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6348U -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56348U
CN204856348U CN201520431809.XU CN201520431809U CN204856348U CN 204856348 U CN204856348 U CN 204856348U CN 201520431809 U CN201520431809 U CN 201520431809U CN 204856348 U CN204856348 U CN 204856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pump
uni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318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建武
张荣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318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56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56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56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主要将至少一泵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均设计成模块化,以使该泵浦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该热交换单元,藉以对欲解热源的需求可以具有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之特性。

Description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尤指一种透过至少一泵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均设计成模块化,藉以欲解热源的需求可以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进而还有效达到快速组卸与模组化更换的效果之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子装置运行中,CPU或其他处理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热必须快速且有效的消散。而目前被广泛应用CPU或其他处理器的冷却手段以空气冷却装置为主,主要以散器及风扇作为散热的手段。另外一种利用冷却液来冷却CPU或其他处理器,这样的水冷技术例如美国公告专利号8245764(US8245764)揭示一种发热元件之冷却系统,包括:一双面基座,用来容置一泵浦使一冷却液体循环,该泵浦包括一定子及一推动器,该推动器设在该基座底侧,该定子设在该基座的顶侧与该冷却液体隔离;一储液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该储液室包括:一泵浦腔室,包括该推动器并形成在该基座的下方,至少一推动器盖体界定该泵浦腔室,且具有一或数个流道供该冷却液体流通;一热交换腔室,形成在该泵浦腔室的下方且垂直的与该泵浦腔室间隔,该泵浦腔室及该热交换腔室为分开的腔室并经该一或数个通道流动地的连接一起;一热交换介面,该热交换介面形成该热交换腔室之一侧边,且与一发热元件接触;及一散热器,流动地连接该储液室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但是已知零件多,且零件都是组装在单一双面基座内部且还须隔出上下垂直的两个腔室,使得双面基座整体高度大幅增加,且已知于组装或拆卸上因零件多会导致不易组装或拆卸之问题。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之实用新型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透过至少一泵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均设计成模块化,以使该泵浦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该热交换单元,藉由欲解热源的需求可以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之对接式水冷装置。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提供一种透过模块化的设计只需替换损坏的单元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且还有效达到快速组卸与模组化更换的效果的对接式水冷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包括至少一泵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该泵浦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设计成模块化,令该热交换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后对应该泵浦单元。
该泵浦单元,包含一泵壳体与一泵浦,该泵壳体具有一泵室、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该入口与该第一出口连通该泵室,且该泵室供一冷却液体通过其内,并该泵浦容设且浸泡于该泵室内,其用以循环于该泵室内的冷却液体。
该热交换单元与该泵浦单元呈水平设置,并该热交换单元设有一储液壳体与一散热件,该储液壳体具有一热交换腔室、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该进水口连通该热交换腔室与该出水口及该第一出口,且该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一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并该热交换腔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其内容设有该散热件。
该泵浦具有一定子与一转子,该转子连接一推动器,该推动器暴露在该泵室的冷却液体中。
该散热件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储液壳体之底部上。
该散热鳍片上具有复数连通该热交换腔室之穿孔,该穿孔从该散热鳍片的一端面贯通至相对该散热鳍片的另一端面,且该每一散热鳍片的复数穿孔彼此相连通。该散热件具有复数散热柱,该散热柱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储液壳体之底部上。
该散热件一体设于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进水口与该出水口之间,以形成一横向弯沿之流道,该流道用以将该冷却液体由该进水口引导至该出水口外。
该泵浦单元更包含一第二出口,该第二出口连通该入口与该第一出口及该泵室,并该对接式水冷装置包含复数热交换单元,该热交换单元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单元与一第二热交换单元,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与该泵浦单元设计成模块化,令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后对应该泵浦单元,且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与该泵浦单元呈水平设置。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设有一第一储液壳体与一第一散热件,该第二热交换单元设有一第二储液壳体与一第二散热件,该第一储液壳体具有一第一热交换腔室、一第一进水口及一第一出水口,该第一进水口连通该第一热交换腔室与该第一出水口及该第一出口,且该第一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一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该第一热交换腔室用以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第一热交换腔室内容设有该第一散热件,并该第二储液壳体具有一第二热交换腔室、一第二进水口及一第二出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该第二出水口连通该第二热交换腔室,且该第二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二出水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并该第二热交换腔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第二热交换腔室内容设有该第二散热件。
