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0610U -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20610U
CN204720610U CN201520380121.3U CN201520380121U CN204720610U CN 204720610 U CN204720610 U CN 204720610U CN 201520380121 U CN201520380121 U CN 201520380121U CN 204720610 U CN204720610 U CN 204720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ower supply
matrix
ground connection
insul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801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易平
翟重阳
张安定
程正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All B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All B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All B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All B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801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20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20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20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所述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一次成型为一排端子;所述上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上电源端子、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所述下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下电源端子、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采用本实用新型,简化结构、降低装配难度、且具有稳定可靠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短小,这样对电子的零组件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连接器行业也首当其冲。新一代USB Type 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对机械性能,电气要求更好,为了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 C连接器的主体结构采用两片式插入组件扣合,再进行二次注塑成型,或者采用两个插入组件直接扣合而成。但是,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由壳体、上插入组件、下插入组件共3个零件构成,装配复杂,成本高。而且采用多个零件装配,造成产品可靠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简化结构、降低装配难度、且具有稳定可靠品质。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所述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一次成型为一排端子;所述上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上电源端子、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所述下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下电源端子、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前端的对接部,后端的焊接部,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
每一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接地基体和自接地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板状的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与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
每一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电源基体和自电源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电源部,所述电源部与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接地端子的焊接部包括水平向后延伸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接地焊接脚以及竖直向下延伸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接地焊接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接地端子的接地基体、每一电源端子的电源基体、每一接地端子的主体部、每一电源端子的主体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加宽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加宽部的宽度为0.50~1.00mm。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加宽部的宽度为0.50~0.80mm。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接地基体和接地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电源基体和电源部为一体成型;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主体部、焊接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主体部、焊接部为一体成型。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所述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上接地基体和自上接地基体向上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上接地部,所述上接地部与上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上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上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所述上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上电源基体和自上电源基体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上电源部,所述上电源部与上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上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上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所述下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下接地基体和自下接地基体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下接地部,所述下接地部与下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下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下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所述下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下电源基体和自下电源基体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下电源部,所述下电源部与下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下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下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为直线型,所述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的主体部高于对接部;所述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为弯折部,所述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低于对接部。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仅由壳体和插入组件两个零件组成,插入组件包括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一次成型为一排端子,简化结构,产品组装简单,方便自动化生产,产品结构可靠,品质稳定。
进一步,由于接地端子包括接地基体和自接地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板状的接地部,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电源基体和自电源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电源部,接地基体和电源基体作为金属屏蔽片使用,故该一排端子既实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的作用,又可以实现金属屏蔽片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一排端子结构,就可以实现现有两排甚至三排结构的功能,大大简化结构。
在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特殊结构的基础上,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为直线型,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的主体部高于对接部;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为弯折部,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低于对接部,即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采用特殊结构的错位设计,避免注塑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便于一次注塑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USB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插入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插入组件的立体结构组合图;
图4是图3所示导电端子的立体结构组合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导电端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组合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7是图4所示的导电端子的侧视图;
图8是图4所示的接地端子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电源端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参见图1至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包括壳体1和插入组件,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导电端子2和绝缘本体3,所述导电端子2和绝缘本体3采用I/M(Insert Molding,一体成型)成型方式制得上述插入组件。
