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90805U -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90805U
CN204690805U CN201520376378.1U CN201520376378U CN204690805U CN 204690805 U CN204690805 U CN 204690805U CN 201520376378 U CN201520376378 U CN 201520376378U CN 204690805 U CN204690805 U CN 204690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 tunnel
uplift pile
cushion cap
beam type
continuou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763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明清
龚彦峰
鲁志鹏
何应道
孙峰
龙凡
蒋喆
梁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763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90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90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90805U/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94756 priority patent/WO201619232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包括沿盾构隧道纵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承台,所有所述承台均横向设置在所述盾构隧道的上方,每个所述承台的下方分别设有用于固定的抗拔桩,所述承台下表面与所述盾构隧道的顶部上表面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承台、所述抗拔桩和所述盾构隧道连成一体的地层加固层。适用于盾构隧道。

Description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盾构隧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背景技术
盾构隧道抗浮设计是盾构隧道的重要设计部分,直接影响隧道的线路设计和建设规模的确定,盾构隧道抗浮设计即是满足盾构隧道抗浮力大于上浮力,并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的要求。具体地,盾构隧道抗浮设计需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其公式如下:
G k F w ≥ K w
式中:Gk——隧道抗浮力,由隧道自重、压重或其它措施提供的抗浮力组成;
Fw——隧道浮力作用值;
Kw——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按最不利情况验算,当不计地层侧摩阻力时取1.05;当计及地层侧摩阻力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用1.10~1.15。
在实际施工时,盾构隧道施工期内部结构尚未完成,只有管片衬砌结构,盾构推进施工中的管片上浮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当抗浮力不够时,施工期的盾构抗浮一般是采取临时措施,通过隧道内部或地面的临时压重等措施解决隧道的抗浮问题。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全部完成后,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隧道的上浮力也是变化的,当隧道的局部覆土较浅时,会导致隧道不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引起盾构隧道覆土较浅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受建设条件限制,如盾构隧道穿越道路、水沟等情况;
(2)隧道穿越如长江等河道,为防洪需要,要求盾构工作井与堤防留有足够的距离;
(3)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每延米造价低于明挖深基坑,为节省工程投资延长盾构隧道长度。
针对盾构隧道浅覆土的情况,为了满足盾构隧道长期运营过程中的抗浮稳定性安全要求,需要采取其它辅助抗浮措施。目前,较为常用的抗浮措施有:
(1)地面堆载压重,该抗浮措施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受地面条件限制一般难以实现;
(2)利用盾构隧道内的无用空间填充混凝土或其它配重材料,增加隧道自重,但由于盾构隧道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隧道内增加的配重也不一定能完全克服上浮力的增加,某些情况下仍无法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要求;
(3)在整个盾构隧道的上方加设门式框架结构,增加隧道压重,该抗浮措施的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
(4)盾构隧道内部结构上开孔,设置小型抗拔桩或抗浮锚杆,并安装防水装置,该抗浮措施能够增加的抗浮力较小,不能完全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要求。
因此,现有的几种抗浮措施在实际施工时均存在各自的问题,无法满足实际施工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完全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且成本低的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包括沿盾构隧道纵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承台,所有所述承台均横向设置在所述盾构隧道的上方,每个所述承台的下方分别设有用于固定的抗拔桩,所述承台下表面与所述盾构隧道的顶部上表面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承台、所述抗拔桩和所述盾构隧道连成一体的地层加固层。通过沿盾构隧道纵向每隔一定距离布置承台和抗拔桩,并对承台底面至盾构隧道拱部的高压缩性地层进行加固(即地层加固层),使得盾构隧道、地层加固层、抗拔桩和承台共同形成连续梁式的整体抗浮结构,这样,承台之间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在上浮力作用下允许一定的向上变形,从而充分利用了盾构隧道本身的纵向抗弯、抗剪能力,再加上承台和抗拔桩本身的抗浮能力,使得本抗浮结构很容易地就能满足盾构隧道的抗浮稳定性要求;并且,由于加设地层加固层本身自重也较大,所以加设地层加固层还能起到一定的抗浮作用;同时,由于本抗浮结构是沿盾构隧道分段设置承台和抗拔桩,所以本抗浮措施的工程量大为降低,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承台和抗拔桩设置的位置还可结合地面条件确定,进而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上述方案中,相邻两所述承台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间距D为20~40m。
在上述方案中,所有所述承台中距离所述盾构隧道端头处的工作井或站台最近的一个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工作井或站台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也为D。
