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98779U - 雨水涵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雨水涵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98779U CN204898779U CN201520607498.8U CN201520607498U CN204898779U CN 204898779 U CN204898779 U CN 204898779U CN 201520607498 U CN201520607498 U CN 201520607498U CN 204898779 U CN204898779 U CN 2048987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rceolus
- rainwater
- hole
- conservation device
- water conserv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涵养装置,通过设置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并在所述集水单元设有外筒,在所述外筒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安装防护盖,从而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排放至所述集水单元,利用所述集水管先收缩再扩张的特殊结构设计使得所述集水管内的雨水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先经收缩段蓄积能量再经扩张段释放能量,使得混入的固体杂质从雨水中分离出来并在所述外筒内进行蓄积,净化除杂后的雨水则通过横向连接管进入所述渗透井,从而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避免雨水中杂质对渗透管道和渗透孔道形成堵塞,提高雨水的渗透率,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涵养装置,属于雨水涵养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必须有淡水的供应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及满足其他人类活动的所需。地表上最大的淡水来源是来自降雨或降雪溶解后的雪水,经汇集成流而为河川,或隐入地下而成为地下水,最后蓄积而成为人类生活可利用的淡水。
随着人口密度的升高,地表的开发情况越趋严重。在人口居住密度较高的都市地区,因为居民活动的需要,必须使用大量的土地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商业、交通、社交、运动等,因此大量的土地都被铺上了人工敷面,例如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以提供人类活动所需。这些不透水或渗透度极低的人工敷面下方土壤大多使用夯实夯压施作,以便能承载更大的荷重量,或使土壤更加稳定,但同时也造成地表土壤透水性大幅降低的问题。因此,每当大雨来袭,水资源不但无法储存,还会产生洪灾或淹水,使生活环境的质量更加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代社会大部分都于居住处铺设大量的排水系统,将降落于道路或土地上的降雨直接排入道路的侧沟、集中水沟,或于广大空地建造的排水沟包括明沟、暗渠或地下管道,之后再排入其它更下游的排水设施或排水干管或河川中。然而,采用上述方式,大部分的降雨不但无法渗进土壤中为土地所吸收利用并涵养地下水资源,反而直接排入人工或自然的排水沟渠中,造成珍贵水资源的浪费,这对水资源日渐缺乏的现代环境,实在是一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杂质对渗透孔道形成堵塞的雨水涵养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雨水涵养装置,其结构包括:
集水单元,所述集水单元设置若干外筒,所述外筒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在所述外筒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的侧壁分布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安装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
渗透单元,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所述渗透井与所述外筒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与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连通,所述渗透井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所述渗透井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
在所述外筒的内中部设有内管,所述内管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在所述内管和外筒之间设置透水透气海绵层。
所述内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外筒内底部。
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依次设置收缩段、直管段和扩张段。
所述收缩段的收缩比为1∶2-1∶4,所述扩张段的扩张比为2∶1-5∶1。
所述外筒的底面上还分布有若干第六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的孔径均为8-10mm,开孔率为1.5-3%。
所述外筒、内管、渗透井的材质均为树脂混凝土。
在所述外筒外围敷设第一砾石层,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砾石层之间铺设有透水土工布;
所述防护盖的外表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在所述渗透井外围敷设第二砾石层,所述渗透井与所述第二砾石层之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并在所述集水单元设有外筒,在所述外筒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安装防护盖,从而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排放至所述集水单元,利用所述集水管先收缩再扩张的特殊结构设计使得所述集水管内的雨水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先经收缩段蓄积能量再经扩张段释放能量,使得混入的固体杂质从雨水中分离出来并在所述外筒内进行蓄积,净化除杂后的雨水则通过横向连接管进入所述渗透井,进一步通过所述渗透井向周围土壤渗透,保持周围土壤的湿度;此外,待沉积到外筒底部的杂质蓄积到一定量后,可将所述集水管拆卸并对杂质进行统一清理和处理,从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在对雨水进行涵养的同时还将雨水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出来,避免雨水中杂质对渗透管道和渗透孔道形成堵塞,提高雨水的渗透率,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在所述外筒的内中部设有内管,所述内管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在所述内管和外筒之间设置透水透气海绵层,从而当雨水富足时,通过所述透水透气海绵层吸水可以自动储存水分;当雨水较少时,周围土壤环境干燥,储存在所述透水透气海绵层中的水向周围土壤慢慢释放;进一步,当需要施肥时,可将液态肥料或营养液灌入内管,液态肥料或营养液通过第四通孔被海绵吸收储存,遇水就会缓慢释放养分,实现长效施肥。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通过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依次设置收缩段、直管段和扩张段,并设置所述收缩段的收缩比为1∶2-1∶4,所述扩张段的扩张比为2∶1-5∶1,从而有利于混入雨水中的固体杂质从雨水中得以有效分离,进一步保证了雨水的渗透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涵养装置纵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涵养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外筒,1a-第一通孔,2-内管,2a-第五通孔,3-集水管,3a-第二通孔,4-透水透气海绵层,5-防护盖,5a-第三通孔,6-透水土工布,7-横向连接管,8-渗透井,8a-第四通孔,8b-透水透气盖,9a-第一砾石层,9b-第二砾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涵养装置,其结构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
