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9329U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789329U CN204789329U CN201520397377.5U CN201520397377U CN204789329U CN 204789329 U CN204789329 U CN 204789329U CN 201520397377 U CN201520397377 U CN 201520397377U CN 204789329 U CN204789329 U CN 2047893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p
- resistance
- module
- infrared light
-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包括电源模块、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其中,电源模块用于输出恒定直流电压;红外光发射模块置于被测液体上方,使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垂直入射被测液体表面;红外光接收模块接收经被测液体散射后的散射光;信号放大模块与红外光接收模块和控制模块相连接,用于将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并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接,接收信号放大模块的信号,并控制显示模块显示信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消除色度和背景光线对浊度测量的影响,红外光接收部分采用两级放大,从而提高了浊度测量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浊度是表示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考核水处理设备净化效率和水处理技术状态的重要依据。水的浊度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统称浊质)含量;(2)水中重金属含量;(3)水中有机污染物(有机致癌物含量;因此,水的浊度检测特别是在线检测至关重要。
浊度仪是用来测量液体浑浊度的仪器。由于浑浊度与光的散射透射的关系,目前国内外主要是用光电法测浊度,其原理是检测光线透过水样时受到阻碍的程度,但现有技术中浊度检测设备易受外部环境干扰,进而使浊度测量精度不高。
故,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进行研究,以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包括电源模块、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其中,
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相连接,用于输出恒定直流电压;
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置于被测液体上方,使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垂直入射被测液体表面;
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相垂直,接收经被测液体散射后的散射光;
所述信号放大模块与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并发送给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显示模块相连接,接收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的信号,并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信息。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正电压输出端和负电压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电解电容C1和第二电解电容C2,其中,所述第一芯片U1采用电源芯片ICL7660;
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八引脚与外部+5V输入相连接,并作为所述电源模块正电压输出端为其他模块提供供电;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端与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四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输出-5V电压作为所述电源模块负电压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包括第二芯片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三电解电容C3、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其中,所述第二芯片U2采用运放芯片LM358,所述第二芯片U2的VCC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GND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输入正端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输入负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负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解电容C3的负端共同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端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正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采用波长为860nm的红外发光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包括第二光敏三极管Q2、第三芯片U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解电容C8,其中,所述第三芯片U3采用运放芯片ICL7650,所述第二光敏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四引脚、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光敏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三引脚、第五引脚及第六引脚共同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电压输出端、所述第八电解电容C8的负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十引脚和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解电容C8的正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八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二引脚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包括第四芯片U4、第五芯片U5、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九电解电容C9,其中,所述第四芯片U4和所述第五芯片U5采用运放芯片LM358,所述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的VCC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的GND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所述第四芯片U4的输入负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芯片U4的输入正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芯片U4的输出端、所述第五芯片U5的输入正端相连接,所述第五芯片U5的输入负端与所述第五芯片U5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解电容C9的正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采用单片机C8051F350。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采用单色红外光作为测量光源,能消除色度和背景光线对浊度测量的影响,红外光接收部分采用两级放大,从而提高了浊度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红外光发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红外光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信号放大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红外光发射模块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路原理图。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进一步说明。
