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1968U -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 Google Patents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81968U
CN204781968U CN201520512099.3U CN201520512099U CN204781968U CN 204781968 U CN204781968 U CN 204781968U CN 201520512099 U CN201520512099 U CN 201520512099U CN 204781968 U CN204781968 U CN 204781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bracing
bracing strip
shear wall
wall formwork
rod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120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峰
朱保才
李育海
刘伟东
肖凯元
何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filed Critical Seco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to CN2015205120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81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81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819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所述多个第一内撑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的内侧的两个第一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端面之间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内撑条的通孔,所述杆件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的所述通孔将多个所述第一内撑条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采用可拼装的内撑条和杆件,内撑条尺寸偏差较小、容易运输,保证剪力墙内侧模板安装宽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剪力墙内侧模板安装内撑条采用水泥预制成品内撑条,使用时与剪力墙身的水平钢筋绑扎固定,用于控制剪力墙内模安装宽度,此方法所用的水泥预制成品内撑条成型尺寸存在偏差,每个内撑条尺寸大小不一,并要用扎丝与剪力墙身水平钢筋绑扎固定,操作不便。且在内撑条搬运过程中易碎,损耗较大。同时该内撑条无法有效保证剪力墙竖向钢筋间距和受力有效截面尺寸,有时会导致局部竖向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剪力墙模板内撑条,以使上述的问题得到改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模板内撑条,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包括多个第一内撑条以及杆件,所述多个第一内撑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的内侧的两个第一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端面之间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内撑条的通孔,所述杆件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的所述通孔将多个所述第一内撑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还包括第二内撑条,所述第二内撑条与所述第一内撑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二内撑条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的内侧的两个第二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侧面,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沉孔,所述沉孔设置的位置与所述所述第一内撑条设置所述通孔的位置相同,所述杆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内撑条的所述沉孔内。
由于第二侧面设置的是沉孔,所述杆件的两端与第二内撑条连接之后,不会从第二内撑条的另一侧伸出,第二内撑条对杆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防止杆件伸出的部分因外力作用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每个所述第二内撑条的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大小与剪力墙模板内侧的水平钢筋的直径大小相对应。
剪力墙模板内侧设置有水平钢筋,通过第一内撑条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的两端的底部设置的凹陷部,内撑条的凹陷部可以被水平钢筋卡住,保证剪力墙内模安装宽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杆件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
通过设置相互匹配的螺纹,使得所述杆件与第一内撑条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固定好以后,第一内撑条不容易沿杆件的延伸方向滑动,杆件的两端同样不容易从第二内撑条的沉孔中脱出,因为螺纹的存在,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相对杆件的位置要发生变化的话,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就必须顺着螺纹的方向在所述杆件上转动,在将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安装到杆件上时,由于两侧没有阻挡,所以很方便的就能进行转动。而当内撑条单元固定到剪力墙模板的内侧时,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都与剪力墙模板抵紧,几乎无法顺着螺纹的方向在所述杆件上转动,同时也保持了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对剪力墙模板的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中间,所述沉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的中间,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的形状均与所述杆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的位置使得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连接在杆件上时受力更加均匀,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不容易相对杆件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为方形孔,所述杆件的横截面为方形。
方形的通孔以及沉孔使得杆件与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固定后,相互之间无法转动,保证了内撑条单元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所述第二侧面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沉孔,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所述杆件、两个所述第二内撑条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内撑条。
如果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只通过一个杆件进行连接,每个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单独的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杆件进行转动,进而达不到对剪力墙支撑的效果。而通过两个并排的杆件连接的话,单独的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如果发生转动并然会在杆件作用下带动其他的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因为一个单独的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杆件进行转动是非常困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的,这样就能有效的保证每个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对剪力墙的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等间距连接于所述杆件。
等间距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内撑条或者第二内撑条对剪力墙的支撑效果更加均匀,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采用硬质塑料制成,所述杆件采用金属、PVC管或塑料管制成。
