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35116U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35116U
CN204835116U CN201520645022.3U CN201520645022U CN204835116U CN 204835116 U CN204835116 U CN 204835116U CN 201520645022 U CN201520645022 U CN 201520645022U CN 204835116 U CN204835116 U CN 204835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oard
elasticity butt
butt section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450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海文
张�浩
丁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450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35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35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3511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由两个相同结构的子连接器结合而成。该子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直立壁及一个收容腔,而其导电端子则具有两个能够分别组装于这两个直立壁上的弹性对接段。当这两个子连接器对接时,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另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同时另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则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具有不区分公母的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

Description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公母连接器可互换或者是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板对板(BoardToBoard)连接器组件是用来连接两个平行配置的电路板,通常在主电路板和副电路板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插座连接器和一个插头连接器,将插座与插头对接后,两个电路板便组装成一体,而且是呈相互平行的状态。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降低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并能够符合目前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常用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9,其包括有一插座连接器90及一插头连接器91,该插座连接器90具有一插座本体901及若干个插座端子902,该插头连接器91具有一插头本体910及若干个插头端子911,该插座本体901设计成可容纳插头本体910的样式,插座端子902设计成两排独立的U形构造以提供弹性接触部903,而插头端子911则大致呈直的接触端912,通过直的接触端912与弹性接触部903相配合,以实现机械连接及电性导通的功能。
但是,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9的公母连接器(即插头连接器91与插座连接器90)结构差异较大,不但插头本体910与插座本体901需要不同的塑胶模具制作,而且插头端子911与插座端子902也需要不同的冲压模具制作,这种传统的结构设计使得制作成本一直无法有效降低。在入库存放时也需要将二者区分开来,不得混淆,这样会增加库存管理成本。在使用时,还需要分清楚公母连接器,将其分别安装于对应的主、副电路板上,不得出错,同时在对接时也要分清楚公母才能顺利将插头插入插座中,因此给安装及对接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麻烦。可见,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9的缺点是:制作成本高、安装与对接不易、库存管理不易等。
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的设计构想,具有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等特点,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无公母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者是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能够相互插接的子连接器,每一子连接器均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一底壁、一第一直立壁、一第二直立壁、若干个端子收容槽道、以及一收容腔,其中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是自该底壁向上平行地竖直延伸;这些端子收容槽道是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上;每一端子收容槽道均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上的第一段槽道及一形成于该第二直立壁上的第二段槽道;该收容腔位于该第一直立壁及该第二直立壁之间。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具有第一弹性对接部的第一弹性对接段、一具有第二弹性对接部的第二弹性对接段、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二焊接部;其中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一段槽道,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二段槽道。将这两个结构相同的子连接器相互插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连同第二弹性对接段一起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相互啮合;同时,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与第二弹性对接段共同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也相互啮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均大致呈倒U型结构,该第一焊接部与该第二焊接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底端并朝相反的方向垂直折弯并水平延伸而成,该第一焊接部水平凸伸出该第一直立壁的外侧,而该第二焊接部水平凸伸出该第二直立壁的外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接触部是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靠近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朝着该第二弹性对接段凸伸,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是形成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朝着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方向凸伸;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暴露于该收容腔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还具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中间,并在倒U型结构的底端处连接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从而在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之间形成一个U型容纳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收容腔的底部还形成有若干个贯穿该绝缘本体的底壁的定位孔,这些定位孔与这些端子收容槽道一一对应并相互连通。该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位于该收容腔的底部,并且至少一部分结构穿过该定位孔而暴露于该绝缘本体之外。