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81342U - Rc交连式发射器 - Google Patents
Rc交连式发射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81342U CN204681342U CN201520394304.0U CN201520394304U CN204681342U CN 204681342 U CN204681342 U CN 204681342U CN 201520394304 U CN201520394304 U CN 201520394304U CN 204681342 U CN204681342 U CN 2046813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commissure
- integrated circuit
- resistance
- tri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RC交连式发射器,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是将具有三种状态的普通编码升级为一种高密编码的一种形式,由电池、控制开关、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编码集成电路、射频电路共同组成。当控制开关接通电池,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起动,控制编码集成电路的一位地址码,通过对射频电路中发射管的激励,达到双码调制发射的目的,本措施中采用两个NPN三极管并用电容与电阻的相互藕合,并加以初始起动电路,形成的两次变换来控制编码集成电路的一位地址码,编码集成电路就由原只能一种单码发射变为了双码两种输出,成为一种新型的高密级编码集成电路,为研究另类发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电编码技术,是本企业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一种系列研究项目。之所以成为系列研究,原因一是,应用很广,其二是,从保密的角度,现有的编码技术是一种方向的研究,而本实用新型是另一方向的研究,因而能有更好的保密效果,其三是,本实用新型是将具有三态状态的固定码升级为一种高密的编码状态,由于这种编码具有很多种形式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出创新的方案,形成系列保护。
遥控编码发射技术,是一种应用极广泛的电子技术,在群众的生活中十分广泛地出现,众所周知,编码密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优劣。从现在的技术水平看,现在的编码集成电路,一种是较高档的以滚动码为代表的种类,其优点是编码复杂,破解困难,但缺点是成本高,生产困难。另一类是以编码为三种状态的编码以2262为代表的编码集成种类,其优点是价格低,所以制成的产品具有很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在这一点上,特别适合微型企业,但缺点是编码简单密极不高,所以不能广泛地用在要求较高的产品中。不管是普通编码还是滚动码,在现代的技术中,作案者都可以借助于一种扫码器,既是按一定规律发出不同的编码的发射器,严密地试探地破解出密码。仅管滚动码发出的编码是变化的,且数量很多,但是因为发射时是一次编码,所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破解的概率。
因此如何才能实现适合微型企业使用的密级、成本低的编码,也成为了本企业科研人员的重大课题。
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需完全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用另一种思路朝另一个方向去实践,是一种严重的挑战,也是一种完全的重大创新。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的指导思想是,研制一种新的编码集成电路,其集成电路的特点一是在单独使用时,也具很高的防破解能力,二是当它与滚动码组合使用时,能起到强强联合的最佳效果。三是具有较低的造价,从而丰富发射编码技术。从而将具有三种状态的普通编码升级为一种高密的编码状态,由于这种编码具有很多种形式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企业作了系统创新,提出系统的发明方案,成为系列的保护体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将具有三种状态的普通编码升级为一种高密编码的一种形式,是采用两个NPN三极管并用电容与电阻的相互藕合,并加以初始起动电路,形成的两次变换来控制编码集成电路地址码中的变动码,达到双码发射的目的,成为一种新型的高密级编码集成电路,为研究另类发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措施是:
1、RC交连式发射器由电池、控制开关、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编码集成电路、射频电路共同组成。
其中:电池的正极接控制开关的一端,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为RC交连式发射器的电源。
编码集成电路的地址码中的一位地址码接为变动码,连接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其余接为固定码。
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由初始起动电路、两个三极管及外围件组成:初始起动电路由微分电容、放电电阻、与导向二极管组成;外围件由交连电容、电源电阻、基极电阻组成。
微分电容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接导向二极管的正极,导向二极管的负极接前三极管的基极,放电电阻接在导向二极管的正极与地线之间;前三极管与后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源之间分别接一个电源电阻;后三极管的基极电阻接在电源与其基极之间,前三极管的基极电阻接在后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前三极管的基极之间,前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后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接交连电容,后三极管的集电极即是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
编码集成电路的变动码连接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编码集成电路的输出连接射频电路中的调制电阻。
射频电路:高频电感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连接铜箔天线的输入,铜箔天线的输入与输出连接调频线圈,调频线圈并联一个固定电容,发射管的基极电阻连接在铜箔天线的输入与发射管的基极之间,发射管的集电极接铜箔天线的输入,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接一个电阻,去耦电容接在铜箔天线的输出与发射管的发射极之间,编码集成电路的输出连接调制电阻的一端,调制电阻的另一端接发射管的发射极。