硬质塑料制成的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质量轻、强度高、方便生产、容易运输、与杆件的组合拆卸也更加方便。杆件的组要作用是连接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使得一个内撑条单元的第一内撑条以及第二内撑条受力更加均匀,因此杆件需要选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模板所述剪力墙模板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多个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从上到下等间距设置于剪力墙模板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采用可拼装的内撑条和杆件,内撑条尺寸偏差较小、容易运输,保证剪力墙内侧模板安装宽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内撑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撑条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撑条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撑条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撑条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内撑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的使用状态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内撑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具体为:
第一内撑条101、杆件102、通孔103、第二内撑条104、沉孔105、凹陷部106、剪力墙模板107、水平钢筋108;
第一端面201、第一侧面202、第二端面203、第二侧面2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目前现有的剪力墙内侧模板安装内撑条采用水泥预制成品内撑条,使用时与剪力墙身的水平钢筋绑扎固定,用于控制剪力墙内模安装宽度。发明人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此方法所用的水泥预制成品内撑条成型尺寸存在偏差,每个内撑条尺寸大小不一,并要用扎丝与剪力墙身水平钢筋绑扎固定,操作不便。且在内撑条搬运过程中易碎,损耗较大。同时该内撑条无法有效保证剪力墙竖向钢筋间距和受力有效截面尺寸,有时会导致局部竖向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
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剪力墙模板内撑条,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包括多个第一内撑条101以及杆件102,所述多个第一内撑条10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101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107的内侧的两个第一端面201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端面201之间第一侧面202,所述第一侧面202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内撑条101的通孔103,所述杆件102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101的所述通孔103将多个所述第一内撑条101连接。
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还包括第二内撑条104,所述第二内撑条104与所述第一内撑条10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二内撑条104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107的内侧的两个第二端面203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二端面203之间的第二侧面204,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204设置有沉孔105,所述沉孔105设置的位置与所述所述第一内撑条101设置所述通孔103的位置相同,所述杆件10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内撑条104的所述沉孔105内。
由于第二侧面204设置的是沉孔105,所述杆件102的两端与第二内撑条104连接之后,不会从第二内撑条104的另一侧伸出,第二内撑条104对杆件102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防止杆件102伸出的部分因外力作用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103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02的中间,所述沉孔105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204的中间,所述通孔103以及所述沉孔105的形状均与所述杆件10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所述通孔103以及所述沉孔105设置的位置相同,且大小也相同,使得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连接在杆件102上时受力更加均匀,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不容易相对杆件102发生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采用可拼装的内撑条和杆件102,内撑条尺寸偏差较小、容易运输,保证剪力墙内侧模板安装宽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参阅图6-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剪力墙模板内撑条,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通孔103以及所述沉孔105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杆件102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
通过设置相互匹配的螺纹,使得所述杆件102与第一内撑条101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104固定好以后,第一内撑条101不容易沿杆件102的延伸方向滑动,杆件102的两端同样不容易从第二内撑条104的沉孔105中脱出,因为螺纹的存在,所述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相对杆件102的位置要发生变化的话,所述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就必须顺着螺纹的方向在所述杆件102上转动,在将所述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安装到杆件102上时,由于两侧没有阻挡,所以很方便的就能进行转动。而当内撑条单元固定到剪力墙模板107的内侧时,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都与剪力墙模板107抵紧,几乎无法顺着螺纹的方向在所述杆件102上转动,同时也保持了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对剪力墙模板107的支撑。
参阅图8-11,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剪力墙模板内撑条,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101以及每个所述第二内撑条104的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大小与剪力墙模板107内侧的水平钢筋108的直径大小相对应。
剪力墙模板107内侧设置有水平钢筋108,通过第一内撑条101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104的两端的底部设置的凹陷部,内撑条的凹陷部可以被水平钢筋108卡住,保证剪力墙内模安装宽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内撑条101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104等间距连接于所述杆件102。等间距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对剪力墙的支撑效果更加均匀,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内撑条101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104采用硬质塑料制成。
硬质塑料制成的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质量轻、强度高、方便生产、容易运输、与杆件102的组合拆卸也更加方便。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杆件102采用金属、PVC管或塑料管制成。
杆件102的组要作用是连接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使得一个内撑条单元的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受力更加均匀,因此杆件102需要选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
使用时,根据图纸设计中剪力墙的厚度和钢筋间距选择对应大小的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首先将所述杆件102穿过第一内撑条101的通孔103,调整好第一内撑条101之间的位置,在将杆件102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第二内撑条104,将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调整到相同的角度。再将组合好的内撑条单元与剪力墙内侧模板的水平钢筋108固定,水平钢筋108卡在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的凹陷部。按照同样的方式,均匀布置多个内撑条单元,待全部安装完毕后开始封闭剪力墙模板107。