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端子是呈单排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些端子收容槽道将该第一直立壁分隔成若干个第一窄柱,而将该第二直立壁分隔成若干个第二窄柱;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窄柱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一窄柱的第一支撑块,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窄柱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窄柱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二窄柱的第二支撑块,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二窄柱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该第一段槽道是围绕着该第一支撑块的顶面及两侧,该第二段槽道是围绕着该第二支撑块的顶面及两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还包括有两个竖直端部,这两个竖直端部是对称地自该底壁向上竖直延伸,每一竖直端部的横截面均呈L型;该竖直端部具有一纵向部及一横向部,该纵向部与该横向部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直立壁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的纵向部之间并与纵向部水平连接;该第二直立壁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的横向部之间,并且该第二直立壁与横向部是通过该底壁垂直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采用了两个相同结构的子连接器,该子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均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直立壁及一个收容腔,而该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则具有两个能够分别组装于这两个直立壁上的弹性对接段。当两个相同的子连接器对接时,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另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同时另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则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这种双重的电性连接及机械连接使得这两个子连接器之间的结合更加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子连接器既可以充当插座连接器,又可以充当插头连接器。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具有不区分公母的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者是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两个相同的子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沿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在结合之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该子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该子连接器的又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子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对板连接器组件的两个子连接器在插接之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对板连接器组件的两个子连接器在插接之后的模拟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子连接器1、1’
绝缘本体10底壁11
竖直端部12纵向部120
横向部122第一直立壁13
第一窄柱130第一支撑块132
第二直立壁14第二窄柱140
第二支撑块142水平延伸段144
端子收容槽道15第一段槽道150
第二段槽道152收容腔16
定位孔160导电端子20
第一弹性对接段21第一弹性接触部210
第二弹性对接段22第二弹性接触部220
连接部23第一焊接部24
第二焊接部2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3至图1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及其子连接器1的详细构造,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两个相同的子连接器1、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沿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在结合之后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子连接器1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该子连接器1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的该子连接器1的又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子连接器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两个子连接器1、1’在插接之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1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两个子连接器1、1’在插接之后的模拟示意图。
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两个可以相互插接的子连接器1、1’,这两个子连接器1、1’结构完全相同,将其中一子连接器1’翻转180度便可以与另一子连接器1对接。为了描述方便,在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标号上增加单引号,从而与另一子连接器1的标号相区分。
下面将参照图6、图7及图8详细地介绍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子连接器1的结构特点。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该子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0及若干个导电端子20。
如图6与图7所示,该绝缘本体10呈纵长型,包括一底壁11(如图8所示)、两个竖直端部12、一第一直立壁13、一第二直立壁14、若干个端子收容槽道15、以及一收容腔16。
如图6与图7所示,这两个竖直端部12是自该底壁11向上竖直延伸,且左右对称。每一竖直端部12的横截面均呈L型。该竖直端部12具有一纵向部120及一横向部122,该纵向部120与该横向部122相互垂直而构成L型。
如图6与图7所示,该第一直立壁13与该第二直立壁14也是直立于该底壁11(标号见图8)上并向上竖直延伸,并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12之间。该第一直立壁13与该第二直立壁14呈纵长形且相互平行。该第一直立壁13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12的纵向部120之间并与该纵向部120水平连接。该第二直立壁14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12的横向部122之间,并且该第二直立壁14与该横向部122是通过该底壁11垂直连接,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直立壁13的外侧面是一个直立平面,而该第二直立壁14的外侧面则呈L型,该第二直立壁14在靠近该底壁11处形成一水平延伸段144(标号见图7)。该结构是根据导电端子20的两个焊接脚的长短变化设计而成的,其并非必要构造,实际上该第一直立壁13与该第二直立壁14的细部构造可以根据组装或受力需要而做出适当改变。
如图6与图7所示,这些端子收容槽道15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13与该第二直立壁14上,并把该第一直立壁13与该第二直立壁14划分成若干个窄柱130、140,从而使得该第一直立壁13与该第二直立壁14均呈栅栏结构。详细地讲,这些端子收容槽道15将该第一直立壁13分隔成若干个第一窄柱130,并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窄柱130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一窄柱130的第一支撑块132(标号见图7),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窄柱130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20。同理,这些端子收容槽道15还将该第二直立壁14分隔成若干个第二窄柱140,并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窄柱140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二窄柱140的第二支撑块142,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二窄柱140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2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该第一支撑块132的顶面呈斜面,并且其高度明显低于该第二支撑块142的高度。但实际上,该第一支撑块132与该第二支撑块142的细部构造及其高度均可以根据实际的导电端子20的结构或者其它设计的考量而确定,因此不能依此来限缩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如图6与图7所示,每一端子收容槽道15均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13上并围绕该第一支撑块132的第一段槽道150、以及一形成于该第二直立壁14上并围绕该第二支撑块142的第二段槽道15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段槽道150是围绕着该第一支撑块132的顶面及两侧,该第二段槽道152是围绕着该第二支撑块142的顶面及两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导电端子20的结构需要而设计这些槽道与这些支撑块132、142之间的关系或者它们的具体构造,比如U型或S型或其它构造。
