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83903U -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83903U
CN204683903U CN201520140685.XU CN201520140685U CN204683903U CN 204683903 U CN204683903 U CN 204683903U CN 201520140685 U CN201520140685 U CN 201520140685U CN 204683903 U CN204683903 U CN 204683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output end
converting unit
circui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406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1406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83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83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8390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肤听声装置。该皮肤听声装置包括麦克风、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脉冲输出端、电源、开关和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脉冲输出端包括正、负电极,脉冲输出端的至少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串接,电源为第一转换单元供电,麦克风、第一转换单元和脉冲输出端依次串接,电源、开关和振动摩擦单元依次串接,脉冲输出端的电极在使用时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利用皮肤导电作用将声波电脉冲信号转换为神经生物脉冲信号,利用摩擦作用将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振幅放大,明显区别于其他皮肤传导方式听声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听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医学领域中,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生于外耳道、中耳的传导声音部分的耳聋是传导性耳聋;发生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感音和神经部分的耳聋是感音性耳聋;在传导部分和感觉神经部分都有异常的耳聋是混合性聋。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耳聋患者根据其病因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或者通过佩戴助听器,植入植入式听觉装置等都能够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其中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一般只能采用植入植入式听觉装置的方法获得听力。植入式听觉装置包括振动声桥、骨锚式助听器、人工耳蜗和听觉脑干植入。
振动声桥是把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传送到中耳结构(如听骨链)或直接传送到内耳,从而产生听觉。振动声桥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叫做音频处理器,包括麦克风、电池和电子装置,植入部分包括内部线圈、磁体、导体连线和浮动式传感器(FMT)。电子装置把声音转换为信号,信号穿过皮肤传递至内部线圈,线圈将信号通过导线传至FMT,与中耳砧骨连接的FMT把信号转化为振动直接驱动砧骨并放大其自然运动,听骨振动,产生听觉。振动声桥适用于中度到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骨锚式助听器是通过增强骨传导将外界的声音传入内耳,绕过了外耳道和中耳。骨锚式包括三部分:钛合金植入体、外部桥接装置和声音处理器。通过手术将钛合金植入体植入后与颅骨融合,声音处理器将声音振动通过外部桥接装置传导到钛合金植入体,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通过颅骨传入内耳,最终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骨锚式助听器适用于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人工耳蜗是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刺激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包括体外装置和 体内植入装置两部分,体外装置采集语音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特殊的数字化处理,按照特定的语音处理策略编码,通过载在耳后的无线发射线圈传送到体内植入装置,体内植入装置的接收线圈接收到信号后,经过解码芯片解码,使植入耳蜗的电极阵列产生具有声音特征的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人工耳蜗适用于有听神经残留的重度到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听觉脑干植入是将刺激电极放于患者的脑干(耳蜗核),越过耳蜗和听神经直接刺激脑干的听神经核团而产生听觉。听觉脑干植入装置包括体内和体外两部分。体内部分与人工耳蜗装置相似,包括植入电极、刺激/接收器,只是电极的形状和数量不同,体外部分与人工耳蜗装置一样,包括磁力线圈、方向性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听觉脑干植入适用于由于听神经病变、缺失或损伤导致的极重度儿聋。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针对重度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治疗方法,都必须通过手术植入,有创伤,风险大,费用高,由于体内装置需要长期植入人体内,必然对体内装置的性能有特殊要求,使得整个听声设备的成本增高,售卖价格昂贵。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听声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593361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压式皮肤听声器,包括麦克风以及与麦克风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的音频放大器,还包括与音频放大器相连接的电源,音频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升压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升压装置的输出端又与平面电极的输入端相连接,升压装置将音频放大器输出的声音电流信号转化为交流电压的声音电流信号,并升压至5V以上。