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3913U -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3913U
CN210313913U CN201921081377.9U CN201921081377U CN210313913U CN 210313913 U CN210313913 U CN 210313913U CN 201921081377 U CN201921081377 U CN 201921081377U CN 210313913 U CN210313913 U CN 210313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closure
river course
river channel
aeration
gra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13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锋
杜佳沐
姬芬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nghui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nghui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nghui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nghui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813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3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3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3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河道和污水入口,所述河道的左下角处插接有污水入口,所述河道的内部在位于横向位置处排列设置有围隔,所述河道的底端在位于围隔之间的横向位置处设置有曝气总管,所述曝气总管的侧端在位于围隔与围隔之间相排列的夹层中平行设置有曝气支管,所述围隔的右侧在位于河道的内部设置有砾石群,所述砾石群的左上角处贯穿设置有生物降解入口,所述砾石群的右下角位置处贯穿设置有排口,所述河道的上方在位于河道的前后两侧横向设置有绳索,利于延长水体与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极大的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提高环境质量,且该项目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生活和工业废水超负荷的流入河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施用、污水灌溉、农村生活废弃物、水产养殖、乡镇企业的“三废”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便污染等问题,造成我国河湖水体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污染形势严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人类活动生活和工业废水超负荷的流入河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施用、污水灌溉、农村生活废弃物、水产养殖、乡镇企业的“三废”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便污染等问题,造成我国河湖水体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污染形势严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河道和污水入口,所述河道的左下角处插接有污水入口,所述河道的内部在位于横向位置处排列设置有围隔,所述河道的底端在位于围隔之间的横向位置处设置有曝气总管,所述曝气总管的侧端在位于围隔与围隔之间相排列的夹层中平行设置有曝气支管,所述围隔的右侧在位于河道的内部设置有砾石群,所述砾石群的左上角处贯穿设置有生物降解入口,所述砾石群的右下角位置处贯穿设置有排口,所述河道的上方在位于河道的前后两侧横向设置有绳索,所述绳索之间的纵向位置处在位于围隔的上方设置有生态碳源系统。
优选的,所述围隔的主要材质为尼龙网,所述围隔在固定时其前后两端通过插接于河道内侧的木桩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生态碳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水草或玉米芯,所述生态碳源系统采用的人工水草或玉米芯为微生物的生长介质。
优选的,所述砾石群主要选取卵石、沸石、麦饭石、火山岩和石英砂的组合,所述砾石群的孔隙率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之间。
优选的,所述曝气支管处设置有曝气机,所述曝气支管处的曝气机数量从左至右逐渐依次递减。
优选的,所述围隔之间的间距为一米。
优选的,所述围隔之间相交替与河道的前后两侧进行连接,所述围隔之间相交替在位于河道的内部形成S型廊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首次针对典型黑臭河道的污水入口,通过构建水生态系统的预处理,解决了目前黑臭水体污染物排入量大导致水生态系统构建困难、现有技术处理效率低、设备净化投入大等问题,该项目结合物理-生物技术,以水不溶性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反硝化菌的碳源,有利于解决我国污水低碳高氮现状,提高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加之曝气机辅助作用,极大的发挥了硝化反硝化作用与净水功能,同时采用比表面积大的砾石和围隔式廊道,利于延长水体与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极大的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提高环境质量,且该项目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中围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道;2、围隔;3、生物降解入口;4、砾石群;5、排口;6、曝气总管;7、污水入口;8、曝气支管;9、绳索;10、生态碳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河道1和污水入口7,河道1的左下角处插接有污水入口7,河道1的内部在位于横向位置处排列设置有围隔2,围隔2的主要材质为尼龙网,围隔2在固定时其前后两端通过插接于河道1内侧的木桩进行固定,围隔2之间的间距为一米,围隔2之间相交替与河道1的前后两侧进行连接,围隔2之间相交替在位于河道1的内部形成S型廊道,廊道平行设置在河道1两侧,其中廊道一侧连接污水入口7,围隔2形成S形廊道,使得排入污水沿廊道流出,延长水力停留时间。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河道1的底端在位于围隔2之间的横向位置处设置有曝气总管6,曝气总管6的侧端在位于围隔2与围隔2之间相排列的夹层中平行设置有曝气支管8,曝气支管8处设置有曝气机,曝气支管8处的曝气机数量从左至右逐渐依次递减,这样的设置,根据微生物需氧速率沿管道逐级降低的规律而降低曝气强度,节约能源,同时有利于微生物在水体中同步进行硝化反硝化作用,曝气机通过自动控制器控制开启时间,如遇突发强降雨等情况时,可连续开启增加微生物(主要附着在碳源载体)对污染物的分解效率。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围隔2的右侧在位于河道1的内部设置有砾石群4,砾石群4主要选取卵石、沸石、麦饭石、火山岩和石英砂的组合,砾石群4的孔隙率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之间,砾石群4主要设计在沿河方向系统后端,表面积较大的砾石可大大增加生物附着的载体,加大水域生物膜的接触面积,通过吸附、沉淀、生物降解等机理净化。