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97637U -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97637U
CN204897637U CN201520391954.XU CN201520391954U CN204897637U CN 204897637 U CN204897637 U CN 204897637U CN 201520391954 U CN201520391954 U CN 201520391954U CN 204897637 U CN204897637 U CN 204897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dal
framework
carrier
aeration
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919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义杰
陈文龙
杨芳
唐红亮
黄岳文
崔树彬
李丽
王建国
马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Original Assignee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filed Critical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to CN2015203919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97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97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97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包括河涌及湖塘)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所述装置由上部水生植物吸收区、中部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和连接结构组成;连接结构的上端连接水生植物吸收区,下端连接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悬挂于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下端;整个修复装置通过浮力框架的浮托作用,漂浮在水面,若干个所述装置构成原位生态修复系统。本实用新型为鱼、螺、虾等水生动物及浮游生物提供觅食和生栖空间,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形成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投资省、占地少,不影响水面景观、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感潮河涌、湖塘排污口污水的水体净化。

Description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水体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于感潮内河和河涌及湖塘排污口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与之配套的污水管网设施尚未健全,尤其是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截污不彻底、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河涌、湖塘的现象依然普遍;珠三角感潮河网区水体交换不畅,而过高的有机负荷远远超过了水体自净的能力,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不足或耗尽,厌氧分解生成大量厌氧产物导致整个水体黑臭难闻。排污口来源多、成分杂、水质水量不稳定,加之土地资源紧张,存在收集难、处理率低、潜在危害大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直线化”和“三面光”处理,破坏河道原有生态环境系统,降低了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有必要在河道截污整治工程的同时,实施河道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控制水体污染物总量。
目前,公知的河道内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或就地处理技术有:①在河道内或河道的傍侧建立的类似于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技术;②通过生态措施增加河道的接触氧化面积,从而提高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③普通的生物浮岛技术(仅适用于缓流水体);④直接向河道内抛洒高效微生物,从而提高河道净化能力的技术;⑤直接在河道内加装曝气设施的技术等。这些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某种不足或缺陷,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低、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和维修管理不便与不能持续等,以及影响河道的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河道内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于感潮内河和河涌及湖塘排污口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基于本装置,可以科学实现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微曝气技术、生物操纵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在不影响河道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物理沉淀、载体吸附、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吸收与转移作用以及水生动物消化与分解的共同作用净化水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