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5421U -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5421U
CN204625421U CN201520091896.9U CN201520091896U CN204625421U CN 204625421 U CN204625421 U CN 204625421U CN 201520091896 U CN201520091896 U CN 201520091896U CN 204625421 U CN204625421 U CN 204625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hannel type
dystopy
river channel
contact oxi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918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倬
朱雪诞
胡伟
成必新
陈煜权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to CN2015200918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5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5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542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包括沿水体流向依次设置的提升泵站、混凝沉淀单元、生物接触氧化单元、生态蓄水单元。本实用新型集成物理、生物及生态净化工艺于一体,发挥了各种工艺的长处并相互弥补不足,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时间短、净化效果稳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可实现对河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的异位的快速净化,并在蓄水的同时维持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提供达标的饮用水源原水。

Description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以来,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绩,但也付出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代价,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水污染问题,河道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含量升高,无法满足作为饮用水源地的要求。此外,许多供水河流还兼具航运、灌溉等多种社会功能,这使开放式的河道型水源地还暴露在化学品泄露及农药污染的风险下。为了净化水质、规避风险,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平原地区,将河道型水源地水体进行异位净化并设置蓄水库已成为城市供水的一大趋势。
在野外条件下对微污染饮用水原水进行大规模的异位处理并蓄水,与污水处理或自来水厂的室内处理工艺有所不同,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工程占地需求与城市土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复杂多变的来水水质与出水稳定达标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水体异位净化工艺可以概括为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技术4大类,各种方法均有很多的应用案例,但在净化效果、投资成本与占地需求方面具有较大的区别。以物理与化学法(如树脂吸附、膜分离、化学氧化等)为主导的工艺虽然见效快、处理效果好,但受原水水质变化的影响较大,运行维护成果过高,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而以生物与生态法(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为主导的工艺具有景观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缓冲能力强的特点,但存在占地面积过大,易受到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效果波动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集成物理、生物及生态净化工艺于一体,发挥了各种工艺的长处并相互弥补不足,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时间短、净化效果稳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可实现对河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的快速净化,在蓄水的同时可维持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提供达标的饮用水源原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包括沿水体流向依次设置的提升泵站、混凝沉淀单元、生物接触氧化单元、生态蓄水单元:
所述混凝沉淀单元中设置至少两个彼此并联且独立运行的混凝沉淀装置,所述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污泥浓缩室、絮凝剂投加搅拌室、助凝剂投加搅拌室、斜管沉淀室以及溢流出水收集渠;
所述生物接触氧化单元中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并联且独立运行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填充有球形悬浮填料或生物绳,生物接触氧化池末端安装有多道与水平来水方向垂直的透水性土工织物;
所述生态蓄水单元中设置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
进一步地,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单元、生物接触氧化单元、生态蓄水单元的水位依次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泵站的进水口处设置有拦污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沉淀装置为采用Actiflo快速沉淀工艺、DensaDeg高密度澄清池工艺或其它投加絮凝剂净化水质的混凝沉淀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球形悬浮填料或生物绳的填充率为50~80%。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采用底部进水、表层出水的方式配水。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蓄水单元的边坡采用土坡、干砌块石、生态石笼或生态袋,边坡比不小于1:3。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蓄水单元的边坡与常水位交界处下方1m处设有宽度不小于5m的水生植物种植平台。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集成物理、生物及生态净化工艺于一体,发挥了各种工艺的长处并相互弥补不足,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时间短、净化效果稳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可实现对河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的异位的快速净化,并在蓄水的同时维持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提供达标的饮用水源原水。各处理单元具有以下功能和优点:
