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08120U - 支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08120U
CN204808120U CN201520408390.6U CN201520408390U CN204808120U CN 204808120 U CN204808120 U CN 204808120U CN 201520408390 U CN201520408390 U CN 201520408390U CN 204808120 U CN204808120 U CN 2048081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upport
external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083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力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083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081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081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081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领域,达到的目的是支架能使电子设备处于多种站立模式,满足用户各种站立模式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支架包括第一旋转连接件、第一支架本体、第二旋转连接件和支撑板。第一旋转连接件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连接。第一支架本体与第一旋转连接件连接。第二旋转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上。支撑板的一侧边与第二旋转连接件连接。当支撑板相对于第一支架本体旋转至第一位置时,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当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

Description

支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必需品。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时,通过采用支架支撑电子设备,使得电子设备与支撑面呈一定的倾斜角度,以方便观看。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电子设备能够放置在支撑面上,通常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外接一个支架。虽然这种支架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站立模式,但站立模式较单一,不能满足用户各种使用模式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支架及电子设备,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支架使电子设备的站立模式较单一,不满足用户各种使用模式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该支架包括:
第一旋转连接件,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连接;
第一支架本体,其与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一支架本体能够在平行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
第二旋转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
支撑板,其一侧边与第二旋转连接件连接,使所述支撑板能够绕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
当所述支撑板绕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使所述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
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第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使所述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
如前所述的支架,其中,还包括:
第三旋转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第二端上;
第二支架本体,其一端与所述第三旋转连接件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能够在所述第二端处沿着球体轨迹旋转;其中,
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具有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侧面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
摄像头模组,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摄像头模组的摄像头通过所述通孔显露。
如前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第三旋转连接件包括:
凹槽,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
圆球体,其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能在所述凹槽内转动,另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一端并固定连接。
如前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另一端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相应的,所述支架还包括:
投影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投影装置的投影灯通过所述开孔显露。
如前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具有容置腔;相应的,所述支架还包括:
供电模组,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供电模组分别与摄像头模组、所述投影装置和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电连接。
如前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包括:
和滑轨,其设置在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上;
旋转轴,其一端插入所述滑轨,且能在所述滑轨内活动,另一端嵌入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相对固定。
如前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包括:
旋转套筒,其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且能绕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
所述支撑板沿着所述旋转套筒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所述旋转套筒的外表面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支架,所述支架采用上述所述的支架;
所述支架沿着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一侧面设置,且所述支架的第一旋转连接件连接与所述第一侧面的中部连接,用于使所述支架能够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
当所述支架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预定位置时,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所述设备本体,使所述设备本体处于预定站立模式。
如前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本体具有第二侧面和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
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均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相应的,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数据接口、耳机插孔和按钮;
所述数据接口、所述耳机插孔和所述按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和/或所述第三侧面上。
如前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设备本体为平板电脑,所述平板电脑具有显示面;所述显示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有第一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一旋转连接件分别于外部电子设备和第一支架本体连接,以使第一支架本体能够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通过设有第二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二旋转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上,且与支撑板连接,以使支撑板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当支撑板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使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当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架本体的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使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能使电子设备处于多种站立模式,满足用户各种站立模式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与外部电子设备配合使用时的旋转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中的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时,支架与外部电子设备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中的第一支架本体与支撑面接触时,支架与外部电子设备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试验台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支架包括:第一旋转连接件1、第一支架本体4、第二旋转连接件2和支撑板6。第一旋转连接件1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10连接。第一支架本体4与第一旋转连接件1连接,用于使第一支架本体4能够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10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如图3中,第一支架本体沿着A方向旋转)。