该第一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各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第一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的复数散热鳍片呈间隔排列各自设置在该第一热交换腔室、该第二热交换腔室内的该第一储液壳体、该第二储液壳体之底部上。
该散热器透过复数管体连接对应该泵浦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
对欲解热源的需求可以具有更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进而还有效达到快速组卸与模组化更换及降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五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五实施例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之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七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七实施例之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八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八实施例之组合立体示意图。
附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组件为:
对接式水冷装置…1
泵浦单元…11
泵壳体…111
泵室…1111
入口…1112
第一出口…1113
第二出口…1114
第一顶板…1116
第一垫圈…1117
泵浦…112
定子…1121
转子…1122
推动器…1123
隔离外壳…1124
电路板…113
热交换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12
储液壳体、第一储液壳体…121
热交换腔室、第一热交换腔室…1211
进水口、第一进水口…1212
出水口、第一出水口…1213
第二顶板…1215
第二垫圈…1216
第一防漏垫圈…1217
散热件、第一散热件…123
散热鳍片…1231
穿孔…1232
散热柱…1234
流道…124
第二热交换单元…13
第二储液壳体…131
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
第二进水口…1312
第二出水口…1313
第三顶板1315
第三垫圈…1316
第二防漏垫圈…1317
第二散热件…133
散热鳍片…1331
分接头…134
第一端…3141
第二端…1342
第三端…1343
对接式水冷系统…2
散热器…21
散热器入口…211
散热器出口…212
管体…3
第一可绕管…31
第二可绕管…32
第三可绕管…33
第四可绕管…34
发热元件…4
风扇…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实施例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请参阅图1、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组合与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3A、图3B;该对接式水冷装置1具有至少一泵浦单元11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12,并将所述该泵浦单元11及热交换单元12设计成模块化设计,令该热交换单元12相对接或可自由拆卸该对应该泵浦单元11。并该泵浦单元11包含一泵壳体111与一泵浦112,该泵壳体111具有一泵室1111、一入口1112、一第一出口1113及一第一顶板1116,该第一顶板1116形成在该泵壳体111的一顶边,该第一顶板1116在本实施表示跟泵壳体111为分离元件,跟该泵壳体111结合构成该泵壳体111的一部分,结合方式可以例如嵌接、螺锁、黏接或焊接等。并所述第一顶板1116与该泵壳体111之间具有一用以防止该泵室1111内冷却液体渗漏之第一垫圈1117。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一顶板1116也可选择一体成型的成为该泵壳体111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省略垫圈的设置。
并前述入口1112与该第一出口1113连通该泵室1111,于该实施例之入口1112与第一出口1113分别为一凹口,且该入口1112与第一出口1113分别凹设形成在该泵壳体111的两相对侧边上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该入口1112与第一出口1113亦可改设计为凸口,即该入口1112与第一出口1113分别从该泵壳体111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并该泵室1111供一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泵浦112容设且浸泡于该泵室1111内,其用以循环于该泵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并泵浦112具有一定子1121、一转子1122与一推动器1123,该转子1122连接该推动器1123,该推动器1123暴露在该泵室1111的冷却液体中,并该定子1121被包覆在一隔离外壳1124内防止泵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接触该定子1121,藉此该定子1121隔着该隔离外壳1124对应该转子1122,以驱动该转子1122带动该推动器1123转动。所以当推动器1123转动进而扰动该泵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令该入口1112的冷却液体被朝该第一出口1113方向带动,然后从该第一出口1113流出进入到该热交换单元12内。
另,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泵壳体111的出口(即出水口)数量可以事先根据对欲解热源之解热需求设计,调整该泵壳体111的出口多寡,如该泵壳体111有四个侧边,其中一侧边向外凸设连通泵室1111的入口1112,而其余三个侧边向外凸伸连通该泵室1111的3个出口,并该泵壳体111的出口数量匹配对应该热交换单元12的数量,如泵壳体111有3个出口则分别对接3个热交换单元。故可透过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为模块化相组接构成所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设计,使得可因应一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数量多寡而多元灵活组接搭配前述热交换单元的数量多寡,例如电子装置内需解热源有2个,分别为一中央处理器(CPU)与另一图形处理器(GPU),而该泵浦单元的2个出口各对接1个热交换单元12,以使2个热交换单元分别贴设在对应的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上来散热,因此使得可藉由欲解热源之需求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有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或增减的效果。