混凝沉淀单元采用物理、化学水质净化方法,集混凝絮凝沉淀和污泥浓缩于一体,具有效率高、占地小、加药量小,抗水量水质变化能力强的优点,可以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等作用对原水中含有的颗粒态、胶体态有机物、总磷、藻类以及悬浮物有效地去除,同时还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
生物接触氧化单元采用生物水质净化方法,具有容积负荷高、占地相对较小、抗冲击负荷、可间歇运行、活性生物量大、无污泥膨胀问题等优点,可以通过生长在填料表面上微生物的吸收转化作用,对原水中溶解态的有机物及营养元素进行去除,此外其末端的多道透水性土工织物可过滤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藻类以及水中的其它悬浮颗粒,防止生物膜脱落造成水质异常,保障出水透明度。
生态蓄水单元采用生态水质净化与维持的方法,是对经过混凝沉淀单元、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处理后的出水保障单元,通过塑造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的生境,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并投放鱼类等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人工构建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维持并改善水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提升区域生态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架构图;
图2为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生态蓄水单元的剖面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水体
2                      提升泵站
21                     拦污格栅
22                     提升泵
3                      混凝沉淀单元
31                     混凝沉淀装置
4                      生物接触氧化单元
41                     生物接触氧化池
411                    微孔曝气装置
412                    球形悬浮填料或生物绳
413                    透水性土工织物
5                      生态蓄水单元
51                         生态护坡材料
52                         水生植物种植平台
53                         水生植物
54                         水生动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使河道型饮用水源地中的需要净化的水体1经过提升泵站2提升后,依次经过混凝沉淀单元3、生物接触氧化单元4,最后进入生态蓄水单元5。其中,混凝沉淀单元3、生物接触氧化单元4、生态蓄水单元5的水位依次降低,使水体1经过提升泵站2的提升后,通过重力自流进入后续单元。
提升泵站2在靠近河道的进水口处设置有拦污格栅21,同时配备有2台提升泵22。
混凝沉淀单元3中设置至少两个彼此并联且独立运行的混凝沉淀装置31,混凝沉淀装置31采用Actiflo快速沉淀工艺、DensaDeg高密度澄清池工艺或其它通过投加絮凝剂净化水质、并带有污泥处理的装置,具体包括污泥浓缩室、絮凝剂投加搅拌室、助凝剂投加搅拌室、斜管沉淀室以及溢流出水收集渠。
混凝沉淀单元3采用物理、化学水质净化方法,集化学混凝沉淀、浓缩污泥回流加重絮凝、斜板沉淀技术等三种技术于一体。具有效率高、占地小、加药量小,抗水量水质变化能力强的优点,可以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等作用对原水中含有的颗粒态、胶体态有机物、总磷、藻类以及悬浮物有效地去除,同时还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
如图2所示,生物接触氧化单元4含有2个、彼此并联独立运行的生物接触氧化池41,生物接触氧化池41有效水深为2m;采用微孔曝气装置411从生物接触氧化池41的底部向上对水体进行充氧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池41中填充有球形悬浮填料或生物绳412,填充率为50~80%,优选60%;生物接触氧化池41末端安装有多道与水平来水方向垂直的透水性土工织物413,透水性土工织物413优选采用200g/m2的聚丙烯无纺土工布。
生物接触氧化单元采用生物水质净化方法,具有容积负荷高、占地相对较小、抗冲击负荷、可间歇运行、活性生物量大、无污泥膨胀问题等优点,可以通过生长在填料表面上微生物的吸收转化作用,对原水中溶解态的有机物及营养元素进行去除,此外其末端的多道透水性土工织物可过滤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藻类以及水中的其它悬浮颗粒,防止生物膜脱落造成水质异常,保障出水透明度。
如图3所示,生态蓄水单元5的有效水深不小于5m;边坡采用土坡、干砌块石、生态石笼或生态袋等生态护坡材料51,边坡比为1:3;边坡与常水位交界处下方1m处设有宽度不小于5m的水生植物种植平台52,平台上种植水生植物53;生态蓄水单元每亩水面投放鲢鱼和鳙鱼25kg~50kg等水生动物54,鲢鱼和鳙鱼的重量投放比例控制在4:1~7:3之间,规格均为200~300g/条。
生态蓄水单元采用生态水质净化与维持的方法,是对经过混凝沉淀单元、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处理后的出水保障单元,通过塑造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的生境,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并投放鱼类等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人工构建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维持并改善水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提升区域生态景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水体在混凝沉淀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5~30分钟;水体在生物接触氧化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4~6小时;水体在生态蓄水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7天。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体(1)流向依次设置的提升泵站(2)、混凝沉淀单元(3)、生物接触氧化单元(4)、生态蓄水单元(5):