提供一种适于感潮内河和河涌及湖塘排污口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由三层净化区域和连接结构组成:上部水生植物吸收区、中部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所述连接结构的上端连接水生植物吸收区,下端连接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所述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悬挂于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下端;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由浮力框架、浮床以及水生植物组成,所述浮力框架构成密闭回路;浮床固定于浮力框架上,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所述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由若干个载体箱框架、高效载体以及微曝气系统组成;向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投加复合微生物菌群;整个处理装置通过浮力框架的浮托作用,漂浮在水面。
优选地,S1步骤所述水生植物为根系发达、光合效率和根系泌氧能力强的植物。可以采用单种植物也可以采用混合种植形式。
进一步优选地,本实用新型采用混合种植形式,采用三种或四种植物由里向外辐射布置种植。其中,优选美人蕉、旱伞草、鸢尾和/或菖蒲等。美人蕉、旱伞草以9~10株/m2的密度种植,鸢尾和/或菖蒲以12~16株/m2的密度种植。
更加优选地,按照美人蕉40%、旱伞草40%、鸢尾和/或菖蒲20%的配比,采用三种或四种植物由里向外辐射布置混合种植。
水生植物区吸收区与中部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形成良好的传质、传热过程,缩短了营养盐分解耗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效率和改善水面景观效果。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菌群为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聚磷菌菌种以及酶的集合体。所述酶为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生物酶的一种或几种。每一种有效菌或酶的数量不得少于0.01亿/g(mL)。进一步地,根据水质污染情况,参照1~1.5kg/m3载体的标准投加微生物,但不少于1kg微生物,抑或根据污染水体实质情况,可通过驯化本地土著微生物实现。
优选地,所述浮力框架平面大小为L(长)×B(宽),浮力框架采用Φ75~110mm的PVC给水管,密闭回路链接,确保该项技术所需要的刚度与浮力。
优选地,所述浮床采用单层或双层土工网或者钩网形式,土工网或者钩网绷紧、固定在浮力框架的PVC管上。
优选地,所述载体箱框架由角钢和钢筋焊制而成,进一步优选单个体积大小为(1/6~1/5)L(长)×B(宽)×(1/4~1/2)H(水深),分4个均匀、对称分布在所述浮力框架下面,载体箱框架的框内填充高效载体。
优选地,所述高效载体选用大孔、网状或块型聚氨酯载体,进一步优选单块载体大小为2cm×2cm×2cm~4cm×4cm×4cm,透水率达到90%以上,用弹性不绣钢丝串成“梅花形”,采用均匀布设的形式,进一步优选地,单位体积载体填充率为30%~50%,载体之间留足一定的空间,方便鱼、螺、虾等水生动物觅食、休憩与繁殖。优选地,S5也可以是进行人工投放鱼、螺、虾等水生动物,其中投放标准为0.5~1.5kg/m3水体。
优选地,所述兼性厌氧反应区采用一种刚柔适度的碳纤维材料排列而成,优选单条碳纤维长度与载体箱(1/4~1/2)H(水深)高度一致、直径10~20cm为宜,相邻、并排、垂直悬挂于曝气支管底部,但不会埋入底泥。
所述微曝气系统采用回路曝气的方式,由曝气机、曝气干管、曝气支管以及曝气盘组成,布设在载体底部,能有效供给微生物菌群的生长。其中,曝气机选用鼓风式曝气机,曝气干管采用Φ50~75mm的PVC给水管,均安放在浮力框架上;曝气支管采用Φ25~50mm的PVC给水管,通过连接杆与载体箱框架链接;曝气盘采用膜片式曝气盘或者曝气头,均匀分布在微生物载体箱框架下面,参照4~6个/m2载体箱框架底面积设定曝气盘或者曝气头数量。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为连接杆,采用一种Φ75~110mm的不锈钢管卡,亦可自制,上端箍紧浮力框架,下端与载体箱框架搭口焊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修复的系统,包括N套上述生态修复装置,各套装置之间间距1.0~1.5m,呈横、纵向排列;N套装置分成N/4组,每组共享一套鼓风式曝气机,优选的组合方式获得更佳的水体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的各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为鱼、螺、虾等水生动物及浮游生物提供了觅食和生栖空间,提供了良好微生态环境,恢复了良好的食物链结构,形成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本实用新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解决感潮内河和河涌及湖塘排污口的水污染问题,实现直接净化或就地生物处理水体污染问题,也适合于分散型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装置,通过自水体水面从上之下设置水生植物吸收区、带有微曝气系统的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有效发挥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微曝气技术以及生物操纵技术的综合效能,进行有机的复合、集成和优化,在不影响河道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物理沉淀、载体吸附、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吸收与转移作用以及水生动物消化与分解作用净化水体。基于所述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的修复系统,包括N套所述生态修复装置,获得更佳的水体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系统投资省、占地少(或基本不占地)、不影响水面景观、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同时不影响河道的原有防洪排涝功能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A-A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B-B剖面图。