再者,前述定子1121电性连接一包含有复数电子元件之电路板113,该电路板113于该实施例以设置该隔离外壳1124内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且该电路板113的电线穿过该隔离外壳1124与泵壳体111连接外在电源(无图示),以获取产生磁场的电能。于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该电路板113可选择设置在该泵壳体111外侧上,然后透过电路板113的电线贯穿该泵壳体111与隔离外壳1124连接定子1121(无图示)。此外,前述隔离外壳1124与泵壳体111被贯穿会被密封起来,以防止冷却液体流入隔离外壳1124内及防止渗漏。
而前述热交换单元12与对应该泵浦单元11的一侧边可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且该热交换单元12与该泵浦单元11呈水平设置,并该热交换单元12设有一储液壳体121与一散热件123,该储液壳体121具有一热交换腔室1211、一进水口1212、一出水口1213及一第二顶板1215,该第二顶板1215形成在该储液壳体121的一顶边,该第二顶板1215在本实施表示跟储液壳体121为分离元件,跟该储液壳体121结合构成该储液壳体121的一部分,结合方式可以例如嵌接、螺锁、黏接或焊接等。并所述第二顶板1215与储液壳体121之间具有一用以防止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冷却液体渗漏之第二垫圈1216。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二顶板1215也可选择一体成型的成为该储液壳体121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省略垫圈的设置。
而该进水口1212连通该热交换腔室1211与出水口1213及泵壳体111之第一出口1113,令该泵壳体111内的冷却液体由该第一出口1113流出经过该储液壳体121的进水口1212,然后从该进水口1212流入热交换腔室1211内并流经该散热件123,再藉由该第一出水口1213流出,且于该实施例之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1213分别为一凸口,该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1213分别从该储液壳体121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并前述进水口1212与对应该第一出口1113呈可相对接或可自由拆卸分离,换言之,就是将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二者设计成模块化,使该热交换单元12的进水口1212可嵌入(或插入)至对应该泵浦单元11的第一出口1113内相结合,令该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组接结合构成所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或是该热交换单元12朝远离该泵浦单元11的方向拔出,令热交换单元12与泵浦单元11拆开而分离,所以藉由前述两个单元(即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设计成模块化可灵活插拔组合搭配的设计,使得若其中任一单元(即如泵浦单元11)损坏时,可迅速直接将损坏的泵浦单元11拆卸下来后,立即更换一新的泵浦单元11与原先未损坏的热交换单元12相嵌接结合一起构成前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因此使得不需更换整个水冷装置,只需更换损坏的任一单元,以有效达到降低成本,且还能达到模组化更换及快速组卸的效果。
此外,于具体实施时,前述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1213亦可改设计为凹口,即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1213分别凹设形成在该储液壳体121的两侧对侧边上,并该进水口1212匹配对应可对接或可拆卸分离的第一出口1113,换言之,就是若该进水口1212设计为凹口,则第一出口1113便设计为凸口,以嵌接至相对进水口1212内相结合。并该进水口1212与第一出口1113之间具有一第一防漏垫圈1217,该第一防漏垫圈1217用以防止该泵室1111与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冷却液体渗漏。
续参阅图1、图3A,前述热交换腔室1211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容设有该散热件123,该散热件123以金属材质所构成(如铜或铝材质),且其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231,该等散热鳍片1231以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该储液壳体121之底部上,藉以大幅增加热交换面积。并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外侧形成有一热接触面,该热接触面与一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接触,令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将吸收到对应该发热源的热量传导至热交换腔室1211的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以透过冷却液体与该等散热鳍片1231进行热交换后,使该冷却液体将该等散热鳍片1231其上热量带离并从该出水口1213流出,藉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此外,前述该等散热鳍片1231在图1表示每一散热鳍片1231分别具有不同高度。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每一散热鳍片1231也可设计为具有相同高度的设计,合先陈明。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设计成模块化组接结合构成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设计,使得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及达到快速组卸的效果,进而还能有效达到模组化更换与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两者呈水平设置可组接结合或拆卸,使得能大幅降低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整体的高度,以有效达到薄型化的效果。
请参阅图4、图5,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与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3A;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泵浦单元11的泵壳体111之入口1112改设计为一凸口且设置在该泵壳体111的顶面上,亦即该凸口(即入口1112)从该泵壳体111的顶面向上凸设构成,并该第一出口1113为一凹口,其凹设形成在该泵壳体111的一侧边上,该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1213分别为一凸口,且其分别从该储液壳体121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并该进水口1212与对应该第一出口1113相嵌接或可拆卸分离。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设计成模块化组接结合构成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设计,使得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及可达到快速组卸的效果,以及达到模组化更换与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7;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具有复数穿孔1232,该等穿孔1232连通该热交换腔室1211,且该等穿孔1232从该等散热鳍片1231的一端面贯通至相对该等散热鳍片1231的另一端面,且该每一散热鳍片1231的复数穿孔1232彼此相连通,所以藉由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的复数穿孔1232设置,可扩增各散热鳍片1231与冷却液体的接触表面积的效果。