部230M的方向形成一弯曲段。周边部230P1的第二高度H2具有一个实质上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周边部230P1的表面朝向远离主体部230M的方向弯曲的过程中,第二高度H2随着弯曲而递减,弯曲段仍可能会有一些区域的第二高度H2在弯曲的过程中由于弯曲表面的不平整或突起而稍微增大又减小,但第二高度H2实质上朝向远离主体部230M的方向递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周边部230P1的弯曲段可以更有效地将往显示面板方向集中的光线散射开来,避免光线过度集中于第一光学膜片230的边缘区域A,减少边缘区域A亮度过高而产生亮点的情形,进而有效提高显示模块的亮度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如图2A~图2B所示,主体部230M可具有一第一区域R1,第一区域R1是自主体部230M的一中心向周边部230P1延伸至距离周边部230P1的外缘230e约250微米处;周边部230P1可具有一第二区域R2,第二区域R2自外缘230e向主体部230M延伸20微米。换言之,第一区域R1包括主体部230M的自中心向两侧延伸至距离两侧外缘230e的距离D1约为250微米处的范围,第二区域R2包括周边部230P1的自外缘230e向主体部230M方向延伸至距离外缘230e的距离D2约为20微米处的范围。实施例中,第一区域R1具有一第一平均高度,第二区域R2具有一第二平均高度,第一平均高度大于第二平均高度。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230还包括一第一透明基板233,此些第一棱镜231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33上。
如图1和图2A~图2B所示,实施例中,主体部230M沿第一方向DR1具有一第一长度L1,周边部230P1沿第一方向DR2具有一第二长度L2,第一长度L1相对于第二长度L2的一比例例如是100~10000。
如图1所示,显示模块10还可包括一第二光学膜片300,第二光学膜片300位于第一光学膜片230上。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膜片300例如是一扩散片、一增光片或一扩散增光复合光学膜片。实施例中,增光片可以具有棱镜结构;扩散增光复合光学膜片可以是扩散片结合增光片的复合膜层,也可以是在增光片上涂布扩散片材料涂层的复合膜层。
如图1所示,显示模块10还可包括一第三光学膜片400,第三光学膜片400位于第一光学膜片230之下。实施例中,第三光学膜片400例如是一扩散片,扩散片例如可具有微透镜(microlens)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光学膜片400例如是位于第一光学膜片230和导光板210之间。
如图1所示,显示模块10还可包括一外框架500,外框架500环绕显示面板100及背光模块200。实施例中,外框架500例如是设置邻近于周边部230P1。实施例中,外框架500例如是白色塑胶框架或是金属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主体部230M的第一高度H1大于周边部230P1的第二高度H2,使得第一光学膜片230的周围具有往下倾斜的外形,因而可以将来自外框架500的反射光线散射开来,避免反射光线再次聚集在第一光学膜片230的周边部230P1而造成边缘亮线的视效问题,亦即可以提高周边部230P1的亮度的均匀度。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通过主体部230M的光线集中向上射出,而通过周边部230P1的光线向侧面散射开来,而可以避免光线过度集中于第一光学膜片230的边缘区域B,并且减少因为白色外框架500反射光线造成在边缘区域B产生亮线的情形。
如图1所示,显示模块10还可包括一反射片600,反射片600设置邻近于导光板210,并且位于导光板210的相对于第一光学膜片230的另一侧。
图3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20的局部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沿用同样或相似的元件标号,且相同或相似元件的相关说明请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20与前述实施例的显示模块10主要差异在于突起部的设计。并且,需注意的是,部分元件于本实施例的附图省略以更清楚描述本实施例,然而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20也可包括如图1所示的显示模块10所包括的其他元件,例如是显示面板100、第三光学膜片400及反射片600等,且相关说明请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第一光学膜片230中,对应发光面220a的N个第一棱镜231在周边部230P1与主体部230M之间形成至少一突起部230P2,突起部230P2具有一第三高度H3,第三高度H3大于第一高度H1。
实施例中,第三高度H3大于第一高度H1例如约5微米~60微米。
一实施例中,第三高度H3例如是于突起部230P2中的任意选定单位面积(例如是1微米x1微米)中取数个点(例如是3~4个点)所计算而得的平均高度。
如图3所示,实施例中,突起部230P2接触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一下表面300b。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突起部230P2可具有近似于凸透镜的功能,可以折射光线,将往显示面板中间集中的光线散射开来,进而提高显示模块的亮度均匀度。再者,突起部230P2接触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下表面300b,也就是说,第一光学膜片230以小面积的局部部分抵接第二光学膜片300,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光学膜片230的第一棱镜231峰脊被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下表面300b所刮伤。
图4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30的局部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沿用同样或相似的元件标号,且相同或相似元件的相关说明请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30与前述实施例的显示模块10和20主要差异在于第二棱镜的设计。并且,需注意的是,部分元件于本实施例的附图省略以更清楚描述本实施例,然而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20亦可包括如图1所示的显示模块10及图3所示的显示模块20所包括的其他元件,例如是显示面板100、第三光学膜片400及反射片600等,且相关说明请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第一光学膜片230与第二光学膜片300之间还包括一第四光学膜片240。第四光学膜片240包含多个第二棱镜241,此些第二棱镜241的排列方式类似于如图2B所示的第一棱镜231的排列方式。实施例中,第二棱镜241位于第一棱镜231上且沿一第二方向(未绘示于图中)延伸,第二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DR1。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R1与第二方向的一夹角例如是2度~178度。
如图4所示,第四光学膜片240还包括一第二透明基板243,此些第二棱镜241设置于第二透明基板243上。实施例中,突起部230P2接触第二透明基板243的一下表面243b。突起部230P2接触第二透明基板243的下表面243b,也就是说,第一光学膜片230的第一棱镜231以小面积的局部部分抵接第二透明基板243,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光学膜片230的第一棱镜231峰脊被第四光学膜片240的下表面243b所刮伤。

Claims (17)

1.一种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背光模块,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一侧,该背光模块包括:
导光板;
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邻近该导光板;及
