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38808U - 隔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隔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38808U
CN204738808U CN201520431597.5U CN201520431597U CN204738808U CN 204738808 U CN204738808 U CN 204738808U CN 201520431597 U CN201520431597 U CN 201520431597U CN 204738808 U CN204738808 U CN 204738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mandrel
support
isolation structure
transdu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315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西恩
陈洪海
李�杰
罗瑜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filed Critical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315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38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38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38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震结构,包括:两端均具有限位部的支架;套装在支架中部的芯轴;左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芯轴的左端和支架左端的限位部之间;右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芯轴的右端和支架右端的限位部之间;和固定套装在芯轴上的换能器组件,且换能器组件的换能器本体与芯轴相绝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结构,在换能器组件和支架两端的限位部之间分别安装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避免了换能器组件在支架轴向上的刚性位移运动;而且,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自身也能减弱或消除因换能器本体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向两侧轴向传播的直达波的强度,起到隔振的作用,最终实现减弱或消除直达波干扰的目的。

Description

隔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设备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隔震结构。
背景技术
换能器是由具有压电效应的压电陶瓷晶体制成。声学测井的发射、接收换能器是发射和接收振动的关键器件,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发射产生振动,将电能按照需要的频率转换为机械振动;二是接收井内液体中的声波,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在测井作业中,声波从发射换能器发射至接收的声射线分布情况,通常有三种:一是通过地层传播的滑行纵波和滑行横波;二是通过泥浆直接传播的泥浆波;三是通过仪器基体传播的直达波。按照它们的传播速度,接收换能器依次得到:直达波、底层的滑行纵波与滑行横波、泥浆波。对于地层评价,需要地层的滑行纵波与滑行横波,而直达波对地层评价具有严重的干扰作用。因此减弱或消除直达波对地层评价的影响,是测井仪器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为解决直达波对测井效果的影响,国内外大多声学测井仪器把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安装于不同的仪器短节,然后在发射换能器短节与接收换能器短节之间,安装隔声体短节。隔声体短节具有特殊的机械结构,能减弱或消除发射换能器产生的直达波的干扰。因此,传统的电缆声学测井仪器自上而下主要包括接收短节、隔声体短节和发射短节。
而随着声学测井技术的发展,声学测井理论的不断延伸,高端声学电缆测井仪器问世,其方法和结构要求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安装在同一仪器短节(相当于本申请中的支架)上,传统隔声体短节的特殊机械结构不能应用于此类仪器短节,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设计新型的换能器隔振结构,来减弱或消除通过仪器基体传播的直达波对测井地层评价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震结构,能够保护换能器组件免受机械损伤,还能够减弱或消除换能器产生的直达波对测井结果的影响。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震结构,包括:两端均具有限位部的支架;套装在所述支架中部的芯轴;左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所述芯轴的左端和所述支架左端的限位部之间;右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所述芯轴的右端和所述支架右端的限位部之间;和固定套装在所述芯轴上的换能器组件,且所述换能器组件的换能器本体与所述芯轴相绝缘。
可选地,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所述右减震组件均包括压簧组和设置于所述压簧组两侧的挡片。
可选地,任一所述压簧组均包括两个压簧。
可选地,任一所述压簧组包含的两个所述压簧均为正顶装或反顶装的两个碟簧。
可选地,所述支架呈筒状,且所述支架左端的外侧壁面上具有轴肩、右端的外侧壁面上固定套装有弹簧挡圈。
可选地,所述换能器组件包括:绝缘的中间环,套装在所述芯轴上;绝缘的左垫片,位于所述中间环的左侧、并套装在所述芯轴上;绝缘的右垫片,位于所述中间环的右侧、并套装在所述芯轴上;和换能器本体,套装在所述中间环上,且其左端压紧左垫片、右端压紧右垫片;其中,所述左垫片、所述中间环和所述右垫片一起固定在所述芯轴上。
可选地,所述芯轴左端的外侧壁面上具有环形的第一凸台、右端的外侧壁面上安装有固定螺母,所述左垫片压紧在所述第一凸台上、所述右垫片压紧在所述固定螺母上。
可选地,所述左垫片和所述第一凸台之间、以及所述右垫片与所述固定螺母之间均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套装在所述中间环上。
可选地,所述中间环、所述左垫片和所述右垫片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和/或聚醚醚酮。
可选地,所述换能器本体包括左本体和右本体,所述中间环中部的外侧壁面上具有第二凸台,所述左本体压紧在所述左垫片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右本体压紧在所述右垫片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结构,换能器组件通过芯轴安装在支架上,并在换能器组件和支架两端的限位部之间分别安装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避免了换能器组件在支架轴向上的刚性位移运动,实现减弱因运动而产生的机械损坏和减弱因运动而产生较大的直达波;而且,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自身也能减弱或消除因换能器本体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向两侧轴向传播的直达波的强度,起到隔振的作用,最终实现减弱或消除直达波干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隔震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支架,11轴肩,12弹簧挡圈,2芯轴,21第一凸台,22固定螺母,23第二凸台,31压簧组,32挡片,41中间环,42左垫片,43右垫片,44左本体,45右本体,46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隔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震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端均具有限位部的支架1;套装在支架1中部的芯轴2;左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芯轴2的左端和支架1左端的限位部之间;右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芯轴2的右端和支架1右端的限位部之间;和固定套装在芯轴2上的换能器组件,且换能器组件的换能器本体与芯轴2相绝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结构,换能器组件通过芯轴安装在支架上,并在换能器组件和支架两端的限位部之间分别安装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避免了换能器组件在支架轴向上的刚性位移运动,实现减弱因运动而产生的机械损坏和减弱因运动而产生较大的直达波;而且,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自身也能减弱或消除因换能器本体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向两侧轴向传播的直达波的强度,起到隔振的作用,最终实现减弱或消除直达波干扰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隔震结构中:
