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93576U - 取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93576U
CN204693576U CN201520416877.9U CN201520416877U CN204693576U CN 204693576 U CN204693576 U CN 204693576U CN 201520416877 U CN201520416877 U CN 201520416877U CN 204693576 U CN204693576 U CN 204693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installation
heater element
drive circuit
fa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168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闵畅
李博林
徐思远
李锦�
沈新明
屈瑞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4168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93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93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9357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装置,属于生活用品领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发热元件以及驱动电路,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设置有多个通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装置使得所述发热元件在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工作,把其周围的空气加热,又通过所述风扇吹动所述发热元件周围被加热的空气,是所述被加热的空气通过所述外壳的通孔均匀的飘散到外部,从而给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进行均匀的加热,从而改善现有的取暖器在工作过程中散热较为不均匀,易造成使用者身体不适的问题。

Description

取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寒冷的环境,人们通常会采用取暖器来提升所处环境的温度。而现有的取暖器有多种,但通常都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可以广泛的用于主宅、办公室、宾馆以及医院等场所。而现有的取暖器在工作过程中散热较为不均匀,易造成使用者身体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暖装置,以改善现有的取暖器在工作过程中散热较为不均匀,易造成使用者身体不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取暖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用于加热空气的发热元件以及驱动电路,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用于把所述发热元件加热的空气吹出的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元件有多个,且每个所述发热元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发热元件用于在所述取暖装置的内部加热所述发热元件周围空气的温度,以便于所述风扇把所述加热的空气吹出到取暖装置外部,以起到对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加热取暖的功效。而当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较大时,则需要所述取暖装置能够较快的进行取暖加热。而当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为多个时,所述取暖装置有较大的发热功率,以便于能够对较大的空间进行快速的加热,以提高工作效率。
当多个所述发热元件同时工作时,其所消耗的电能高于单个发热元件工作所消耗的电能,则当多个所述发热元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时,则能够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的加热需求来决定开启所述发热元件的数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有多个,每个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相邻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置有隔板,每个发热元件分别对应有一个风扇。当风扇在工作时,其旋转轴所对应的区域风力较小,则使得内部多个发热元件周围的空气不能够均匀受力,则会造成所述取暖装置的内部被加热的空气不能均匀的飘散到外部。而当在所述取暖装置内部设置多个风扇,且每个发热元件对应一个风扇后,可以使得每个发热元件周围被加热的空气能够受到相同的风力,从而使被加热的空气能够均匀的飘散到外部,以提升加热效率。
而当设置多个风扇后,相邻风扇之间的风力会互相影响,从而在所述取暖装置的内部形乱流,导致部分被加热的空气无法飘散到外部。则当在相邻的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置隔板后,使得发热元件 周围的空气主要收到该发热元件对应的风扇的风力影响,从而减小了相邻风扇之间的风力影响,提升了所述取暖装置的工作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发热元件为电热丝。电热丝具有使用温度高,使用寿命长、表面负荷高、抗氧化性能好、电阻率高以及价格便宜等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电热丝延轴线呈螺旋状。当电热丝为一根直线时,其所能加热的区域以及其发热功率有限,工作效率不高。而当延所述电热丝的轴向螺旋设置后,其所能加热的区域以及加热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从而极大的提升了电热丝的工作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用于把市电交流转换为直流的整流器、用于控制驱动电路通电与断电的电源开关、用于保护驱动电路的保护电阻;所述整流器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以及所述保护电阻电连接,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和所述保护电阻电连接,所述电热丝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以及所述保护电阻电连接。其中,所述整流器用于把市电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电源开关用于控制整个驱动电路的通电与断电。所述保护电阻用于保护所述驱动电路的用电安全,当驱动电路的负责工作功率高于安全值时,所述保护电阻会自动断开,从而使驱动电路断电。
进一步地,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电源开关之间还电连接有用于调节电热丝发热功率的调温电位器以及热源开关,所述热源开关与所述调温电位器串接。所述热源开关用于保护电热丝负载电路的用电安全,当所述电源开关闭合后,需要再闭合所述热源开关,所述电热丝才会开始发热。而所述调温电位器则用于调节所述电热丝的发 热功率,以便于使用者根据所述取暖装置所放置的环境把所述电热丝调节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已达到节省能源,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源开关之间还串接有用于调节封杀功率的风力调节电位器。风力调节电位器用于调节所述风扇的风力,提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取暖装置内部被加热的空气飘散到取暖装置外部的速率,从而提升了所述取暖装置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地,所述取暖装置还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外壳活动连接。当设置支架后,所述取暖装置可以在所述支架的支撑下调节高度,以便于所述取暖装置在空间的不同高度进行加热。