使用时,麦克风把外部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升压装置将普通的电流信号升压,然后通过平面电极刺激皮肤,将电流的振荡信号通过皮肤传给大脑。根据该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实施对象无论是双耳耳聋患者还是单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患者都不能通过该技术方案获得听觉,达不到该发明所述的技术效果,而且该方案与人类早期研究方案高度相似,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早在1790年,意大利人Volt用两根金属小棒插入自己双侧外耳道,在两根金属小棒间接通约50V电压的电流。当接通的一瞬间有头部受打击感,随之听到一种类似沸煮的声音。1930年,韦弗(E.G.Wever)和布雷(C.W.Bray)发现,来自猫听神经区域的电反应具有与自然声音相似的性 质。与此同时,俄国科学家研究了交流电刺激对听觉的作用。他们发现,交流电可以产生听觉,也可以听懂语言,但是他们的结果仅限于听觉正常或有一些残余听力的人。
实用新型内容
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对听神经受损的极重度以下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利用新的生物传导方式,将声音信号传导给大脑的听觉皮层,从而达到真正辨析语音的助听效果的皮肤听声装置。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
皮肤听声装置,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的麦克风、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用于输出电脉冲信号的脉冲输出端和电源,所述脉冲输出端包括正、负电极,所述麦克风、第一转换单元和脉冲输出端依次串接,所述电源为第一转换单元供电,还包括开关和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所述电源、开关和振动摩擦单元依次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的至少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的电极在使用时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
使用时,声音信号经过麦克风、第一转换单元、脉冲输出端的依次传递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的电脉冲信号由电极输出,皮肤表层感受到电脉冲信号刺激,控制开关,导通电源和振动摩擦单元,振动摩擦单元驱动脉冲输出端的至少一个电极振动,振动的电极摩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在电极刺激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接收到脉冲输出端的电脉冲信号,然后释放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在电极摩擦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释放的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得到振幅放大,耳大神经将放大后的生物脉冲信号传递给咽喉神经,咽喉神经再将生物脉冲信号投射到大脑的咽喉与味觉皮层,咽喉与味觉皮层横向传递到听觉皮层,产生听觉。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是:
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利用皮肤导电作用实现了声波电脉冲信号与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转换,并利用动能(电极摩擦皮肤表层)作用将转换的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振幅放大,听声效果佳;制作成本低廉,便于产业化应用;不需要手术植入人体,对患者无创伤,风险小,费用低,使用方便;
与骨传导振动听声装置的区别:骨传导的振动过程是按声音频率进行振动的,这种振动传递到耳蜗淋巴液从而使耳蜗神经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产生听觉,对于听神经受损的听障人士,骨传导助听装置意义不大;本技术方案中脉冲输出端电极的振动频率没有输入的声音信号的声波频率特征,而是利用振动对皮肤产生摩擦,诱发生物传导,由于单纯的电刺激无法在所有神经元之间进行信号传导,这种摩擦电传导过程能够使仅依赖化学传导的神经元之间实现信号传导,并且能够保留前神经元的频率特征,使由电脉冲信号诱发并放大振幅的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经由皮下的耳大神经并最终传递至大脑的听觉皮层,从而产生听觉,对听神经受损的耳聋患者依然有效;
与其他皮肤传导方式听声装置的区别:本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实现皮下神经同频生物脉冲信号的产生,而且这种经过摩擦产生的同频生物脉冲信号比其他方法产生的生物脉冲信号要强很多倍,满足大脑皮层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间接横向传导的能量需求,对听障人士意义重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包括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升压电路和CPU增益控制电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升压电路依次串接,所述CPU增益控制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并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升压电路和CPU增益控制电路均由电源供电;所述转换单元能够将音频电信号完整的转换成同频同振幅的电脉冲信号输出,并且增益可调。
为实现同样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
皮肤听声装置,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的麦克风、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用于输出电脉冲信号的脉冲输出端和电源,所述脉冲输出端包括正、负电极,所述麦克风、第一转换单元和脉冲输出端依次串接,所述电源为第一转换单元供电,还包括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和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驱动振动摩擦单元的电信号的第二转换单元,所述麦克风、第二转换单元和振动摩擦单元依次串接,所述电源为第二转换单元供电,所述脉冲输出端的至少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的电极在使用时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