现有技术浊度检测装置中,使用的光源通常是白炽灯、澳钨灯或不同的灯泡/滤光片组合。由于复色光源的频谱宽,其不同波长的光散射效应差别较大,导致其受环境光影响,测量精度不高,同时不同浊度检测装置所测浊度值之间缺乏可比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参见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的原理框图,包括电源模块、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相连接,用于输出恒定直流电压;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置于被测液体上方,使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垂直入射被测液体表面;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相垂直,接收经被测液体散射后的散射光;所述信号放大模块与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并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显示模块相连接,接收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的信号,并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信息。
红外光发射模块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作为入射光源产生单色红外光,对被测液体进行照射。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红外光发射模块产生单色红外光的波长为860nm,采用该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时,液体中的浑浊粒子,如果其粒度远小于入射光波长(约为入射光波长的1/10~1/20以下),粒子对光的作用主要将是散射。与透射式不同,散射光与入射光成90°。如图1所示,当红外光发射模块将波长为860nm的红外线照射到被测液体的的时候,处于90°位置的红外光接收模块接收到散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送至后级信号放大模块。采用波长为860nm的红外发光二极管作为红外光发射光源,其发射光强度稳定,波峰值大于800nm,即使样品浓度很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散射光强度,并且减少色度的干扰,可以测量各种颜色的样品的浓度。
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控制模块控制红外光发射模块发出波长为860nm的红外光,红外光照射被测液中微粒而产生散射,将散射光通过红外光接收模块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在经由信号放大模块信号放大后传输到控制模块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在显示模块上。
为了提高浊度测量精度,本实用新型中的信号放大模块采用差分放大器,因此必须提供一个可靠稳定的电源供电输出。由于差分放大器需要正负两路电源同时进行供电,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电源模块包括正电压输出端和负电压输出端,具体的,电源模块采用电源芯片ICL7660,其特性是利用电荷泵的原理将正电压输入变换成反极性的负电压输出。它利用振荡器,模拟开关和泵电容来实现电压极性转换。可将单电源变换成对称输出的双电源,具有电源效率高(高载为99.7%,带负载后为95%),外围电路简单(仅需两只电容)等,进行正负电压转换的芯片,这样就能方便的从单路5伏电源输入经ICL7660同时得到正5伏电压和负5伏电压供电输出。
参见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电解电容C1和第二电解电容C2,其中,第一芯片U1为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的第八引脚与外部+5V输入相连接,同时作为电源模块+5V输出端为其他模块提供供电;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的第二引脚与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端相连接,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端与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的第四引脚相连接;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的第三引脚接地;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的第五引脚与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端相连接,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端接地,同时第一电源芯片ICL7660的第五引脚输出-5V电压作为电源模块-5V输出端。
为了提高浊度测量精度,红外光发射模块的设计至关重要。红外光发射模块必须能够产生足够强度的红外光,否则经液体散射后的散射光的信号强度会较弱,影响浊度测量的精度。现有技术中红外发光二极管一般采用直接驱动的方式,使红外光的发射强度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可调节。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强红外光发射信号强度及其范围,在红外光发射模块中增加信号放大模块以提升所产生红外光的强度。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红外光发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红外光发射模块包括第二芯片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三电解电容C3、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其中,第二芯片U2为第二运放芯片LM358,采用单电源供电,第二运放芯片LM358的VCC端与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第二运放芯片LM358的GND端与地端相连接;第二运放芯片LM358的输入正端与控制模块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第二运放芯片LM358的输入负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负端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和第三电解电容C3的负端共同与地端相连接;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端与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正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第二运放芯片LM358的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
图3所示的红外光发射模块的电路工作原理如下,第二运放芯片LM358接成电压运算放大器,因此,其输出端的电压值与输入正端的电压值成一定比例放大,具体放大倍数由电路参数决定。控制模块输出一定电流至输入正端,又由于LM358运算放大器2点与3点电压相等,通过调节电阻R4阻值与控制模块的输出即可控制输入正端处电流,进而控制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发射的红外光波强度。
红外光接收模块中采用光敏二极管来检测散射光,光敏二极管是一种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特殊二极管,但产生的电信号非常微弱,如果直接采用通用运放芯片进行放大,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测量精度。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级放大,在红外光接收模块中进行第一级信号放大,然后再经信号放大模块进行第二级信号放大。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红外光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红外光接收模块包括第二光敏三极管Q2、第三芯片U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解电容C8,其中,第三芯片U3采用运放芯片ICL7650,第二光敏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三芯片U3的第四引脚、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光敏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三芯片U3的第三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共同与地端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七引脚与电源模块的负电压输出端、第八电解电容C8的负端相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接,共同与第三芯片U3的第十引脚和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八电解电容C8的正端相连接并共同与信号放大模块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相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与第六电容C6的一端相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八引脚相连接,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第三芯片U3的第二引脚相连接。