所述混凝沉淀单元(3)中设置至少两个彼此并联且独立运行的混凝沉淀装置(31),所述混凝沉淀装置(31)包括污泥浓缩室、絮凝剂投加搅拌室、助凝剂投加搅拌室、斜管沉淀室以及溢流出水收集渠;
所述生物接触氧化单元(4)中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并联且独立运行的生物接触氧化池(41),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411),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填充有球形悬浮填料或生物绳(412),生物接触氧化池末端安装有多道与水平来水方向垂直的透水性土工织物(413);
所述生态蓄水单元(5)中设置水生植物(53)以及水生动物(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单元(3)、生物接触氧化单元(4)、生态蓄水单元(5)的水位依次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泵站(2)的进水口处设置有拦污格栅(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装置为采用Actiflo快速沉淀工艺、DensaDeg高密度澄清池工艺或其它投加絮凝剂净化水质的混凝沉淀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51)中球形悬浮填料或生物绳的填充率为50~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51)采用底部进水、表层出水的方式配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蓄水单元(5)的边坡采用土坡、干砌块石、生态石笼或生态袋,边坡比不小于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蓄水单元(5)的边坡与常水位交界处下方1m处设有宽度不小于5m的水生植物种植平台。
CN201520091896.9U 2015-02-09 2015-02-09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25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1896.9U CN204625421U (zh) 2015-02-09 2015-02-09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1896.9U CN204625421U (zh) 2015-02-09 2015-02-09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5421U true CN204625421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4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91896.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25421U (zh) 2015-02-09 2015-02-09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54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995A (zh) * 2015-02-09 2016-10-05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995A (zh) * 2015-02-09 2016-10-05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2279B2 (en) Rural landscape-typ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cological interception ditch system and farmland drainag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ercep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03803762B (zh) 一种有机复合土壤高效生态净水系统
CN103395930A (zh) 一种生态护坡式污水土地渗滤系统及其渗滤方法
CN105984995A (zh)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CN202519130U (zh) 一种光催化氧化原位修复浮动式潜流装置
CN107935307A (zh) 一种循环复氧强化生物分解的河道水净化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3183445A (zh) 一种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CN110668575A (zh) 一种全自动高效脱氮除磷潮汐流人工湿地及其使用方法
CN203095789U (zh) 一种用于受污染河道水质净化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CN202968315U (zh) 一种水质预处理设施
CN102838208A (zh) 一种用于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的河道净化器技术
CN110885161A (zh) 一种湖塘水体的水质净化与生态构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207933136U (zh) 一种微生物修复水体系统
CN206447733U (zh) 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
CN210287078U (zh) 一种装配式河道点源污染原位处理装置
CN204625421U (zh) 河道型水源地水体的异位净化及水质维持系统
CN106938880A (zh) 一种组合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US20230159362A1 (en) Floating-island type artificial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lake center platform
CN207998486U (zh) 一种多流态污染水体生态净化系统
CN206955780U (zh) 一种净化池及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CN202744419U (zh) 一种用于畜禽养殖沼液处理的生态净化装置
CN101759331B (zh) 前置活性污泥-廊道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3904141U (zh) 一种有机复合土壤高效生态净水系统
CN210133936U (zh) 一种利用生态混凝土的环形景观水净化人工湿地系统
CN206783486U (zh) 一种组合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40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40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