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形状匹配、位置对应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通过在所述外壳设置多个通孔,在所述外壳的的内部设置发热元件、风扇以及驱动电路,并且使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的方式,使得所述发热元件在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工作,把其周围的空气加热,又通过所述风扇吹动所述发热元件周围被加热的空气,是所述被加热的空气通过所述外壳的通孔均匀的飘散到外部,从而给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进行均匀的加热,从而改善现有的取暖器在工作过程中散热较为不均匀,易造成使用者身体不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的外壳的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中发热元件与风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中风扇的结构;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中发热元件与隔板的位置示意关系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中发热元件与隔板的位置示意关系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中支架的结构(未展开);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中第一支撑板的结构;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中第二支撑板的结构;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展开);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外壳的连接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外壳101,通孔102,电热丝103,风扇104,隔板105;
第一支撑板201,第二支撑板202,缺口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暖装置,包括外壳101,所述外壳101内部设置有发热元件以及驱动电路,所述发热元件用于加热其周围的空气,所述驱动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发热元件的掉电和上电,则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101内还设置有风扇104,所述风扇104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101设置有多个通孔102。所述风扇104用于提供风力吹动所述发热元件周围被加热的空气,使所述被加热的空气从所述通孔102均匀的飘散到外部,以均匀加热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壳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为圆柱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批量生产,所述外壳的形状为长方体。而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长方体外壳的顶部。
所述发热元件用于在所述取暖装置的内部加热所述发热元件周围空气的温度,以便于所述风扇104把所述加热的空气吹出到取暖装置外部,以起到对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加热取暖的功效。而当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较大时,则需要所述取暖装置能够较快的进行取暖加热。则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发热元件有多个,且每个所述发热元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当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为多个时,所述取暖装置有较大的发热功率,以便于能够对较大的空间进行快速的加热,以提高工作效率。
当多个所述发热元件同时工作时,其所消耗的电能高于单个发热元件工作所消耗的电能,则当多个所述发热元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时,则能够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的加热需求来决定开启所述发热元件的数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当风扇104在工作时,其旋转轴所对应的区域的风力比风扇页对应区域的风力较小,则使得内部多个发热元件周围的空气不能够均匀受力,则会造成所述取暖装置的内部被加热的空气不能均匀的飘散到外部。则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较佳的,如图3-5所示,所述风扇104有多个,每个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相邻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置有隔板105,每个发热元件分别对应有一个风扇104。当在所述取暖装置内部设置多个风扇104时,且每个发热元件对应一个风扇104,可以使得每个发热元件周围被加热的空气能够受到相同的风力,从而使被加热的空气能够均匀的飘散到外部,以提升加热效率。
而当设置多个风扇104后,相邻风扇104之间的风力会互相影响,从而在所述取暖装置的内部形乱流,导致部分被加热的空气无法飘散到外部。则当在相邻的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置隔板105后,使得发热元件周围的空气主要受到该发热元件对应的风扇104的风力影响,从而减小了相邻风扇104之间的风力影响,提升了所述取暖装置的工作效率。
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热元件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电热管,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较佳的,所述发热元件为电热丝103。电热丝具有使用温度高,使用寿命长、表面负荷高、抗氧化性能好、电阻率高以及价格便宜等特点。
而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所述取暖装置的工作效率,较佳的,所述电热丝103延轴线呈螺旋状。当电热丝为一根直线时,其所能加热的区域以及其发热功率有限,工作效率不高。而当延所述电热丝103的轴向螺旋设置后,其所能加热的区域以及加热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从而极大的提升了电热丝的工作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整流器T1、电源开关K1、保护电阻R1;所述整流器T1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K1以及所述保护电阻R1电连接,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K1和所述保护电阻R1电连接,所述电热丝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K1以及所述保护电阻R1电连接。其中,所述整流器T1用于把市电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电源开关K1用于控制整个驱动电路的通电与断电。所述保护电阻R1用于保护所述驱动电路的用电安 全,当驱动电路的负责工作功率高于安全值时,所述保护电阻R1会自动断开,从而使驱动电路断电。
而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所述取暖装置的工作效率以及可调节性,较佳的,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电源开关K1之间还电连接有用于调节电热丝发热功率的调温电位器R2以及热源开关K2,所述热源开关K2与所述调温电位器R2串接。所述热源开关K2用于保护电热丝负载电路的用电安全,当所述电源开关K1闭合后,需要再闭合所述热源开关K2,所述电热丝才会开始发热。而所述调温电位器R2则用于调节所述电热丝的发热功率,以便于使用者根据所述取暖装置所放置的环境把所述电热丝调节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已达到节省能源,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源开关K1之间还串接有用于调节风扇功率的风力调节电位器R3。风力调节电位器R3用于调节所述风扇的风力,提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取暖装置内部被加热的空气飘散到取暖装置外部的速率,从而提升了所述取暖装置的可操作性。