红外光接收模块的核心是第三芯片U3,采用运放芯片ICL7650,它是Inters公司利用动态校零技术和CMOS工艺制作的斩波稳零式高精度运放,它具有输入偏置电流小、失调小、增益高、共模抑制能力强、响应快、漂移低、性能稳定及价格低廉等优点。
红外光接收模块输出的信号有可能出现一个极小的正电压信号,通过运放相加电路,通过负偏置电压给予抵消,从而满足反相放大后的信号为正电压信号。为了进一步提升浊度测量精度,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信号放大模块采用差分放大器,同时为了使输入信号稳定,在差分放大器后级设计了一个射级跟随器和一个低通滤波器进行信号滤波。参见图5,所示为图5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信号放大模块的电路原理图,信号放大模块包括第四芯片U4、第五芯片U5、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九电解电容C9,其中,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采用运放芯片LM358,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的VCC端与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的GND端与电源模块的负电压输出端相连接;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并共同与第四芯片U4的输入负端相连接;第四芯片U4的输入正端与地端相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和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四芯片U4的输出端、第五芯片U5的输入正端相连接,第五芯片U5的输入负端与第五芯片U5的输出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九电解电容C9的正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控制模块相连接。
上述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第四芯片U4设计为差分放大器,第五芯片U5设计为射级跟随器,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九电解电容C9组成低通滤波器。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输出电压应低于采样基准电压(基准电压一般为2.4V左右),差分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设置为20倍左右。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采用单片机C8051F350。这块微处理器具有丰富的51扩展资源,C8051F350器件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片上系统型MCU。
浊度检测装置的使用场合各异,一些使用场合存在各种干扰光使得红外发光二极管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输液滴速检测精度,因此必须消除此类干扰。为了消除此类光线干扰,通常通过软件调制的方式减少各类干扰光的影响。比如可以通过控制模块产生一固定频率的调制信号,不在该频率内的红外光信号即为干扰信号。但是,通常外光发射模块和外光接收模块都是分体安装,若采用通过控制模块产生一固定频率的调制信号,则红外光发射模块需单独加入控制单元,大大增加了的成本。为了降低外光发射模块成本,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成本的技术方案,以定时电路实现调制信号。参见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浊度检测装置中外光发射模块和外光接收模块分体安装时红外光发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红外光发射模块包括第六芯片U6、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三三极管Q3和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其中,第六芯片U6型号为NE555芯片,8脚贴片封装;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与其第四引脚、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以及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正端共同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六芯片U6的第七引脚和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六芯片U6的第二引脚和第六引脚相连接;第六芯片U6的第五引脚与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相连接;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共同与地端相连接;第六芯片U6的第三引脚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负端相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相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以及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共同与地端相连接。
外光发射模块使用555定时器产生固定频率的调制信号,其中R14,R13,C11决定555定时器输出信号频率,计算公式为T=0.7(R14+2*R13)*C11。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其中,
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红外光接收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相连接,用于输出恒定直流电压;
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置于被测液体上方,使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垂直入射被测液体表面;
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光相垂直,接收经被测液体散射后的散射光;
所述信号放大模块与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并发送给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显示模块相连接,接收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的信号,并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正电压输出端和负电压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电解电容C1和第二电解电容C2,其中,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八引脚与外部+5V输入相连接,并作为所述电源模块正电压输出端为其他模块提供供电;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端与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四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输出-5V电压作为所述电源模块负电压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U1采用电源芯片ICL766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发射模块包括第二芯片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三电解电容C3、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其中,所述第二芯片U2采用运放芯片LM358,所述第二芯片U2的VCC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GND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输入正端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输入负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负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解电容C3的负端共同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