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86522U - 一种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86522U
CN204886522U CN201520546132.4U CN201520546132U CN204886522U CN 204886522 U CN204886522 U CN 204886522U CN 201520546132 U CN201520546132 U CN 201520546132U CN 204886522 U CN204886522 U CN 204886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flexible member
assembly
extenal fixatio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461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丰羽
申景金
蒋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5461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865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86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8652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机,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和固定架,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之间通过前轴承和后轴承相铰接;电机定子和固定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每个弹性组件包括若干个悬挂组件和对称布置在相邻两个悬挂组件之间的第一扭转组件和第二扭转组件。每个悬挂组件均包括若干组沿径向布置的第一柔性元件。第一扭转组件和第二扭转组件均包括若干组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的第二柔性元件。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吸收负载轴端与伺服电机输出轴之间的同轴度偏差和平行度偏差,无过约束;且轴向尺寸紧凑,机构的负载惯量小,能实现高速加工;无过约束,无机构内力,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间的气隙恒定,且能够适用于高速,重载的应用场合。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同轴度和平行度偏差较大时使用的电动机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机在工业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实际应用中,电动机输出轴与负载轴端的同轴度和平行度偏差在所难免,给实际应用带来诸多难题。
现有技术的电动机,主要如下:
一、将负载轴端与伺服电机的轴端通过联轴器联接
优点:联轴器为弹性部件,一方面,可以吸收负载轴与电机输出轴间的同轴度偏差,不至于产生过约束,导致轴承疲劳破坏;另一方面,弹性元件(联轴器)能够起到减振缓冲的作用,避免执行机构的冲击载荷直接传递给电机,对减振降噪有利。
缺点:1、联轴器在动力传递过程中极易损坏,使用成本高、稳定性差;2、沿伺服电机轴向的设备尺寸较大,将占据更多的空间;4、联轴器自身的转动惯量大,一方面,加速性差,给工件的加工速度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加工过程中能耗高。
二、将负载轴端与伺服电机的轴端直接刚性联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一,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紧凑;2、负载惯量较低,机构动态特性好,易于实现高速加工。
缺点:1、该机构为过约束结构,电机轴端与负载轴间的同轴度(也包括平行度)偏差不可避免,同轴度偏差会引起很大的机构内力,极易导致负载轴、轴承等零部件的疲劳破坏,过约束严重时甚至出现机构的“卡死”;2、执行机构端的冲击载荷直接作用于电机,振动和冲击较大,机床运行过程振动和噪声不可避免。
三、将负载轴端与伺服电机的轴端刚性联接,电机的转子与定子间无轴承支撑,二者自由浮动或电机的转子与定子间仅有后轴承支撑。
优点:1、无联轴器,结构紧凑,动态特性好,易于实现高速加工;2、机构不存在过约束问题。
缺点:加工过程中,负载力作用下负载轴的挠度变形不可避免,会引起负载轴端的跳动,进而导致转子与定子间气隙的变化。对于伺服驱动电机,转子与定子间的气隙变化会直接影响电机的输出特性,是在工程应用中需严格控制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动机,该发动机能吸收负载轴端与伺服电机输出轴之间的同轴度偏差和平行度偏差,无过约束;且轴向尺寸紧凑,机构的负载惯量小,能实现高速加工;无过约束,无机构内力,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间的气隙恒定,且能够适用于高速,重载的应用场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机,包括电机转子和同轴套装于电机转子外周的电机定子,所述电机转子的一端设置有能直接与负载轴刚性固定连接的输出轴,所述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之间通过前轴承和后轴承相铰接;所述电机定子的外周同轴套装有一个固定架,且电机定子和固定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每个弹性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悬挂组件;每个悬挂组件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内固定环和第一外固定环、以及若干组第一柔性元件;所述第一内固定环固定套装于电机定子的外周,第一外固定环与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一内固定环和第一外固定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环状空腔,该第一环状空腔内均匀布置有若干组所述的第一柔性元件;每组第一柔性元件的一端与与第一内固定环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柔性元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外固定环固定连接,每组第一柔性元件均沿第一外固定环的径向设置。
每个所述弹性组件均包括至少两个悬挂组件和若干个第一扭转组件,相邻两个悬挂组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扭转组件,每个第一扭转组件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二内固定环和第二外固定环、以及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第二内固定环固定套装于电机定子的外周,第二外固定环与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二内固定环和第二外固定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环状空腔,该第二环状空腔内均匀布置有若干个所述的第二柔性元件;每个第二柔性元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环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柔性元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外固定环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柔性元件均与第二外固定环的径向呈一个夹角,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