第二旋转连接件2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4上。支撑板6的一侧边与第二旋转连接件2连接,使支撑板6能够绕第一支架本体4的轴线旋转(如图3中,支撑板沿着B方向旋转)。当支撑板6相对于第一支架本体4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支撑板6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10,使外部电子设备10处于第一站立模式(如图4所示);当第一支架本体4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10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架本体4的第一端41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10,使外部电子设备10处于第二站立模式(如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可以为柱状结构。第一旋转连接件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连接,以实现第一支架本体能够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可以使第一支架本体与外部电子设备具有较大的支撑区域,也可以有较小的支撑区域;例如,第一旋转连接件为转轴,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上设有按插孔,转轴的一端插入按插孔内且能相对按插孔活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本体上。第二旋转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上具体需要根据第二旋转连接件的结构而定,例如,若第二旋转连接件为旋转套筒,旋转套筒套设在第一支架本体的外表面上;若第二旋转连接件为旋转轴,第一支架本体上设有容置区域,旋转轴设置在容置区域上,且与第一支架本体同轴连接。支撑板沿着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外表面上。
在实际应用中,以外部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为例,第一支架本体与平板电脑的一侧面连接。当支撑板相对于第一支架本体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平板电脑,使平板电脑横向站立,以使平板电脑处横屏使用模式;当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平板电脑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架本体的第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平板电脑,使平板电脑纵向站立,以使平板电脑处竖屏使用模式。当然,支架也可以作为外部电子设备的握持部。因此,用户即可横屏也可竖屏观看视频、浏览网页、拍照、阅读电子书,等等。便于用户使用,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用户在使用外部电子设备时,支架可以作为握持部供用户握持,为用户使用提供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有第一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一旋转连接件分别于外部电子设备和第一支架本体连接,以使第一支架本体能够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通过设有第二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二旋转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上,且与支撑板连接,以使支撑板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当支撑板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使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当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架本体的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使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能使电子设备处于多种站立模式,满足用户各种使用模式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支架功能多样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三旋转连接件3、第二支架本体5和摄像头模组7。第三旋转连接件3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4的第二端42上。第二支架本体5的一端与第三旋转连接件3连接,用于使第二支架本体5能够在第二端42处沿着球体轨迹旋转(如图3中,第二支架本体可沿着C1和C2方向旋转)。其中,第二支架本体5具有容置空间,且第二支架本体5的侧面设有通孔51,通孔51与容置空间连通。摄像头模组7设置在容置空间内,且摄像头模组7的摄像头通过通孔51显露,从而使支架不但具有支撑外部电子设备10的功能,还具有摄像头功能,进而增加了支架的功能,使支架功能多样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通过第三旋转连接件能够在第二端处沿着球体轨迹旋转。而摄像头模组设置在第二支架本体的容置空间内,使得摄像头模组能够随着第二支架本体做球体轨迹旋转,进而使摄像头模组可旋转以使摄像头模组可全方位拍摄,使摄像角度可变,增加了摄像的灵活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三旋转连接件可以包括:凹槽和圆球体。凹槽设置在第二端的端面上。圆球体的部分设置在凹槽内,能在凹槽内转动,另一部分嵌入第二支架本体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使用时,用户只需手持第二支架本体进行转动,即可实现摄像头模组的全方位拍摄,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为了使支架功能多样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支架本体5的另一端上设有开孔52,开孔52与容置空间连通;相应的,支架还可以包括:投影装置8。投影装置8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投影装置8的投影灯通过开孔52显露。当然,第二支架本体5的容置空间内还可以设有麦克风组件、指示灯模组等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具有投影功能,功能较多样化,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支架能够为自身和外部电子设备10提供电能,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架本体4具有容置腔;相应的,支架还可以包括:供电模组9。供电模组9设置在容置腔内,且供电模组9分别与摄像头模组7、投影装置8和外部电子设备10电连接,以为摄像头模组7、投影装置8及外部电子设备10提供电能。其中,供电模组9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对摄像头模组7、投影装置8和外部电子设备10供电,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对摄像头模组7、投影装置8和外部电子设备10供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旋转连接件可以包括:滑轨和旋转轴。滑轨设置在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上。旋转轴的一端插入滑轨,且能在滑轨内活动,另一端嵌入第一支架本体内,且与第一支架本体相对固定。其中,所述滑轨的设置可使旋转轴带动第一支架本体沿着滑轨滑动,使第一支架本体的位置可调,从而不但便于用户随意漏出第一支架本体与外部电子设备接触的区域以供使用,而且可以使第一支架本体与支撑面的支撑位置可调。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旋转连接件可以包括:旋转套筒。旋转套筒套设在第一支架本体上,且能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支撑板沿着旋转套筒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旋转套筒的外表面上。其中,旋转套筒与第一支架本体是活动连接的,具体实现为:旋转套筒的与第一支架本体的接触面上设有导轨,相应的,第一支架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导轨适配的滑槽,导轨插入滑槽内,并能在滑槽内滑动,从而实现旋转套筒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0和支架20。支架20沿着设备本体10的第一侧面11设置,且支架20的第一旋转连接件连接与第一侧面11的中部连接,用于使支架20能够在平行于第一侧面11的平面内旋转。当支架20在平行于第一侧面11的平面内旋转至预定位置时,支架20的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设备本体10,使设备本体10处于预定站立模式。其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架20包括:第一旋转连接件1、第一支架本体4、第二旋转连接件2和支撑板6。第一旋转连接件1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连接。第一支架本体4与第一旋转连接件1连接,用于使第一支架本体4能够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第二旋转连接件2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4上。支撑板6的一侧边与第二旋转连接件2连接,使支撑板6能够绕第一支架本体4的轴线旋转。当支撑板6相对于第一支架本体4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支撑板6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使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当第一支架本体4在平行于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架本体4的第一端41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外部电子设备,使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