其中:1-水生植物吸收区,2-中部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3-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4-连接结构,5-曝气系统,6-水生植物,7-水生动物,8-固定杆,9-水面,10-堤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提供一种适于感潮内河和河涌及湖塘排污口的原位生态系统,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所述系统由三层净化区域和连接结构组成:上部水生植物吸收区1、中部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2、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3;所述连接结构的上端连接水生植物吸收区,下端连接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所述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悬挂于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下端;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由浮力框架、浮床以及水生植物6组成;所述浮力框架构成密闭回路;浮床固定于浮力框架上,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所述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由若干个载体箱框架、高效载体以及微曝气系统组成;向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投加复合微生物菌群;整个处理装置通过浮力框架的浮托作用,漂浮在水面。
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1由浮力框架、浮床以及水生植物组成,本实施例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的平面大小为4.0m(长)×1.5m(宽)。其中,浮力框架采用Φ110mm的PVC给水管,密闭回路链接,确保该项技术所需要的刚度与浮力;浮床采用单层钩网形式,钩网绷紧、固定在PVC管上,用于种植水生植物6;水生植物6遴选根系发达、光合效率和根系泌氧能力强的美人蕉、旱伞草和菖蒲,所述美人蕉、旱伞草、菖蒲按40%、40%、20%配比,三种植物由里向外辐射布置。美人蕉、旱伞草按照9~10株/m2的密度种植,鸢尾或菖蒲按照14~16株/m2的密度种植,与中部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2形成良好的传质、传热过程,缩短了营养盐分解耗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6对营养盐的吸收效率和改善水面景观效果。
所述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2由载体箱框架、微生物菌群与高效载体以及微曝气系统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载体箱框架由角钢和钢筋焊制而成,单个体积大小为0.75m(长)×1.5m(宽)×0.5m(高),分3个均匀、对称分布在浮力框架下面,载体箱框架的框内填充高效载体。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采用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聚磷菌和酶的集合体。所述酶为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生物酶。每一种有效菌或酶的数量不得少于0.01亿/g(mL)。根据水质污染情况,参照1~1.5kg/m3载体的标准投加微生物,但不少于1kg微生物。本实施例微生物采购自北京丰泽绿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但并不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高效载体选用大孔、网状或块型聚氨酯载体,单块载体大小为4cm×4cm×4cm,透水率达到90%以上,用弹性不绣钢丝串成“梅花形”,采用均匀布设的形式,单位体积载体填充率为50%,载体之间留足一定的空间,方便鱼、螺、虾等水生动物8的觅食、休憩与繁殖。
进一步,所述鱼、螺、虾等水生动物一般来自水质好转过程中自然复现出来的。是自然脱膜的关键实现者。
所述兼性厌氧反应区3采用一种刚柔适度的碳纤维材料排列而成,单条碳纤维长度0.5m、直径10cm,相邻、并排、垂直悬挂于曝气支管底部。
所述连接结构4采用杆结构,具体采用Φ110mm的不锈钢管卡,上端箍紧浮力框架,下端与载体箱框架搭口焊接。
所述微曝气系统5选采用回路曝气的方式,由曝气机、曝气干管、曝气支管以及曝气盘组成。其中,曝气机选用鼓风式曝气机,曝气干管采用Φ63mm的PVC给水管,均安放在浮力框架上;曝气支管采用Φ50mm的PVC给水管,通过连接杆4与载体箱框架链接;曝气盘选用膜片式曝气盘,均与分布在微生物载体箱框架下面,每个载体箱框架配备4个曝气盘。
本实用新型系统各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为鱼、螺、虾等水生动物及浮游生物提供了觅食和生栖空间,提供了良好微生态环境,保障恢复良好的食物链结构,形成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感潮内河、河涌、湖塘排污口的水体净化,也适合于分散型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
实施例2
1、应用水域:佛山市禅城区明窦涌中海文化熙岸某感潮河段。该河段总长155m、宽15m,水深2.0~2.5m,两岸均已直墙化。来自深村的排污渠是造成河段水体黑、臭、脏的主要原因之一。排污渠出水特征表现为扩散、冲刷等方式,排污量200m3/d,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污水、旅店与餐饮排水为主。排污渠出水处污水发黑发臭,水生动物基本绝迹,经过拦污栅之后的污水浓度为:COD为70~120mg/L,BOD5为32.72~61.20mg/L,氨氮为17.10~32.55mg/L,总氮为18.40~39.24mg/L,总磷为1.28~2.03mg/L,浊度为65.1~82.4mg/L,重金属指标均正常。