优选地,如图1所示,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均包括压簧组31和设置于压簧组31两侧的挡片32,挡片32用于对压簧组31的两侧进行限位。
具体地,如图1所示,任一压簧组31均包括两个压簧;且任一压簧组31包含的两个压簧均为正顶装或反顶装的两个碟簧。
当然,任一压簧组31也可以包括三个碟簧、四个碟簧等,或者是将碟簧替换成螺旋弹簧等的方式;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但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挡片32上具有通孔,可将任意压簧组的两挡片32通过螺栓锁紧后进行压簧组在支架上的安装,以降低装配难度,在安装完成后再拆除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1呈筒状,且支架1左端的外侧壁面上具有轴肩11、右端的外侧壁面上固定套装有弹簧挡圈12。
当然,两个限位部也可均为弹簧挡圈12等的方式,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但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如图1所示,换能器组件包括:绝缘的中间环41,套装在芯轴2上;绝缘的左垫片42,位于中间环41的左侧、并套装在芯轴2上;绝缘的右垫片43,位于中间环41的右侧、并套装在芯轴2上;和换能器本体,套装在中间环41上,且其左端压紧左垫片42、右端压紧右垫片43;其中,左垫片42、中间环41和右垫片43一起固定在芯轴2上。
此种换能器组件的结构关键就是避免换能器本体与金属的芯轴直接触,确保换能器本体绝缘,同时避免受金属部件的刚性机械接触而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芯轴2左端的外侧壁面上具有环形的第一凸台21、右端的外侧壁面上安装有固定螺母22,左垫片42压紧在第一凸台21上、右垫片43压紧在固定螺母22上。
需注意的是:换能器本体是易损件,安装固定螺母的旋紧扭矩不易过大,避免压碎换能器本体,通常为了避免固定螺母松动,在其螺纹处涂抹螺纹胶。
再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左垫片42和第一凸台21之间、以及右垫片43与固定螺母22之间还均安装有端盖46,端盖46套装在中间环41上。
其中,端盖46为金属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中间环41、左垫片42和右垫片43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或聚醚醚酮。
当然,中间环41、左垫片42和右垫片43的材质也可以是橡胶等,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但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能器本体包括左本体44和右本体45,中间环41中部的外侧壁面上具有第二凸台23,左本体44压紧在左垫片42和第二凸台23之间,右本体45压紧在右垫片43和第二凸台23之间。
其中,左本体44和右本体45分别为发射换能器本体和接收换能器本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结构,换能器组件通过芯轴安装在支架上,并在换能器组件和支架两端的限位部之间分别安装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避免了换能器组件在支架轴向上的刚性位移运动,实现减弱因运动而产生的机械损坏和减弱因运动而产生较大的直达波;而且,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自身也能减弱或消除因换能器本体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向两侧轴向传播的直达波的强度,起到隔振的作用,最终实现减弱或消除直达波干扰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端均具有限位部的支架(1);
套装在所述支架(1)中部的芯轴(2);
左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所述芯轴(2)的左端和所述支架(1)左端的限位部之间;
右减震组件,压紧安装在所述芯轴(2)的右端和所述支架(1)右端的限位部之间;和
固定套装在所述芯轴(2)上的换能器组件,且所述换能器组件的换能器本体与所述芯轴(2)相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所述右减震组件均包括压簧组(31)和设置于所述压簧组(31)两侧的挡片(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压簧组(31)均包括两个压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压簧组(31)包含的两个所述压簧均为正顶装或反顶装的两个碟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呈筒状,且所述支架(1)左端的外侧壁面上具有轴肩(11)、右端的外侧壁面上固定套装有弹簧挡圈(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器组件包括:
绝缘的中间环(41),套装在所述芯轴(2)上;
绝缘的左垫片(42),位于所述中间环(41)的左侧、并套装在所述芯轴(2)上;
绝缘的右垫片(43),位于所述中间环(41)的右侧、并套装在所述芯轴(2)上;和
换能器本体,套装在所述中间环(41)上,且其左端压紧左垫片(42)、右端压紧右垫片(43);
其中,所述左垫片(42)、所述中间环(41)和所述右垫片(43)一起固定在所述芯轴(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2)左端的外侧壁面上具有环形的第一凸台(21)、右端的外侧壁面上安装有固定螺母(22),所述左垫片(42)压紧在所述第一凸台(21)上、所述右垫片(43)压紧在所述固定螺母(2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垫片(42)和所述第一凸台(21)之间、以及所述右垫片(43)与所述固定螺母(22)之间均安装有端盖(46),所述端盖(46)套装在所述中间环(41)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环(41)、所述左垫片(42)和所述右垫片(43)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和/或聚醚醚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器本体包括左本体(44)和右本体(45),所述中间环(41)中部的外侧壁面上具有第二凸台(23),所述左本体(44)压紧在所述左垫片(42)和所述第二凸台(23)之间,所述右本体(45)压紧在所述右垫片(43)和所述第二凸台(23)之间。
CN201520431597.5U 2015-06-19 2015-06-19 隔震结构 Active CN204738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31597.5U CN204738808U (zh) 2015-06-19 2015-06-19 隔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31597.5U CN204738808U (zh) 2015-06-19 2015-06-19 隔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38808U true CN204738808U (zh) 2015-11-04