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9;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本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一实施例之散热件123的复数散热鳍片1231可设计为复数散热柱1234,亦即前述散热件123具有复数散热柱1234,该等散热柱1234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该储液壳体121之底部上。当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与相对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相贴设时,使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会将吸收到前述热量传导至热交换腔室的该等散热柱1234上,并藉由该进水口1212引入的冷却液体流经该等散热柱1234,以将该等散热柱1234其上的热量快速导出带离,然后由出水口1213流出,藉以达到散热的效果。因此,透过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为模块化相组接构成所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设计,使得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及可达到快速组卸的效果,且在对解热的课题上可依解热的需求适度的弹性模化扩充。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之第五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1;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本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一实施例之散热件123改成无复数散热鳍片之设计,直接将散热件123一体设于热交换腔室1211内,亦即前述散热件123一体设于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进水口1212与该出水口1213之间,以形成一横向弯沿之流道124,该流道124用以将该冷却液体由该进水口1212引导至该出水口1213外,且藉由弯沿的流道124可减缓冷却液体由进水口1212流经至出水口1213的速度,以有效让流道124内的冷却液体与散热件123可更充分的进行热交换散热,以大幅提升散热效能。
所以当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与相对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相贴设时,使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会将吸收到前述热量传导至热交换腔室的散热件123上,并藉由该进水口1212引入的冷却液体会沿着弯沿的流道124朝出水口1213方向流动,同时于流道124内的冷却液体会与散热件进行热交换后,使冷却液体一并将热量快速导出带离,然后由出水口1213流出,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请参阅图12、图13,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之分解与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4;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泵浦单元11更包含一第二出口1114,该第二出口1114连通前述入口1112与该第一出口1113及该泵室1111,且于该实施例之第二出口1114为一凹口,其凹设形成在该泵壳体111的另一侧边上,且相对前述第一出口1113做说明,亦即如图12,该入口1112从该泵壳体111的顶面向上凸设构成,第一、二出口1113、1114分别凹设形成在该泵壳体111的两相对侧边上。于具体实施时,该第一、二出口1113、1114亦可改设计为凸口,即该第一、二出口1113、1114分别从该泵壳体111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
并该对接式水冷装置1包含复数热交换单元及前述泵浦单元11,该等热交换单元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单元12与一第二热交换单元13,于该本实施例之第一热交换单元12的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热交换单元12相同,且为了方便叙述,如下本实施例之第一热交换单元12与其内包含元件(即第一储液壳体121、第一散热件123、第一热交换腔室1211、第一进水口1212、第一出水口1213)的标号是跟第一实施例之热交换单元12与其内包含元件(即储液壳体121、散热件123、热交换腔室1211、进水口1212、出水口1213)的标号取为一致相同做说明。
并藉由将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与该泵浦单元11模块化设计,令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可相对接或可自由拆卸该对应该泵浦单元11,换言之,就是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可分别与对应该泵浦单元11的一边与另一侧边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且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与该泵浦单元11呈水平设置。而前述第二热交换单元13设有一第二储液壳体131与一第二散热件133,该第二储液壳体131具有一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一第二进水口1312、一第二出水口1313及一第三顶板1315,该第三顶板1315形成在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一顶边,该第三顶板1315在本实施表示跟第二储液壳体131为分离元件,跟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结合构成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一部分,结合方式可以例如嵌接、螺锁、黏接或焊接等。并所述第三顶板1315与第二储液壳体131之间具有一用以防止该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内冷却液体渗漏之第三垫圈1316。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三顶板1315也可选择一体成型的成为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省略垫圈的设置。
所以当推动器1123转动进而扰动该泵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令从该入口1112流至泵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被分别朝该第一出口1113与第二出口1114方向带动,然后从该第一、二出口1113、1114流出并分别进入到该第一热交换单元12与第二热交换单元13内。