2、编码集成电路的其余地址码的一部分接地线,呈低位状;另一部分既不接地线也不接电源,呈悬浮状。
3、交连电容与微分电容采用无极电容。
4、前三极管与后三极管都是NPN三极管。
措施总述
无线电编码技术,是本企业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一种系列研究项目。之所以成为系列研究,原因一是,应用很广,其二是,从保密的角度,现有的编码技术是一种方向的研究,而本实用新型是另一方向的研究,因而能有更好的保密效果,其三是,本实用新型是将具有三态状态的固定码升级为一种高密的编码状态,由于这种编码具有很多种形式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出创新的方案,形成系列保护。而本措施的重点是将具有三种状态的普通编码升级为一种高密编码的一种形式,是采用两个NPN三极管并用电容与电阻的相互藕合,并加以初始起动电路,形成的两次变换来控制编码集成电路地址码中的变动码,达到双码发射的目的,成为一种新型的高密级编码集成电路,为研究另类发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本措施进一步解释如下:
一、本措施形成的原理是,是由一种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普通三态编码集成电路的一位地址码,因而形成了这样的发射原理:每次发射编码时,编码集成是发射了两次编码,而且两次编码是有时序的,从而将普通的固定编码提升为了一种高密级编码。在现代的技术中,作案者可以借助于一种扫码器(既是按一定规律发出不同的编码的发射器)严密地试探地破解出密码。在滚动码中,仅管其发出的编码是变化的,且数量很多,但是因为发射时是一次编码,所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破解的概率。而由于本发明对应的接收必须要要收到两次编码才能破解,所以按一次编码的规律破解,其破解概率显然为零,所以形成了另一种的高密级的方向研究。
二、本措施中的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是由两个NPN三极管并用电容与电阻的相互藕合,并加以初始起动电路共同组成。组成后的线路功能一是能进行两次变换,二是具有初始状态,因而在两次变换中具有时序性,这两点特性对于提高密级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形成具有初始状态的原理:由于在电源端连接了一个微分电路连接了前三极管的基极,所以当发射开关闭合接通时,在微分电路的作用下,基流过大而管成饱状态。后三极管因前三极管的饱和,同时也因交联电容的存在而产生截止,此时再向前三极管提供偏流,更促进前三极管的饱和,因而成为 一种初始态。
产生第二次状态变化原理:后三极管的基极电阻,即偏流电阻向交连电容充电,当电容电充满后,向后三极管提供偏流使后三极管饱和,当后三极管饱和后前三极管失去偏流因而成为截止状。因而成为第二种状态。
三、该电路的优点一是省电,二是参数易于调整,而达到设计所需的要求,三是不含感性负载,所以易于集成化。
四、 在措施1中,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与编码集成电路形成了这样的连接关系,编码集成电路的地址码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预先已连接的固定码,另一部分是与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连接的变动码。在人为操作发射时,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形成转换,形成高低两种状态,编码集成电路的活动码就变成了1与0两种状态,这时编码集成电路就由原只能一种单码发射变为了双码两种输出。通过对射频电路中发射管的激励,达到双码调制发射的目的。
五、在措施1中,调整微分电容与放电电阻的值,可以调整发射的一次码状态的时间,而调整交连电容、电源电阻的值,可以调整其发射二次码的时间,在生产时完全可以调成这样的理想情况,在操作按键所需要的时间内,完成了两次变化码的必要条件。而编码集成电路只用了一块,该集成电路选片端接地,线路可靠。
六、在射频中,本实用新型一是采用调感式线路,其好处是调感线圈小,比固定晶振体积小,二是射频的产生与调制同时采用一个管子,这样增加了线路的可靠性。三是其天线采用印刷板中铜箔敷成,整个体积小,可以装在较小的发射盒内。以上三点,同时减少了整体的空间面占有情况。
实施后或在设计者所配套的接收器的配合下,本发明有以下突出的优点为:
1、转换电路与编码集成电路形成配合,彻底改变了普通编码的固定发射形式,将编码集成电路的固定编码变为了活动的振荡形式,达到了变动码的目的,因此,大大提升了编码的密级,具有很高的防破解能力。
2、如果与滚动码线路的配合,其破译难度是超强的,因为滚动码是一类性质的编码,而本措施中双码发射又是一类性质的编码,两种不同性质的编码组合,比一种性质的编码破解难度更大。
3、双码发射可靠,其原因是发射双码产生的变码时,不会紊乱,两种变码状态明显,分辨清楚,与发明者设计的接收部分十分匹配。
4、线路可靠,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可靠,线路可调。二是射频电路中易坏件三极管只有一个,三是调感线圈封灌后,电感值不易变化。四是天线由印刷板敷成,不产生形状上的变化,不影响射频,采用了通用设计的精华。
5、生产容易,一是不用贵重的设备与仪表,二是技术简单,三是线路精简且所用元件要求低,所以可以产生很高的直通率,四是成本低,十分适合微型企业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图。
图中:601、电池;602、控制开关;102、前三极管;103、后三极管;105、前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源电阻;106、交连电容;107、后三极管的基极电阻;108、后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源电阻;109、前三极管的基极电阻;110、微分电容;111、放电电阻;112、导向二极管;120、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
图2是射频电路与各部分连接图。
图中:1、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120、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3、编码集成电路;301、编码集成电路的火线端;302、编码集成电路的地线端;303、编码集成电路的变动码;305、编码集成电路的输出;601、电池;602、控制开关;701、高频电感;702、铜箔天线;703、调制电阻;705、发射管;707、发射管的基极电阻;708、去耦电容;709、调频线圈;710、与调频线圈并联的固定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共同描述了具体实施的一种方式。
1、焊接: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图1所示焊接,射频电路如图2所示焊接。
2、调制:
