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78417U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78417U CN204878417U CN201520594870.6U CN201520594870U CN204878417U CN 204878417 U CN204878417 U CN 204878417U CN 201520594870 U CN201520594870 U CN 201520594870U CN 204878417 U CN204878417 U CN 2048784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n
- wedge
- outside
- disc
- di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包括连接发动机的主动盘、连接变速箱的从动盘、连接主动盘的离合器壳体、传动扭矩的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设置在从动盘外侧压盘,从动盘分体设置为外侧从动盘以及内侧从动盘,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设置在外侧从动盘以及内侧从动盘之间,外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内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楔形槽,或者内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外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楔形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从动盘分体设置为两部分,且通过楔形块传递扭矩,使得扭矩正向可以正常传递,而反向无法传递,避免了后轮反拖发动机的情况,而且整车操控性和舒适性都会大幅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用发动机为了满足整机外形小型化的需求,普遍采用曲轴箱和变速箱一体化设计,而离合器组件就是连接曲轴和变速箱的主要零部件,负责将曲轴产生的扭矩传递到变速箱主轴上。
已有离合器多采用湿式多片式结构,包含主动盘、从动盘、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压盘等。压盘压紧主、从动摩擦片,主、从动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扭矩,离合器结合状态时可以双向传递扭矩,在激烈驾驶过程中如果出现发动机意外熄火或者高速退档时会出现后轮反拖发动机的情况。现有普通结构的摩托车用离合器由于完全依靠主、从动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扭矩,所以为了获得较大扭矩的传递能力,需要离合器压盘提供很大的正压力,从而导致离合器分离操纵力变大,驾驶时舒适性变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离合器扭矩可双向传递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允许发动机和后轮中转速较快的一方分离旋转的摩托车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包括连接发动机的主动盘、连接变速箱的从动盘、连接主动盘的离合器壳体、传动扭矩的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设置在从动盘外侧用来压紧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的压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动盘分体设置为外侧从动盘以及内侧从动盘,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设置在外侧从动盘以及内侧从动盘之间,所述的外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楔形槽,或者内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所述的外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楔形槽。
作为优选,楔形块凸设在所述的内侧从动盘的中部,并且等间距设置有三个,所述的楔形孔或楔形槽设置在所述的外侧从动盘的中部,相应地等间距设置有三个。
作为优选,主动摩擦片的外圈设置有主动传动齿圈,所述的离合器壳体的内侧表面设置与主动传动齿圈匹配的主动齿槽,所述的从动摩擦片的内圈设置有从动传动齿圈,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圆周竖立有齿圈壁,所述的齿圈壁的外表面设置有与从动传动齿圈匹配的从动齿槽,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依次叠设在所述的主动齿槽与从动齿槽之间,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外压设所述的外侧从动盘,所述的压盘压设在所述的外侧从动盘外侧。
作为优选,压盘与内侧从动盘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分别竖立有三根立柱,所述的三根立柱与所述的楔形块分别间隔设置,所述的外侧从动盘、压盘上分别开设有三个弹簧孔,所述的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压盘上,另一端穿设外侧从动盘并套设在所述的立柱上,连接在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
将从动盘分体设置为两部分,即外侧从动盘和内侧从动盘,且两者之间通过楔形块以及楔形孔/楔形槽方式相连接,即当正向传动时,内侧从动盘将扭矩传递到外侧从动盘,但是当反向传动时,由于楔形块的作用,出现一轴向力推动外侧从动盘向外运动,克服压盘的弹簧压力,使得主动摩擦片与从动摩擦片不再相互压合传动扭矩。
其具体工作过程是:当正向传动时,压盘将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进行压合,发动机的扭矩传递给主动盘,主动盘通过主动齿槽与主动传动齿圈将扭矩传递给主动摩擦片,主动摩擦片将扭矩传递给从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通过从动传动齿圈以及从动齿槽传递给内侧从动盘,内侧从动盘通过楔形块传递给外侧从动盘,从动盘再传递给变速箱,由此完成动力传递。