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砾石群4的左上角处贯穿设置有生物降解入口3,砾石群4的右下角位置处贯穿设置有排口5,河道1的上方在位于河道1的前后两侧横向设置有绳索9,绳索9之间的纵向位置处在位于围隔2的上方设置有生态碳源系统10,生态碳源系统10主要采用人工水草或玉米芯,生态碳源系统10采用的人工水草或玉米芯为微生物的生长介质,人工水草、玉米芯既是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又可扩大微生物生长面积,悬挂人工水草或玉米芯,使人工水草或玉米芯共同增加微生物生长环境。其中玉米芯为农业废弃物,既是反硝化反应所需的碳源,同时又是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处理时,污水入口7排出的污水自河道1进行流动,流动的过程中,污水顺延围隔2组成的S型廊道进行流动,流动时,曝气总管6连接的曝气支管8可在曝气机的作用下对污水进行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位于围隔2上方的生态碳源系统10可在绳索9的固定下进行有效的微生物处理,处理后,通过生物降解入口3将污水排入至砾石群4进行再次生物降解,待降解完后,通过排口5排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包括河道(1)和污水入口(7),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1)的左下角处插接有污水入口(7),所述河道(1)的内部在位于横向位置处排列设置有围隔(2),所述河道(1)的底端在位于围隔(2)之间的横向位置处设置有曝气总管(6),所述曝气总管(6)的侧端在位于围隔(2)与围隔(2)之间相排列的夹层中平行设置有曝气支管(8),所述围隔(2)的右侧在位于河道(1)的内部设置有砾石群(4),所述砾石群(4)的左上角处贯穿设置有生物降解入口(3),所述砾石群(4)的右下角位置处贯穿设置有排口(5),所述河道(1)的上方在位于河道(1)的前后两侧横向设置有绳索(9),所述绳索(9)之间的纵向位置处在位于围隔(2)的上方设置有生态碳源系统(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隔(2)的主要材质为尼龙网,所述围隔(2)在固定时其前后两端通过插接于河道(1)内侧的木桩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碳源系统(10)主要采用人工水草或玉米芯,所述生态碳源系统(10)采用的人工水草或玉米芯为微生物的生长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群(4)主要选取卵石、沸石、麦饭石、火山岩和石英砂的组合,所述砾石群(4)的孔隙率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支管(8)处设置有曝气机,所述曝气支管(8)处的曝气机数量从左至右逐渐依次递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隔(2)之间的间距为一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隔(2)之间相交替与河道(1)的前后两侧进行连接,所述围隔(2)之间相交替在位于河道(1)的内部形成S型廊道。
CN201921081377.9U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Active CN210313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1377.9U CN210313913U (zh)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1377.9U CN210313913U (zh)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3913U true CN210313913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50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81377.9U Active CN210313913U (zh)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39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2200A (zh) * 2020-06-30 2020-08-28 广西碧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生物+物理净化及消毒的自来水处理新工艺
CN113603314A (zh) * 2021-09-22 2021-11-05 福州大学 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2200A (zh) * 2020-06-30 2020-08-28 广西碧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生物+物理净化及消毒的自来水处理新工艺
CN113603314A (zh) * 2021-09-22 2021-11-05 福州大学 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3637B (zh) 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河道净化系统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5000749B (zh)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
CN101921042B (zh) 交替式组合湿地系统及高效去除城市尾水中氮磷的方法
CN201406359Y (zh) 黑臭河道的治理装置
CN204400695U (zh)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02432107A (zh) 一种治理黑臭河道的生物综合净化工艺
CN103253822A (zh) 一种复合型人工湿地尾水处理系统
CN102874934A (zh) 受污染水体直接原位治理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技术
CN101525204B (zh) 一种乡村污水处理方法及其专用装置
CN102464404B (zh) 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及系统
CN107244739A (zh)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尾水的生态修复系统
CN105585128A (zh) 一种有效改善河道水质的原位生态净化方法
CN110028203A (zh) 一种水产养殖退水旁路治理及生态修复循环处理方法
CN210313913U (zh) 一种典型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强化预处理系统
CN112340932A (zh) 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
CN105016579A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N100513326C (zh) 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装置
CN113149331A (zh) 一种池塘旁路循环水体净化系统
CN107487938A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工艺
CN104326574A (zh) 强化冬季微污染水体脱氮的水平潜流湿地系统
CN111003811A (zh) 基于河道人工生态系统理论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
CN115557626A (zh) 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异位生态治理方法
CN204981491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