(1)、调整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
调整转换时间:用示波器的红条笔接在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上,黑表笔接地。
观察转换情况,使之频率符合要求。调整微分电容与放电电阻的值,可以调整发射的一次码状态的时间,而调整交连电容、电源电阻的值,可以调整其发射二次码的时间。
(2)、调整射频与调制工作状态。
如果用示波器作接收器,与发射器不直接相连,这时在按发射器时,示波器会有反应,表示射频与调制工作正常。否则应调整调频线圈或编码集成电路输出端的电阻值,直到灵敏度符合要求。
(3)、用普通单码接收器作接收器,此时接收部分不能收到信号。如果用发明者设计的特定双码信号接收器,则双码接收器会收到信号。
Claims (4)
1.RC交连式发射器,其特征是:由电池、控制开关、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编码集成电路、射频电路共同组成;
其中:电池的正极接控制开关的一端,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为RC交连式发射器的电源;
编码集成电路的地址码中的一位地址码接为变动码,连接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其余接为固定码;
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由初始起动电路、两个三极管及外围件组成:初始起动电路由微分电容、放电电阻、与导向二极管组成;外围件由交连电容、电源电阻、基极电阻组成;
微分电容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接导向二极管的正极,导向二极管的负极接前三极管的基极,放电电阻接在导向二极管的正极与地线之间;前三极管与后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源之间分别接一个电源电阻;后三极管的基极电阻接在电源与其基极之间,前三极管的基极电阻接在后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前三极管的基极之间,前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后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接交连电容,后三极管的集电极即是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
编码集成电路的变动码连接RC交连式双管转换电路的输出,编码集成电路的输出连接射频电路中的调制电阻;
射频电路:高频电感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连接铜箔天线的输入,铜箔天线的输入与输出连接调频线圈,调频线圈并联一个固定电容,发射管的基极电阻连接在铜箔天线的输入与发射管的基极之间,发射管的集电极接铜箔天线的输入,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接一个电阻,去耦电容接在铜箔天线的输出与发射管的发射极之间,编码集成电路的输出连接调制电阻的一端,调制电阻的另一端接发射管的发射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C交连式发射器,其特征是:编码集成电路的其余地址码的一部分接地线,呈低位状;另一部分既不接地线也不接电源,呈悬浮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C交连式发射器,其特征是:交连电容与微分电容采用无极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C交连式发射器,其特征是:前三极管与后三极管都是NPN三极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94304.0U CN204681342U (zh) | 2015-06-10 | 2015-06-10 | Rc交连式发射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94304.0U CN204681342U (zh) | 2015-06-10 | 2015-06-10 | Rc交连式发射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81342U true CN204681342U (zh) | 2015-09-30 |
Family
ID=54181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9430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81342U (zh) | 2015-06-10 | 2015-06-10 | Rc交连式发射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81342U (zh) |
-
2015
- 2015-06-10 CN CN201520394304.0U patent/CN20468134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81342U (zh) | Rc交连式发射器 | |
CN204652364U (zh) | 四非门式的发射电路 | |
CN204013500U (zh) | 一种门电路式振荡发射装置 | |
CN204681340U (zh) | 一种悬浮变0的交连式发射器 | |
CN204652371U (zh) | 一级运放式发射器 | |
CN204761421U (zh) | 一种达林顿式双码发射器 | |
CN204886932U (zh) | 一种微分互补型双码发射器 | |
CN204681344U (zh) | 施密特型发射器 | |
CN204652367U (zh) | 两级运放型双码发射电路 | |
CN204681361U (zh) | 微分式互补型发射器 | |
CN204013496U (zh) | 振式调频的发射器 | |
CN204733153U (zh) | 一种运放型变码发射装置 | |
CN204681341U (zh) | 一种交连式变换发射器 | |
CN204652374U (zh) | 一级运放式变码发射器 | |
CN204652368U (zh) | 两级运放式转码发射器 | |
CN204681357U (zh) | 双管式单稳态发射装置 | |
CN204740726U (zh) | 一种达林顿式发射电路 | |
CN203984406U (zh) | 振荡控制的变码发射装置 | |
CN204652370U (zh) | X与0的运放式双码发射器 | |
CN204681359U (zh) | 互补型发射装置 | |
CN204681347U (zh) | 调感式可控硅型发射器 | |
CN204031129U (zh) | 一种互补振荡控制的发射器 | |
CN204733154U (zh) | 微分式互补型0变悬浮发射器 | |
CN204681355U (zh) | 一种双管式单稳态发射电路 | |
CN204652376U (zh) | 一种rc交连式发射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61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