并前述第二进水口1312连通该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与第二出水口1313及该泵浦112壳体之第二出口1114,令该泵壳体111内的一部分冷却液体由该第一出口1113流出经过该第一储液壳体121的第一进水口1212,然后从该第一进水口1212流入第一热交换腔室1211内并流经该第一散热件123,同时该泵壳体111内的另一部分冷却液体则从该第二出口1114流出经过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第二进水口1312,然后从该第二进水口1312流入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内并流经该第二散热件133,最后再分别藉由该第一、二出水口1213、1313流出。并于该实施例之第二进水口1312与第二出水口1313分别为一凸口,该第二进水口1312与第二出水口1313分别从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而前述第二进水口1312与对应该第二出口1114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换言之,就是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三个设计成模块化,使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的第一、二进水口1212、1312分别嵌入(或插入)至对应该化泵浦单元11的第一、二出口1113、1114内相结合构成所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或是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分别朝远离该泵浦单元11的方向拔出,令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与泵浦单元11拆开而分离,所以藉由前述三个单元(即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设计成模块化可灵活插拔组合搭配的设计,使得若其中任一单元(如泵浦单元11)损坏时,可迅速直接将损坏的泵浦单元11拆卸下来后,立即更换一新的泵浦单元11与原先未损坏的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相嵌接结合一起构成前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因此使得不需更换整个水冷装置,只需更换损坏的任一单元,以有效达到降低成本,且还能达到模组化更换及快速组卸的效果。
此外,于具体实施时,前述第二进水口1312与第二出水口1313亦可改设计为凹口,即第二进水口1312与第二出水口1313分别凹设形成在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两侧对侧边上,并该第二进水口1312匹配对应可对接或可拆卸分离的第二出口1114,换言之,就是若该第二进水口1312设计为凹口,则第二出口1114便设计为凸口,以嵌接至相对第二进水口1312内相结合。并该第二进水口1312与第二出口1114之间具有一第二防漏垫圈1317,该第二防漏垫圈1317用以防止该泵室1111与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内的冷却液体渗漏。
续参阅图12、图14,前述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其内容设有该第二散热件133,该第二散热件133以金属材质所构成(如铜或铝材质),且其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331,该第二散热件133之该等散热鳍片1331以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内的该第二储液壳体131之底部上,藉以大幅增加热交换面积。并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底部外侧形成有一热接触面,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热接触面与另一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接触,令该第二储液壳体131的底部将吸收到对应该另一发热源的热量传导至第二热交换腔室1311的该等散热鳍片1331上,以透过冷却液体与该等散热鳍片1331进行热交换后,使该冷却液体将该等散热鳍片1331其上热量带离并从该第二出水口1313流出,藉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此外,前述第二储液壳体131其内的复数散热鳍片1231在图12表示每一散热鳍片1231分别具有不同高度。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每一散热鳍片1231也可设计为具有相同高度的设计,合先陈明。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均设计成模块化组接结合构成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设计,使得可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因应该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进行散热,藉以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且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与可达到快速组卸及模组化更换的效果。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三者呈水平设置结合设计,使得能大幅降低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整体的高度,以有效达到薄型化的效果。
请参阅图15、图16,本实用新型之第七实施例之分解与组合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图3A;该本实施例主要是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之对接式水冷装置1与散热器21连接构成对接式水冷系统2,亦即所述对接式水冷系统2包括一对接式水冷装置1与一散热器21,该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结构及连结关系与其功效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对接式水冷装置1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而该散热器21远离该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且该散热器21透过复数管体3连接对应该泵浦单元11之入口1112与该热交换单元12之出水口1213,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并前述该等管体3于该较佳实施以2只可绕管做说明,亦即该等管体3具有一第一可绕管31与一第二可绕管32,该第一可绕管31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出口212,其另一端则连接相对该泵浦单元11之入口1112,该第二可绕管32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入口,其另一端连接该热交换单元12之出水口1213,并透过该泵浦单元11带动该冷却液体在该泵浦单元11与该热交换单元12及该散热器21内循环流动散热。
另,散热器21可连接一风扇5帮助该散热器21快速散热。当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将吸收到对应一发热元件4(即发热源)的热量传导至热交换腔室1211的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以透过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冷却液体与该等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后,令冷却液体便从该出水口1213排出后经由该第二可绕管32流至散热器21,然后通过散热器21散热后,从散热器出口212经过该第一可绕管31,接着从该入口1112流入泵壳体111的泵室1111内,同时于泵室1111内的推动器1123扰动冷却液体由该第一出口1113流出经过该储液壳体121的第一进水口1212,并由该第一进水口1212流入热交换腔室1211内。藉由冷却液体这样的循环已对发热元件4散热。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对接式水冷系统2的设计,使得该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13均设计成模块化可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因应该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进行散热,藉以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且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与可达到快速组卸及模组化更换的效果。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两者呈水平设置结合设计,使得能大幅降低泵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整体的高度,以有效达到薄型化的效果。