参见图4至7,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上导电端子2A和下导电端子2B,所述上导电端子2A和下导电端子2B一次成型为一排端子,简化结构,产品组装简单,方便自动化生产,产品结构可靠,品质稳定。
所述上导电端子2A包括上接地端子20、上电源端子21、上CC端子22、上D+端子23和上D-端子24,所述下导电端子2B包括下接地端子25、下电源端子26、下CC端子27、下D+端子28和下D-端子29。
需要说明的是,CC端子,D+端子、D-端子的含义分别如下:CC端子(Configuration Channel、检测端子),D+端子(Positive half of the USB 2.0 different pair,正信号端子)、D-端子(Negative half of the USB 2.0 different pair,负信号端子)。上D+端子23、上D-端子24分别与下D-端子29、下D+端子28对应设置。
其中,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前端的对接部,后端的焊接部,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每一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接地基体和自接地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板状的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与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每一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电源基体和自电源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电源部,所述电源部与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接地基体和电源基体作为金属屏蔽片使用,故该一排端子既实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的作用,又可以实现金属屏蔽片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一排端子结构,就可以实现现有两排甚至三排结构的功能,大大简化结构。
具体的,上接地端子20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01,后端的焊接部202,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03;上电源端子21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11,后端的焊接部212,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13;下接地端子25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51,后端的焊接部252,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53;下电源端子26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61,后端的焊接部262,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63。
参见图8,所述上接地端子20的对接部201包括上接地基体201A和自上接地基体201A向上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上接地部201B,所述上接地部201B与上接地基体201A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上接地基体201A设于绝缘本体3的内部,所述上接地部201B露出绝缘本体3,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上接地端子20采用撕破结构。
所述下接地端子25的对接部251包括下接地基体251A和自下接地基体251A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下接地部251B,所述下接地部251B与下接地基体251A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下接地基体251A设于绝缘本体3的内部,所述下接地部251B露出绝缘本体3,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下接地端子25采用撕破结构。
作为接地端子的更佳实施方式,每一接地端子的焊接部包括水平向后延伸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接地焊接脚以及竖直向下延伸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接地焊接脚。具体的,上接地端子20的焊接部202包括水平向后延伸伸出绝缘本体3的第一接地焊接脚202A以及竖直向下延伸伸出绝缘本体3的第二接地焊接脚202B;下接地端子25的焊接部252包括水平向后延伸伸出绝缘本体3的第一接地焊接脚252A以及竖直向下延伸伸出绝缘本体3的第二接地焊接脚252B。本实用新型设有两个不同的接地焊脚,既可以满足本实用新型一排式端子的结构的接地需要,又可以满足现有多排式端子的结构的接地需要,尤其是设有金属屏蔽片的连接器的接地需要。
参见图9,所述上电源端子21的对接部211包括上电源基体211A和自上电源基体211A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上电源部211B,所述上电源部211B与上电源基体211A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上电源基体211A设于绝缘本体3的内部,所述上电源部211B露出绝缘本体3,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上电源端子21采用撕破结构。
所述下电源端子26的对接部261包括下电源基体261A和自下电源基体261A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下电源部261B,所述下电源部261B与下电源基体261A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下电源基体261A设于绝缘本体3的内部,所述下电源部261B露出绝缘本体3,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下电源端子26采用撕破结构。
由于接地端子包括接地基体和自接地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板状的接地部,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电源基体和自电源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电源部,接地基体和电源基体作为金属屏蔽片使用,故该一排端子既实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的作用,又可以实现金属屏蔽片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一排端子结构,就可以实现现有两排甚至三排结构的功能,大大简化结构。
作为接地端子的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接地端子的接地部相对应的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接地端子的接地部通过开口以露出绝缘本体,从而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作为电源端子的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电源端子的电源部相对应的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源端子的电源部通过开口以露出绝缘本体,从而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关于上接地部201B、下接地部251B、上电源部211B、下电源部261B的制作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冲压的剪切工艺即可形成撕破结构,冲压剪切工艺技术成熟,操作简单,可量产。并且,冲压剪切形成的上接地部201B、下接地部251B、上电源部211B、下电源部261B为一大致的板状结构,该结构简单,可实施性高,适合大规模量产,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每一接地端子的接地基体、每一电源端子的电源基体、每一接地端子的主体部、每一电源端子的主体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加宽部。即,上接地端子20的上接地基体201A,下接地端子25的下接地基体251A,上电源端子21的上电源基体211A,下电源端子26的下电源基体261A,上接地端子20的主体部203,下接地端子25的主体部253,上电源端子21的主体部213,下电源端子26的主体部263中的至少一个为加宽部。
优选的,每一接地端子的接地基体、每一电源端子的电源基体、每一接地端子的主体部、每一电源端子的主体部中的均为加宽部。即,上接地端子20的上接地基体201A,下接地端子25的下接地基体251A,上电源端子21的上电源基体211A,下电源端子26的下电源基体261A,上接地端子20的主体部203,下接地端子25的主体部253,上电源端子21的主体部213,下电源端子26的主体部263均为加宽部。
所述加宽部的宽度优选为0.50~1.00mm,若加宽部的宽度小于0.50mm,则难以传输大电流,若加宽部的宽度大于1.00mm,存在短路的风险。更佳的,所述加宽部的宽度为0.50~0.80mm。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采用撕破结构,且接地端子的接地基体、电源端子的电源基体、接地端子的主体部、电源端子的主体部均为加宽部,使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面积更大,可以改善产品通过大电流的可靠性和简易性,有效解决传输大电流时温度过高的问题,从而达到传输高电流的目的。
所述接地基体和接地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电源基体和电源部为一体成型;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主体部、焊接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主体部、焊接部为一体成型,可以简化结构,减少体积,并保证传输高电流时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所述壳体1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结合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结构来对其他端子做出特别的结构设计,具体的,上CC端子22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21,后端的焊接部222,及设在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23;上D+端子23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31,后端的焊接部232,及设在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33;上D-端子24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41,后端的焊接部242,及设在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43。所述下CC端子27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71,后端的焊接部272,及设在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73、下D+端子28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81,后端的焊接部282,及设在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83;下D-端子29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91,后端的焊接部292,及设在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293。