在激烈驾驶过程中如果出现发动机意外熄火或者高速退档时,从动盘的扭矩大于主动盘的扭矩,即出现反向扭力,外侧从动盘传递扭力给内侧从动盘时,由于楔形块的作用,出现轴向推力将外侧从动盘往外推,克服压盘对外侧从动盘的压力,则主动摩擦片与从动摩擦片之间松开,无法再传递扭矩,不会出现后轮反拖发动机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后轮严重锁死的危险现象发生。
由于楔块机构的存在,加大了离合器扭矩的传递能力,在传递相同扭矩的情况下,减小了对压盘压力的要求,从而使离合器的操纵力变轻。另外由于离合器的传递由普通状态的摩擦片多片同时结合变成内外两极的分别结合,所以结合的平顺性也大大提高,能够有效减小车辆换挡过程中的顿挫感,增强车辆驾驶的舒适性。综合以上改进,装配了带有楔块结构的离合器发动机的整车操控性和舒适性都会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从动盘分体设置为两部分,且通过楔形块传递扭矩,使得扭矩正向可以正常传递,而反向无法传递,避免了后轮反拖发动机的情况,而且整车操控性和舒适性都会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从动盘正向传递时结构示意图。
图5是从动盘反向脱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4、5所示,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包括连接发动机的主动盘11、连接变速箱的从动盘13、连接主动盘的离合器壳体12、传动扭矩的主动摩擦片10以及从动摩擦片9、设置在从动盘外侧用来压紧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的压盘2。离合器壳体12与主动盘11同步转动,正常工作时,发动机扭矩传递到主动盘,主动盘11转动,带动主动摩擦片10转动,由于主动摩擦片与从动摩擦片通过压盘2压合,则带动从动摩擦片9转动,从动摩擦片带动从动盘转动,实现动力传输。
如图1、2所示,从动盘分体设置为外侧从动盘3以及内侧从动盘8,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设置在外侧从动盘3以及内侧从动盘8之间,外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内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者内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7,所述的外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4,当然楔形孔也可以是楔形槽形式。本实施例中,楔形块7凸设在所述的内侧从动盘8的中部,并且等间距设置有三个,所述的楔形孔4设置在所述的外侧从动盘的中部,相应地等间距设置有三个。
主动摩擦片10的外圈设置有主动传动齿圈,离合器壳体12的内侧表面设置与主动传动齿圈匹配的主动齿槽14,从动摩擦片9的内圈设置有从动传动齿圈9,内侧从动盘上圆周竖立有齿圈壁,所述的齿圈壁的外表面设置有与从动传动齿圈匹配的从动齿槽6,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依次叠设在所述的主动齿槽14与从动齿槽6之间,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外压设外侧从动盘3,压盘2压设在所述的外侧从动盘外侧。则由于离合器壳体连接主动盘,由主动盘11带动转动,同时带动主动摩擦片10转动,扭矩传递给从动摩擦片9,再传递给从动盘13。
压盘2与内侧从动盘8之间设置有弹簧1,内侧从动盘8上分别竖立有三根立柱15,三根立柱与楔形块7分别间隔设置,所述的外侧从动盘、压盘上分别开设有三个弹簧孔5,弹簧1的一端连接在压盘2上,另一端穿设外侧从动盘并套设在所述的立柱15上,连接在所述的内侧从动盘8上。通过弹簧来调节压盘2的压力,从而控制主动摩擦片与从动摩擦片压合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将从动盘13分体设置为两部分,即外侧从动盘3和内侧从动盘8,且两者之间通过楔形块7以及楔形孔/楔形槽4方式相连接,即当正向传动时,内侧从动盘8将扭矩传递到外侧从动盘3,但是当反向传动时,由于楔形块7的作用,出现一轴向力推动外侧从动盘向外运动,克服压盘的弹簧压力,使得主动摩擦片与从动摩擦片不再相互压合传动扭矩。
其具体工作过程是:当正向传动时,压盘2将主动摩擦片10以及从动摩擦片9进行压合,发动机的扭矩传递给主动盘11,主动盘通过主动齿槽与主动传动齿圈将扭矩传递给主动摩擦片10,主动摩擦片将扭矩传递给从动摩擦片9,从动摩擦片通过从动传动齿圈以及从动齿槽传递给内侧从动盘8,内侧从动盘通过楔形块7传递给外侧从动盘3,如图4所示,从动盘再传递给变速箱,由此完成动力传递。
在激烈驾驶过程中如果出现发动机意外熄火或者高速退档时,从动盘的扭矩大于主动盘的扭矩,即出现反向扭力,外侧从动盘3传递扭力给内侧从动盘8时,由于楔形块7的作用,出现轴向推力将外侧从动盘往外推,如图5所示,克服压盘对外侧从动盘的压力,则主动摩擦片与从动摩擦片之间松开,无法再传递扭矩,不会出现后轮反拖发动机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后轮严重锁死的危险现象发生。
由于楔块机构的存在,加大了离合器扭矩的传递能力,在传递相同扭矩的情况下,减小了对压盘压力的要求,从而使离合器的操纵力变轻。另外由于离合器的传递由普通状态的摩擦片多片同时结合变成内外两极的分别结合,所以结合的平顺性也大大提高,能够有效减小车辆换挡过程中的顿挫感,增强车辆驾驶的舒适性。综合以上改进,装配了带有楔块结构的离合器发动机的整车操控性和舒适性都会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从动盘分体设置为两部分,且通过楔形块传递扭矩,使得扭矩正向可以正常传递,而反向无法传递,避免了后轮反拖发动机的情况,而且整车操控性和舒适性都会大幅提高。
Claims (4)