在上述方案中,所有所述承台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盾构隧道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通过将承台的横向中心线设计成与盾构隧道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这样,承台与盾构隧道之间能更好、更直接地发生力的传递,从而能更直接、更好的发挥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盾构隧道为双向隧道,同一所述承台的下方分别设有三组所述抗拔桩,三组所述抗拔桩分别布置在所述双向隧道的两侧和中间,每组所述抗拔桩中抗拔桩的数量为2,每组所述抗拔桩中抗拔桩也沿所述盾构隧道纵向间隔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地层加固层上表面与所述承台下表面之间设有用于找平的垫层。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抗拔桩与所述盾构隧道之间的距离d为1~2m。通过将抗拔桩与盾构隧道之间的距离d设计在1~2m之间,以尽量使抗拔桩靠近盾构隧道,这样,能减小承台和地层加固层的尺寸,从而更进一步地减小施工量。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抗拔桩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所述承台中。通过将抗拔桩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承台中,这样抗拔桩能与承台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本结构的强度,也有利于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抗拔桩下部的直径大于上部的直径。通过将抗拔桩下部的直径设计成比上部的直径大,这样能提高抗拔桩的固定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地层加固层的强度为1~2MPa。通过将地层加固层的强度设计在1~2MPa,使地层加固层不易变形,这样,能控制盾构隧道的上浮变形量,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抗拔桩为旋喷桩或搅拌桩。通过选用旋喷桩或搅拌桩,这样能提高抗拔桩的强度,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沿盾构隧道纵向每隔一定距离布置承台和抗拔桩,并对承台底面至盾构隧道拱部的高压缩性地层进行加固(即地层加固层),使得盾构隧道、地层加固层、抗拔桩和承台共同形成连续梁式的整体抗浮结构,这样,承台之间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在上浮力作用下允许一定的向上变形,从而充分利用了盾构隧道本身的纵向抗弯、抗剪能力,再加上承台和抗拔桩本身的抗浮能力,使得本抗浮结构很容易地就能满足盾构隧道的抗浮稳定性要求;
2、由于加设地层加固层本身自重也较大,所以加设地层加固层还能起到一定的抗浮作用;
3、由于本抗浮结构是沿盾构隧道分段设置承台和抗拔桩,所以本抗浮措施的工程量大为降低,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4、通过将地层加固层的强度设计在1~2MPa,使地层加固层不易变形,这样,能控制盾构隧道的上浮变形量,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5、通过将承台的横向中心线设计成与盾构隧道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这样,承台与盾构隧道之间能更好、更直接地发生力的传递,从而能更直接、更好的发挥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6、通过将抗拔桩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承台中,这样抗拔桩能与承台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本结构的强度,也有利于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7、通过将抗拔桩下部的直径设计成比上部的直径大,这样能提高抗拔桩的固定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8、通过将抗拔桩与盾构隧道之间的距离d设计在1~2m之间,以尽量使抗拔桩靠近盾构隧道,这样,能减小承台和地层加固层的尺寸,从而更进一步地减小施工量;
9、承台和抗拔桩设置的位置还可结合地面条件确定,进而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0、通过选用旋喷桩或搅拌桩,这样能提高抗拔桩的强度,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对比,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在于:能完全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结构简单、造价低且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小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工作井或站台1,盾构隧道2,承台3,抗拔桩4,地层加固层5,垫层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包括沿盾构隧道2纵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承台3,所有所述承台3均横向设置在所述盾构隧道2的上方,且所有所述承台3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盾构隧道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每个所述承台3的下方分别设有若干组用于固定的抗拔桩4,同一所述承台3下方的抗拔桩4的组数为所述盾构隧道2的总数加1,同一所述承台3下方的所有组抗拔桩4分别对应布置在所述盾构隧道2的两侧,且相邻两所述盾构隧道2共用一组抗拔桩4,每组抗拔桩4中抗拔桩4的数量至少为1,且每组抗拔桩4中的抗拔桩4也沿所述盾构隧道2纵向间隔布置,所述抗拔桩4与所述盾构隧道2之间的距离d为1~2m;所述抗拔桩4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所述承台3中,所述抗拔桩4下部的直径大于上部的直径;所述承台3下表面与所述盾构隧道2的顶部上表面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承台3、所述抗拔桩4和所述盾构隧道2连成一体的地层加固层5,所述地层加固层5的强度为1~2MPa。