每个所述弹性组件均包括若干个第二扭转组件,相邻两个所述悬挂组件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扭转组件,每个第二扭转组件也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二内固定环和第二外固定环、以及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第二扭转组件中第二柔性元件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扭转组件中第二柔性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反。
相邻两个所述悬挂组件之间对称布置有两个第一扭转组件和两个第二扭转组件。
所述悬挂组件有两个,分别与前轴承和后轴承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第二柔性元件为绳状弹性部件。
所述第二柔性元件为钢片、弹簧膜片、钢丝绳和弹簧中任意一种。
每组所述第一柔性元件为弹簧、阻尼器和橡胶中一种或两种。
所述固定架的一侧端面设置有连接法兰。
所述固定架与电机定子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柔性密封。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负载轴端与电机转子的输出轴采用刚性固定联接,无联轴器,一方面轴向尺寸更加紧凑,另一方面,机构的负载惯量更小,动态性能稳定,易于实现高速加工。
2、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间通过前轴承与后轴承两端进行支撑,工作过程中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的气隙不会发生变化。
3、悬挂组件中第一柔性元件,如阻尼器或阻尼C的存在,当电机相对于机架产生振动时,对振动的衰减的明显作用。也即能够对负载轴的瞬间冲击载荷进行缓冲,具有一定的减振降噪效果。也即第一柔性元件,一方面弹簧K起到支撑的作用,比如电机水平放置时需要对重力进行支撑,阻尼C起到耗能减振的作用。
4、第一扭转组件和第二扭转组件中的第二柔性元件,均为绳状弹性部件,由于绳索类力学特性非常特殊,在拉伸变形的初始阶段,拉力几乎没有变化,刚度极低。当拉伸量达到一定时,拉力急剧升高,刚度瞬间变得很高,而其他方向的刚度近乎为零。扭转组件正是基于这种力学特性而设计。
5、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中,悬挂组件、第一扭转组件和第二扭转组件组合,能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具有较低的径向刚度,因此当负载轴与电机输出轴间存在同轴度偏差和平行度偏差时,偏差很容易被吸收掉,不会出现过约束问题。
2)扭转刚度接近无穷大,可以传递更大扭矩,负载能力强。
3)具有粘弹性阻尼特性,有利于振动的衰减。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应于高速重载应用场合,且机构结构尺寸较小,对加工,装配的精度要求不高。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经济角度优势均很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机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机的原理图;
图3显示了悬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悬挂组件的原理图;
图5显示了第一扭转组件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了第二扭转组件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了第一扭转组件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了第二扭转组件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了悬挂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0显示了第二柔性元件为绳状弹性部件时的力学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11-a显示了第二柔性元件拉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显示了第二柔性元件松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c显示了第二柔性元件产生径向位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了负载轴与伺服电机存在同轴度偏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了负载轴与伺服电机存在平行度偏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F代表施加的外力,d代表径向位移,L代表拉绳变形量,M代表施加的扭矩。
另外有:
11.电机转子;12.电机定子;13.气隙;14.前轴承;15.后轴承;16.固定架;
17.悬挂组件;
171.第一内固定环;172.第一外固定环;173.第一柔性元件;174.弹簧K;175.阻尼C;
18.第一扭转组件;
181.第二内固定环;182.第二外固定环;183.第二柔性元件;184.内固定点;185.外固定点;
19.第二扭转组件;
20.输出轴;21.柔性密封;22.连接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动机,包括电机转子11和同轴套装于电机转子11外周的电机定子12。
电机转子11的一端设置有能直接与负载轴刚性固定连接的输出轴20,该输出轴20优选为空心结构。
上述电机转子11和电机定子12之间通过前轴承14和后轴承15相铰接,这种铰接方式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电机转子11和电机定子12之间具有气隙13。
上述电机定子12的外周同轴套装有一个固定架16,且电机定子12和固定架16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包括若干个悬挂组件17、若干个第一扭转组件18和若干个第二扭转组件19。作为替换,弹性部件也可仅包括若干个悬挂组件17,弹性部件也可包括若干个悬挂组件17和若干个第一扭转组件18,或者其他的组合方式,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悬挂组件17,优选为两个,分别与前轴承14和后轴承15的位置相对应。
上述固定架16的一侧端面设置有连接法兰22,该连接法兰22能将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与机架或其它装置固定连接。
上述固定架16与电机定子11相接触的部位优选设置有柔性密封21,防止灰尘油污。
上述前轴承14和后轴承15的设置,使得工作过程中,电机转子11与电机定子12之间的气隙13不会发生变化。
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悬挂组件17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内固定环171和第一外固定环172、以及若干组第一柔性元件173。
上述第一内固定环171固定套装于电机定子12的外周,第一外固定环172与固定架16固定连接,第一内固定环171和第一外固定环172设置有第一环状空腔,该第一环状空腔内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有若干组第一柔性元件173。
每组第一柔性元件173的一端与与第一内固定环171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柔性元件173的另一端与第一外固定环172固定连接,每组第一柔性元件173均沿第一外固定环172的径向设置。
每组第一柔性元件173优选为弹簧、阻尼器和橡胶等弹性材料中一种或两种,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橡胶,其结构原理可以简化为弹簧K174和阻尼C175的组合,如图4所示。