2、系统的制作与安装:
S1.在排污口出水附近,布设8套实施例1中的生态修复系统,每套系统是在水体的上部设置水生植物吸收区、中部设置带有微曝气系统的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底部形成兼性厌氧反应区,在水生植物吸收区种植水生植物;
S2.使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兼性厌氧反应区构成一整体漂浮于水体;
各套系统之间间距1.5m,呈纵向排列。8套系统分成两组,每组共享一套鼓风式曝气机。
3、驯化与调试:
S3.启动曝气机,进行连续曝气。间隔1天,向8套系统中均匀投加2kg微生物菌群。监测河段内出水的pH、DO、氨氮、COD、TN、TP等水质指标,其中pH应该处于6~9之间,DO不低于2mg/L。
S4.以治理前的水质情况作为背景值,分析氨氮、COD、TN、TP的去除率,如果氨氮去除率超过75%、或者COD去除率超过50%、或者TN去除率超过50%、或者TP去除率超过50%,则视为调试成功。修正曝气机运行规则为间隔1h运行1h,生态修复技术进入正常运行阶段。
4、运行效果:运行40天后,河段内COD为23.02~29.77mg/L,氨氮为5.74~8.09mg/L,总氮为6.16~8.99mg/L,总磷为0.68~1.08mg/L,透明度达到75~90cm,黑臭基本消除;运行60天后,排污渠出口处治理效果显著,透明度达到85~110cm,水体明显变清,黑臭基本消除;经过100天运行,河段内COD为17.60~25.72mg/L,氨氮为2.56~4.88mg/L,总氮为3.20~4.32mg/L,总磷为0.14~0.42mg/L,透明度达到105~140cm,复现大量鱼、螺、虾等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水面景观丰富多样,并且引来了昆虫、鸟类等飞禽,周边居民返回河道两岸晨练与休憩,周边居民、中海物业以及政府居民一致肯定治理效果。
实施例3
提供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河涌、湖塘排污口原位生态修复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实施例1所示的附图1至附图2。所述系统由三层净化区域和连接结构组成:上部水生植物吸收区1、中部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2、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3;所述连接结构的上端连接水生植物吸收区,下端连接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所述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悬挂于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下端;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由浮力框架、浮床以及水生植物6组成;所述浮力框架构成密闭回路;浮床固定于浮力框架上,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所述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由若干个载体箱框架、高效载体以及微曝气系统组成;整个处理装置通过浮力框架的浮托作用,漂浮在水面。
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1由浮力框架、浮床以及水生植物组成,本实施例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的平面大小为3.0m(长)×1.0m(宽)。其中,浮力框架采用Φ90mm的PVC给水管,密闭回路链接,确保该项技术所需要的刚度与浮力;浮床采用单层钩网形式,钩网绷紧、固定在PVC管上,用于种植水生植物6;水生植物6遴选根系发达、光合效率和根系泌氧能力强的美人蕉、旱伞草和菖蒲,美人蕉、旱伞草按照9~10株/m2的密度种植,鸢尾、菖蒲按照14~16株/m2的密度种植,与中部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2形成良好的传质、传热过程,缩短了营养盐分解耗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6对营养盐的吸收效率和改善水面景观效果。
所述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2由载体箱框架、高效载体以及微曝气系统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载体箱框架由角钢和钢筋焊制而成,单个体积大小为0.5m(长)×1.0m(宽)×0.5m(高),分4个均匀、对称分布在浮力框架下面,载体箱框架的框内填充高效载体。
进一步地,所述高效载体选用大孔、网状或块型聚氨酯载体,单块载体大小为3cm×3cm×3cm,透水率达到90%以上,用弹性不绣钢丝串成“梅花形”,采用均匀布设的形式,单位体积载体填充率为50%,载体之间留足一定的空间,方便鱼、螺、虾等水生动物8的觅食、休憩与繁殖。
进一步,所述鱼、螺、虾等水生动物一般来自水质好转过程中自然复现出来的。是自然脱膜的关键实现者。
所述兼性厌氧反应区3采用一种刚柔适度的碳纤维材料排列而成,单条碳纤维材料长度0.5m、直径10cm,相邻、并排、垂直悬挂于曝气支管底部。
所述连接结构4采用杆结构,具体采用Φ90mm的不锈钢管卡,上端箍紧浮力框架,下端与载体箱框架搭口焊接。
所述微曝气系统5选采用回路曝气的方式,由曝气机、曝气干管、曝气支管以及曝气盘组成。其中,曝气机选用鼓风式曝气机,曝气干管采用Φ63mm的PVC给水管,均安放在浮力框架上;曝气支管采用Φ50mm的PVC给水管,通过连接杆4与载体箱框架链接;曝气盘选用膜片式曝气盘,均与分布在微生物载体箱框架下面,每个载体箱框架配备4个曝气盘。
进一步地,向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投加复合微生物菌群;所述微生物菌群是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聚磷菌以及酶等菌群,根据水质污染情况,参照1~1.5kg/m3载体的标准投加微生物,但不少于1kg微生物。
本实用新型系统各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为鱼、螺、虾等水生动物及浮游生物提供了觅食和生栖空间,提供了良好微生态环境,保障恢复良好的食物链结构,形成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感潮内河、湖塘排污口的水体净化,也适合于分散型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