所述集水单元设置若干外筒1,所述外筒1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1a,在所述外筒1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3,将所述集水管3设置为可灵活拆卸,一方面当土壤长期积水时,放入抽水管进行排水,另一方面可实现定期清理沉积到外筒底部的杂质,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3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3a,所述集水管3的顶端安装防护盖5,所述防护盖5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5a。
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8,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1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1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7连通,所述渗透井8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8a,所述渗透井8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8b。
所述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3a、第三通孔5a、第四通孔8a的孔径均为9mm,开孔率为1.5%。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涵养装置,其结构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
所述集水单元设置若干外筒1,所述外筒1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1a,所述外筒1的底面上还分布有若干第六通孔。
在所述外筒1的顶端可拆卸的集水管3,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3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3a,所述集水管3的顶端安装防护盖5,所述防护盖5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5a。
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在所述外筒1的内中部设有内管2,优选地,所述内管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外筒1内底部。所述内管2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2a,在所述内管2和外筒1之间设置透水透气海绵层4。
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8,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1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1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7连通,所述渗透井8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8a,所述渗透井8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8b。
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内管2、渗透井8的材质均为树脂混凝土。所述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3a、第三通孔5a、第四通孔8a、第五通孔2a、第六通孔的孔径均为10mm,开孔率为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涵养装置,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
所述集水单元设置若干外筒1,所述外筒1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1a,所述外筒1的底面上还分布有若干第六通孔。本实施例在所述外筒1外围敷设第一砾石层9a(见图2),所述外筒1与所述第一砾石层9a之间铺设有透水土工布6。
在所述外筒1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3,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3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3a。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依次设置收缩段、直管段和扩张段,所述收缩段的收缩比为1∶2-1∶4,所述扩张段的扩张比为2∶1-5∶1,其中,所述收缩比是指所述收缩段最小内径与最大内径之比,所述扩张比是指所述扩张段的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之比。
所述集水管3的顶端安装防护盖5,所述防护盖5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5a,所述防护盖5的外表包裹有透水土工布6。从而在实现有效集水的同时,防止树叶土渣等废物进入外筒内形成堵塞和堆积。
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在所述外筒1的内中部设有内管2,优选地,所述内管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外筒1内底部。所述内管2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2a,在所述内管2和外筒1之间设置透水透气海绵层4。从而当雨水富足时,通过所述透水透气海绵层吸水可以自动储存水分;当雨水较少时,周围土壤环境干燥,储存在所述透水透气海绵层中的水向周围土壤慢慢释放;进一步,当需要施肥时,可将液态肥料或营养液灌入内管,液态肥料或营养液通过第四通孔被海绵吸收储存,遇水就会缓慢释放养分,实现长效施肥。
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8,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1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1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7连通,所述渗透井8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8a,所述渗透井8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8b。
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在所述渗透井8外围敷设第二砾石层9b(见图2),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第二砾石层9b之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6。
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内管2、渗透井8的材质均为树脂混凝土。所述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3a、第三通孔5a、第四通孔8a、第五通孔2a、第六通孔的孔径均为8mm,开孔率为3%。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并在所述集水单元设有外筒1,在所述外筒1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3,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3的顶端安装防护盖5,从而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排放至所述集水单元,利用所述集水管先收缩再扩张的特殊结构设计使得所述集水管3内的雨水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先经收缩段蓄积能量再经扩张段释放能量,使得混入的固体杂质从雨水中分离出来并在所述外筒1内进行蓄积,净化除杂后的雨水则通过横向连接管7进入所述渗透井8,进一步通过所述渗透井8向周围土壤渗透,保持周围土壤的湿度;此外,待沉积到外筒1底部的杂质蓄积到一定量后,可将所述集水管3拆卸并对杂质进行统一清理和处理,从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在对雨水进行涵养的同时还将雨水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出来,避免雨水中杂质对渗透管道和渗透孔道形成堵塞,提高雨水的渗透率,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水单元,所述集水单元设置若干外筒,所述外筒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在所述外筒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的侧壁分布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安装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