使用时,声音信号经过麦克风、第一转换单元、脉冲输出端的依次传递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的电脉冲信号由电极输出,皮肤表层感受到电脉冲信号刺激,与此 同时声音信号经过麦克风、第二转换单元的依次传递转换为电信号,作为振动摩擦单元的电源,振动摩擦单元工作,驱动脉冲输出端的至少一个电极振动,振动的电极摩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在电极刺激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接收到脉冲输出端的电脉冲信号,然后释放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在电极摩擦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释放的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得到振幅放大,耳大神经将放大后的生物脉冲信号传递给咽喉神经,咽喉神经再将生物脉冲信号投射到大脑的咽喉与味觉皮层,咽喉与味觉皮层横向传递到听觉皮层,产生听觉。
该技术方案除具有第一种技术方案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振动单元为自动启动模式,只要有声音信号输入,振动单元就会驱动电极振动,不需要在感受到电脉冲信号刺激的前提下手动控制开关开启振动单元。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包括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升压电路和CPU增益控制电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升压电路依次串接,所述CPU增益控制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并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升压电路和CPU增益控制电路均由电源供电;所述第一转换单元能够将音频电信号完整的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的电脉冲信号输出,并且增益可调。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转换单元包括放大电路和整流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和整流电路依次串接,所述放大电路和整流电路均由电源供电;所述第二转换单元能够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驱动振动单元的电信号,达到为振动单元供电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利用皮肤导电作用实现了声波电脉冲信号与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转换,并利用动能(电极摩擦皮肤表层)作用将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振幅放大,听声效果佳;制作成本低廉,便于产业化应用;不需要手术植入人体,对患者无创伤,风险小,费用低,使用方便;明显区别于其他皮肤传导方式听声装置,其振动过程也明显区别于骨传导听声装置的振动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3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实验对象的听损程度数据图;
附图标记:1、麦克风,2、第一转换单元,3、脉冲输出端,4、电源,5、开关,6、振动摩擦单元,7、信号放大电路,8、功率放大电路,9、升压电路,10、CPU增益控制电路,11、第二转换单元,12、放大电路,13、整流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如图1所示,皮肤听声装置,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的麦克风1、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2、用于输出电脉冲信号的脉冲输出端3和电源4,所述脉冲输出端3包括正、负电极,所述麦克风1、第一转换单元2和脉冲输出端3依次串接,所述电源4为第一转换单元供电,还包括开关5和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6,所述电源4、开关5和振动摩擦单元6依次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3的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6串接。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转换单元2包括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和升压电路9依次串接,所述CPU增益控制电路10与功率放大电路8并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均由电源4供电。
使用时,患者佩戴皮肤听声装置,佩戴位置为:与振动摩擦单元6串接的电极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另一个电极也接触皮肤表层(皮下有无耳大神经均可),两个电极之间确保有足够的距离形成回路,避免产生人体难以承受的电刺激。常态下,电源4供电,但开关5处于断开状态,有声音信号时,麦克风1接收声音信号并将其转换为音频电信号传输给第一转换单元2,第一转换单元2将接收到的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的电脉冲信号并传输给脉冲输出端3,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输出电脉冲信号刺激皮肤表层,感受到刺激后,手动闭合开关5,导通电源4和振动摩擦单元6,电源4为振动摩擦单元6供电,振动单元6驱动脉冲输出端3的一个电极振动,振动的电极摩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在电极刺激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接收到脉冲输出端的电脉冲信号,然后释放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在电极摩擦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 神经释放的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得到振幅放大,耳大神经将放大后的生物脉冲信号传递给咽喉神经,咽喉神经再将生物脉冲信号投射到大脑的咽喉与味觉皮层,咽喉与味觉皮层紧邻听觉皮层,咽喉与味觉皮层所获得的声波特征的生物脉冲信号横向传递至听觉皮层,从而使耳聋患者获得听觉感受。