实施例4
1、应用水域:同实施例2。
2、系统的制作与安装:
S1.在排污口出水附近,布设16套实施例3中的生态修复系统,每套系统是在水体的上部设置水生植物吸收区、中部设置带有微曝气系统的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底部形成兼性厌氧反应区,在水生植物吸收区种植水生植物;
S2.使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兼性厌氧反应区构成一整体漂浮于水体;
各套系统之间纵横间距1.0m,呈双纵向排列。16套系统分成四组,每组共享一套鼓风式曝气机。
3、驯化与调试:
S3.启动曝气机,进行连续曝气。间隔1天,向16套系统中均匀投加2kg微生物菌群。监测河段内出水的pH、DO、氨氮、COD、TN、TP等水质指标,其中pH应该处于6~9之间,DO不低于2mg/L。
S4.以治理前的水质情况作为背景值,分析氨氮、COD、TN、TP的去除率,如果氨氮去除率超过75%、或者COD去除率超过50%、或者TN去除率超过50%、或者TP去除率超过50%,则视为调试成功。修正曝气机运行规则为间隔1h运行1h,生态修复技术进入正常运行阶段。
4、运行效果:运行40天后,河段内COD为20.78~28.26mg/L,氨氮为4.94~7.08mg/L,总氮为5.82~8.45mg/L,总磷为0.52~0.78mg/L,透明度达到70~90cm,黑臭基本消除;运行60天后,排污渠出口处治理效果显著,透明度达到90~110cm,水体明显变清,黑臭基本消除;经过100天运行,河段内COD为16.80~24.60mg/L,氨氮为2.42~3.42mg/L,总氮为3.00~4.10mg/L,总磷为0.13~0.40mg/L,透明度达到110~140cm,复现大量鱼、螺、虾等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水面景观丰富多样,并且引来了昆虫、鸟类等飞禽,周边居民返回河道两岸晨练与休憩,周边居民、中海物业以及政府居民一致肯定治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自水体水面从上之下设置水生植物吸收区、带有微曝气系统的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有效发挥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微曝气技术以及生物操纵技术的综合效能,进行有机的复合、集成和优化,在不影响河道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物理沉淀、载体吸附、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吸收与转移作用以及水生动物消化与分解作用净化水体。
本实用新型系统投资省、占地少(或基本不占地)、不影响水面景观、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同时不影响河道的原有防洪排涝功能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适于感潮内河、湖塘排污口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实现了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目的,净化了污染水体,吸引了大量社会眼球关注,解决了截污难的排污口问题,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三层净化区域和连接结构组成:上部水生植物吸收区、中部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所述连接结构的上端连接水生植物吸收区,下端连接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所述底部兼性厌氧反应区悬挂于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下端;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由浮力框架、浮床以及水生植物组成,所述浮力框架构成密闭回路;浮床固定于浮力框架上,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所述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由若干个载体箱框架、载体以及微曝气系统组成;整个修复装置通过浮力框架的浮托作用,漂浮在水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吸收区采用三种或四种植物由里向外辐射布置混合种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为美人蕉、旱伞草、鸢尾和/或菖蒲,所述美人蕉和/或旱伞草按照9~10株/m2的密度种植,所述鸢尾和/或菖蒲按照14~16株/m2的密度种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框架采用Φ75~110mm的PVC给水管密闭回路连接而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采用单层或双层土工网或者钩网形式,土工网或者钩网绷紧、固定在浮力框架的PVC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箱框架由角钢和钢筋焊制而成,单个体积大小为长L1/6~1/5×宽B×水深H1/4~1/2,分4个均匀、对称分布在所述浮力框架下面,载体箱框架的框内填充载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大孔、网状或块型聚氨酯载体,单块载体大小为2cm×2cm×2cm~4cm×4cm×4cm,用弹性不绣钢丝串成“梅花形”,采用均匀布设的形式;
所述兼性厌氧反应区采用刚柔适度的碳纤维材料排列而成,单条碳纤维长度与载体箱1/4~1/2的水深H的高度一致、直径10~20cm,相邻、并排、垂直悬挂于曝气支管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曝气系统采用回路曝气的方式,由曝气机、曝气干管、曝气支管以及曝气盘组成,布设在载体底部;所述曝气机选用鼓风式曝气机,曝气干管采用Φ50~75mm的PVC给水管,均安放在浮力框架上;曝气支管采用Φ25~50mm的PVC给水管,通过连接结构与载体箱框架链接;曝气盘采用膜片式曝气盘或者曝气头,均匀分布在微生物载体箱框架下面,参照4~6个/m2载体箱框架底面积设定曝气盘或者曝气头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连接杆,采用Φ75~110mm的不锈钢管卡;所述连接杆的上端箍紧浮力框架,其下端与载体箱框架搭口焊接。