渗透单元,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所述渗透井与所述外筒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与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连通,所述渗透井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所述渗透井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的内中部设有内管,所述内管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在所述内管和外筒之间设置透水透气海绵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外筒内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依次设置收缩段、直管段和扩张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的收缩比为1∶2-1∶4,所述扩张段的扩张比为2∶1-5∶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底面上还分布有若干第六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的孔径均为8-10mm,开孔率为1.5-3%。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7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管、渗透井的材质均为树脂混凝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外围敷设第一砾石层,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砾石层之间铺设有透水土工布;
所述防护盖的外表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雨水涵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渗透井外围敷设第二砾石层,所述渗透井与所述第二砾石层之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07498.8U CN204898779U (zh) | 2015-08-12 | 2015-08-12 | 雨水涵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07498.8U CN204898779U (zh) | 2015-08-12 | 2015-08-12 | 雨水涵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98779U true CN204898779U (zh) | 2015-12-23 |
Family
ID=54920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60749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98779U (zh) | 2015-08-12 | 2015-08-12 | 雨水涵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9877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42997A (zh) * | 2017-06-28 | 2017-09-08 |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雨水渗透收集柱雨水收集方法 |
WO2018076940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深圳市华汇艺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蓄渗系统、蜂窝式路基及其筛桶 |
-
2015
- 2015-08-12 CN CN201520607498.8U patent/CN20489877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76940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深圳市华汇艺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蓄渗系统、蜂窝式路基及其筛桶 |
CN107142997A (zh) * | 2017-06-28 | 2017-09-08 |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雨水渗透收集柱雨水收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84588B (zh) | 一种可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处理与储存系统 | |
CN205100360U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滞结构 | |
CN105089142A (zh) |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 |
CN204959952U (zh) |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 |
CN201943173U (zh) | 沉槽式透水雨水口设施系统 | |
CN205000400U (zh) | 雨水渗透系统 | |
CN204919757U (zh) | 一种雨水原位净化修复系统 | |
CN205012441U (zh) | 一种雨水渗透-排放一体装置 | |
CN104313974A (zh) | 一种用于水资源丰富城市的生态植草沟 | |
CN204940507U (zh) | 雨水涵养生态池 | |
CN207700351U (zh) | 一种强化水质净化功能的雨水花园系统 | |
CN105220597A (zh) | 城市透水路面结构及基于该透水路面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205046438U (zh) | 城市透水路面结构及基于该透水路面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105862548A (zh) | 防止路面积水和城区雨洪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的系统 | |
CN207244782U (zh) | 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206205290U (zh) | 一种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 |
CN204898779U (zh) | 雨水涵养装置 | |
CN204898828U (zh) | 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 | |
CN109763538A (zh) | 雨水渗透系统 | |
CN201817851U (zh) | 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109958099A (zh) | 一种城市河道雨洪资源调控系统 | |
CN205223761U (zh) | 一种用于雨水下渗和净化的生物洼地系统 | |
CN206888160U (zh) | 雨水蓄渗装置 | |
CN105484125A (zh) | 一种收集利用雨水的台阶 | |
CN107083729B (zh) | 一种蓄透水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