请参阅图17、图18,本实用新型之第八实施例之分解与组合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2、图14;该本实施例主要是前述第六较佳实例之对接式水冷装置1与散热器21连接构成对接式水冷系统2,亦即所述对接式水冷系统2包括一对接式水冷装置1与一散热器21,该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结构及连结关系与其功效与前述第六实施例之对接式水冷装置1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而该散热器21远离该对接式水冷装置1的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且该散热器21透过复数管体3连接对应该泵浦单元11之入口1112与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之第一、二出水口1213、1313,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
并复数管体3于该较佳实施以4只可绕管做说明,亦即复数管体3具有一第一可绕管31、一第二可绕管32、一第三可绕管33与一第四可绕管34,该第一可绕管31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出口212,其另一端则连接相对该泵浦单元11之入口1112,该第二可绕管32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入口,其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且连通至一分接头134具有的一第一端1341,第三可绕管33的一端连接且连通相对第一热交换单元12之第一出水口1213,其另一端则连接且连通该分接头134具有的一第二端1342,该第四可绕管34的一端连接且连通相对该分接头134具有的一第三端1343,其另一端则连接且连通该第二热交换单元13之第二出水口1313,并透过该泵浦单元11带动该冷却液体在该泵浦单元11与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及该散热器21内循环流动散热。
并在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前述散热器21也可改设计为有两个散热器入口,让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直接透过二只可绕管分别连接且连通相对该两个散热器入口,这样可以省略分接头与一只可绕管的设置。
另,散热器21可连接风扇5帮助该散热器21快速散热。在第一、二热交换腔室1211、1311内的冷却液体会分别与各自该等散热鳍片1231、1331进行热交换后,冷却液体便各自从该第一出水口1213与第二出水口1313排出后经过该第三、四可绕管33、34,从该分接头134的第二、三端1342、1343流入汇集后而由该分接头134的第一端1341流出,并经过该第二可绕管32,接着由该散热器入口211流入并通过散热器21散热后,从散热器出口212经过该第一可绕管31,然后从该入口1112流入泵壳体111的泵室1111内,同时于泵室1111内的推动器1123扰动冷却液体分别由该第一、二出口1113、1114流出经过该第一、二储液壳体121、131的第一、二进水口1212、1312,并由各自该第一、二进水口1212、1312流入第一、二热交换腔室1211、1311内。藉由冷却液体这样的循环已对发热元件4散热。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对接式水冷系统2的设计,使得该泵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均设计成模块化可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因应该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进行散热,藉以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且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与可达到快速组卸及模组化更换的效果。
惟以上所述,仅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之实施例而已,举凡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之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之变化,皆应包含于本案之权利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泵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该泵浦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设计成模块化,令该热交换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后对应该泵浦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单元,包含一泵壳体与一泵浦,该泵壳体具有一泵室、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该入口与该第一出口连通该泵室,且该泵室供一冷却液体通过其内,并该泵浦容设且浸泡于该泵室内,其用以循环于该泵室内的冷却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单元与该泵浦单元呈水平设置,并该热交换单元设有一储液壳体与一散热件,该储液壳体具有一热交换腔室、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该进水口连通该热交换腔室与该出水口及该第一出口,且该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一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并该热交换腔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其内容设有该散热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具有一定子与一转子,该转子连接一推动器,该推动器暴露在该泵室的冷却液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储液壳体之底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上具有复数连通该热交换腔室之穿孔,该穿孔从该散热鳍片的一端面贯通至相对该散热鳍片的另一端面,且该每一散热鳍片的复数穿孔彼此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具有复数散热柱,该散热柱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储液壳体之底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一体设于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进水口与该出水口之间,以形成一横向弯沿之流道,该流道用以将该冷却液体由该进水口引导至该出水口外。