相邻两个悬挂组件17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扭转组件18和至少一个第二扭转组件19。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第一扭转组件18和两个第二扭转组件19,且两个第一扭转组件18和两个第二扭转组件19在两个悬挂组件17内呈对称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从左至右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悬挂组件17——第一扭转组件18——第二扭转组件19——第二扭转组件19——第一扭转组件18——悬挂组件17。这种对称布置的方式,能使各组件的受力平衡。
如图5-图8所示,每个第一扭转组件18和每个第二扭转组件19,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二内固定环181和第二外固定环182、以及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183。其中,第二扭转组件19中第二柔性元件183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扭转组件18中第二柔性元件183的排列方向相反。如图5和图7为第一扭转组件18,图6和图8为第二扭转组件19。
第二内固定环181固定套装在电机定子12的外周,第二外固定环182与固定架16固定连接,第二内固定环181和第二外固定环182之间设置有第二环状空腔,该第二环状空腔内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有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183。
第二内固定环181的外圆周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内固定点184,第二外固定环182的内圆周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外固定点185。内固定点184和外固定点185均优选为三角形,且内固定点184与外固定点185交错布置。
每个第二柔性元件183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环181固定连接,也即与内固定点184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柔性元件183的另一端与第二外固定环182固定连接,也即与外固定点185固定连接。
每个第二柔性元件183均与第二外固定环182或第二内固定环181的径向呈一个夹角,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183则形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排列。
第二柔性元件183优选为绳状弹性部件,进一步优选为钢片、弹簧膜片、钢丝绳和弹簧中任意一种。
第一扭转组件18,第二柔性元件183具有两种优选实施例:第一种取钢片或弹簧膜片时,如图5所示。第二种取钢丝绳和弹簧时,如图7所示。
第二扭转组件19,第二柔性元件183也具有两种优选实施例:第一种取钢片或弹簧膜片时,如图6所示。第二种取钢丝绳和弹簧时,如图8所示。
当上述第二柔性元件183采用绳状弹性部件时,由于绳索类力学特性非常特殊,如图10所示,在拉伸变形量L较小的初始阶段,所施加的外力F,这里为拉力,几乎没有变化,刚度极低。当拉伸变形量L达到一定时,拉力将急剧升高,刚度瞬间变得很高,而其他方向的刚度近乎为零。第一扭转组件18和第二扭转组件19正是基于这种力学特性而设计。
另外,第一扭转组件18和第二扭转组件19二者呈反向对称布置,目的是为获得对称的力学特性,即同时获得顺、逆时针两个方向无穷大的扭转刚度,具体见下述分析。
如图11-a所示,当给伺服电机10施加一个逆时针的扭矩M时,第二柔性元件183被拉伸,此时刚度很大,此时刚度可以理解为无限大。
如图11-b所示,当给伺服电机10施加一个顺时针的扭矩M时,第二柔性元件183处于松弛状态,此时刚度很小,可以理解为刚度为零。
如图11-c所示,当给伺服电机10施加一个外力F,这里主要为径向力(忽略扭转的影响),这时,将会产生一个径向位移d,而第二柔性元件183的长度变化不大,也即施加一个很小的外力F,即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径向位移d,即刚度很小。
本实用新型中悬挂组件17的设计,工作原理如图9所示,在外力F的作用下,伺服电机10相对于固定架16产生了一个径向位移d。另外,由于阻尼C175的存在,当伺服电机10相对于机架50产生振动时,对振动的衰减有明显作用。也即能够对负载轴的瞬间冲击载荷进行缓冲,具有一定的减振降噪效果。也即第一柔性元件,一方面弹簧K起到支撑的作用,比如电机水平放置时需要对重力进行支撑,阻尼C起到耗能减振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悬挂组件17、第一扭转组件18和第二扭转组件19的组合,能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具有较低的径向刚度,因此当负载轴与电机输出轴间存在同轴度偏差和平行度偏差时,偏差很容易被吸收掉,不会出现过约束问题。
2)扭转刚度接近无穷大,可以传递更大扭矩,负载能力强。
3)具有粘弹性阻尼特性,有利于振动的衰减。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应于高速重载应用场合,且机构结构尺寸较小,对加工,装配的精度要求不高。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经济角度优势均很明显。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机,包括电机转子和同轴套装于电机转子外周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的一端设置有能直接与负载轴刚性固定连接的输出轴,所述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之间通过前轴承和后轴承相铰接;所述电机定子的外周同轴套装有一个固定架,且电机定子和固定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每个弹性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悬挂组件;每个悬挂组件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内固定环和第一外固定环、以及若干组第一柔性元件;所述第一内固定环固定套装于电机定子的外周,第一外固定环与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一内固定环和第一外固定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环状空腔,该第一环状空腔内均匀布置有若干组所述的第一柔性元件;每组第一柔性元件的一端与与第一内固定环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柔性元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外固定环固定连接,每组第一柔性元件均沿第一外固定环的径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组件均包括至少两个悬挂组件和第一扭转组件,相邻两个悬挂组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扭转组件,每个第一扭转组件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二内固定环和第二外固定环、以及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第二内固定环固定套装于电机定子的外周,第二外固定环与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二内固定环和第二外固定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环状空腔,该第二环状空腔内均匀布置有若干个所述的第二柔性元件;每个第二柔性元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环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柔性元