具体地,本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支架可直接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支架,具体的实现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为了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设备本体1具有第二侧面12和与第二侧面12相对的第三侧面。第二侧面12和第三侧面均与第一侧面11连接;相应的,电子设备还包括:数据接口14、耳机插孔15和按钮16(如图6所示)。数据接口14、耳机插孔15和按钮16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面11和/或第二侧面12(如图6所示)和/或第三侧面上。例如,若数据接口14、耳机插孔15和按钮16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上(未给出示图),若想使用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上的数据接口14、耳机插孔15和按钮16,需要将支架在平行于第一侧面11的平面上旋转。而不需要使用时,支架将数据接口14、耳机插孔15和按钮16遮挡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既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第一侧面11),又能有效地保护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上的数据接口14、耳机插孔15和按钮16。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设备本体1可以为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具有显示面。显示面分别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连接。支架在平行于第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也就是说支架在垂直于平板电脑的显示面上旋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有第一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一旋转连接件分别于电子设备和第一支架本体连接,以使第一支架本体能够在平行于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通过设有第二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二旋转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上,且与支撑板连接,以使支撑板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当支撑板绕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电子设备,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当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架本体的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电子设备,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能够处于多种站立模式,满足用户各种使用模式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连接件,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连接;
第一支架本体,其与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一支架本体能够在平行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
第二旋转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
支撑板,其一侧边与第二旋转连接件连接,使所述支撑板能够绕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
当所述支撑板绕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支撑板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使所述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站立模式;
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在平行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第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使所述外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站立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旋转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第二端上;
第二支架本体,其一端与所述第三旋转连接件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能够在所述第二端处沿着球体轨迹旋转;其中,
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具有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侧面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
摄像头模组,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摄像头模组的摄像头通过所述通孔显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旋转连接件包括:
凹槽,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
圆球体,其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能在所述凹槽内转动,另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一端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另一端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相应的,所述支架还包括:
投影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投影装置的投影灯通过所述开孔显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具有容置腔;相应的,所述支架还包括:
供电模组,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供电模组分别与摄像头模组、所述投影装置和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包括:
滑轨,其设置在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一侧面上;
旋转轴,其一端插入所述滑轨,且能在所述滑轨内活动,另一端嵌入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相对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包括:
旋转套筒,其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且能绕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轴线旋转;
所述支撑板沿着所述旋转套筒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所述旋转套筒的外表面上。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支架,所述支架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
所述支架沿着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一侧面设置,且所述支架的第一旋转连接件连接与所述第一侧面的中部连接,用于使所述支架能够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
当所述支架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内旋转至预定位置时,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支撑面接触并支撑所述设备本体,使所述设备本体处于预定站立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具有第二侧面和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
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均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相应的,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数据接口、耳机插孔和按钮;
所述数据接口、所述耳机插孔和所述按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和/或所述第三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本体为平板电脑,所述平板电脑具有显示面;所述显示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连接。
CN201520408390.6U 2015-06-12 2015-06-12 支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48081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8390.6U CN204808120U (zh) 2015-06-12 2015-06-12 支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8390.6U CN204808120U (zh) 2015-06-12 2015-06-12 支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08120U true CN204808120U (zh) 2015-11-25

Family

ID=54592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08390.6U Active CN204808120U (zh) 2015-06-12 2015-06-12 支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081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5225A (zh) * 2020-06-28 2020-11-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5225A (zh) * 2020-06-28 2020-11-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22832U (zh) 一种外置可插拔式旋转摄像头
CN201967013U (zh) 具有摄像装置的移动电子设备及摄像装置
TWM453891U (zh) 平板電腦底座及具有平板電腦底座之平板電腦裝置
CN206135999U (zh) 手机
CN203313292U (zh) 摄像头及带有该摄像头的移动设备
CN104333624B (zh) 终端设备
CN204808120U (zh) 支架及电子设备
CN204808116U (zh) 电子设备
CN107819912A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手机无线充电支架
CN207796503U (zh) 智能设备载体
CN103425196A (zh) 电子装置
JP2010161742A (ja) 携帯電話機の卓上ホルダ及びその構造
CN206195972U (zh) 便携式微型投影仪及其固定夹
KR101992297B1 (ko) 스마트폰 충전 케이블
CN208638055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06775583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
TW201918062A (zh) 便攜式電子裝置之影像投影裝置
CN203366199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4886937U (zh) 移动终端
CN204833078U (zh) 支架及电子设备
TWM443365U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CN202206527U (zh) 一种蓝牙耳机
TWM556873U (zh) 便攜式電子裝置之影像投影裝置
CN204595687U (zh) 电子设备
CN218386959U (zh) 一种磁吸无线充与勾托折叠两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