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如图2所示,皮肤听声装置,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的麦克风1、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2、用于输出电脉冲信号的脉冲输出端3和电源4,所述脉冲输出端3包括正、负电极,所述麦克风1、第一转换单元2和脉冲输出端3依次串接,所述电源4为第一转换单元2供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6和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驱动振动摩擦单元6的电信号的第二转换单元11,所述麦克风1、第二转换单元11和振动摩擦单元6依次串接,所述电源4为第二转换单元11供电,所述脉冲输出端3的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6串接。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转换单元2包括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和升压电路9依次串接,所述CPU增益控制电路10与功率放大电路8并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均由电源4供电;所述第二转换单元11包括放大电路12和整流电路13,所述放大电路12和整流电路13依次串接,所述放大电路12和整流电路供电13均由电源4供电。
使用时,患者佩戴皮肤听声装置,佩戴位置为:与振动摩擦单元串接的电极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另一个电极也接触皮肤表层(皮下有无耳大神经均可),两个电极之间确保有足够的距离形成回路,避免产生人体难以承受的电刺激。麦克风1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并分别传输给第一转换单元2和第二转换单元11,第一转换单元2将接收到的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的电脉冲信号并传输给脉冲输出端3,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输出电脉冲信号,同时第二转换单元11将接收到的音频电信号转换为能够驱动振动摩擦单元6的电信号,振动摩擦单元6工作,驱动脉冲输出端3的一个电极振动。这时, 皮肤表层就会感受到两个电极发出的电脉冲信号刺激和其中一个电极的振动摩擦。在电极刺激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接收到脉冲输出端的电脉冲信号,然后释放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在电极摩擦皮肤表层的作用下,耳大神经释放的相同频率的生物脉冲信号得到振幅放大,耳大神经将放大后的生物脉冲信号传递给咽喉神经,咽喉神经再将生物脉冲信号投射到大脑的咽喉与味觉皮层,咽喉与味觉皮层紧邻听觉皮层,咽喉与味觉皮层所获得的声波特征的生物脉冲信号横向传递至听觉皮层,从而使耳聋患者获得听觉感受。
以上两种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采用脉冲输出端的两个电极均与振动摩擦单元串接的方式,这样两个电极均能振动。使用时,患者佩戴皮肤听声装置,佩戴位置为:一个电极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另一个电极也接触皮肤表层,但皮下有无耳大神经均可,两个电极之间确保有足够的距离形成回路,避免产生人体难以承受的电刺激。
无论采用哪种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都应把脉冲输出端3的电脉冲信号控制在合适的范围,电流太小听声效果不佳,电流太大皮肤会有刺痛感;电极的振动频率也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避免引起人体不适。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耳聋患者,由于人在幼龄阶段,大脑各功能区之间处于形成期,听声系统尚未完全成熟,通过佩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皮肤听声装置,可以持续激活大脑的听觉皮层,保持其对声音信号的分析和解码功能,在短时间内就可建立完整的听声系统。
对于成人患者,由于听声系统已经形成,大脑的听觉皮层长期不工作,对于通过皮肤传导的具有声音信号特征的生物脉冲信号敏感度差,佩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皮肤听声装置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建立完整的听声系统。
以下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实验情况:
实验装置:脉冲输出端只有一个电极能够振动的皮肤听声装置;
实验对象:成年听障人士;
听力情况:左耳极重度听力损失,右耳正常;
耳聋性质:感音神经性聋。
实验说明:实验用的脉冲频率为C调倍频程的一组音叉的纯音转化的脉冲信号,即C=64Hz、c=128Hz、c1=256Hz、c2=512Hz、c3=1024Hz、c4=2048Hz、c5=4096Hz。
实验结果:实验时,脉冲输出端能够振动的电极紧贴在左耳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另一个电极紧贴在身体皮肤表层的任何部位。在电极发出电脉冲信号,并且其中一个电极振动摩擦的情况下,志愿者主观体验到大脑内左侧出现与脉冲频率对应的声音信号。由于志愿者右耳完全正常,实验过程中对志愿者右耳进行了屏蔽和非屏蔽的对比测试,志愿者对比左耳脉冲音质与右耳气导音质,主观感觉音质接近相同,左耳七个脉冲组都出现了对应的声音感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利用皮肤导电作用实现了声波电脉冲信号与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转换,并利用动能(电极摩擦皮肤表层)作用将神经生物脉冲信号的振幅放大,听声效果佳;制作成本低廉,便于产业化应用;不需要手术植入人体,对患者无创伤,风险小,费用低,使用方便;明显区别于其他皮肤传导方式听声装置,其振动过程也明显区别于骨传导听声装置的振动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脉冲发生端不局限于对耳大神经的刺激,也可以刺激耳大神经周边及其他能够引起声波传导的神经;具有声音信号特征的生物脉冲信号的传导不局限于利用咽喉与味觉皮层实现向听觉皮层的横向传导,也可利用三叉神经与耳蜗神经的联系,实现对耳蜗神经的间接刺激,协助生物脉冲信号传导。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的麦克风(1)、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2)、用于输出电脉冲信号的脉冲输出端(3)和电源(4),所述脉冲输出端(3)包括正、负电极,所述麦克风(1)、第一转换单元(2)和脉冲输出端(3)依次串接,所述电源(4)为第一转换单元(2)供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5)和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6),所述电源(4)、开关(5)和振动摩擦单元(6)依次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3)的至少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6)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在使用时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2)包括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和升压电路(9)依次串接,所述CPU增益控制电路(10)与功率放大电路(8)并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均由电源(4)供电。