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外固定环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柔性元件均与第二外固定环的径向呈一个夹角,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组件均包括第二扭转组件,相邻两个所述悬挂组件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扭转组件,每个第二扭转组件也均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二内固定环和第二外固定环、以及若干个第二柔性元件,第二扭转组件中第二柔性元件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扭转组件中第二柔性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悬挂组件内对称布置有两个第一扭转组件和两个第二扭转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组件有两个,分别与前轴承和后轴承的位置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元件为绳状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元件为钢片、弹簧膜片和钢丝绳中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一柔性元件为弹簧、阻尼器和橡胶中一种或两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一侧端面设置有连接法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与电机定子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柔性密封。
CN201520546132.4U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电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865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46132.4U CN204886522U (zh)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电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46132.4U CN204886522U (zh)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电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86522U true CN204886522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3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4613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86522U (zh)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865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6907A (zh) * 2015-07-24 2015-10-2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电动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6907A (zh) * 2015-07-24 2015-10-2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电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7525B (zh) 一种用于抑制轴向振动的电涡流耗能阻尼器
US7422080B2 (en) In-wheel motor system
CN103240729B (zh) 伸缩式空间三平动并联机械手
EP2937590B1 (en) Unidirectional clutch decoupling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torque between belt wheel and shaft
CN106763266B (zh) 一种弹性联轴器
CN202732815U (zh) 一种用于抑制轴向振动的电涡流耗能阻尼器
CN1018116B (zh) 微幅运动转换机构
CN101725660A (zh) 高频解耦型活塞式磁流变阻尼器
JP2006083895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及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CN106272353A (zh) 一种大行程高精度的平面三自由度柔顺并联机构
CN102809485A (zh) 一种集成高速联轴器的径向弹性箔片气体轴承试验台
CN110762150A (zh) 减震器
CN105422733A (zh) 扭转减振器及工程车辆
CN204886522U (zh) 一种电动机
CN205075375U (zh) 一种全电伺服数控转塔冲床主传动机构
CN108945525B (zh) 一种中空超声电机驱动的小型框架式控制力矩陀螺
CN105006907A (zh) 一种电动机
CN104999686B (zh) 一种全电伺服数控转塔冲床主传动机构
CN104608415B (zh) 一种应用于数控转塔冲床的空心式伺服主传动机构
CN102392490B (zh) 桁架支座
CN110107610B (zh) 柔顺恒力矩联轴器
Brassitos et al. Compact drive system for planetary rovers and space manipulators
CN204451285U (zh) 全电伺服数控转塔冲床的空心式伺服主传动机构
CN218564255U (zh) 一种减振装置、扭振减震联轴器及螺杆压缩机
CN209245108U (zh) 一种太阳能单晶硅极片下料设备升降轴专用联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Jiangsu Nanyou IOT Technology Park Ltd.

Assign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ntract record no.: 201632000021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Electric motor load judgment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111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EC01 Cancellation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Jiangsu Nanyou IOT Technology Park Ltd.

Assign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ntract record no.: 2016320000216

Date of cancellation: 20180116

EC01 Cancellation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Zhangjiagang Institute of Zhangjiagang

Assign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8000125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Electric moto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224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