第一光学膜片,位于该导光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该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一棱镜,该些第一棱镜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该些第一棱镜中的N个第一棱镜对应该发光面,且该些N个第一棱镜的数目介于20~1000之间;
其中,该些N个第一棱镜形成一主体部和一周边部,该周边部位于该主体部的外侧,该主体部具有一第一高度,该周边部具有一第二高度,该第一高度大于该第二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周边部朝向远离该主体部的方向形成一弯曲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自该主体部的一中心向该周边部延伸至距离该周边部的一外缘250微米处,该周边部具有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自该外缘向该主体部延伸20微米,该第一区域具有一第一平均高度,该第二区域具有一第二平均高度,该第一平均高度大于该第二平均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膜片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该些第一棱镜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N个第一棱镜在该周边部与该主体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突起部,该至少一突起部具有一第三高度,该第三高度大于该第一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高度大于该第一高度5微米~60微米。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还包括第四光学膜片,该第四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二棱镜及一第二透明基板,该些第二棱镜设置于该第二透明基板上,该至少一突起部接触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下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位于该第一光学膜片上,该至少一突起部接触该第二光学膜片的一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学膜片为扩散片、增光片或扩散增光复合光学膜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第一长度,该周边部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第二长度,该第一长度相对于该第二长度的一比例为100~1000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高度是该主体部的一最大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高度是该些N个第一棱镜的多个棱镜峰脊的一平均高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还包括第四光学膜片,该第四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二棱镜,该些第二棱镜位于该些第一棱镜上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的一夹角为2度~178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还包括第三光学膜片,位于该第一光学膜片之下。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学膜片为一扩散片。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还包括外框架,环绕该显示面板及该背光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框架设置邻近于该周边部。
CN201520558869.8U 2015-07-29 2015-07-29 显示模块 Active CN2049039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58869.8U CN204903915U (zh) 2015-07-29 2015-07-29 显示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58869.8U CN204903915U (zh) 2015-07-29 2015-07-29 显示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03915U true CN204903915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926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58869.8U Active CN204903915U (zh) 2015-07-29 2015-07-29 显示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039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2840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967833B2 (en) LED len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09157150A1 (ja) 表示装置
KR100978078B1 (ko) 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70147079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multiple light sources
US20150062493A1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989092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backlight source
US20130194529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80186739A1 (en) Light Guide Panel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20160000937A (ko)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727403B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086645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7553061B2 (en) Side type backlight module
US1074691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0030120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70013696A (ko) 광학산 렌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표시장치
CN104049297B (zh)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JP2019021474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20004702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9140905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KR2011007321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US10551549B2 (en) Condensing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977272B1 (ko) 광확산 입자를 포함하는 도광판
CN204903915U (zh) 显示模块
CN104061488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