通过沿盾构隧道2纵向每隔一定距离布置承台3和抗拔桩4,并对承台3底面至盾构隧道2拱部的高压缩性地层进行加固(即地层加固层5),使得盾构隧道2、地层加固层5、抗拔桩4和承台3共同形成连续梁式的整体抗浮结构,这样,承台3之间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在上浮力作用下允许一定的向上变形,从而充分利用了盾构隧道2本身的纵向抗弯、抗剪能力,再加上承台3和抗拔桩4本身的抗浮能力,使得本抗浮结构很容易地就能满足盾构隧道的抗浮稳定性要求;另外,由于加设地层加固层5本身自重也较大,所以加设地层加固层5还能起到一定的抗浮作用;同时,由于本抗浮结构是沿盾构隧道3分段设置承台3和抗拔桩4,所以本抗浮措施的工程量大为降低,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并且,通过将地层加固层5的强度设计在1~2MPa,使地层加固层5不易变形,这样,能控制盾构隧道2的上浮变形量,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而且,通过将承台3的横向中心线设计成与盾构隧道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这样,承台3与盾构隧道2之间能更好、更直接地发生力的传递,从而能更直接、更好的发挥本结构的抗浮能力;再且,通过将抗拔桩4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承台3中,这样抗拔桩4能与承台3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本结构的强度,也有利于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接着,通过将抗拔桩4下部的直径设计成比上部的直径大,这样能提高抗拔桩4的固定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再接着,通过将抗拔桩4与盾构隧道2之间的距离d设计在1~2m之间,以尽量使抗拔桩4靠近盾构隧道2,这样,能减小承台3和地层加固层5的尺寸,从而更进一步地减小施工量;最后,承台3和抗拔桩4设置的位置还可结合地面条件确定,进而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邻两所述承台3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间距D为20~40m。所有所述承台3中距离所述盾构隧道2端头处的工作井或站台1最近的一个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工作井或站台1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也为D。该间距D需要根据计算并结合地面施工条件确定,具体如下:
首先,扣除抗浮力后计算得出盾构隧道2纵向的剩余上浮力;然后,建立盾构隧道2纵向等效刚度连续梁模型,将承台3、抗拔桩4和地层加固层5形成的连续梁支点模拟成拉压弹簧,该拉压弹簧的刚度可按地层加固层5的弹性模量取值(地层加固层5的弹性模量可取其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的100~150倍);最后,通过调整承台3的间距对计算模型进行试算,直至隧道结构、承台3和地层加固层5的变形和受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即满足盾构隧道管片衬砌张开量不超过8mm、环间错位不超过15mm、螺栓的抗剪和抗拉强度未超过设计值、衬砌结构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即可。另外,承台3应尽量垂直于盾构隧道2的中心线,抗拔桩4应尽量靠近盾构隧道2,其净距不小于1m。
上述盾构隧道2为双向隧道,同一所述承台3的下方分别设有三组所述抗拔桩4,三组所述抗拔桩4分别布置在所述双向隧道的两侧和中间,每组所述抗拔桩4中抗拔桩4的数量为2。每组所述抗拔桩4中的抗拔桩4也沿所述盾构隧道2纵向间隔布置。所述地层加固层5上表面与所述承台3下表面之间设有用于找平的垫层6。所述抗拔桩4为旋喷桩或搅拌桩。通过选用旋喷桩或搅拌桩,这样能提高抗拔桩4的强度,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过程如下:
(1)在盾构隧道2掘进至承台3和抗拔桩4设置区域之前,先施工抗拨桩4,并完成承台底地层加固施工(即地层加固层5的施工);
(2)开挖基坑,浇筑垫层6,施工承台3,并将抗拨桩4内的钢筋锚入承台3中,所述钢筋锚入长度满足构造要求;
(3)盾构隧道2掘进通过承台3和抗拔桩4,拼装盾构隧道2的隧道管片;
(4)盾构隧道2掘进过程中或者贯通后,施工内部结构。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求如下:
(1)承台3和抗拨桩4的尺寸、布置方式应根据地质、水文条件和盾构隧道2结构设计进行验算,保证隧道结构抗浮稳定性要求,且结构的变形和受力在允许值内;
(2)承台3和抗拨桩4的布置应在地面具有施工条件,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3)适用的盾构隧道2直径不限。
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沿盾构隧道2纵向每隔一定距离布置承台3和抗拔桩4,并对承台3底面至盾构隧道2拱部的高压缩性地层进行加固(即地层加固层5),使得盾构隧道2、地层加固层5、抗拔桩4和承台3共同形成连续梁式的整体抗浮结构,这样,承台3之间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在上浮力作用下允许一定的向上变形,从而充分利用了盾构隧道2本身的纵向抗弯、抗剪能力,再加上承台3和抗拔桩4本身的抗浮能力,使得本抗浮结构很容易地就能满足盾构隧道的抗浮稳定性要求;另外,由于加设地层加固层5本身自重也较大,所以加设地层加固层5还能起到一定的抗浮作用;同时,由于本抗浮结构是沿盾构隧道3分段设置承台3和抗拔桩4,所以本抗浮措施的工程量大为降低,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并且,通过将地层加固层5的强度设计在1~2MPa,使地层加固层5不易变形,这样,能控制盾构隧道2的上浮变形量,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而且,通过将承台3的横向中心线设计成与盾构隧道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这样,承台3与盾构隧道2之间能更好、更直接地发生力的传递,从而能更直接、更好的发挥本结构的抗浮能力;再且,通过将抗拔桩4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承台3中,这样抗拔桩4能与承台3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本结构的强度,也有利于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接着,通过将抗拔桩4下部的直径设计成比上部的直径大,这样能提高抗拔桩4的固定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本结构的抗浮能力;再接着,通过将抗拔桩4与盾构隧道2之间的距离d设计在1~2m之间,以尽量使抗拔桩4靠近盾构隧道2,这样,能减小承台3和地层加固层5的尺寸,从而更进一步地减小施工量;又接着,承台3和抗拔桩4设置的位置还可结合地面条件确定,进而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选用旋喷桩或搅拌桩,这样能提高抗拔桩4的强度,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本结构的抗浮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盾构隧道(2)纵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承台(3),所有所述承台(3)均横向设置在所述盾构隧道(2)的上方,每个所述承台(3)的下方分别设有用于固定的抗拔桩(4),所述承台(3)下表面与所述盾构隧道(2)的顶部上表面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承台(3)、所述抗拔桩(4)和所述盾构隧道(2)连成一体的地层加固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承台(3)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间距D为20~40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承台(3)中距离所述盾构隧道(2)端头处的工作井或站台(1)最近的一个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工作井或站台(1)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也为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