3.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的麦克风(1)、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同频同振幅电脉冲信号的第一转换单元(2)、用于输出电脉冲信号的脉冲输出端(3)和电源(4),所述脉冲输出端(3)包括正、负电极,所述麦克风(1)、第一转换单元(2)和脉冲输出端(3)依次串接,所述电源(4)为第一转换单元(2)供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振动的振动摩擦单元(6)和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驱动振动摩擦单元(6)的电信号的第二转换单元(11),所述麦克风(1)、第二转换单元(11)和振动摩擦单元(6)依次串接,所述电源(4)为第二转换单元(11)供电,所述脉冲输出端(3)的至少一个电极与振动摩擦单元(6)串接,所述脉冲输出端(3)的电极在使用时接触皮下有耳大神经的皮肤表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肤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2)包括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所述信号放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和升压电路(9)依次串接,所述CPU增益控制电路(10)与功率放大电路(8)并接,所述信号放 大电路(7)、功率放大电路(8)、升压电路(9)和CPU增益控制电路(10)均由电源(4)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肤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换单元(11)包括放大电路(12)和整流电路(13),所述放大电路(12)和整流电路(13)依次串接,所述放大电路(12)和整流电路(13)均由电源(4)供电。
CN201520140685.XU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83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40685.XU CN204683903U (zh)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40685.XU CN204683903U (zh)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83903U true CN204683903U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24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4068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83903U (zh)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8390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0826A (zh) * 2015-03-12 2016-02-10 汪勇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及其听声方法
CN112822589A (zh) * 2020-12-30 2021-05-18 广东美她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贴片式耳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0826A (zh) * 2015-03-12 2016-02-10 汪勇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及其听声方法
CN105310826B (zh) * 2015-03-12 2017-10-24 汪勇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及其听声方法
CN112822589A (zh) * 2020-12-30 2021-05-18 广东美她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贴片式耳机
CN112822589B (zh) * 2020-12-30 2023-08-25 广东美她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贴片式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325738A1 (en) Hearing device
KR101468355B1 (ko) 음향 및 전기 복합 자극을 이용한 이명치료장치
CN101360471B (zh) 耳蜗植入物
CN105310826A (zh)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及其听声方法
JP2002503502A (ja) 擬似自発性神経刺激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WO2018011657A1 (en) Hearing prothesis programming
US20230166110A1 (en) Hearing prosthesis
Brackmann The cochlear implant: Basic principles
CN204683903U (zh) 一种皮肤听声装置
US2016019964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neural cochlea stimulation
KR100799197B1 (ko) 이명치료기
CN103404175B (zh) 用于耳硬化症的中耳换能器装置和听觉植入系统
AU2012273147B2 (en) Vestibular implant system with low battery alert
CN210963560U (zh) 全植入式听觉脑干植入装置
CN108434598A (zh) 头箍式人工耳蜗
CN103462731A (zh) 一种用于引起耳蜗机械振动的光脉冲刺激装置
CN209033546U (zh) 人工耳蜗
US20230089767A1 (en) Enhancing auditory percepts with vestibular simulation
KR101314309B1 (ko) 미세전류 자극용 이어폰
Park Sensing by Electricity
US11975192B2 (en) Inner ear apparatus
TW201902436A (zh) 耳鳴治療裝置與方法
WO2024052781A1 (en) Smooth switching between medical device settings
Aran Auditory neural prostheses
WO2020089856A1 (en)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management utilizing prosthesis technology and/or other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0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