参阅图12-13,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剪力墙模板内撑条,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通孔103以及所述沉孔105为方形孔,所述杆件102的横截面为方形。
方形的通孔103以及沉孔105使得杆件102与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固定后,相互之间无法转动,保证了内撑条单元的结构稳定性。
参阅图14-16,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剪力墙模板内撑条,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202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103,所述第二侧面204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沉孔105,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所述杆件102、两个所述第二内撑条104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内撑条101。
如果第一内撑条101以及第二内撑条104只通过一个杆件102进行连接,每个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单独的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杆件102进行转动,进而达不到对剪力墙支撑的效果。而通过两个并排的杆件102连接的话,单独的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如果发生转动并然会在杆件102作用下带动其他的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因为一个单独的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杆件102进行转动是非常困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的,这样就能有效的保证每个第一内撑条101或者第二内撑条104对剪力墙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采用可拼装的内撑条和杆件,内撑条尺寸偏差较小、容易运输,保证剪力墙内侧模板安装宽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钢筋间距和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10)

1.一种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包括多个第一内撑条以及杆件,所述多个第一内撑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的内侧的两个第一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端面之间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内撑条的通孔,所述杆件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的所述通孔将多个所述第一内撑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还包括第二内撑条,所述第二内撑条与所述第一内撑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二内撑条包括支撑剪力墙模板的内侧的两个第二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侧面,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沉孔,所述沉孔设置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内撑条设置所述通孔的位置相同,所述杆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内撑条的所述沉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每个所述第二内撑条的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大小与剪力墙模板内侧的水平钢筋的直径大小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杆件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中间,所述沉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的中间,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的形状均与所述杆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沉孔为方形孔,所述杆件的横截面为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所述第二侧面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沉孔,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所述杆件、两个所述第二内撑条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内撑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等间距连接于所述杆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撑条以及所述第二内撑条采用硬质塑料制成,所述杆件采用金属、PVC管或塑料管制成。
10.一种剪力墙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模板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多个所述剪力墙模板内撑条从上到下等间距设置于剪力墙模板的内侧。
CN201520512099.3U 2015-07-15 2015-07-15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Active CN204781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12099.3U CN204781968U (zh) 2015-07-15 2015-07-15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12099.3U CN204781968U (zh) 2015-07-15 2015-07-15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81968U true CN204781968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22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12099.3U Active CN204781968U (zh) 2015-07-15 2015-07-15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819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4740A (zh) * 2017-04-21 2017-08-01 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现场自制细石混凝土墙柱内撑条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4740A (zh) * 2017-04-21 2017-08-01 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现场自制细石混凝土墙柱内撑条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81968U (zh)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及剪力墙模板
CN206289959U (zh) 混凝土模板结构以及墙体浇筑设备
CN105155686B (zh) 房屋梁柱型材连接结构及枕木集成房屋
US11155975B2 (en) Concrete foundation form
CN204552143U (zh) 建筑用斜墙支撑装置
CN207130962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结构
CN105220770B (zh) 滑移铰支座以及施工方法
CN208996437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模板
CN102962885B (zh) 一种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
CN105297890A (zh) 屈曲约束支撑与混凝土梁柱角钢锚固连接节点
CN105603891B (zh) 箱涵模板
CN209066590U (zh) 一种预制叠合阳台
CN108442699B (zh) 一种用于浇筑微型地下综合管廊的对拉螺栓
CN203403511U (zh) 一种基于冷弯薄壁型钢的型钢混凝土结构
KR20130106061A (ko) 슬래브 거푸집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CN110453828A (zh) 装配式浇筑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CN105888133A (zh) 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
KR101901240B1 (ko) 건축물용 조립식 거푸집 패널
CN205296583U (zh) 一种新型箱型柱
CN204781920U (zh) 一种建筑用钢塑模板
CN208294062U (zh) 一种混凝土墙体模板及支撑组合结构
CN208668632U (zh) 一种可调预埋件
CN206495143U (zh) 高墩施工模板装置
CN205369903U (zh) 一种建筑结构
CN205777538U (zh) 定型组装式钢筋防护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