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单元更包含一第二出口,该第二出口连通该入口与该第一出口及该泵室,并该对接式水冷装置包含复数热交换单元,该热交换单元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单元与一第二热交换单元,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与该泵浦单元设计成模块化,令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后对应该泵浦单元,且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与该泵浦单元呈水平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单元设有一第一储液壳体与一第一散热件,该第二热交换单元设有一第二储液壳体与一第二散热件,该第一储液壳体具有一第一热交换腔室、一第一进水口及一第一出水口,该第一进水口连通该第一热交换腔室与该第一出水口及该第一出口,且该第一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一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该第一热交换腔室用以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第一热交换腔室内容设有该第一散热件,并该第二储液壳体具有一第二热交换腔室、一第二进水口及一第二出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连通该第二热交换腔室,且该第二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二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并该第二热交换腔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第二热交换腔室内容设有该第二散热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各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第一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的复数散热鳍片呈间隔排列各自设置在该第一热交换腔室、该第二热交换腔室内的该第一储液壳体、该第二储液壳体之底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透过复数管体连接对应该泵浦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
CN201520431809.XU 2015-06-23 2015-06-23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04856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31809.XU CN204856348U (zh) 2015-06-23 2015-06-23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31809.XU CN204856348U (zh) 2015-06-23 2015-06-23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56348U true CN204856348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4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31809.XU Active CN204856348U (zh) 2015-06-23 2015-06-23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5634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08221A (zh) * 2016-12-07 2017-05-24 西北工业大学(张家港)智能装备技术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冷头
CN107748609A (zh) * 2017-11-26 2018-03-02 湖南匡楚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主机用油冷式散热器
CN108401400A (zh) * 2018-03-19 2018-08-14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模块
CN109688760A (zh) * 2017-10-19 2019-04-26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泵浦、泵浦组合及液冷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08221A (zh) * 2016-12-07 2017-05-24 西北工业大学(张家港)智能装备技术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冷头
CN109688760A (zh) * 2017-10-19 2019-04-26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泵浦、泵浦组合及液冷系统
CN107748609A (zh) * 2017-11-26 2018-03-02 湖南匡楚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主机用油冷式散热器
CN107748609B (zh) * 2017-11-26 2024-04-19 东莞市硕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主机用油冷式散热器
CN108401400A (zh) * 2018-03-19 2018-08-14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模块
CN108401400B (zh) * 2018-03-19 2020-10-13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20271B (zh) 液冷装置和包括液冷装置的服务器
CN204856348U (zh)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US9215832B2 (en) Liquid-cool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1871545B2 (en) Cooling cabinet and cooling system
CN104144594B (zh) 用于水冷却器的泵
CN208861238U (zh) 具水冷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及其水冷散热模组与水冷排
CN107690267B (zh)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系统以及数据中心
US20060185378A1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US9823028B2 (en) Water cooling device with detachably assembled modularized units
CN107690268B (zh)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系统以及数据中心
WO2022068733A1 (zh) 单相浸没式液态换热系统与换热方法
CN106325441A (zh)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TWM512124U (zh) 對接式水冷裝置
CN201119216Y (zh) 水冷式散热系统的水冷头结构
CN201064063Y (zh) 视频控制卡的散热装置
CN211406671U (zh) 高效液冷散热系统
CN202977401U (zh) 液冷式散热模块
CN204836912U (zh) 液冷装置及系统
US20210360823A1 (en) Water pump for water cooler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08523134U (zh) 一种印制电路板内嵌流道液冷换热装置
US20170052576A1 (en) Forced and natural convection liquid cooler for personal computer
US20220291727A1 (en) Cooling apparatus
CN108227870B (zh) 一种用于计算设备的冷却装置
CN106332512A (zh) 液冷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