所述上CC端子22、上D+端子23和上D-端子24为直线型,所述下CC端子27、下D+端子28和下D-端子29为弯折型,优选的,所述下CC端子27的主体部273、下D+端子28的主体部283和下D-端子29的主体部293为弯折部。
优选的,所述上CC端子22、上D+端子23和上D-端子24的主体部223、233、243分别高于对接部221、231、241;所述下CC端子27、下D+端子28和下D-端子29的主体部273、283、293分别低于对接部271、281、291。
在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特殊结构的基础上,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为直线型,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的主体部高于对接部;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为弯折部,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低于对接部,即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采用特殊结构的错位设计,避免注塑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便于一次注塑成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仅由壳体和插入组件两个零件组成,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一次成型为一排端子,简化结构,产品组装简单,方便自动化生产,产品结构可靠,品质稳定。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改善产品通过大电流的可靠性和简易性,有效解决传输大电流时温度过高的问题,从而达到传输高电流的目的。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所述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一次成型为一排端子;
所述上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上电源端子、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所述下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下电源端子、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前端的对接部,后端的焊接部,及设在绝缘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
每一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接地基体和自接地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板状的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与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
每一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电源基体和自电源基体向上/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电源部,所述电源部与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接地端子的焊接部包括水平向后延伸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接地焊接脚以及竖直向下延伸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接地焊接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接地端子的接地基体、每一电源端子的电源基体、每一接地端子的主体部、每一电源端子的主体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加宽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宽部的宽度为0.50~1.00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宽部的宽度为0.50~0.80m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基体和接地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电源基体和电源部为一体成型;
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主体部、焊接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主体部、焊接部为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所述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上接地基体和自上接地基体向上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上接地部,所述上接地部与上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上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上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所述上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上电源基体和自上电源基体向上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上电源部,所述上电源部与上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上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上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所述下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下接地基体和自下接地基体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下接地部,所述下接地部与下接地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下接地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下接地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所述下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包括下电源基体和自下电源基体向下凸起形成的板状的下电源部,所述下电源部与下电源基体处于不同平面,所述下电源基体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部,所述下电源部露出绝缘本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US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为直线型,所述上CC端子、上D+端子和上D-端子的主体部高于对接部;
所述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为弯折部,所述下CC端子、下D+端子和下D-端子的主体部低于对接部。
CN201520380121.3U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Active CN204720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80121.3U CN204720610U (zh)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80121.3U CN204720610U (zh)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20610U true CN204720610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19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80121.3U Active CN204720610U (zh)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206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2344A (zh) * 2016-09-12 2016-12-21 深圳市时创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基板兼容多种接口的多层叠加存储盘及其封装工艺
CN110911900A (zh) * 2018-09-18 2020-03-2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2344A (zh) * 2016-09-12 2016-12-21 深圳市时创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基板兼容多种接口的多层叠加存储盘及其封装工艺
CN106252344B (zh) * 2016-09-12 2019-01-04 深圳市时创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基板兼容多种接口的多层叠加存储盘及其封装工艺
CN110911900A (zh) * 2018-09-18 2020-03-2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2696A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4243350U (zh) 电连接器
CN105406241B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
CN105006668A (zh) 一种可传输大电流的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4118317U (zh) 具有侧弹片的usb 3.1 插座连接器
CN104882705A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104810657B (zh) 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
CN105024197A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3800319U (zh) 改良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203850558U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204030144U (zh) 设有定位孔的高速usb3.1插座连接器
CN204720610U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4885681U (zh) 一种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204885554U (zh) 一种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204720620U (zh) 一种可传输大电流的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4720619U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4030143U (zh) 屏蔽效果好的usb3.1电连接器
CN205355368U (zh) USB Type-C连接器
CN206340812U (zh) 便于生产组装Type‑C连接器
CN202004185U (zh) 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CN204067688U (zh) 误差小的usb 3.1电连接器
CN204720625U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1805053U (zh) 连接器端子
CN204118326U (zh) 结构稳定的usb 3.1 插座连接器
CN204243319U (zh) 迷你型公头外壳及其可以正反插的迷你型公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