10.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套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装置,各套装置之间间距1.0~1.5m,呈横、纵向排列;N套装置分成N/4组,每组共享一套鼓风式曝气机。
CN201520391954.XU 2015-06-09 2015-06-09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204897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91954.XU CN204897637U (zh) 2015-06-09 2015-06-09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91954.XU CN204897637U (zh) 2015-06-09 2015-06-09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97637U true CN204897637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919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91954.XU Active CN204897637U (zh) 2015-06-09 2015-06-09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976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808A (zh) * 2017-01-17 2017-08-18 河海大学 一种挂箱式组合浮床
CN107324499A (zh) * 2017-08-30 2017-11-07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用于景观水体净化的多功能生态浮岛
CN110589981A (zh) * 2019-10-15 2019-12-20 上源环工生态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河道修复净化的组合式立体生态浮床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808A (zh) * 2017-01-17 2017-08-18 河海大学 一种挂箱式组合浮床
CN107324499A (zh) * 2017-08-30 2017-11-07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用于景观水体净化的多功能生态浮岛
CN110589981A (zh) * 2019-10-15 2019-12-20 上源环工生态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河道修复净化的组合式立体生态浮床
CN110589981B (zh) * 2019-10-15 2024-06-07 上源环工生态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河道修复净化的组合式立体生态浮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0749A (zh)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
CN103523998B (zh) 一种控制外来污染源及生态修复黑臭河道的净化方法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0378272C (zh) 城市河溪沟渠水体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7055754B (zh) 一种强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循环零价铁生物滤池
CN106698825A (zh) 一种河道围隔截污导流原位净化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2674549B (zh) 城市中水应用于景观水体的处理方法
CN204400695U (zh)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03951067A (zh) 一种使用以多种沉水植物组合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处理农村污水的系统及方法
CN102464404B (zh) 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及系统
CN102219339A (zh) 一种污染河道水体净化模块化系统及应用
CN102351378A (zh) 人工湿地农村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206188508U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系统
CN204897637U (zh)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装置和系统
CN108821442A (zh) 一种黑臭断头涌综合治理方法
CN205442798U (zh) 绿色生态浮岛装置
CN100439261C (zh) 河道雨污排放口生物包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CN206872523U (zh) 一种用于河道排污口的简易预处理装置
CN210313913U (zh)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CN100595168C (zh) 一种高藻水处理工艺
CN103771590A (zh) 一种多级交替微生物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及设备
CN111003811A (zh) 基于河道人工生态系统理论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
CN207276416U (zh) 一种采用生态碳纤维-浮岛组合塘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2863125B (zh) 一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
CN209835894U (zh) 一种净水型生态护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