如图6与图7所示,该收容腔16位于该第一直立壁13及该第二直立壁14之间。更具体地讲,该收容腔16是由该底壁11(标号见图8)、这两个竖直端部12、该第一直立壁13及该第二直立壁14围设而成,而其顶面则呈开放式。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收容腔16的底部还形成有若干个贯穿该绝缘本体10的底壁11的定位孔160(如图8所示),这些定位孔16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段槽道150及第二段槽道152相互连通(如图9所示)。亦即,每一定位孔160均与对应的端子收容槽道15相互连通,从而构成该端子收容槽道15的一部分,又可称作为该端子收容槽道15的第三段槽道。
如图6与图7所示,每一导电端子20均具有一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一第二弹性对接段22、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的中间并将二者连接的连接部23、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的一侧并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连接的第一焊接部24、以及一位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的一侧并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连接的第二焊接部2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与图7所示,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均大致呈倒U型结构,该连接部23在倒U型结构的底端处连接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从而在这两个弹性对接段21、22之间形成一个U型容纳部。亦即,这个U型容纳部是由该连接部23、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围设而成,这个U型容纳部是与该收容腔16大致吻合。此外,该第一焊接部24与该第二焊接部25是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的底端并朝相反的方向垂直折弯再水平延伸而成。
更详细地讲,如图6与图7所示,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的一侧呈直立状并与该第一焊接部24垂直连接,而另一侧则形成一朝向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凸伸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0。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的结构与第一弹性对接段21略有差异。例如,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的一侧虽然呈直立状并与该第二焊接部25垂直连接,但在其上形成有一朝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的方向凸伸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0,而另一侧则形成一倾斜面。从图9可以看出,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上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0与位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上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0的凸伸方向一致,二者均朝着一侧凸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焊接部25的水平长度略大于该第一焊接部24的水平长度。
如图6及图9所示,当将该导电端子20组装于该绝缘本体10上时,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组入该第一段槽道150中并基本上由该第一支撑块132支撑;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组入该第二段槽道152中并基本上由该第二支撑块142支撑,并且该第二弹性接触部220暴露于该收容腔16内;该连接部23位于该收容腔16的底部,并且该连接部23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穿过该定位孔160而暴露于该绝缘本体10之外。该第一焊接部24水平凸伸出该第一直立壁13的外侧,而该第二焊接部25水平凸伸出该第二直立壁14的外侧。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两个相同的具有以上结构的子连接器1、1’,将其中一子连接器1’翻转180度便可以与另一子连接器1相互插接。为了描述方便,在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标号上增加单引号以与另一子连接器1的标号相区分。
如图10所示,在插接时,该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绝缘本体10’的第二直立壁14’连同导电端子20’的第二弹性对接段22’一起插入该另一子连接器1的收容腔16内,此时该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0’能够与该另一子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0相互啮合。同时,该另一子连接器1的绝缘本体10的第二直立壁14与导电端子20的第二弹性对接段22也会共同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收容腔16’内,此时该另一子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0也能够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0’相互啮合。通过导电端子20、20’的双重咬合,从而使得两个子连接器1、1’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这两个子连接器1、1’在结合后的模拟图可以参考图11所示。
此外,如图5所示,当两个子连接器1、1’结合时,其中一子连接器1’的L型竖直端部12’的横向部122’将与另一子连接器1的L型竖直端部12的横向部122水平连接而构成一半框型。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竖直端部12的还可以设计为其它式样,而并非限定于L型。该竖直端部12的主要功能是可以防止两个子连接器1、1’对接时左右插反。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端子20是呈单排设置,如图6所示。但在其它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端子20还可以设置成双排,例如去掉该连接部23,这些导电端子20就变成双排结构,但仍可以保留该第一弹性对接段21、该第二弹性对接段22、该第一焊接部24及该第二焊接部25的结构,改变后的双排设置的导电端子20仍然可以被安装于该绝缘本体10上形成另一种结构的子连接器(未图示),并且该子连接器仍可以实现电性对接导通的功能,并具有公母无差别的特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能被限定为单排设置的导电端子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采用了两个相同结构的子连接器1、1’。当这两个子连接器1、1’相互插接之后,具有双重的电性连接及机械连接的效果,使得这两个子连接器1、1’之间的结合更加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子连接器1既可以充当插座连接器,又可以充当插头连接器。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具有不区分公母的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者是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

Claims (9)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能够相互插接的子连接器,每一子连接器均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导电端子;
该绝缘本体,包括一底壁、一第一直立壁、一第二直立壁、若干个端子收容槽道、以及一收容腔,其中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是自该底壁向上平行地竖直延伸;这些端子收容槽道是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上;每一端子收容槽道均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上的第一段槽道及一形成于该第二直立壁上的第二段槽道;该收容腔位于该第一直立壁及该第二直立壁之间;以及