Family

ID=54420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31597.5U Active CN204738808U (zh) 2015-06-19 2015-06-19 隔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388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3427A (zh) * 2018-04-24 2018-07-31 杭州丰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随钻测井仪芯轴
WO2018153034A1 (zh) * 2017-02-22 2018-08-30 苏州易德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波传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3034A1 (zh) * 2017-02-22 2018-08-30 苏州易德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波传感器
CN108343427A (zh) * 2018-04-24 2018-07-31 杭州丰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随钻测井仪芯轴
CN108343427B (zh) * 2018-04-24 2024-07-09 杭州丰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随钻测井仪芯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288388C1 (ru) Виброизолятор шайбовый сетчатый
US20120247832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downhole components from shock and vibration
CN204738808U (zh) 隔震结构
WO2009055412A3 (en) Drill-string shock absorbers
GB2478479A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deformation of well equipment
CN101769510B (zh) 一种灯具减振器
GB2603677A (en) Vibration isolating coupler for reducing high frequency torsional vibrations in a drill string
CN106795744B (zh) 用于井下工具的减振器
CN106095015A (zh) 一种加固计算机主板的复合减振方法
CN103063384B (zh) 一种改善低频特性的振动冲击复合传感器
US20160297238A1 (en) Vibration and noise damper
CN204985502U (zh) 一种用于传感器安装的支架减振结构
CN102877827B (zh) 一种随钻声波测井的声系模块
CN105275452B (zh) 具有保护随钻测量仪器功能的减振装置
CN102877839B (zh) 一种声波换能器及其测井装置
CN203201546U (zh) 径向减振结构
CN103879035A (zh) 基于复合结构的水声换能器透声保护装置
CN104455138B (zh) 双阻尼耦合减振器
CA2735619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downhole components from shock and vibration
CN203734443U (zh) 一种减振装置
CN203890884U (zh) 弧形轨迹摩擦阻尼器
RU2149253C1 (ru) Амортизатор бурильной колонны
CN112628328A (zh) 一种多桥式结构车辆橡胶减震装置
US11215017B2 (en) Perforating shock protection for sensors
CN103162114A (zh) 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10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after: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

Patentee after: China Offshore Oil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10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