端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正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芯片U2的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采用波长为860nm的红外发光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包括第二光敏三极管Q2、第三芯片U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解电容C8,其中,所述第二光敏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四引脚、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光敏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三引脚、第五引脚及第六引脚共同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电压输出端、所述第八电解电容C8的负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十引脚和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解电容C8的正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八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二引脚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芯片U3采用运放芯片ICL765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包括第四芯片U4、第五芯片U5、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九电解电容C9,其中,所述第四芯片U4和所述第五芯片U5采用运放芯片LM358,所述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的VCC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芯片U4和第五芯片U5的GND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所述第四芯片U4的输入负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芯片U4的输入正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地端相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芯片U4的输出端、所述第五芯片U5的输入正端相连接,所述第五芯片U5的输入负端与所述第五芯片U5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解电容C9的正端相连接,并共同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浊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采用单片机C8051F3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97377.5U CN204789329U (zh) | 2015-06-10 | 2015-06-10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97377.5U CN204789329U (zh) | 2015-06-10 | 2015-06-10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789329U true CN204789329U (zh) | 2015-11-18 |
Family
ID=54529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97377.5U Active CN204789329U (zh) | 2015-06-10 | 2015-06-10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78932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49238A (zh) * | 2015-06-10 | 2015-08-19 | 浙江诸暨奇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CN106053347A (zh) * | 2016-08-15 | 2016-10-26 | 深圳市清时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浊度测量电路 |
CN110208153A (zh) * | 2018-08-01 | 2019-09-06 |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油烟机的传感器电路及其油烟机 |
-
2015
- 2015-06-10 CN CN201520397377.5U patent/CN20478932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49238A (zh) * | 2015-06-10 | 2015-08-19 | 浙江诸暨奇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CN104849238B (zh) * | 2015-06-10 | 2017-10-03 | 浙江诸暨奇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CN106053347A (zh) * | 2016-08-15 | 2016-10-26 | 深圳市清时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浊度测量电路 |
CN110208153A (zh) * | 2018-08-01 | 2019-09-06 |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油烟机的传感器电路及其油烟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49238A (zh)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
CN103969222B (zh) | 一种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的非门控液体浊度测量装置的测量方法 | |
CN104596990A (zh) | 双通道光纤浊度测量方法及传感器 | |
CN202974860U (zh) | 一种高精度红外气体检测模块 | |
CN204789329U (zh) | 一种红外浊度检测装置 | |
CN102914519A (zh) | 一种光纤式激光液体浊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CN204594850U (zh) | 一种基于光纤的浊度测量装置 | |
CN206990439U (zh) | 一种新型的基于NB‑IoT的水质浊度检测仪 | |
CN201796151U (zh) | 主动式红外探测装置 | |
CN107091808A (zh) | 一种基于数字锁相的抗杂散光干扰光电检测系统 | |
CN105486616A (zh) | 一种煤泥沉降过程的在线检测装置 | |
CN107664627A (zh) | 采用激光调幅调制型光源测量低浊度值的方法 | |
CN203881370U (zh) | 一种太阳能无线空气质量检测仪 | |
CN202631420U (zh) | 重金属在线监测仪的光电检测电路 | |
CN103308465B (zh) | 一种主动光源式作物冠层反射光谱测量装置用信号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09400419U (zh) | 一种基于led光源的双荧光信号与浊度水质监测探头 | |
CN204101455U (zh) | 一种金标试纸条定量分析仪的检测电路 | |
CN205725767U (zh) | 手持式可见光通信巡测仪 | |
CN205899745U (zh) | 用于火焰探测的紫外便携式数字化通用报警模块 | |
CN214749749U (zh) | 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电路 | |
CN204359680U (zh) | 一种中红外激光气体传感检测装置 | |
CN105628657A (zh) | 叶绿素荧光检测仪 | |
CN204789251U (zh) | 基于Mie散射的颗粒物在线监测仪的信号前置处理电路 | |
CN107796771A (zh) | 吸收类分析仪器消除外界杂散光干扰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 |
CN204106000U (zh) | 一种手持设备的微弱电信号放大测量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311800 111 g TA TA Road, Tao Zhu street, Zhuji, Shaoxing,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UAQUAN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800 No. 111, Genta West Road, Taozhu street,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ZHUJI QICHUANG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