1.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包括连接发动机的主动盘、连接变速箱的从动盘、连接主动盘的离合器壳体、传动扭矩的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设置在从动盘外侧用来压紧主动摩擦片以及从动摩擦片的压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动盘分体设置为外侧从动盘以及内侧从动盘,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设置在外侧从动盘以及内侧从动盘之间,所述的外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楔形槽,或者内侧从动盘上设置楔形块,所述的外侧从动盘上设置与楔形块相匹配的楔形孔或楔形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楔形块凸设在所述的内侧从动盘的中部,并且等间距设置有三个,所述的楔形孔或楔形槽设置在所述的外侧从动盘的中部,相应地等间距设置有三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摩擦片的外圈设置有主动传动齿圈,所述的离合器壳体的内侧表面设置与主动传动齿圈匹配的主动齿槽,所述的从动摩擦片的内圈设置有从动传动齿圈,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圆周竖立有齿圈壁,所述的齿圈壁的外表面设置有与从动传动齿圈匹配的从动齿槽,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依次叠设在所述的主动齿槽与从动齿槽之间,所述的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外压设所述的外侧从动盘,所述的压盘压设在所述的外侧从动盘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盘与内侧从动盘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分别竖立有三根立柱,所述的三根立柱与所述的楔形块分别间隔设置,所述的外侧从动盘、压盘上分别开设有三个弹簧孔,所述的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压盘上,另一端穿设外侧从动盘并套设在所述的立柱上,连接在所述的内侧从动盘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94870.6U CN204878417U (zh) | 2015-08-10 | 2015-08-10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94870.6U CN204878417U (zh) | 2015-08-10 | 2015-08-10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78417U true CN204878417U (zh) | 2015-12-16 |
Family
ID=54822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594870.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78417U (zh) | 2015-08-10 | 2015-08-10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7841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5487A (zh) * | 2015-08-10 | 2015-11-18 | 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
2015
- 2015-08-10 CN CN201520594870.6U patent/CN20487841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5487A (zh) * | 2015-08-10 | 2015-11-18 | 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CN105065487B (zh) * | 2015-08-10 | 2018-09-11 | 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68983B2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CN106891717B (zh) | 一种能实现后桥提升和驱动的双联驱动桥 | |
CN202448744U (zh) | 电动车双电机组合驱动装置 | |
CN109990053B (zh) | 变速器、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
CN106274467B (zh) | 一种汽车及其分动器 | |
CN106678202A (zh) | 一种直升机专用低转速大扭矩离合器 | |
CN103688082A (zh) | 变速装置及具有该变速装置的电动汽车 | |
CN105065487A (zh)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
CN201951245U (zh) | 一种拖拉机的后动力输出装置 | |
CN204878417U (zh)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 | |
CN204403217U (zh) | 小型拖拉机盘式离合器 | |
CN103899728B (zh) | 一种气控式双行星轮制动离合器 | |
CN201582336U (zh) | 气动分体式摩擦片离合器和制动器及相应传动系统 | |
CN101806349B (zh) | 履带式行走动力传动装置 | |
CN104191964B (zh) | 一种基于弹性驱动轮的搬运机器人 | |
CN103557302B (zh) | 一种防滑差速器 | |
CN203770571U (zh) | 一种气控式双行星轮制动离合器 | |
CN206633815U (zh) | 带前桥差速锁及两轴式分动箱装置的组合变速箱 | |
CN103174775B (zh) | 离合式联轴器 | |
KR101421016B1 (ko) | 차동 제한장치 | |
CN103307156B (zh) | 双齿面加力式制动限载联轴器 | |
CN202413288U (zh) | 水田机械后驱动桥 | |
CN100451391C (zh) | 耦合式离合器 | |
JP2016142369A (ja) | 動力切断機構 | |
CN219749521U (zh) | 单电机驱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91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