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具有第一弹性对接部的第一弹性对接段、一具有第二弹性对接部的第二弹性对接段、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二焊接部;其中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一段槽道,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二段槽道;
将这两个结构相同的子连接器相互插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连同第二弹性对接段一起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相互啮合;同时,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与第二弹性对接段共同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也相互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均大致呈倒U型结构,该第一焊接部与该第二焊接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底端并朝相反的方向垂直折弯并水平延伸而成,该第一焊接部水平凸伸出该第一直立壁的外侧,而该第二焊接部水平凸伸出该第二直立壁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接触部是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靠近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朝着该第二弹性对接段凸伸,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是形成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朝着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方向凸伸;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暴露于该收容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还具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中间,并在倒U型结构的底端处连接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从而在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之间形成一个U型容纳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该收容腔的底部还形成有若干个贯穿该绝缘本体的底壁的定位孔,这些定位孔与这些端子收容槽道一一对应并相互连通;该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位于该收容腔的底部,并且至少一部分结构穿过该定位孔而暴露于该绝缘本体之外。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这些导电端子是呈单排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这些端子收容槽道将该第一直立壁分隔成若干个第一窄柱,而将该第二直立壁分隔成若干个第二窄柱;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窄柱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一窄柱的第一支撑块,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窄柱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窄柱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二窄柱的第二支撑块,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二窄柱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该第一段槽道是围绕着该第一支撑块的顶面及两侧,该第二段槽道是围绕着该第二支撑块的顶面及两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还包括有两个竖直端部,这两个竖直端部是对称地自该底壁向上竖直延伸,每一竖直端部的横截面均呈L型;该竖直端部具有一纵向部及一横向部,该纵向部与该横向部相互垂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直立壁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的纵向部之间并与纵向部水平连接;该第二直立壁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的横向部之间,并且该第二直立壁与横向部是通过该底壁垂直连接。
CN201520645022.3U 2015-08-25 2015-08-25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35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45022.3U CN204835116U (zh) 2015-08-25 2015-08-25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45022.3U CN204835116U (zh) 2015-08-25 2015-08-25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35116U true CN204835116U (zh) 2015-12-02

Family

ID=5469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45022.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35116U (zh) 2015-08-25 2015-08-25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351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1166A (zh) * 2015-08-25 2015-11-18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1166A (zh) * 2015-08-25 2015-11-18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05071166B (zh) * 2015-08-25 2017-03-29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82644Y (zh) 电连接器
CN203288827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9599690B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05006667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1262107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219522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4333399U (zh)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CN201112660Y (zh) 电连接器
CN20102917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667411U (zh) 电连接器
CN201285966Y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201498826U (zh) 电连接器
CN104112928A (zh) 电连接器
CN105591235A (zh)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插座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CN203326171U (zh) 电连接器
CN20179715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2585851U (zh) 电连接器
CN204835116U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04834967U (zh)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电连接器
CN204834934U (zh)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5071166A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01282235Y (zh)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01315362Y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104538773A (zh)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CN201829673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