而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便于所述取暖装置能够高效的对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的不同高度位置进行加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6-10所示,所述取暖装置还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外壳101活动连接。当设置支架后,所述取暖装置可以在所述支架的支撑下调节高度,以便于所述取暖装置在空间的不同高度进行加热。例如,可以通过支架支撑所述取暖装置的外壳,以便于对高处的衣物进行加热。
而所述支架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所述支架可以采用可伸缩的支撑腿实现,或者采用伸缩杆来实现,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起到便于使用者操作,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201以及第二支撑板202,所述第一支撑板20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0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1形状匹配、位置对应的缺口203。当不需要使用所述支架时,可以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板201卡入到所述第二支撑板202的缺口203处,从而节约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通过在所述外壳设置多个通孔,在所述外壳的的内部设置发热元件、风扇以及驱动电路,并且使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的方式,使得所述发热元件在所述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工作,把其周围的空气加热,又通过所述风扇吹动所述发热元件周围被加热的空气,是所述被加热的空气通过所述外壳的通孔均匀的飘散到外部,从而给放置所述取暖装置的空间进行均匀的加热,从而改善现有的取暖器在工作过程中散热较为不均匀,易造成使用者身体不适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用于加热空气的发热元件以及驱动电路,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用于把所述发热元件加热的空气吹出的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所述外壳设置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有多个,且每个所述发热元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有多个,每个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相邻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置有隔板,每个发热元件分别对应有一个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电热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延轴线呈螺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用于把市电交流转换为直流的整流器、用于控制驱动电路通电与断电的电源开关、用于保护驱动电路的保护电阻;所述整流器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以及所述保护电阻电连接,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和所述保护电阻电连接,所述电热丝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以及所述保护电阻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电源开关之间还电连接有用于调节电热丝发热功率的调温电位器以及热源开关,所述热源开关与所述调温电位器串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源开关之间还串接有用于调节风扇功率的风力调节电位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装置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外壳的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外壳活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形状匹配、位置对应的缺口。
CN201520416877.9U 2015-06-11 2015-06-11 取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93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6877.9U CN204693576U (zh) 2015-06-11 2015-06-11 取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6877.9U CN204693576U (zh) 2015-06-11 2015-06-11 取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93576U true CN204693576U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33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1687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93576U (zh) 2015-06-11 2015-06-11 取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935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4456A (zh) * 2015-06-11 2015-08-26 闵畅 取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4456A (zh) * 2015-06-11 2015-08-26 闵畅 取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35063U (zh) 电热水器
CN204693576U (zh) 取暖装置
CN201813084U (zh) 户外一体化机柜
CN215724139U (zh) 一种叶片发热的贯流风鼓
KR20160094121A (ko) 열량 가변형 인덕션 온풍기
CN207912301U (zh) 一种快速降温的电吹风
CN104864456A (zh) 取暖装置
CN202520581U (zh) 一种一体化多用暖风机风扇
CN206931030U (zh) 一种可自动控温的笔记本散热器
CN104481906A (zh) 一种可智能选择电压的散热风扇控制电路及计算机
KR101064408B1 (ko) 인덕션 가열 방식의 전기 온풍기
CN204289023U (zh) 一种应用于干式变压器的散热装置
CN201212732Y (zh) 蜂窝式多功能电加热器
CN207422658U (zh) 暖风机
CN206895086U (zh) 加热装置
CN201527094U (zh) 暖风机
CN205403142U (zh) 一种物联网暖风机
CN201637098U (zh) 一种配有ptc发热元件的热风炉
CN201550295U (zh) 一种电加热器快速升温装置
CN204787073U (zh) 一种空调持续使用节电器
CN209447648U (zh) 箱变监控装置
CN213880704U (zh) 低温环境下电控柜内电子元件保护性加热装置
CN204497619U (zh) 一种动力柜
CN103868234A (zh) 电空气加热器
CN202326303U (zh) 一体式取暖电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