承台(3)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盾构隧道(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盾构隧道(2)为双向隧道,同一所述承台(3)的下方分别设有三组所述抗拔桩(4),三组所述抗拔桩(4)分别布置在所述双向隧道的两侧和中间,每组所述抗拔桩(4)中抗拔桩(4)的数量为2,每组所述抗拔桩(4)中抗拔桩(4)也沿所述盾构隧道(2)纵向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层加固层(5)上表面与所述承台(3)下表面之间设有用于找平的垫层(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4)与所述盾构隧道(2)之间的距离d为1~2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4)顶端内的钢筋锚入所述承台(3)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4)下部的直径大于上部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层加固层(5)的强度为1~2MPa。
CN201520376378.1U 2015-06-03 2015-06-03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Active CN204690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76378.1U CN204690805U (zh) 2015-06-03 2015-06-03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PCT/CN2015/094756 WO2016192320A1 (zh) 2015-06-03 2015-11-17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76378.1U CN204690805U (zh) 2015-06-03 2015-06-03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90805U true CN204690805U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31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76378.1U Active CN204690805U (zh) 2015-06-03 2015-06-03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9080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122A (zh) * 2015-06-03 2015-09-09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N105240018A (zh) * 2015-10-30 2016-01-13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竖井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5804758A (zh) * 2016-04-22 2016-07-27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浅覆土大断面小间距的矩形顶管上跨地铁隧道施工方法
WO2016192320A1 (zh) * 2015-06-03 2016-12-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122A (zh) * 2015-06-03 2015-09-09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WO2016192320A1 (zh) * 2015-06-03 2016-12-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N105240018A (zh) * 2015-10-30 2016-01-13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竖井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5240018B (zh) * 2015-10-30 2018-09-18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竖井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5804758A (zh) * 2016-04-22 2016-07-27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浅覆土大断面小间距的矩形顶管上跨地铁隧道施工方法
CN105804758B (zh) * 2016-04-22 2018-02-16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浅覆土大断面小间距的矩形顶管上跨地铁隧道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92320A1 (zh)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N106677189B (zh) 一种斜桩墙支承式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4690805U (zh)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N108193642B (zh) 一种驳岸加固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CN105862930B (zh) 一种对新建地下工程下方既有隧道的保护结构
CN110004973B (zh) 一种防山体滑坡保护挡土墙
CN104895122A (zh) 一种盾构隧道连续梁式抗浮结构
CN106120662B (zh) 一种局部高模量堆石面板坝
CN106087742A (zh) 一种悬索桥墩台式预应力锚碇
CN202809501U (zh) 一种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涵洞加筋减载结构
CN210341949U (zh) 一种防滑坡功能的坡地防护结构
CN106638674B (zh) 一种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带锚杆挡土墙及设计方法
CN107165173A (zh) 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2787272U (zh) 竖向挡土结构上配有预应力筋的基坑围护结构
CN212129160U (zh) 一种桩顶斜拉基坑支护结构
CN204456180U (zh) 折板桩挡土墙
CN108589738A (zh) 半重力坝式基坑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298107U (zh) 微型桩框架式管道抗震防护结构
CN208379606U (zh) 半重力坝式基坑围护结构
CN212248256U (zh) 前墙后桩联合支护的梁式连接结构
CN201232189Y (zh) 加墩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
CN212454457U (zh) 水工隧洞在极小围岩厚度情况下上跨铁路隧道的结构
CN210013239U (zh) 一种防山体滑坡保护挡土墙
CN208201886U (zh) 一种基坑复合桩墙的支护结构
CN102733354B (zh) 桩-墙复合抗滑支挡治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